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连接器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9696发布日期:2019-01-13 16:5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液冷连接器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冷连接器插头。



背景技术:

为了缩短充电时间,电动汽车对于能够适应大功率充电的连接器插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电动汽车采用连接器进行大功率充电的时候,单位时间传输的能量会增加,而温升同样会增加很多,如果散热不畅,可能会造成大的安全事故,由此,提出了一种液冷连接器插头。

现有的液冷连接器插头中,线缆的线芯与连接端子一端套接后压接固定,线缆的外管套设于连接端子尾部,外管与连接端子之间的环形通道直接与线缆的液冷通道连通,连接端子上开设与环形通道连通的过液孔,使用过程中外管相对连接端子尾部挠动如此导致环形通道过液孔堵塞,如此同样会导致散热不畅,安全风险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液冷连接器插头,旨在现有的液冷连接器插头的液冷回路易堵塞、进而导致散热不畅,安全风险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冷连接器插头,包括壳体、线缆、液冷管及连接端子,所述线缆具有位于线芯及外管之间的第一通道,所述连接端子内部设有过液通道;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插接部及内置部,所述内置部的外周面包括第一环面、第三环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环面及第三环面之间的第二环面,所述第三环面相较所述第一环面更为靠近所述插接部;

所述外管伸入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环面固定套接,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环面抵接,所述第二环面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一环面处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的过液槽,所述过液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及液冷管。

优选地,液冷连接器插头还包括封线体,所述封线体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环面相对应,所述封线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外管适配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外管密封紧配合,且所述封线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密封紧配合。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盖体及呈一端敞口的座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座体的敞口处,所述盖体具有朝向所述座体内腔的第一限位面;

所述座体的敞口处设有朝向所述盖体的第二限位面,所述封线体与所述第一限位面及第二限位面均紧配合。

优选地,所述座体的敞口处形成有朝向所述盖体的台阶面;

所述液冷连接器插头还包括支撑筒,所述支撑筒具有供所述线缆嵌置的第一内腔;

所述支撑筒的靠近所述盖体的边缘设于凸出所述支撑筒外周面的凸缘,所述凸缘搭接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第二限位面形成在所述凸缘上。

优选地,液冷连接器插头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外管外围的第一紧固件,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相较所述第三环面更为靠近插接部的第四环面,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四环面固定配合并将所述外管的内端紧压至所述第三环面;所述支撑筒的远离所述盖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紧固件抵接。

优选地,液冷连接器插头还包括密封垫片及第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垫片设有供所述内置部嵌置的第一通孔,且所述密封垫片设于所述支撑筒与第一紧固件之间,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四环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封线体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液冷管适配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液冷管密封紧配合

所述液冷连接器插头还包括转接头,所述转接头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接头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接头;

所述转接头的内部形成有转接通道,所述转接通道分别在所述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的末端形成有接口,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液冷管相接,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连接端子的相接,以使所述转接通道连通所述液冷管及过液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头的端面设有与转接通道连通的延伸管,所述液冷连接器插头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液冷管外围的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一接头的外周面固定配合并将所述液冷管的内端紧压至所述延伸管的外周面。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盖体及呈一端敞口的座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座体的敞口处;所述盖体具有朝向所述座体内腔的第一限位面;所述座体的敞口处形成有朝向所述盖体的台阶面;

所述液冷连接器插头还包括支撑筒,所述支撑筒具有供所述液冷管嵌置的第二内腔;

所述支撑筒的靠近所述盖体的边缘设于凸出所述支撑筒外周面的凸缘,所述凸缘搭接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第二限位面形成在所述凸缘上。

优选地,液冷连接器插头还包括密封垫片,以及套设在所述外管外围的第一紧固件,所述密封垫片设有供所述内置部嵌置的第一通孔,以供所述液冷管嵌置的第二通孔;

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相较所述第三环面更为靠近插接部的第四环面;

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四环面固定配合并将所述外管的内端紧压至所述第三环面;

所述支撑筒的远离所述盖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紧固件及所述第一紧固件均抵接;所述密封垫片设于所述支撑筒与第一紧固件之间,以及所述支撑筒与所述第二紧固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液冷连接器插头通过在连接端子上设置第一环面、第二环面及第三环面,除了第二环面用以与外管之间形成第二通道,以及第三环面用以供外管固定套接外,第一环面还用以支撑外管的内壁面,如此,邻近第二环面两端的外管均得到有效支撑,外管的挠动不会影响第二通道的大小,同样也不会发生贴合第二环面进而封堵过液通道的过液孔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第一环面上开设过液槽保证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的连通,保证整个液冷回路的连通。工作时,液冷介质可以在液冷连接器插头的液冷回路中顺畅流动了,如此保证了散热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冷连接器插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液冷连接器插头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连接端子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液冷连接器插头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液冷连接器插头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液冷连接器插头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沿IX-IX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液冷连接器插头与插座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冷连接器插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以及图9所示,该液冷连接器插头100包括壳体1、线缆2、液冷管3及连接端子4,线缆2具有位于线芯21及外管22之间的第一通道23,连接端子4内部设有过液通道421;

