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9238发布日期:2018-10-30 23:27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脱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插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脱插座。



背景技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到插座,其与插头配合以为电器供电,在使用的时候,将插头插入插座上的插孔即可实现导电,使用十分方便。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插座上通常不会设置有防脱结构,导致插头插在插座上的时候很容易掉落,由此导致的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其很容易便会接触到插头以及插座,如若不加防范,则非常容易造成小孩触电。

因此,一种能够防止插头脱落的防脱插座亟待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脱插座,其通过在上盖和底座扣合形成的插座壳上设置火线插孔、零线插孔和地线插孔,并且于每个插口内均设置有导电片,以此形成插座的基本功能,在底座上用于组成地线插孔上的地线槽的两侧分别设置A立柱和B立柱,其中A立柱和B立柱联动并且通过穿出插座壳的C立柱控制动作,将A立柱的上端和B立柱的上端均设置为朝向上述地线槽倾斜的坡面,在A立柱的坡面上搭接有A卡片,在B立柱的坡面上搭接B卡片,这样,A卡片和B卡片便组合形成倒八字型的结构,并且于A卡片和B卡片之间形成能够通过以及卡住地线插脚的间隙,A卡片和B卡片上远离地线槽的一端均顶在上盖上形成限位,并且上述A立柱和B立柱以及C立柱组成的驱动构件通过弹簧上下活动安装在插座可以内,通过该结构,由于驱动构件是通过弹簧上下活动安装在插座壳内,使用者能够将地线插脚从上至下插接在地线插孔中的A卡片和B卡片之间的间隙内,此时,A立柱和B立柱分别顶住A卡片和B卡片,使之不能移动,A卡片和B卡片将会卡住地线插脚,使得地线插脚不能拔出,而当使用者利用C立柱驱动A立柱和B立柱朝下移动而释放A卡片和B卡片的时候,才能拔出地线插脚以及插头,从而解决上述问题,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脱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底座、导电片、A卡片、B卡片、驱动构件和弹簧,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扣合在一起形成插座壳,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火线槽、零线槽和地线槽,所述上盖上与所述火线槽、零线槽以及地线槽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通孔以与所述火线槽、零线槽和地线槽分别组成火线插孔、零线插孔和地线插孔,所述火线插孔、零线插孔和地线插孔中均设置有导电片;

