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及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302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及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结构,特别是一种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应用的深入,相应地需要越来越多的电连接。在某些特殊的应用环境中,譬如较容易发生振动的环境中,尤其需要保证电连接结构的稳定连接。随着汽车的广泛应用,汽车的各种操控性能得以提升。譬如,汽车通常需要采用摄像头、天线等以完成特定功能。相应地,就需要采用同轴电缆进行电连接。如何保证电连接的稳定性能,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稳定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及电连接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锁。所述二次锁包括锁本体、锁止部及至少两个保持部。所述锁止部突出设置在所述锁本体上,所述锁止部可用于与连接器壳体预锁锁止配合及终锁锁止配合。所述保持部突出设置在所述锁本体上,所述保持部可用于沿所述锁本体的径向抵接同一线缆组件,以阻止该线缆组件轴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为一对。所述保持部在周向至少部分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分别设有第一止退面,所述第一止退面位于同一径向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锁本体具有至少一个限位槽壁,所述限位槽壁用于保持线缆组件。

优选地,所述锁本体具有一对限位壁及底壁,所述限位壁及所述底壁形成一容置槽,用于容纳连接器壳体上的限位悬臂。

优选地,所述一对限位壁平行且正对设置在所述底壁上。所述锁止部突出设置在所述限位壁上。

优选地,所述锁止部设置在所述锁本体的前端壁与后端壁中的至少一个上。

优选地,所述锁本体的顶端壁上设置有下陷的让位凹槽,所述让位凹槽由轴向外侧壁及轴向内侧壁形成。

优选地,所述锁止部设置在所述轴向外侧壁的外侧表面。

优选地,所述锁止部所在的所述外侧表面上设置有解锁凹陷;所述解锁凹陷延伸至所述锁本体的顶端壁。

优选地,所述锁止部分别设置在所述锁本体的前端壁与后端壁上。

优选地,所述锁止部沿所述锁本体的轴向突出设置。

优选地,所述锁本体的底端包括阻挡面,用于配合连接器壳体内设置的支撑凸台。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组成一组。所述的二次锁包括多组所述保持部,每一组所述保持部用于沿所述锁本体的径向抵接同一线缆组件,以阻止该线缆组件轴向运动。

优选地,多组所述保持部并列且相互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二次锁包括两组所述保持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用于安装母端子。所述连接器壳体包括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具有走线腔,所述走线腔沿所述壳本体的轴向延伸,以可用于容置带有母端子的线缆组件。所述壳本体具有安装缺口,所述安装缺口与所述走线腔连通,以容置二次锁。所述壳本体设置有锁止配合部,所述锁止配合部正对所述安装缺口,以可与二次锁的锁止部锁止配合。

优选地,所述壳本体包括外周壁,所述外周壁为所述连接器壳体与对配连接器壳体之间的配合面。

优选地,所述锁止配合部包括预锁配合部及终锁配合部。所述预锁配合部与所述终锁配合部沿所述安装缺口的深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设置。所述预锁配合部可与所述锁止部预锁锁止配合。所述终锁配合部可与所述锁止部终锁锁止配合。

优选地,所述锁止配合部为卡接腔或卡接孔。所述锁止配合部与所述安装缺口连通设置。

优选地,所述锁止部为沿所述壳本体的轴向贯穿设置的卡接通孔。

优选地,所述壳本体的轴向前端设置有前端面。所述走线腔延伸至所述前端面。

优选地,所述走线腔沿所述壳本体的轴向贯穿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本体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安装部,用于与对配连接器壳体上的对配安装部组装一体。所述安装部沿所述壳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为沿所述壳本体的外周壁的径向突出设置的安装凸肋,以可与对配连接器壳体上凹槽限位配合。

优选地,所述走线腔至少为两个。所述走线腔沿该走线腔的同一径向依次排列成一排。所述安装部设置在一排所述走线腔的横向方向突出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置有装配部。所述装配部沿所述壳本体的对称轴线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壳体为同轴连接器壳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组件。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包括前述记载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锁及前述记载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所述锁本体可拆分地容置在所述安装缺口内。所述锁止部与所述锁止配合部锁止配合。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走线腔内延伸。

