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和换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8865发布日期:2018-09-04 23:0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和换热机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以电池包作为动力源,而电池包内则需要设置换热机构,以加热或冷却电池,保证电池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由于电池包内的电池较多,所以换热机构也就需要设置多个换热单元,而所述多个换热单元则需要通过连接管路连为一体。

目前电池包内采用的连接管路采用下面的几种方式:1)采用尼龙管加快速接头的组合连接换热单元,尼龙管与快速接头通过冷压的方式连接,但是,快速接头与尼龙管的连接部分的部件较多,生产工艺复杂,可靠性差,泄漏风险大,同时,快速接头与换热单元连接固定部分的结构复杂,导致快速接头局部压力损失大;2)采用金属管连接换热单元,但是,这样会导致换热机构的装配和运输困难,同时,金属管与换热单元的焊接位置在受力时容易引起泄漏;3)采用金属管加橡胶管的组合连接换热单元,但是,金属管和橡胶管的连接处的泄漏风险较大,同时,橡胶管的壁厚较大,造成换热流体的压降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和换热机构,其能降低泄露风险,提高安全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其包括连接管以及注塑接头,连接管的端口埋设于注塑接头,注塑接头用于与换热单元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构,其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组件以及换热单元,连接组件的注塑接头连接于换热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连接管的端口直接埋设于注塑接头内,所以连接管和注塑接头不需要其它附属部件就可以连为一体,进而减少管路部件,降低泄露风险,提高连接组件及换热机构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与换热接头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连接组件 21换热板

11连接管 22集流管

12注塑接头 23换热接头

121凸起 231凹槽

2换热单元 3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和换热机构。

首先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组件。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1包括连接管11以及注塑接头12,连接管11的端口埋设于注塑接头12,注塑接头12用于与换热单元2连接。

换热液体可经由连接组件1流入换热单元2,当然,换热单元2内的换热流体也可经由连接组件1流出。

可直接采用注塑工艺在连接管11的端口处形成注塑接头12,以使连接管11和注塑接头12成为一体件。

由于连接管11的端口埋设于注塑接头12内,所以连接管11和注塑接头12不需要其它附属部件就可以连为一体,进而降低换热液体的泄露风险,提高连接组件1的安全可靠性。

连接管11为尼龙管。尼龙管可以提高连接组件1的安全可靠性。另外,与橡胶管相比,尼龙管壁厚较小,换热液体在尼龙管中的压降小。

参照图2,连接管11可为波纹管。波纹管的柔性好,便于安装,空间适应能力强。

注塑接头12为橡胶或塑料,换句话说,注塑接头12由橡胶或塑料注塑而成。

参照图4,注塑接头12的内壁设有凸起121。

其次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换热机构。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机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组件1以及换热单元2,连接组件1的注塑接头12连接于换热单元2。

换热机构可应用到电池包中,以加热或冷却电池包内的电池。具体地,电池可设置在换热单元2上,换热液体可经由连接组件1流入换热单元2,并与换热单元2上的电池进行热交换。

由于连接管11的端口直接埋设于注塑接头12内,所以连接管11和注塑接头12不需要其它附属部件就可以连为一体,进而减少管路部件,降低换热液体的泄露风险,提高连接组件1及换热机构的安全可靠性。

参照图1,连接组件1连接于两个换热单元2之间。具体地,换热单元2可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2可通过一个连接组件1连通。一个换热单元2内的换热液体可经由连接组件1流入另一个换热单元2。连接组件1可以方便地将多个换热单元2连为一体,进而实现换热液体在换热机构中的循环流动。

连接组件1的可为多通管。以三通管为例,三通管的三个端口均设有注塑接头12,这样,连接组件1可以同时连接三个换热单元2。

参照图1,换热单元2可包括:换热板21;两个集流管22,分别设置于换热板21的两端;以及换热接头23,固定于集流管22并连接于连接组件1的注塑接头12。换热板21可为多个并平行设置,电池可放置到换热板21上。换热接头23可为两个并分别固定于两个集流管22,各换热接头23与对应的一个连接组件1相连。换热液体可经由一个连接组件1、一个换热接头23及一个集流管22流入换热板21,然后与换热板21上的电池换热,换热完成后经过另一个集流管22、另一个换热接头23以及另一个连接组件1流出。

参照图1,所述换热机构还包括卡箍3,将注塑接头12固定到换热接头23。装配时,可将换热接头23插入到注塑接头12内,然后,在注塑接头12外侧套设卡箍3,并通过卡箍3将注塑接头12与换热接头23紧固连接。卡箍3占用的空间小,且安装方便。

参照图4,换热接头23外壁设有凹槽231,注塑接头12的内壁设有插入到凹槽231内的凸起121。装配换热接头23和注塑接头12时,凹槽231和凸起121可起到定位作用,同时,通过设置凸起121和凹槽231,还能增大注塑接头12和换热接头23的接触面,进而提高连接的密封性,降低换热液体泄露的风险,提高换热机构的安全性。由于注塑接头12是由橡胶或塑料注塑而成,本身具有弹性,所以凸起121不会影响换热接头23和注塑接头12的装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