所述驱动构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A立柱、B立柱和C立柱,所述驱动构件通过所述弹簧上下活动安装在所述插座壳内,所述C立柱穿出所述插座壳,所述A立柱和所述B立柱分别设置于所述地线槽的两侧,所述A立柱和B立柱的顶面均设置为朝所述地线槽中心倾斜的坡面,所述A卡片搭接在所述A立柱的坡面上,所述B卡片搭接在所述B立柱的坡面上,所述A卡片与B卡片形成倒八字形结构并于两者之间形成能插入并卡住地线插脚的间隙,所述A卡片和所述B卡片远离所述地线槽的一端顶在所述上盖上形成限位。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立柱与B立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地线插孔相适配的方槽,所述方槽位于所述地线槽的上方,所述A卡片和所述B卡片靠近所述地线槽的一端上表面均与所述方槽的下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防止A卡片和B卡片掉落的凸条,所述凸条插接在所述A卡片和B卡片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凸条的凸出高度小于所述A卡片以及所述B卡片的宽度。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A定位柱和B定位柱,所述A定位柱与所述地线槽的左侧壁之间留设有A导槽,所述B定位柱与所述地线槽的右侧壁之间留设有B导槽,所述A立柱配合插接在所述A导槽内,所述B立柱配合插接在所述B导槽内。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C定位柱,所述弹簧套于所述C定位柱上,所述C立柱的下端设置有弹簧孔,所述弹簧插接在所述弹簧孔内,所述弹簧的上端顶在所述弹簧孔的孔底,所述弹簧的下端顶在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套壳和盖壳,所述套壳套接在所述C立柱外,所述C立柱的顶端穿出所述套壳,所述地线槽、所述火线槽、所述零线槽、所述A立柱、所述B立柱、所述A定位柱和所述B定位柱均套接于所述盖壳内,所述套壳与所述盖壳连接的壁体下表面设置有卡槽,所述驱动构件还包括将所述A立柱、B立柱和C立柱连接在一起的桥板,所述桥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凸筋,所述凸筋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C立柱包括C1立柱和C2立柱,所述C2立柱同轴设置与所述C1立柱的顶面,所述C1立柱的直径大于所述C2立柱的直径,所述C2立柱的顶部穿出所述套壳,所述弹簧孔开设于所述C1立柱的底面上,所述C1立柱的顶面设置有自然状态下能顶柱所述套壳的顶柱,所述顶柱的数量为三根,三根所述顶柱环绕所述C2立柱分布。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卡隼。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盖壳和所述套壳的侧壁上均设置有通槽,所述底座的外壁上设置有三角卡块,所述三角卡块卡扣连接于所述通槽内。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卡片靠近所述B卡片的面以及所述B卡片靠近所述A卡片的面均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盖和底座扣合形成的插座壳上设置火线插孔、零线插孔和地线插孔,并且于每个插口内均设置有导电片,以此形成插座的基本功能,在底座上用于组成地线插孔上的地线槽的两侧分别设置A立柱和B立柱,其中A立柱和B立柱联动并且通过穿出插座壳的C立柱控制动作,将A立柱的上端和B立柱的上端均设置为朝向上述地线槽倾斜的坡面,在A立柱的坡面上搭接有A卡片,在B立柱的坡面上搭接B卡片,这样,A卡片和B卡片便组合形成倒八字型的结构,并且于A卡片和B卡片之间形成能够通过以及卡住地线插脚的间隙,A卡片和B卡片上远离地线槽的一端均顶在上盖上形成限位,并且上述A立柱和B立柱以及C立柱组成的驱动构件通过弹簧上下活动安装在插座壳以内,通过该结构,由于驱动构件是通过弹簧上下活动安装在插座壳内,使用者能够将地线插脚从上至下插接在地线插孔中的A卡片和B卡片之间的间隙内,此时,A立柱和B立柱分别顶住A卡片和B卡片,使之不能移动,A卡片和B卡片将会卡住地线插脚,使得地线插脚不能拔出,而当使用者利用C立柱驱动A立柱和B立柱朝下移动而释放A卡片和B卡片的时候,才能拔出地线插脚以及插头,从而可以避免插头从本实用新型中轻易掉落,安全性高;

(2)本实用新型中的A卡片和B卡片更加便于安装;

(3)本实用新型中的A卡片和B卡片之间的间隙内还设置有凸条,用以挡住A卡片和B卡片,使A卡片不会从A立柱上端的坡面掉落,B卡片不会从B立柱上端的坡面掉落,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并且限定凸条的突出高度小于B卡片和B卡片的宽度,这样,使得该凸条不会影响地线插脚在A卡片和B卡片之间的间隙中插入,实用性强;

(4)本实用新型中,于地线槽的上方设置有方槽,上述凸条的上端便设置在该方槽的槽壁上,这样使得地线插孔更加规范,以便于地线插脚的插入,并且上述A卡片和B卡片靠近地线槽的一端上表面均与该方槽的底壁接触,以实现对A卡片和B卡片的限位这样,当本实用新型处于卡紧状态的时候,上述A卡片和B卡片在本实用新型中的位置更加固定,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锁紧效果更好;