优选地,所述锁本体具有容置槽。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限位悬臂,所述限位悬臂延伸至所述安装缺口内。当所述的二次锁与所述连接器壳体安装至终锁锁止配合位置时,所述限位悬臂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并与所述容置槽的底壁接触设置,用于保持所述限位悬臂与线缆组件的外周壁之间的配合。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的前端具有阻挡前壁,所述阻挡壁沿所述锁本体的轴向与所述限位悬臂的前端部正对设置。所述容置槽的后端具有插设缺口。所述限位悬臂通过所述插设缺口延伸进入所述容置槽内。

优选地,所述限位悬臂的自由端沿径向突出设置有阻挡部。所述阻挡部可用于阻止线缆组件在轴向的运动。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的端壁上设有第一止退面。所述阻挡部的自由端壁上设置有第二止退面。所述第一止退面和所述第二止退面位于同一径向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与所述阻挡部沿所述走线腔的周向对齐设置。

优选地,所述阻挡部具有阻挡内周壁,所述阻挡内周壁可与线缆组件相接触。所述保持部上设置有保持内壁。所述阻挡内周壁与所述保持内壁沿同一个圆柱面延伸设置,以可与同一线缆组件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限位悬臂,所述限位悬臂具有限位内周壁。所述限位内周壁可与线缆组件相接触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安装缺口的一侧壁或两侧壁上设置有支撑凸台。所述锁本体的底端设置的阻挡面。所述阻挡面抵接在所述支撑凸台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线缆组件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所述线缆组件可拆分地插设在所述走线腔内。所述锁止部将所述线缆组件保持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内。

优选地,所述线缆组件具有环状凹槽。所述锁止部延伸进入所述环状凹槽内,且可抵接在所述线缆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限位悬臂。所述限位悬臂延伸至所述安装缺口内,以可抵接在所述线缆组件的外周壁上。

优选地,所述限位悬臂的自由端沿径向突出设置有阻挡部。所述阻挡部延伸进入所述环状凹槽,且可抵接在该环状凹槽的壁上,以所述阻止线缆组件轴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线缆组件具有环状凹槽。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限位悬臂。所述限位悬臂的自由端沿径向突出设置有阻挡部。所述阻挡部延伸至进入所述环状凹槽内,且抵接在所述环状凹槽的底壁。所述保持部延伸至进入所述环状凹槽内,且抵接在所述环状凹槽的底壁。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的端壁上设有第一止退面。所述阻挡部的自由端壁上设置有第二止退面。所述第一止退面、所述第二止退面分别与所述环状凹槽的侧壁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线缆组件包括同轴电缆。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器为车载射频连接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二次锁与连接器壳体的配合,能够对线缆组件提供稳定的保持性能,从而发挥线缆组件的稳定连接性能。采用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对线缆组件进行保持的电连接器抗震性能强,尤其适用诸如汽车等经常处于振动环境的设备内。优选地,所述二次锁通过采用一对保持部的配合,提升对线缆组件的限位保持作用。所述保持部采用与线缆组件匹配的圆弧壁,能够增大对线缆组件的保持面积。所述安装凸肋设置在连接器壳体的外周壁上,能够减小容置线缆组件的走线腔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二次锁在一个视角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二次锁从前端向后端的投影图。

图3为图1的二次锁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二次锁从后端向前端的的投影图。

图5为图1的二次锁在自顶端壁向底部的投影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二次锁沿M-M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壳体在一个视角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连接器壳体在另一个视角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连接器壳体的一个投影图。

图10为图9的连接器壳体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9的连接器壳体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2为图9的连接器壳体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的二次锁与图5的连接器壳体组装成连接器壳体组件的立体结

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连接器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连接器壳体组件的投影图。

图16为图15的连接器壳体组件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5的连接器壳体组件沿N-N线的剖视图。

图18为包含有图13的连接器壳体组件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0为图18的电连接器的投影图。

图21为图20的电连接器沿E-E线的剖视图。

图22为图20的电连接器沿F-F线的剖视图。

图23为图20的电连接器沿G-G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锁101。所述二次锁101包括锁本体10、锁止部20及保持部30。所述锁止部20突出设置在所述锁本体10上,以用于与下述连接器壳体201预锁锁止配合及终锁锁止配合。所述保持部30突出设置在所述锁本体30上,以用于沿所述锁本体10的径向抵接下述线缆组件80,从而阻止该线缆组件80转动。

