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散热性能的电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6501发布日期:2018-10-02 19:3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散热性能的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是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电力电缆常用于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引出线路、工矿企业内部供电及过江海水下输电线。在电力线路中,电缆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加。电力电缆是在电力系统的主干线路中用以传输和分配大功率电能的电缆产品,包括1-500KV以及以上各种电压等级,各种绝缘的电力电缆。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为了电缆的使用寿命更加长久,且具有一些特定的功效,往往在电缆的中心导线的外层包裹有多个防护层,然而,这样却使得电缆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从而使得电缆以损坏,其使用寿命反倒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散热性能的电力电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散热性能的电力电缆,包括外保护层、编织层和外屏蔽层,所述外保护层的外壁间隔均匀设有透气孔,且透气孔的内侧粘连有具有防水效果的防水透气膜,且外保护层的内侧设有编织层,所述编织层的内侧设有外屏蔽层,所述外屏蔽层的内侧间隔均匀设有四根导线,所述导线的外侧套设有散热筒,所述散热筒的外表面间隔均匀设有用于散热的小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散热筒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散热筒分别套设在四根导线的外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四个散热筒的外侧套设有导热层,且导热层的内壁间隔均匀固定有导热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散热筒的外侧包裹有内屏蔽层,所述内屏蔽层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编织层由表面光滑的丝线编织而成,且丝线之间存有空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外保护层为一种由内保护层和外保护层组成的双层保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该具有散热性能的电力电缆,首先,由于散热筒、导热层、内屏蔽层、绝缘层、外屏蔽层、编织层以及外保护层的设置,可有效的对电缆内的导线进行保护,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且能够具有双重抗干扰的效果,其次,由于在外保护层表面设有透气孔,且在透气孔内粘连有防水透气膜,通过防水透气膜的特性,可将雨水阻挡在膜外,而不影响电缆内部的散热透气,而且还能借助雨水的风干来带走内部散发的热量,最终,由于在导线外设有导热层,而在导热层的内壁固定有导热块,这样便方便了热量的传导,使得热量散发速率更快,从而使得电缆使用寿命更加长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散热性能的电力电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散热性能的电力电缆的外屏蔽层的内部截面图。

图例说明:

1-外保护层、2-防水透气膜、3-透气孔、4-编织层、5-散热筒、6-外屏蔽层、7-导线、8-导热层、9-内屏蔽层、10-绝缘层、11-导热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具有散热性能的电力电缆,包括外保护层1、编织层4和外屏蔽层6,外保护层1的外壁间隔均匀设有透气孔3,且透气孔3的内侧粘连有具有防水效果的防水透气膜2,且外保护层1的内侧设有编织层4,编织层4的内侧设有外屏蔽层6,外屏蔽层6的内侧间隔均匀设有四根导线7,导线7的外侧套设有散热筒5,散热筒5的外表面间隔均匀设有用于散热的小孔。

散热筒5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散热筒5分别套设在四根导线7的外侧,四个散热筒5的外侧套设有导热层8,且导热层8的内壁间隔均匀固定有导热块11,散热筒5的外侧包裹有内屏蔽层9,内屏蔽层9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10,编织层4由表面光滑的丝线编织而成,且丝线之间存有空隙,外保护层1为一种由内保护层和外保护层组成的双层保护结构。

防水透气膜2为一种具有防水透气效果的高分子膜,当雨水落入到电缆上的时候,雨水会附着在防水透气膜2的表面,而不会浸入到电缆内部,导致电缆腐蚀,同时雨水的风干又会带走电缆内部的热量,从而起到一定的散热作用,绝缘层10和内屏蔽层9的表面均开有孔洞,可供电缆热量散发使用,且绝缘层10的外侧包裹有外屏蔽层6。

工作原理:当电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热量时,热量会经由散热筒5上的小孔散发出去,再经由导热层8内壁的导热快11将散发出的热量进行传导,从而将热量继续散发出去,最终热量经由透气孔3以热气的形式散出,当下雨天的时候,由于在透气孔3内的防水透气膜2的表面附着有雨水,这样雨水在风干的同时,也会将电缆内部的热量带出,从而进一步加快电缆的散热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