(5)本实用新型中的A立柱插接在底座上的A定位柱与地线槽左侧壁形成的A导槽内,B立柱插接在底座上的B定位柱与地线槽右侧壁形成B导槽内,这样使得A立柱和B立柱在插座壳内的移动更加平稳,进而使得驱动构件在插座壳内的移动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脱插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防脱插座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上盖的另一视角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构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构件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中7另一种实施方式所示的火线插孔、零线插孔以及地线插孔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防脱插座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凸条的设置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弹簧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盖;11-套壳;12-盖壳;121-卡隼;122-卡槽;2-底座;21-火线槽;22-零线槽;23-地线槽;24-A定位柱;25-B定位柱;26-C定位柱;27-三角卡块;3-导电片;4-A卡片;5-B卡片;6-驱动构件;61-A立柱;62-B立柱;63-C立柱;631-C1立柱;632-C2立柱;633-顶住;64-连接板;65-凸条;66-方槽;67-桥板;671-凸筋;7-弹簧;8-火线插孔;9-零线插孔;10-地线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一种防脱插座,如图1、图2和图10所示,包括上盖1、底座2、导电片3、A卡片4、B卡片5、驱动构件6和弹簧7,上盖1和底座2扣合在一起形成插座壳,如图5所示,该底座2上设置有火线槽21、零线槽22和地线槽23,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上盖1上与火线槽21、零线槽22以及地线槽23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通孔以与上述火线槽21、零线槽22和地线槽23分别组成火线插孔8、零线插孔9和地线插孔10,在火线插孔8、零线插孔9和地线插孔10中均设置有导电片3,此时,本实用新型组合形成与现有技术中的三角插座相同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上述地线槽23的槽壁高度小于火线槽21以及零线槽22的高度,以至在上盖1与底座2扣合在一起后,在地线槽23与上盖1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上述驱动构件6包括连接在一起的A立柱61、B立柱62和C立柱63,并且该驱动构件6通过上述弹簧7上下活动安装在上述插座壳内,并且使得C立柱63穿出所述插座壳,使用者可以通过C立柱63驱动上述驱动构件6在插座壳内上下活动,也即驱动上述A立柱61和B立柱62在插座壳内上下运动,而且,如图10所示,上述A立柱61和B立柱62分别置于地线槽23的两侧,将该A立柱61和B立柱62的顶面均设置为朝地线槽中心倾斜的坡面,将上述A卡片4搭接在上述A立柱61的坡面上,将上述B卡片5搭接在B立柱62的坡面上,此时,上述A卡片4和B卡片5在上述安装空间中并能随上述A立柱61和B立柱62上下移动,如图10所示,A卡片61与B卡片62形成倒八字形结构,并于A卡片61和B卡片62之间形成能插入并卡住地线插脚的间隙,并且限定上述A卡片61和B卡片62远离所述地线槽23的一端均顶在所述上盖1上形成限位。

当本实用新型处于正常状态下时,由于用于顶住上述A卡片4和B卡片5的A立柱61和B立柱62通过弹簧7安装在插座壳内,当插入地线插脚的时候,由于A卡片61和B卡片62受到朝下的作用力,故A卡片4和B卡片5在弹簧的间接作用下将能松开,以便使用者能轻松将地线插脚插入。而当使用者需要朝上拔地线插脚的时候,地线插脚施加在A卡片4和B卡片5上的作用力朝上,然而由于A立柱61和B立柱62分别顶住A卡片4和B卡片5,并且A卡片4和B卡片5远离地线槽的一端抵在上盖1上,故,此时,如若使用者没有通过C立柱63驱使A立柱61和B立柱62移动一定位移,不再顶住A卡片4和B卡片5,而松开A卡片4和B卡片5,那么A卡片4和B卡片5将会卡住地线插脚,使得使用者不能将地线插脚拔出,如若使用通过C立柱63驱使A立柱61和B立柱62移动而松开A卡片4和B卡片5,使用者便能将地线插脚拔出。上述弹簧7的设置,可以使得被移动的A立柱61以及B立柱62(驱动构件6)复位而再次顶住A卡片4和B卡片5,并且其能给驱动构件6提供一个朝上的作用力,以驱使A立柱61和B立柱62顶紧A卡片4和B卡片5。

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地线插脚以及插头从本实用新型上轻易脱落,安全性能高,组装简单方便,实用性强。

作为优选,限定上述A卡片4靠近B卡片5的面以及B卡片5靠近A卡片4的面为平面,这样,当两者之间形成倒八字形的结构时,两者之间的间隙宽度实际上是两个平面的边缘之间的间隙,当其卡住地线插脚的时候,其能提供更大的卡紧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上述A立柱61和B立柱6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板64,该连接板64的上端设置有与上述地线插孔10相适配的方槽66,当本实用新型安装好后,上述方槽66位于上述地线槽23的正上方,这样,使得地线插孔10更加规范,有利于使用者插地线插脚。

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处于正常状态(也即A立柱61顶住A卡片4,B立柱62顶住B卡片5的时候),上述A卡片4和B卡片5远离上述地线槽23的一端上表面与上述方槽66的下表面接触,此时,上述方槽66将会对A卡片4和B卡片5进行限位,使得A卡片4和B卡片5不能朝上移动,以使得A卡片4和B卡片5在本实用新型中的位置更加固定,当插有地线插脚的时候,该A卡片4和B卡片5能提供的锁紧力更大,其锁紧效果更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在上述连接板64上设置有凸条65,该凸条65设置在上述方槽66的槽壁上,并且在安装好后,该凸条65刚好插接与上述A卡片4和B卡片5之间,限定该凸条65的宽度小于A卡片4和B卡片5之间的间隙宽度,以为A卡片4和B卡片5的移动留设余量,并且限定该凸条65突出连接板64的高度小于上述A卡片4和B卡片5的宽度(也即小于上述间隙的长度),从而避免该凸条65对地线插孔10形成堵塞。