所述锁本体10用于支撑所述二次锁101的其他部分。所述锁本体10的具体形状及结构根据应用需求而选择,譬如,所述锁本体10可以为平板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增强对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锁本体10包括具有限位槽壁11。所述锁本体10的外部轮廓大致为具有圆形倒角的矩形立体体。所述限位槽壁11沿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延伸。所述限位槽壁11用于保持线缆组件80。所述限位槽壁11具有一对正对设置的限位壁13。为了便于实现与所述线缆组件80的组装,所述限位槽壁11为沿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贯穿设置的通槽。为了增强对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限位槽壁11具有与线缆组件80相同的横截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壁11为圆弧槽。具体地,所述限位槽壁11为半圆弧槽。根据需要,所述限位槽壁11也可为椭圆弧槽。所述限位槽壁11还包括底壁15。也即是,所述限位槽壁11由一个所述限位壁13、所述底壁15及另一个所述限位壁13依次连接而成。所述限位槽壁11的数量根据所要容置的线缆组件50的数量而选择。每一个所述限位槽壁11用于容置一个线缆组件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壁11为两个。该两个所述限位槽壁11平行设置。所述锁本体10具有至少一个限位槽壁11。每一个所述限位槽壁11与下述走线腔220一一正对设置。所述限位槽壁11沿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延伸。所述限位槽壁11用于保持线缆组件80。所述限位槽壁11具有一对正对设置的限位壁13。所述锁止部20突出设置在所述限位壁13上。所述限位槽壁11与下述走线腔220的内周壁沿同一个圆弧延伸设置。

为了与下述连接器壳体201形成稳固配合,所述锁本体10还具有容置槽17。所述容置槽17与所述锁止部20同侧设置。所述容置槽17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壁11的底部。也即是,所述容置槽17设置在所述底壁15上。所述容置槽17的具体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7为矩形槽。所述容置槽17具有阻挡前壁171及插设缺口173。所述阻挡前壁171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7的前端。所述插设缺口173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7的后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上”与“下”、“左”与“右”、“顶”与“底”均为相对概念,仅用于结合附图以便利于说明各个部件特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用于限制保护范围。譬如,所述锁本体10的顶端壁105为如图1的上部的壁。所述底壁15为图3中凹槽状的所述容置槽17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端壁105与与所述底壁15为一体且背对设置的方向。

为了便利于与其他部件配合、便利于组装及拆卸,所述锁本体10的顶端壁105设置有下陷的让位凹槽12A、12B。所述让位凹槽12A、12B分别沿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间隔分布设置。所述让位凹槽12A由轴向内侧壁14A及轴向外侧壁14B形成。也即是,所述轴向内侧壁14A及轴向外侧壁14B分别沿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间隔分布,且彼此正对设置。所述让位凹槽12B由轴向内侧壁16A及所述轴向外侧壁16B形成。也即是,所述轴向内侧壁16A与所述轴向外侧壁16B分别沿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间隔分别,且彼此正对设置。

为了便利于将所述二次锁101自下述连接器壳体102上分离拆卸,即实现解锁,至少一个所述锁止部20所在的外侧表面18A、18B上设置有解锁凹槽19。所述解锁凹槽19延伸至所述锁本体10的顶端壁105。即,所述解锁凹槽19在所述外侧表面18A上形成了缺口状。如无特殊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外侧表面18A”可以为所述二次锁101的前端表面;相应地,“外侧表面18B”则为所述二次锁101的后端表面。

所述锁止部20突出设置在所述锁本体10的具体位置及具体形状只要能够满足锁止需要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现获得稳固机械性能及便于拆装,所述锁止部20为两个,且所述锁止部20设置在所述锁本体10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上。当然地,所述锁止部20可以仅设置在所述锁本体10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实现拆装,所述锁止部20为沿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突出设置的三角形突出部。也即是,所述锁止部20由底边位于所述锁本体10的表面上的三角形沿与所述二次锁101的安装方向垂直的方向连续延伸而成。当然,所述锁止部20也可以为卡扣或其他阻挡配合结构。为了保持受力均衡,所述锁止部20沿所述二次锁101的安装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所述锁本体10的中部。

