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8436发布日期:2018-11-09 21:23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作为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常用于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的引出线路、工矿企业的内部供电等输电线路中,电缆常用于户外和埋于地下,需要保障整个电缆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实现对电力资源的稳定输送。

公告号为CN20598433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力电缆,它包括:中央绝缘电缆、外围绝缘电缆和外护套,其特征在于:中央绝缘电缆包括:中央导体和第一绝缘护套,中央导体的外部包裹第一绝缘护套,第一绝缘护套为POE和LLDPE二元共混物的树脂,第一绝缘护套含有氢氧化铝阻燃剂;外围绝缘电缆包括:第二绝缘护套、第二填料层和第二导体,第二导体的外围为第二填料层,第二填料层的外围为第二绝缘护套,第二绝缘护套为POE和LLDPE二元共混物的树脂,第一绝缘护套含有氢氧化铝阻燃剂;外护套内壁为复配阻燃层,复配阻燃层的内壁为绕包层,复配阻燃层为氢氧化铝和硼酸锌,绕包层由陶瓷化硅橡胶复合绕包带制成。

这种电力电缆虽然能够实现多根导线的包覆,但各个导线之间容易出现相对滑动和滚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电缆,其优点是能够实现对电缆内部导线的稳定约束,减少内部导线的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力电缆,包括绝缘层和设置在绝缘层内部的导体,所述导体包括多根导线和线体承托块,所述线体承托块呈十字形,所述线体承托块设有四个间隔的导线卡槽,所述导线卡槽的开口处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包括分别与导线卡槽两侧槽壁转动连接的翻盖一和翻盖二,所述翻盖一与翻盖二抵触的一侧固定有凸块一,所述翻盖二的侧壁上设有与凸块一贴合的凸块二,所述凸块一靠近凸块一的一侧设有多条弹性块,所述凸块二上设有与弹性条插接配合的卡槽,所述导线卡槽的槽壁上均设有弹性绝缘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电力电缆包括了绝缘层和导体部分,导体由四根导线和线体承托块组成,线体承托块上分别设有四个独立的导线卡槽,能够将导线卡嵌在导线卡槽内,减小出现导线冗杂活动的现象,实现对导线的规整,在导线卡槽的开口处设有密封盖,密封盖包括可以翻转的翻盖一和翻盖二,翻盖一一侧固定的凸块一与翻盖二上的凸块二之间贴合,通过凸块一上的弹性块与凸块二上的卡槽挤压配合,实现翻盖一和翻盖二之间的紧密贴合,同时在导线卡槽的内壁设有弹性绝缘层,从而实现了在翻盖的挤压下将导线挤压限位在导线卡槽内,实现对多根导线分别约束下的稳定限位,减小导线的滑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翻盖一和翻盖二位于导线卡槽的一侧均设有球形软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操作人员进行翻盖一和翻盖二的闭合时,球形软块会保持与导线卡槽内的导线充分挤压,同时球形软块受压会向两侧发生变形,最终充满导线卡槽内的区域,进一步限制了导线可能发生的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绝缘层位于与导线抵触的一侧设有摩擦垫,所述摩擦垫上设有多条凸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摩擦垫有利于增大导线与弹性绝缘层之间的摩擦,进一步提高导线的限位稳定性,同时凸棱也增大了弹性绝缘层部分的粗糙程度,使得导线与弹性绝缘层之间接触充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一和凸块二抵触的一侧均设有防水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相互贴合的凸块一和凸块二之间的防水层有利于减小外界可能存在的向导线卡槽内渗入的水分,保障了导线卡槽内导线的正常工作环境,减小因水分进入可能发生的线体短路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层包括位于最外侧的绝缘外套、与密封盖抵触的绕包层、设置在绕包层和绝缘外套之间的填料层,所述填料层包括弹性减震层和拒水密封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绝缘层能够实现对内部导线的保护,绝缘层最外侧的绝缘外套保障了导线与外界的绝缘,同时绕包层则增强了导线部分与绝缘层之间稳定的连接关系,使得绝缘层与导线卡槽之间保持稳定的绕卷,在绕包层和绝缘外套之间的填料层包括了弹性减震层和拒水密封层,保障了一定弹性抗压特性的前提下还能够减小外界雨水等从绝缘外套部分向导线部分的渗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包层包括多根缠绕的绝缘线,所述凸块一和凸块二与绕包层抵触的一侧设有若干凸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绕包层包括了多根缠绕编绞的绝缘线,紧密包裹在导线卡槽外,在凸块一和凸块二的表面设有若干凸点,能够使得绕包层与凸点之间稳定卡嵌,提高包裹的稳定性,减少可能出现的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外套的内层设有阻燃层,所述阻燃层与填料层之间通过胶体粘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绝缘外套与填料层之间设有阻燃层,能够减小电缆在高温着火环境下可能发生的缆线引燃,保障稳定的抗火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外套的外侧间隔设有型号标码,所述型号标码嵌刻在绝缘外套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型号标码嵌刻在绝缘外套上,减少了在线体表面喷涂标码可能发生的标码磨损,方便了使用人员及时获取电缆型号信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线体承托块实现对多股电缆的稳定限位,使得电缆相互绝缘卡嵌在导线卡槽内,减小了电缆编绞可能产生的线体冗杂,提高了电缆安装的稳定;

