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8496发布日期:2018-11-07 20:5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特别是指一种复合有柔性扁平电缆以及多个微型同轴缆线的软扁平电缆组合。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电气装置已广泛使用柔性(flexible,或称可挠性)连接线用以构成板对板或移动部件与主板之间的电性连接。例如:柔性连接线可应用在笔记本电脑的液晶屏幕(LCD)与主板之间的电性连接。

目前公知常见的一种柔性连接线为柔性扁平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FFC),柔性扁平电缆包括多个扁形导体被包覆于绝缘材料中间,然而柔性扁平电缆在传输高频信号时,容易造成噪声干扰以及串音噪声。公知常见柔性连接线的另一种为微型同轴缆线(Micro-Coaxial Cable Assembly,MCX),其适用于高速传输的电子产品,以特殊的屏蔽层达到低衰减、高弯曲次数,并且可减少空间机构上的限制。其具有高速传输、低电磁波及轻薄精小等特性。然而,微型同轴缆线的芯线直径小,无法负荷较大的电流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其在不增加整体扁平电缆的宽度的条件下,提供可以良好地传输高频信号,且可符合大电流传输需求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

为达上面所描述的目的,依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其包括柔性扁平电缆、接合层、多个微型同轴缆线及外覆盖层。柔性扁平电缆具有多个导体、及一绝缘层,多个所述导体传导电力,所述绝缘层包覆多个所述导体。接合层布设于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多个微型同轴缆线通过所述接合层黏固于所述柔性扁平电缆;每一所述微型同轴缆线具有一圆芯线、及一绝缘包覆层;所述绝缘包覆层包覆所述圆芯线,所述圆芯线传输信号。外覆盖层覆盖多个所述微型同轴缆线。

较佳的,每一所述微型同轴缆线还具有一屏蔽层、及一外披层,所述屏蔽层包覆所述绝缘包覆层,所述外披层包覆所述屏蔽层。

较佳的,每一所述微型同轴缆线与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所述导体呈一对一以上下堆栈的方式排列。

较佳的,多个所述微型同轴缆线之间的间距彼此相等。

较佳的,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所述导体的数量大于所述微型同轴缆线的数量。

较佳的,所述外覆盖层的宽度大于多个所述微型同轴缆线,并延伸至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表面。

较佳的,所述外覆盖层的宽度超过最外侧的所述微型同轴缆线有两倍相邻的所述导体之间的间距。

较佳的,该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的厚度小于0.7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将多个微型同轴缆线与柔性扁平电缆的导体以上下堆栈的方式排列,可以节省整体的面积,避免增加宽度。微型同轴缆线可以良好地传输高频信号,柔性扁平电缆可符合大电流传输需求。再者,微型同轴缆线可以协助加强固定柔性扁平电缆外露的线端,减少变形或翻翘,更顺利插入电连接器,而便于组装。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4为图3中的IV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第二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8为图7中的VIII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1,其包括有柔性扁平电缆10、接合层20、微型同轴缆线(MCX,Micro-Coaxial Cable)30、以及外披层40。

柔性扁平电缆10具有多个扁平的导体12、及一扁平的绝缘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体12可是镀锡铜线,用以传导电力,但不限制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以传输一般(非高频)信号,例如接地。绝缘层(参标号14a、14b)包覆所述多个导体12。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中,绝缘层可以是由一对绝缘膜14a、14b所构成,绝缘膜14a、14b可以由聚酯树脂(如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形成,该对绝缘膜14a、14b通过黏接层13压合于所述多个导体12的两侧。黏接层13例如可以是由热可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或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构成。

如图1及图4所示,接合层20布设于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本实施例的图1仅为示意图。本实施例是贴附于上方的绝缘膜14a的外表面。然而,柔性扁平电缆10是上下对称的,接合层20也可以布设于下方的绝缘膜14b的外表面。接合层20可以是双面胶、或者由胶状的材料经过硬化而成,例如由热可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或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构成。