所述保持部30的具体形状及具体设置位置只要能够抵接在线缆组件80上以阻止该线缆组件80转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大与线缆组件50的可能接触的面积,所述保持部30具有保持内壁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持内壁32为圆弧壁。根据需要,所述保持部30的保持内壁32也可以为椭圆弧壁替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持部30具有一端面34。所述一端面34自所述容置槽17的顶端沿该容置槽17的深度方向反向延伸设置,以尽可能容置较大深度的连接器壳体201。所述保持部30的数量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对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保持部30至少为一对。每一对所述保持部30中的两个保持部至少部分正对设置,以保持线缆组件80。也即是,每一对所述保持部30用于限位保持一个线缆组件8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持部30为两个,且分别限位保持一个线缆组件80。为了与连接器壳体201紧凑配合且增强保持性能,所述保持部30的另一端面与所述限位壁13的顶端齐平。为了便利于与连接器壳体201拆装,所述保持部30的前端与所述容置槽17的前端齐平。

为了增强对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保持部30设置有第一止退面36。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对所述保持部30上的两个所述第一止退面36沿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阻挡同一个线缆组件80。每一对第一止退面36处于所述同一径向平面上。

为了增强所述二次锁101的机械强度及便利于制造,所述二次锁101为一体件。更具体地,所述二次锁101为注塑一体件。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7至图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与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二次锁101对配组装的连接器壳体2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壳体201用于安装母端子(图中未示出)。所述母端子可以设置在与下述线缆组件80连接。

所述连接器壳体201包括壳本体210。所述壳本体210具有走线腔220。所述走线腔220沿所述壳本体210的轴向延伸,以用于容置线缆组件80。所述壳本体210具有安装缺口230。所述安装缺口230与所述走线腔220连通,以容置二次锁101。所述壳本体210设置有锁止配合部240。所述锁止配合部240正对所述安装缺口230地设置,以可与二次锁101的所述锁止部20锁止配合。

所述走线腔220的具体形状及规格只要能够容置线缆组件80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线缆组件80的布置延伸,所述走线腔220为沿所述壳本体210的轴向贯穿的的通腔。为了提升对圆柱形的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走线腔220为圆形孔腔。也即是,所述走线腔220沿所述壳本体210的整个轴向的孔径保持不变。所述走线腔220的数量依据线缆组件80的数量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走线腔220为两个。该两个所述走线腔220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壳本体210的轴向前端设置有前端面205。所述走线腔220延伸至所述前端面205。

所述安装缺口230的形状及尺寸只要能够容置所述锁本体10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与所述二次锁101形成紧凑配合,所述安装缺口230的长度及宽度尺寸与所述锁本体10的底壁15相当。所述安装缺口230与所述走线腔220连通,从而使得所述保持部30延伸进入所述走线腔220。

所述锁止配合部240的具体形状及设置位置只要能够与所述锁止部20锁止配合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止配合部240设置在所述安装缺口230的前端壁及后端壁上。为了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而实现不同的锁止装置,所述锁止配合部240包括预锁配合部242及终锁配合部244。所述预锁配合部242可与所述锁止部20预锁锁止配合。所述终锁配合部244可与所述锁止部20终锁锁止配合。为了便利于实现拆装,所述预锁配合部242为卡接腔或卡接孔。所述终锁配合部244为卡接腔或卡接孔。为了便利于确认所述锁止部20锁止状态及是否锁定到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锁配合部242及所述终锁配合部244中的至少一个为沿所述壳本体210的轴向贯穿设置的卡接通孔。

为了增强对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安装缺口230内设置有限位悬臂250。所述限位悬臂250沿所述壳本体210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悬臂250可用于抵接在线缆组件80的外周壁上。为了提升限位保持性能,所述限位悬臂250具有限位内周壁254。所述限位内周壁254与所述走线腔220同轴设置,且具有相同的内径。所述限位内周壁254可与线缆组件80相接触地设置。譬如,所述限位内周壁254与线缆组件80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内周壁254为圆弧内壁。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限位悬臂250的自由端设置有阻挡部255。所述阻挡部255沿所述壳本体210的径向突出设置,且延伸至所述走线腔220内。为了进一步提升对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阻挡部255设置有第二止退面256。所述第二止退面256只要能够阻挡下述线缆组件80的环状凹槽82的侧壁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退面256为沿所述二次锁101的径向延伸的平面。所述第二止退面256与所述第一止退面36处于同一径向平面内,从而便利于线缆组件80的环状凹槽82的结构设计且便利于实现阻挡配合。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精简结构及获得对线缆组件80较佳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阻挡部255与所述保持部30沿所述走线腔220的轴向对齐设置。也即是,所述阻挡部255与所述保持部30沿同一个弧线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保持部30分别设置在所述阻挡部255的两侧。

