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1690发布日期:2018-11-27 23:0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电连接分别具有连接表面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器和包括这种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电子技术中,通常使用电连接分别具有连接表面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器。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连接器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基站、GPS设备以及其它类似应用等。

在通信设备中,为了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连接,通常将两个电路板置于基板上,然后将连接器放置在两个电路板上方,使得连接器的连接端子分别连接两个电路板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从而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在电子设备用于具有较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时,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屏蔽手段难以将连接器与外部干扰源很好地屏蔽,或者容易对外部信号制成电磁干扰。

另外,随着无线通讯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部件之间的连接也越来越紧凑,同时越来越多的信号端,即输入端和/或输出端,被集成到一块电路板上,如何有效地减少连接器内的来自输入端和/或输出端的信号之间的串扰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具有较强的抗外部信号干扰的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适用于电连接分别具有连接表面的一个第一电路板和一个第二电路板,每个连接表面上设有多个电触点,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模块,该至少一个连接模块被构造成实现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和一个导电壳体,该导电壳体中设有至少一个容纳凹槽,该至少一个连接模块容纳在该至少一个容纳凹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导电壳体的周边形成环绕该电触点的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适用于电连接在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上的设置在该电触点外围的屏蔽迹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屏蔽迹线包括延伸到两组相邻的电触点之间的分隔迹线;相邻的两个容纳凹槽之间通过分隔壁隔开,该连接模块分别设置在该容纳凹槽中,在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该分隔壁与该分隔迹线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连接器还包括:弹性的导电垫圈,该导电垫圈设置在该导电壳体的该接触表面上,以用于在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的屏蔽迹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导电垫圈从该周边一体地延伸到该分隔壁上,并在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该导电垫圈与该屏蔽迹线的分隔迹线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连接模块包括:弹性的多个连接端子;和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设置有多个插槽,该多个连接端子分别插入该多个插槽中;其中,当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该多个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的电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连接端子包括:一个主体部,在连接端子插入插槽中时,该主体部安装到该插槽中;两个弹性的支撑臂,该支撑臂设置在主体部的两侧;和两个接触部,该接触部分别设置在该支撑臂的远离主体部的端部处;其中,当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该接触部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的电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接触部包括朝向该电触点突出的弧形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每个该插槽中设置有配合凹部,以与形成在插入该插槽中的主体部上的突起部结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主体部包括大致U形的连接部,在该插槽中形成插入部,在连接端子插入插槽中时,该插入部插入该连接部的开口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连接端子在绝缘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列,而且相邻的两个连接端子在横向方向上彼此交错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屏蔽迹线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分别具有连接表面,每个连接表面上设有多个电触点;和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模块,该至少一个连接模块被构造成实现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和一个导电壳体,该导电壳体中设有至少一个容纳凹槽,该至少一个连接模块容纳在该至少一个容纳凹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导电壳体的周边形成环绕该电触点的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适用于电连接在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上的设置在该电触点外围的屏蔽迹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基板,该基板被构造成承载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屏蔽迹线包括延伸到两组相邻的电触点之间的分隔迹线;相邻的两个容纳凹槽之间通过分隔壁隔开,该连接模块分别设置在该容纳凹槽中,在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该分隔壁与该分隔迹线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弹性的导电垫圈,该导电垫圈设置在该导电壳体的该接触表面上,以用于在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的屏蔽迹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导电垫圈从该周边一体地延伸到该分隔壁上,并在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该导电垫圈与该屏蔽迹线的分隔迹线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连接模块包括:弹性的多个连接端子;和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设置有多个插槽,该多个连接端子分别插入该多个插槽中;其中,当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该多个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的电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连接端子包括:一个主体部,在连接端子插入插槽中时,该主体部安装到该插槽中;两个弹性的支撑臂,该支撑臂设置在主体部的两侧;和两个接触部,该接触部分别设置在该支撑臂的远离主体部的端部处;其中,当连接器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该接触部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板和该第二电路板的电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接触部包括朝向该电触点突出的弧形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每个该插槽中设置有配合凹部,以与形成在插入该插槽中的主体部上的突起部结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主体部包括大致U形的连接部,在该插槽中形成插入部,在连接端子插入插槽中时,该插入部插入该连接部的开口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连接端子在绝缘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列,而且相邻的两个连接端子在横向方向上彼此交错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屏蔽迹线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导电壳体利用穿过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螺栓安装在该基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屏蔽迹线组成至少一个环形图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表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中,并且该连接器为共面连接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该屏蔽迹线为连续的。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沿线A-A的截面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连接器的连接模块的分解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连接模块的立体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的连接模块的连接端子的正视图;