2、绝缘层包括了绝缘外套、绕包层和填料层,能够实现对内部电缆的稳定保护,提高整个电力电缆的实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展现实施例中电力电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的放大图;

图4是用于展现实施例中绕包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展现实施例中型号标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绝缘层;11、绝缘外套;111、阻燃层;12、填料层;121、弹性减震层;122、拒水密封层;13、绕包层;131、凸点;2、导体;21、导线;22、线体承托块;221、导线卡槽;222、弹性绝缘层;223、摩擦垫;224、凸棱;3、密封盖;31、翻盖一;311、凸块一;312、弹性块;32、翻盖二;321、凸块二;322、卡槽;33、球形软块;34、防水层;4、型号标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电力电缆,如图1所示,包括绝缘层1和设置在绝缘层1内部的导体2,导体2包括了多根导线21和线体承托块22,线体承托块22呈十字形,在线体承托块22上设有四个间隔的导线卡槽221,能够实现将多股导线21分别限位在相互绝缘的导线卡槽221内,同时在导线卡槽221的开口处设有密封盖3,通过密封盖3的闭合将导线21稳定卡嵌限位在导线卡槽221内,实现了对导线21的稳定约束,减小导线21在整个电缆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滑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密封盖3包括分别与导线卡槽221两侧槽壁转动连接的翻盖一31和翻盖二32,在翻盖一31与翻盖二32抵触的一侧固定有凸块一311,翻盖二32的侧壁上设有与凸块一311贴合的凸块二321,当翻盖一31翻转至与翻盖二32抵触时,凸块一311的下端面与凸块二321的上端面相抵触。同时在凸块一311靠近凸块二321的一侧设有多条弹性块312,凸块二321上设有与弹性块312插接配合的卡槽322,通过弹性块312与卡槽322的卡嵌配合,实现了翻盖一31和翻盖二32之间的稳定挤压贴合。在导线卡槽322的槽壁上均设有弹性绝缘层222,保证了多根导线21之间相互绝缘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导线21的挤压加固,当导线21在翻盖一31和翻盖二32闭合挤压的过程中,会实现与弹性绝缘层222的充分接触,从而将导线21卡嵌在导线卡槽322中。

如图1所示,为了增强导线21的稳定限位效果,在翻盖一31和翻盖二32位于导线卡槽322的一侧均设有球形软块33,在翻盖一31和翻盖二32闭合的过程中,球形软块33与导线21抵触挤压,随着外力的增大,球形软块33发生形变,发生向两侧的变形,使得球形软块33可以充满整个导线卡槽221的区域内,进一步限制导线21的活动。在弹性绝缘层222位于其与导线21抵触的一侧设有摩擦垫223,摩擦垫223上设有多条凸棱224,通过弹性绝缘层222上摩擦垫223的设置增大了导线21在与弹性绝缘层222接触过程中的摩擦力,限制了导线21的滑动。

如图1和图3所示,考虑到整个凸块一311和凸块二321之间保持贴合,会存在缝隙,为了减小可能发生的外界雨水的渗入,在凸块一311和凸块二321抵触的一侧均设有防水层34,通过防水层34的设置减小了雨水从翻盖一31和翻盖二32进入到电缆内部的现象。

如图1所示,包覆在导体2外的绝缘层1包括了绝缘外套11、绕包层13和填料层12,绕包层13包括了多根缠绕的绝缘线,绝缘线绕绞在导体2外侧,且在翻盖一31和翻盖二32的表面设有若干凸点131(如图4所示),增大了绝缘线与导体2间绕卷的摩擦力,提升绕卷的紧密程度。在绕包层13远离导体2的一侧设有填料层12,填料层12包括了弹性减震层121和拒水密封层122,通过拒水密封层122的设置,进一步限制了外界可能存在的雨水向电缆内部渗入。弹性减震层121包覆在拒水密封层122外,能够对整个导体2内部保持良好的弹性保护,实现对外界压力的缓冲。绝缘外套11包设在填料层12远离绕包层13的一侧,实现整个电缆的绝缘保护,在绝缘外套11的内层设有阻燃层111,阻燃层111与填料层12之间通过胶体粘连,提高了线缆内部的抗火能力,减小火灾发生在状况下电缆的稳定供电性能。

如图5所示,为了方便使用人员辨别,在绝缘外套11的外侧间隔设有型号标码4,型号标码4嵌刻在绝缘外套11上,减小了喷涂在绝缘外套11表面可能造成的标识易磨损。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