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损充电桩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7854发布日期:2019-04-16 22:14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损充电桩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电缆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耐磨损充电桩电缆。



背景技术: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内部具有复杂的电缆组成来支撑它完成充放电功能。

但是,现有技术中充电桩电缆的耐磨性较差,柔韧度不够,耐热性较弱,使用寿命较短。因此,我们可以对现有的充电桩电缆进行一定的改进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磨损充电桩电缆,具有优益的耐磨抗张,绝缘耐压性能,使用寿命更长,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耐磨损充电桩电缆,包括外保护套,所述外保护套内表面设置有抗扭保护层,所述抗扭保护层的内表面设置有内垫层,所述内垫层的中央设置有内加强件,所述内加强件与内垫层之间设置有若干电线,所述电线与内垫层之间设置有填充加强件,所述电线与内加强件之间设置有三角加强柱体,所述电线包括位于最外侧的辐照交联聚烯烃绝缘套,所述辐照交联聚烯烃绝缘套内表面设置有耐火层,在耐火层的内部设置有铜导体,所述铜导体是采用99.9999%退火无氧铜线制成的0.15毫米镀锡铜线以左左绞合方式绞合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线共有五个,且多根电线以内加强件为中心呈辐射状均匀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角加强柱体的三个面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电线和内加强件相切。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填充加强件为圆柱体,且填充加强件的外表面分别与电线和内垫层相切。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角加强柱体、填充加强件的数量与电线的数量相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三角加强柱体和填充加强件,对电线起到良好的支撑保护作用,增加了电缆的强度;电线内部的铜导体采用99.9999%退火无氧铜线制成的0.15毫米镀锡铜线以左左绞合方式绞合而成,且电线外侧包裹有耐火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高温性,不易损坏;配合镀锡铜线、抗扭保护层和外保护套,使电缆具有优益的耐磨抗张,绝缘耐压性能,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保护套;2-抗扭保护层;3-内垫层;4-内加强件;5-电线;6-填充加强件;7- 三角加强柱体;8-辐照交联聚烯烃绝缘套;9-耐火层;10-铜导体;11-镀锡铜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磨损充电桩电缆,包括外保护套1,所述外保护套1内表面设置有抗扭保护层2,所述抗扭保护层2的内表面设置有内垫层3,所述内垫层3的中央设置有内加强件4,所述内加强件4与内垫层3之间设置有若干电线5,所述电线5与内垫层3之间设置有填充加强件6,所述电线5与内加强件4之间设置有三角加强柱体7,所述电线5包括位于最外侧的辐照交联聚烯烃绝缘套8,所述辐照交联聚烯烃绝缘套8内表面设置有耐火层9,在耐火层9的内部设置有铜导体10,所述铜导体10是采用 99.9999%退火无氧铜线制成的0.15毫米镀锡铜线11以左左绞合方式绞合而成。

优选的是,所述电线5共有五个,且多根电线5以内加强件4为中心呈辐射状均匀分布;所述三角加强柱体7的三个面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电线5和内加强件4相切;所述填充加强件 6为圆柱体,且填充加强件6的外表面分别与电线5和内垫层3相切;所述三角加强柱体7、填充加强件6的数量与电线5的数量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具体使用时,该电缆的中心设置有内加强件,在电线与内加强件之间设置有三角加强柱体,在电线与内垫层之间设置有填充加强件,对电线起到良好的支撑保护作用,增加了电缆的强度;电线内部的铜导体采用99.9999%退火无氧铜线制成的0.15 毫米镀锡铜线以左左绞合方式绞合而成,且电线外侧包裹有耐火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高温性,不易损坏;配合镀锡铜线、抗扭保护层和外保护套,使电缆具有优益的耐磨抗张,绝缘耐压性能,使用寿命更长。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