图10是图7中所示的连接模块的绝缘壳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图7中所示的连接模块的绝缘壳体的沿线B-B的截面图;以及

图12是图8中所示的连接模块的沿线C-C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 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是图1 中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3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00适用于电连接分别具有连接表面的一个第一电路板4和一个第二电路板5,如图5 所示,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的每个连接表面上设有多个电触点 42,52。电触点42,52可以分别用做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的信号输入或输出端,连接器100分别连接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的电触点42,52,从而实现信号在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之间的传输。

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该连接器100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模块2,该至少一个连接模块被构造成实现该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的电连接;和由导电材料制成的一个导电壳体1,该导电材料诸如为金属、含有金属颗粒的高分子聚合材料等,只要使得壳体1能够导电即可。该导电壳体1中设有至少一个一端开口而另一端封闭的容纳凹槽11,连接模块2被容纳在容纳凹槽11中。优选地,在该导电壳体1的周边形成环绕该电触点42,52的接触表面13,并且在第一电路板 4和第二电路板5上分别在电触点42,52外围设置屏蔽迹线41,51,在连接器100连接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时,接触表面13完全贴合地电接触或电连接位于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上的屏蔽迹线41,51,接触表面13和屏蔽迹线41,51之间没有空隙。此时,连接模块2被容纳在由导电壳体1、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路板5和屏蔽迹线41,51围成的封闭空间中,与外界电磁隔离,极大地降低了外界信号对连接器100的干扰,实现了信号在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之间的良好传输;同时导电壳体1内部的电子线路不会对导电壳体外部的电子线路造成干扰。

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屏蔽效果,屏蔽迹线41、51接地,例如与电路板中的地线电连接,这样还可以减少屏蔽壳体上的静电。

如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上分别具有多组电触点42,52,为了有效地屏蔽多组电触点42,52之间的信号串扰,该屏蔽迹线41,51分别包括延伸到两组相邻的电触点之间的分隔迹线411,412,511,512。相应地,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容纳凹槽11之间通过分隔壁12隔开,连接模块2分别设置在容纳凹槽11中,在连接器100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时,该分隔壁12与该分隔迹线411,412,511,512电连接。分隔迹线411,412,511,512和与之接触的分隔壁12一起配合来屏蔽多组电触点42,52之间的信号串扰。

在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的每个连接表面未精确地位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即存在共面容差的情况下,接触表面13也可能未完全贴合地电接触或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板4和该第二电路板5的接地的屏蔽迹线41,51,接触表面13和屏蔽迹线41,51之间存在空隙,此时,外界的干扰信号将会通过该空隙进入连接器100内,干扰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之间的信号传输。

如图2至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克服该缺陷,将弹性的导电垫圈3固定设置(例如,通过导电胶等手段)在导电壳体1的接触表面13上,以用于在连接器100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 时,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板4和该第二电路板5的屏蔽迹线41,51。由于导电垫圈3具有弹性,可以很好地消除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 之间的共面容差,使得接触表面13和屏蔽迹线41,51之间的空隙被导电垫圈3填充,在保证接触表面13和屏蔽迹线41,51之间能够导电的同时屏蔽了干扰信号。在导电壳体1的接触表面13上设置弹性的导电垫圈3 极大地提高了连接器100的实用性。

然而,可以理解,设置弹性的导电垫圈3的导电壳体1也可以用于连接精确共面的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如图6所示。