连接端子4包括插接部41及内置部42,内置部42的外周面包括第一环面422、第三环面424以及位于第一环面422及第三环面424之间的第二环面423,第三环面424相较第一环面422更为靠近插接部41;

外管22伸入壳体1的一端与第三环面424固定套接,外管22的内壁面与第一环面422抵接,第二环面423与外管22之间形成第二通道43;第一环面422处开设有连通第一通道23及第二通道43的过液槽425,过液通道421连通第二通道43及液冷管3。

本实施例中,壳体1用以为安装在内部的零件提供支撑及防护,防护功能主要包括防水、防尘及绝缘。与现有技术一样,壳体1具有一用以容置内部零件的容腔,以及与容腔连通的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及出口;线缆2的一端位于容腔并经第一入口引出;液冷管3的一端位于容腔并经第二入口引出。线缆2的设置根据充电标准可以相适应地调整,如直流充电或交流充电。若为直流充电标准,电缆通常设置成两条,一条正极,另一条负极。

液冷管3用于输送液冷介质,在一实施例中,液冷介质自液冷管3输入液冷连接器插头100然后经电缆的第一通道23输出,如此带出热量。连接端子4的插接部41用以插座200的电接触部件插接,插接部41既可以为插孔状,也可以为插针状,只要能与插座200的电接触部件适配插接即可。

为了方便与线缆2的线芯21连接,连接端子4的内置部42具有供线芯21固定嵌置的内腔,线芯21与连接端子4套接后可以与连接端子4以压接的方式固定。

为了方便与插头保持插接状态,请参照图1、图2、图6、图7以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锁紧机构20,锁紧机构20包括手柄201及锁扣202,手柄201枢接于壳体1;手柄201具有打开位置及锁紧位置,手柄201自打开位置正向转动至锁紧位置;手柄201上设有弧形的导向槽203,导向槽203到手柄201的枢轴的距离沿正向转动方向逐渐扩大。请参照图10,与液冷连接器插头100适配的插座200设有与导向槽203适配的滑轴,手柄201正向转动时,插座200在手柄201的带动下与液冷连接器插头100相插接。

为了方便与插头配合时保持密封,壳体1的外周面在邻近与插座200配合的界面处还设有环形的环形凹槽124,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设于环形凹槽124的界面密封圈85。

本实用新型液冷连接器插头100通过在连接端子4上设置第一环面422、第二环面423及第三环面424,除了第二环面423用以与外管22之间形成第二通道43,以及第三环面424用以供外管22固定套接外,第一环面422还用以支撑外管22的内壁面,如此,邻近第二环面423两端的外管22均得到有效支撑,外管22的挠动不会影响第二通道43的大小,同样也不会发生贴合第二环面423进而封堵过液通道421的过液孔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第一环面422上开设过液槽425保证第一通道23及第二通道43的连通,保证整个液冷回路的连通。工作时,液冷介质可以在液冷连接器插头100的液冷回路中顺畅流动了,如此保证了散热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图7、以及图9,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封线体5,封线体5的位置与第一环面422相对应,封线体5上开设有与外管22适配的第一过孔51,第一过孔51与外管22密封紧配合,且封线体5与壳体1的内壁面密封紧配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封线体5使得外部的水汽难以进入的壳体1内部,如此可以起到有两的防水效果。此外,由于封线体5的位置与第一环面422相对应,如此在挤压封线体5时,封线体5间接地可得到第一环面422的支撑,确保封线体5具有足够的挤压量,如此提升了防水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2、图6至图9、壳体1包括盖体11及呈一端敞口的座体22,盖体11盖合在座体22的敞口处,盖体11具有朝向座体22内腔的第一限位面111;座体22的敞口处设有朝向盖体11的第二限位面63,封线体5与第一限位面111及第二限位面63均紧配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壳体1设置分体的盖合及座体22,可以方便将零部件装入到壳体1的内部,盖体11与座体22的连接可以为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螺钉连接等,只要能保证盖体11不从座体22上脱落即可。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面111及第二限位面63的夹紧作用,封线体5横向的变形量会增加,在受到壳体1及线缆2外管22的阻碍时,其预压力产生的内应力也会增加,如此,即使液冷连接器插头100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振动,封线体5也能保证原有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座体22的敞口处形成有朝向盖体11的台阶面121;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支撑筒6,支撑筒6具有供线缆2嵌置的第一内腔61;支撑筒6的靠近盖体11的边缘设于凸出支撑筒6外周面的凸缘62,凸缘62搭接在台阶面121上,第二限位面63形成在凸缘62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筒6可以更好地支撑线缆2,防止线缆2在壳体1内部挠动,而将第二限位面63设置在凸缘62上,则封线体5在受挤压产生的变形会沿第二限位面63移动从而紧密抵接与外管22。一般地,第二限位面63的面积大于台阶面121的面积

