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新型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6310发布日期:2018-08-31 23:29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新型电缆。



背景技术:

作为新能源中技术最成熟的、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风力发电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作为风力发电设备配套产品的风力发电用电缆正在成为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电缆新品种。

风力发电用电缆的使用条件严苛,电缆在运行过程中要承受日光照射、雨雪侵袭,同时电缆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旋转且还需保证在外界存在磁场的环境下正常输电。因此,要求风能电缆及护套具有极好的耐扭转、耐低温、耐候性和抵抗外界磁场干扰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新型电缆,该电缆通过对缆芯进行结构改进、同时在电缆外增设屏蔽层,使得电缆具备耐扭转、耐低温、耐候性和抵抗外界磁场干扰的性能,可满足风力发电这种特殊环境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新型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缆芯、绕包层、内屏蔽层、外屏蔽层和外护套,所述缆芯由多根绝缘线芯绞合而成,缆芯的成缆间隙中设有填充条,所述绝缘线芯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导体、隔离层和绝缘层,所述导体是由多根软铜丝绞合而成的软导体,所述内屏蔽层为导电材料,所述外屏蔽层为导磁材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软铜丝的直径为0.2mm~0.5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绝缘层由乙丙橡胶制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屏蔽层与外屏蔽层之间还设有隔离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隔离层为聚酯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屏蔽层为由细铜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外屏蔽层为由细铁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绕包层为非吸湿性绕包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护套由氯丁橡胶制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护套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新型电缆,包括缆芯、绕包层、内屏蔽层、外屏蔽层和外护套,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导体设置为由多根软铜丝绞合而成的软导体,并在所述缆芯的成缆间隙中设置填充条,由于软导体具备较好的柔韧性、设置填充条可保证较好的成缆间隙,从而提高了电缆的曲绕、抗扭转性能,满足风力发电设备长时间连续转动的需求。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内屏蔽层和外屏蔽层,所述内屏蔽层为导电材料,所述外屏蔽层为导磁材料,利用导电材料在高频率有优良防电磁场穿透性能、导磁材料在低频有优良防磁场穿透性能的原理和特点,从而控制电缆在高/低频率段均能正常传输信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导体;2、隔离层;3、绝缘层;4、填充条;5、绕包层;6、内屏蔽层;7、隔离套;8、外屏蔽层;9、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新型电缆,所述电缆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缆芯、绕包层5、内屏蔽层6、外屏蔽层8和外护套9,所述缆芯由多根绝缘线芯绞合而成,缆芯的成缆间隙中设有填充条4,所述绝缘线芯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导体1、隔离层2和绝缘层3,所述导体1是由多根软铜丝绞合而成的软导体1,所述内屏蔽层6为导电材料,所述外屏蔽层8为导磁材料。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导体1设置为由多根软铜丝绞合而成的软导体1,并在所述缆芯的成缆间隙中设置填充条4,由于软导体具备较好的柔韧性、设置填充条4可保证较好的成缆间隙,从而提高了电缆的曲绕、抗扭转性能,满足风力发电设备长时间连续转动的需求。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内屏蔽层6和外屏蔽层8,所述内屏蔽层6为导电材料,所述外屏蔽层8为导磁材料,利用导电材料在高频率有优良防电磁场穿透性能、导磁材料在低频有优良防磁场穿透性能的原理和特点,从而控制电缆在高/低频率段均能正常传输信号。

优选的,所述软铜丝的直径为0.2mm~0.5mm,本实施例中,软铜丝的直径为0.4mm。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3由乙丙橡胶制成,采用乙丙橡胶绝缘与普通绝缘层3相比绝缘效果好。所述内屏蔽层6与外屏蔽层8之间还设有隔离套7,解决了不同金属材料接触因电位差会产生电化反应的问题,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所述隔离层2为聚酯带,通过在内屏蔽层6与外屏蔽层8之间设置聚酯带,防止了内屏蔽层6与外屏蔽层 8的直接接触。所述内屏蔽层6为由细铜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外屏蔽层8为由细铁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绕包层5为非吸湿性绕包带,如无纺布带或无卤阻燃带,从而提高了电缆的滑移性。所述外护套9由氯丁橡胶制成,该橡胶材料,在零下40度左右扭转2000周期不开裂,并且耐海水腐蚀。所述外护套9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纹,有效的防止了电缆相对于塔架的滑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