如图2至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有效地屏蔽多组电触点 42,52之间的信号串扰,导电垫圈3从周边一体地延伸到导电壳体1的分隔壁12上,如图3所示,并在连接器100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时,导电垫圈3与屏蔽迹线41,51的延伸到两组相邻的电触点之间的分隔迹线411,412,511,512电连接。为了更好地屏蔽电触点42,52 之间的信号串扰,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的屏蔽迹线41,51组成至少一个大致封闭的环形图案。

图7是图4中所示的连接器的连接模块2的分解图;图8是图7中所示的连接模块2的立体图;图9是图7中所示的连接端子21的正视图;图10是图7中所示的绝缘壳体22的立体图;图11是图7中所示的绝缘壳体的沿线B-B的截面图;图12是图8中所示的连接模块的沿线 C-C的截面图。

如图6至图12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模块2包括:弹性的多个连接端子21;和绝缘壳体22,该绝缘壳体22设置有多个插槽221,并且绝缘壳体22成形为能够配合连接到容纳凹槽11中,多个连接端子 21分别插入该多个插槽221中;其中,当连接器100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时,多个连接端子21分别电连接到该第一电路板4 和该第二电路板5的电触点42,52,实现第一电路板4和该第二电路板5 之间的信号传输。

如图9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端子21包括:一个主体部 211,在连接端子21插入插槽221中时,该主体部211安装到该插槽 221中,如图12所示;两个弹性的支撑臂212,该支撑臂212设置在主体部211的两侧,以稍微向下倾斜的方式从主体部211向外延伸;和两个接触部213,该接触部213分别设置在该支撑臂212的远离主体部211 的端部处,其中,当连接器100电连接到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 时,支撑臂212弹性地向下按压接触部213,以分别电连接第一电路板4 和第二电路板5的电触点42,52。在一种实施例中,接触部213包括朝向该电触点突出的弧形部,以实现连接端子与电触点的可靠电连接。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接触部213可以包括被设置成便于和电触点42,52接触的任何形状的部分。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突起部215从主体部211上突起。如图11 所示,每个插槽221中设置有配合凹部2211,以与插入该插槽221中的主体部211上的突起部215结合,将连接端子21牢固地固定在插槽221 中。

如图6、9、11和12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增强连接端子21 在插槽221中的固定连接,主体部211包括大致U形的连接部214,开口形成在U形的连接部214的两个腿部之间,同时在绝缘壳体22的插槽221中形成与之配合的突起的插入部2212。在连接端子21插入插槽 221中时,插入部2212插入连接部214的开口2141中。这样,连接端子可以平稳地保持在绝缘壳体中。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电触点42,52的布置方式,在插槽221中,多个连接端子21在绝缘壳体22的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列,而且相邻的两个连接端子21在横向方向上彼此交错排列,以分别连接第一电路板4上的电触点42和第二电路板5上的电触点52。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200,包括由导电壳体1、连接模块2和导电垫圈3组成的连接器100、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 都具有连接表面,每个连接表面上设有多个电触点。连接器100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模块2,该至少一个连接模块被构造成实现该第一电路板4 和第二电路板5的电连接;和一个导电壳体1,该导电壳体1中设有至少一个容纳凹槽11,该至少一个连接模块2容纳在该至少一个容纳凹槽 11中。该导电壳体1的周边形成环绕该电触点的接触表面,并且在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上分别在电触点42,52外围设置屏蔽迹线 41,51,在连接器100连接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时,该接触表面适用于与位于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上的屏蔽迹线41,51电连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 200可以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连接器100。

连接器组件200该还包括基板6,该基板6被构造成承载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以稳定地支撑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为了将连接器组件200的各个部件固定地组装到一起,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运输或震动而导致导电壳体相对于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产生位移,导电壳体1利用穿过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的螺栓7固定安装在该基板6上。

在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一电路板4和该第二电路板5的连接表面可以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中,此时连接器100为共面连接器,连接器组件 200为共面连接器组件。

为了增强屏蔽效果,屏蔽迹线41,51可以设置为连续的屏蔽迹线,以不间断地环绕电触点42,52,从而确保在使用时不会对屏蔽迹线41,51 外部的电子线路造成干扰。

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后,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清楚的了解,在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改变,且本实用新型亦不受限于说明书中所举示例性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