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通过接合层20黏固于所述柔性扁平电缆10;每一微型同轴缆线30具有一圆芯线(conductor)31、及一绝缘包覆层(dielectric core layer)32。圆芯线31可以是单股或多股的合金金属丝。绝缘包覆层32包覆圆芯线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圆芯线31用以传输信号,特别适合用于传输高频信号,但不限制于此。

本实施例的每一微型同轴缆线30还具有一屏蔽层(metallic shielding layer)33、及一外披层(jacket layer)34。屏蔽层33包覆所述绝缘包覆层32,所述外披层34包覆该屏蔽层33。具体而言,上述屏蔽层33可以是由多根的锡铜合金丝缠绕以达到屏蔽的功能。外披层34可以为铜箔加含氟聚合物,含氟聚合物膜例如可以是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又名,过氟烷基化物),PFA具有极小的表面张力且具良好耐腐蚀性。

如图3及图4所示,最后,本实施例利用一外覆盖层40覆盖所述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可以通过接合层20黏固于所述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的外侧。本实施例的外覆盖层40为绝缘材料构成。外覆盖层40的宽度,可以是覆盖至最外侧的两根微型同轴缆线30。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1的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之间的间距(pitch)彼此相等。柔性扁平电缆10的导体12的数量大于所述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的数量。

在工艺上,本实用新型可行的方式,是先将所述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先粘合在外覆盖层40上,形成一微型同轴缆线的扁平电缆,再通过接合层20黏固于所述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的外侧。所述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可以等间距的方式粘合在外覆盖层40上。

依本实施例具体的结构安排,微型同轴缆线30的外径可以是0.35mm,但不限制于此,也可以是0.6mm,0.8mm,1.13mm,1.37mm。柔性扁平电缆10的厚度可以小于0.35mm,更具体的说,可以是小于2.1mm。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1的整体厚度可以小于0.7mm。微型同轴缆线30之间的间隔,可以小于微型同轴缆线30的外径。换句话说,相邻的柔性扁平电缆10的导体12之间的间距(pitch)小于两倍的微型同轴缆线30的外径,亦即小于0.7mm。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1的所述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与柔性扁平电缆10是以上下堆栈的方式排列。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其中每一微型同轴缆线30与柔性扁平电缆10的导体12呈一对一以上下堆栈的方式排列,但并不限制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1是堆栈的方式,并不是将微型同轴缆线与柔性扁平电缆并排于同一层,可以节省整体的面积,避免增加宽度。再者,微型同轴缆线30可以协助加强固定柔性扁平电缆10外露的线端,减少变形或翻翘,更顺利插入电连接器,而便于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1有利于小形化的电子产品,并且由于每一微型同轴缆线30以同轴线型态(Coaxial)组成,借以降低本身噪声的产生以及提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1可以依需要,利用微型同轴缆线30传输高频信号,利用柔性扁平电缆10传输电力或一般非高频信号,从而可以降低噪声干扰以及避免串音噪声(Crosstalk)。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5至图8,本实施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1a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其中外覆盖层40a的宽度大于多个所述微型同轴缆线30的整体宽度,并延伸至所述柔性扁平电缆10的表面。如图7所示,外覆盖层40a的宽度超过最外侧的微型同轴缆线30大约有两倍相邻的导体12之间的间距(pitch)。具体的说,外覆盖层40a包括一顶部41及一对翼部42,翼部42贴附于柔性扁平电缆10的表面,且涵盖两个相邻的导体12。借此更稳固地包覆这些微型同轴缆线30,避免外力造成微型同轴缆线30的剥离。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例如,柔性扁平电缆10的两侧面均可以设有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或者,可以设有两条柔性扁平电缆10以夹持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于中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复合式软扁平电缆组合,将多个微型同轴缆线30与柔性扁平电缆10的导体12以上下堆栈的方式排列。此种堆栈的方式,并非将微型同轴缆线30与柔性扁平电缆10并排于同一层,可以节省整体的面积,避免增加宽度。所述多个导体12用以传导电力或一般(非高频)信号可符合大电流传输需求。微型同轴缆线30可以良好地传输高频信号,提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再者,微型同轴缆线30可以协助加强固定柔性扁平电缆10外露的线端,减少变形或翻翘,更顺利插入电连接器,而便于组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