为了增加座体22的强度,座体22包括外壳122及内衬123,外壳122由金属材质制成,内衬123由绝缘材质制成。优选地,外壳122有铝锌合金压铸形成。如此可以对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零部件形成更好地支撑及电性屏蔽作用。具体地,内衬123包括第一筒体、隔板及第二筒体,第一筒体呈两端敞口设置,台阶面121为第一筒体的靠近盖体11的端面,隔板连接在第一筒体的背离盖体11一侧的敞口处,隔板上开设有连接孔,第二筒体的一端连接在连接孔处。外壳122为与内衬123适配的薄壁结构,插接部41设于第二筒体,内置部42形成有与隔板适配的凸肩427。

进一步地,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套设在外管22外围的第一紧固件7,连接端子4还包括相较第三环面424更为靠近插接部41的第四环面428,第一紧固件7与第四环面428固定配合并将外管22的内端紧压至第三环面424;支撑筒6的远离盖体11的边缘与第一紧固件7抵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7在与连接端子4的第四环面428锁合的过程中,其上的限位面与第三环面424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进而将外管22紧压至第三环面424。为了增强外管22与连接端子4的连接强度,第一紧固件7与第四环面428螺纹配合,第三环面424上设有用于防止外管22从连接端子4上脱落的第一倒刺426,优选地,该第一倒刺426呈环状。而支撑筒6与第一紧固件7抵接,一方面使得封线体5得以在座体22的更外侧密封外管22,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第一紧固件7松脱。

进一步地,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密封垫片81及第一密封圈82,密封垫片81设有供内置部42嵌置的第一通孔811,且密封垫片81设于支撑筒6与第一紧固件7之间,第一密封圈82设于第一紧固件7与第四环面428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密封垫片81可以防止自第三环面424处泄露的液冷介质流动至第一紧固件7及支撑筒6的外围。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图4、图5、图7、以及图9,封线体5上还开设有与液冷管3适配的第二过孔812,第二过孔812与液冷管3密封紧配合

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转接头9,转接头9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接头91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接头92;

转接头9的内部形成有转接通道93,转接通道93分别在第一接头91及第二接头92的末端形成有接口,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

第一接头91与液冷管3相接,第二接头92与连接端子4的相接,以使转接通道93连通液冷管3及过液通道42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转接头9可以方便液冷管3与连接端子4连接,具体的第一方向与液冷管3的轴线平行,为了方便加工,优选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具体地,过液通道421包括第一通口421a及第二通口421b,第一通口421a与第二通道43相接,第二通口421b与第二接头92螺纹配合;为了增强第二接头92与第二通口421b连接的密封性,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套设于第二接头92上的第二密封圈83及垫圈84。

进一步地,第一接头91的端面设有与转接通道93连通的延伸管94,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套设在液冷管3外围的第二紧固件10,第二紧固件10与第一接头91的外周面固定配合并将液冷管3的内端紧压至延伸管94的外周面。

本实施例中,与第一紧固件7的作用类似,第二紧固件10在与转接头9的第一接口锁合的过程中,其上的限位面与延伸管94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进而将液冷管3紧压至延伸管94的外壁面。为了增强液冷管3与延伸管94的连接强度,第二紧固件10与第一接头91螺纹配合,延伸管94上设有用于防止液冷管3从延伸管94上脱落的第二倒刺941,优选地,第二倒刺941呈环状。

进一步地,壳体1包括盖体11及呈一端敞口的座体22,盖体11盖合在座体22的敞口处;盖体11具有朝向座体22内腔的第一限位面111;座体22的敞口处形成有朝向盖体11的台阶面121;

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支撑筒6,支撑筒6具有供液冷管3嵌置的第二内腔64;

支撑筒6的靠近盖体11的边缘设于凸出支撑筒6外周面的凸缘62,凸缘62搭接在台阶面121上,第二限位面63形成在凸缘62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筒6与液冷管3相套设,如此可以对液冷管3进行更好地密封,封线体5收到第一限位面111及第二限位面63的挤压后与液冷管3外壁面的配合更紧密,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防尘及防水效果。在支撑筒6设置有用以供线缆2嵌置的第一内腔61的实施例中,支撑筒6可以同时对与线缆2配合的封线体5部位,以及与液冷管3配合的封线体5部位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液冷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密封垫片81,以及套设在外管22外围的第一紧固件7,密封垫片81设有供内置部42嵌置的第一通孔811,以供液冷管3嵌置的第二通孔812;

连接端子4还包括相较第三环面424更为靠近插接部41的第四环面428;

第一紧固件7与第四环面428固定配合并将外管22的内端紧压至第三环面424;

支撑筒6的远离盖体11的边缘与第一紧固件7及第一紧固件7均抵接;密封垫片81设于支撑筒6与第一紧固件7之间,以及支撑筒6与第二紧固件10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密封垫片81上设置第二通孔812,如此可以避免液冷介质经支撑筒6与第二紧固件10之间进一步泄露,即时的壳体1内部的密封更为全面。为了更好地发挥支撑筒6的作用,支撑筒6的远离盖体11的一端与第一紧固件7抵接,一方面使得封线体5得以在座体22的更外侧密封液冷管3,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第二紧固件10松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