为了进一步增强对线缆组件80的保持限位性能,所述阻挡部255具有阻挡内周壁252。所述阻挡内周壁252可与线缆组件80相接触。所述保持部30上设置有保持内壁32。所述阻挡内周壁252与所述保持内壁32沿同一个圆柱面延伸设置,以可与同一线缆组件80相接触。

为了提升对所述二次锁101的支撑性能以避免在二次锁101过度下压时损伤所述锁止部20及阻止该锁止部20划出所述终锁配合部244,所述安装缺口220的一侧壁或两侧壁上设置有支撑凸台260。所述支撑凸台260可用于支撑所述锁本体10。具体地,所述支撑凸台260用于支撑所述锁本体10的底端设置的阻挡面45。也即是,所述阻挡面45抵接在所述支撑凸台260上,从而支撑所述锁本体10。

为了便利于实现与其他结构的组装,所述壳本体210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安装部270。所述安装部270(英文名称为coding),用于与对配连接器壳体(图中未示出)上的对配安装部组装一体。所述安装部270沿所述壳本体210的轴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270为沿所述壳本体210的外周壁的径向突出设置的安装凸肋,以可与对配连接器壳体上凹槽限位配合。所述安装凸肋270沿所述壳本体210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安装凸肋270的前端与所述壳本体210的前端齐平。相较于设置于所述安装凸肋270设置在所述壳本体210的内周壁上,为了尽可能减少所述壳本体210的径向尺寸,所述安装凸肋270设置在所述壳本体210的外周壁上。

为了进一步增强与其他结构配的稳固组装性能,所述壳本体210的外周壁设置有组装部280。所述阻挡部280沿所述壳本体210的径向的中部,以使得该连接器壳体201均衡受力。

为了增强所述连接器壳体201的机械强度及便利于制造,所述连接器壳体201为一体件。更具体地,所述连接器壳体201为注塑一体件。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3至图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组件301。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301包括如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二次锁101及如实施例二记载的所述连接器壳体201。所述二次锁101与所述连接器壳体201组装配合。

具体地,所述二次锁101与所述连接器壳体201的各部件的预锁配合关系如下:

所述锁本体10容置在所述安装缺口220内。所述锁止部20与所述预锁配合部244锁止配合。所述容置槽17与所述限位悬臂250对接配合,以使得限位悬臂250容置在所述容置槽17内。所述限位壁13的顶端与所述支撑凸台260正对设置。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301预装配合成一体,从而便利于整体输送及简化最终与线缆组件80组装一体的工序。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图18至2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401。所述电连接器301包括线缆组件80及实施例三记载的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301。所述线缆组件80容置在所述走线腔220内。

所述线缆组件80的规格、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所述线缆组件80可以包括绝缘包皮(图中未标示)及导线(图中未标示)。所述绝缘包皮包覆在导线外周壁上,以提供绝缘保护。所述线缆组件80用于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缆组件80包括同轴电缆。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能够增强对所述线缆组件8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线缆组件80具有环状凹槽82。

下面具体说明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301在终锁组装时与所述线缆组件80的配合关系:

所述二次锁101与所述连接器壳体201处于预组装时,也即是所述锁止部20与所述预锁配合部242预锁配合。然后,将所述线缆组件80插设在所述走线腔220内。此时,所述线缆组件80的所述环状凹槽82与所述阻挡部255正对设置,且推动所述环状凹槽82,使得所述阻挡部255进入所述环状凹槽82。此时,所述保持部30与所述线缆组件80的外周壁相正对,且可以抵接。也即是,至少部分所述保持部30嵌设在所述环状凹槽82内,不仅增强了对线缆组件80 的限位保持性能,还能在充分利用所述锁本体10的轴向长度上的空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