通过该结构,当上述A卡片4和B卡片5沿着坡面下滑的时候,该凸条65可以挡住A卡片5和B卡片6,以避免A卡片5和B卡片6从地线插孔10中掉落,进而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0所示,在上述底座2上还设置有A定位柱24和B定位柱25,当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好后,上述A定位24柱与上述地线槽23的左侧壁之间留设有A导槽,上述B定位柱25与地线槽23的右侧壁之间留设有B导槽,如图10所示,上述A立柱61配合插接在该A导槽内,上述B立柱62配合插接在该B导槽内。这样,使得上述A立柱61以及B立柱62乃至整个驱动构件6在本实用新型中的移动更加稳定,进一步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另外,上述A定位柱24的顶端顶在上述A卡片4远离地线槽23的一端上,使得A卡片4该端的位置更加固定,上述B定位柱25的顶端顶在上述B卡片5远离地线槽23的一端上,使得B卡片5该端的位置更加固定,进一步增强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12所示,在上述底座2上还设置有C定位柱26,上述弹簧7套于该C定位柱26上,并且在上述C立柱63的下端设置弹簧孔,上述弹簧7插接在上述弹簧孔内,上述弹簧7的上端顶在弹簧孔的孔底,上述弹簧7的下端顶在底座2上。以此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弹簧7安装更加稳固,其在运动时候更加稳定,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构件6在插座壳内的运动更加平顺,进而使得A卡片4和B卡片5的松紧控制更加灵活,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具体地,如图2、图6、图7、图8、图12所示,限定上述C立柱63包括C1立柱631和C2立柱632,该CI立柱631和C2立柱632从上至下同轴设置,并且限定该C1立柱631的直径大于上述C2立柱632的直径,上述弹簧孔开设与上述C1立柱631的底面。限定上述上盖1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套壳11和盖壳12,上述套壳11套接在该C立柱63外,上述C立柱63的顶端,也即该C2立柱632的顶端穿出上述套壳11,上述地线槽23、火线槽21、零线槽22、A立柱61、B立柱62、A定位柱24和B定位柱25均套接在上述盖壳12内。本实施例中,在上述C1立柱631的顶面还设置有顶柱633,在自然状态下(也即上述A立柱61顶住A卡片4、B立柱62顶住B卡片5)的时候,上述顶柱633能够顶住上述套壳11,以对该驱动构件6进行上限位,避免驱动构件6在插座壳内被卡住。作为优选,限定上述顶柱633的数量为三根,并且三根该顶柱633环绕上述C2立柱632分布。

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套壳11与盖壳12连接的壁体下表面设置有卡槽122,而且限定上述驱动构件6还包括桥板67,该桥板67将A立柱61、B立柱62和C立柱63连接在一起以使其联动,在该桥板67的上表面设置有凸筋671,安装的时候,该凸筋671卡接于上述卡槽122内形成限位,以便该驱动构件在插座壳内只能上下移动而不能左右移动以及转动,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并且更加便于该驱动构件的定位安装。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上述盖壳12的侧壁上设置有卡隼121,以便与使用者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某处。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盖壳12和套壳11的侧壁上均设置有通槽,在底座2的外壁上设置有三角卡块27,当将上述上盖1与底座2扣合在一起的时候,只需要将上述三角卡块27卡入对应的通槽内即可,由于三角卡块27的卡扣连接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详尽的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限定上述地线插孔10、零线插孔9以及火线插孔8在本实用新型上的分布方式和现有技术中的三角插座上的分布方式相同。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限定上述地线插孔10、零线插孔9以及火线插孔8在本实用新型上的分布方式为火线插孔8和零线插孔9设置在一条直线上,上述地线插孔10设置为平行上述火线插孔8与零线插孔9并设置在两者上方中间位置。当然,该种结构的插座的地线插孔中也设置有上述A卡片4和B卡片5,并且在插座壳内也设置有上述驱动构件6,以便实现防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