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5005发布日期:2019-02-15 20:0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设于电子装置上的天线组件的端口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装设于电子装置上的天线装置是通过与装设在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上的外设组件端口(PCI Connector)互相连接,达到天线装置与电子装置之间的电连接。

而关于该天线装置的组装方法,先以斜插的方式,将天线装置上的连接部插设进入位于印刷电路板上的该外设组件端口内,接着将天线装置向下压平摆正并贴靠于印刷电路板上,最后通过螺丝将天线装置锁固在电子装置上的特定位置,完成将天线装置安装于电子装置的控制版上的加工流程。

然而,现有技术的此种装设天线装置的方式,由于其加工流程较为复杂,例如须要维持每一天线装置都以同样的角度斜插并摆正才能有效将其装设于印刷电路板上,因此难以自动化,换言之,前述的加工流程皆必须以人工组装的方式完成,在组装的效率上有其缺点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其通过改变基板组件与天线组件上相对应的电连接件的结构,使整个组装流程简化并得以自动化,以提高整体加工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其包含有

一基板组件,其包含:

一基板;

一壳体,其设置于该基板上,该壳体的顶面凹设有一电连接槽及两弹片沟槽,该电连接槽上具有一上方开口,该两弹片沟槽分别沿一水平方向位于该壳体的顶面的相对两侧;

多个第一电连接件,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彼此间隔地设置于该壳体的该电连接槽内,并且各该第一电连接件的相对两端中,其中一端与该基板相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向上突伸于该电连接槽的顶面;

一天线组件,其可分离地向下抵靠于该基板上,并该天线组件包含有

一本体部;

一讯号连接部,其与该本体部相连接;

多个第二电连接件,该多个第二电连接件彼此间隔地设置于该讯号连接部的底面,并且该多个第二电连接件可分离地向下贯穿该壳体的该电连接槽的该上方开口且向下抵靠于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并且使该多个第二电连接件与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电连接;

两固定弹片,其分别容置于该基板组件的该两弹片沟槽内,并且该两固定弹片可沿该水平方向弯折,各该固定弹片包含有

一装设部,其容置于相对应的该弹片沟槽内;

一卡固部,其相对两端分别为一连接端及一自由端,该连接端与该装设部的顶端相连接,该卡固部由该连接端沿该水平方向朝向另一卡固部弯折突伸,且该两固定弹片的该两卡固部之间沿该水平方向的最短距离小于该讯号连接部沿该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的距离;

其中,该两固定弹片的该两自由端选择性地向下抵压于该讯号连接部的顶面,并使该天线组件选择性地固定于该基板组件的上方。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其中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排列形成两第一电连接排,该两第一电连接排彼此平行且间隔地排列,且于各该第一电连接排中的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亦彼此平行且间隔地排列,并该两第一电连接排间隔排列的方向与各该第一电连接排中的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的间隔排列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其中该基板组件的该壳体上进一步成形有两通孔组,该两通孔组彼此平行且间隔地设置于该壳体的该电连接槽内,各该通孔组包含有多个通孔,该多个通孔彼此平行且间隔地设置,该两第一电连接排分别对应于该两通孔组,并且各该第一电连接排的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分别容置于相对应的该多个通孔内。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其中各该固定弹片上进一步成形有一装设斜面,其由该固定弹片的顶端沿该水平方向朝向另一固定弹片地向下倾斜成形,并且该自由端成形于该装设斜面的底端。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其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第一防呆装置,其设置于该基板组件的该壳体的顶面;至少一第二防呆装置,其设置于该天线组件的该本体部的底面,并该至少一第二防呆装置的位置与数量与该至少一第一防呆装置的位置与数量相对应,且该至少一第二防呆装置可分离地向下与该至少一第一防呆装置相结合。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其中该天线组件进一步包含有一定位螺栓,该定位螺栓由该本体部的顶面向下贯穿至该本体部的底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基板的壳体的顶面凹设有一电连接槽,且基板组件上用以与天线组件电连接的所有电连接件(第一电连接件)均设置于基板的电连接槽内,而天线组件上用以与基板组件电连接的所有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均设于讯号连接部的底面,藉此天线组件与基板组件组装时,仅需要铅直向下移动天线组件,使该多个第二电连接件向下贯穿壳体的电连接槽之上方开口,并进一步向下抵靠于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即可;此外,当该天线组件向下装设于基板组件上时,该两固定弹片会受到天线组件的该讯号连接部的推抵而沿水平方向略为远离彼此地分开,使讯号连接部得以由该两固定弹片间通过;天线组件持续下压后,当该讯号连接部移动至该两固定弹片的底端,该两固定弹片便会因失去推抵的力道而沿水平方向回复至原本的位置,进而使讯号连接部的顶面受到该两固定弹片的抵压,进而使天线组件能够稳固地设置于该基板组件的上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组件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天线组件的部分放大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基板组件及天线组件相结合时的剖面放大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基板组件 11基板

12壳体 121电连接槽

123上方开口 14第一电连接件

15第一防呆装置 20天线组件

21本体部 22连接部结合架

30固定弹片L水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模块自动化组装结构包含有一基板组件10、一天线组件20及两固定弹片30。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基板组件10包含有一基板11、一壳体12、两通孔组13、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及至少一第一防呆装置15。

请参阅图2及图4所示,壳体12设置于基板11上,并且壳体12的顶面凹设有一电连接槽121及两弹片沟槽122,该电连接槽121凹设于壳体12的顶面的中间,且该电连接槽121上进一步具有一上方开口123,该两弹片沟槽122分别沿一水平方向L位于壳体12顶面的相对两侧,换言之,该电连接槽121凹设成形于该两弹片沟槽122的中间。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该两通孔组13彼此平行且间隔地设置于壳体12的该电连接槽121内,并且各该通孔组13包含有多个通孔131,并且各该通孔组13内的该多个通孔131亦彼此平行且间隔地设置,且该两通孔组13彼此平行的方向与各该通孔组13内的该多个通孔131彼此平行的方向互相垂直。

请参阅图7所示,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彼此间隔地设置于该壳体12的该电连接槽121内,并且各该第一电连接件14的相对两端中,其中一端与基板11相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向上突伸于该电连接槽121的顶面,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一电连接件14通过穿设于壳体12达到固定于基板11上的目的,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电连接件14亦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基板11上。

请参阅图2及图6所示,更精确地说,本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排列形成两第一电连接排16,该两第一电连接排16彼此平行且间隔地排列,且位于同一第一电连接排16内的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亦彼此平行且间隔地排列,并且该两第一电连接排16间隔排列的方向与各该第一电连接排16内的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的间隔排列方向互相垂直。

进一步而言,该两第一电连接排16分别对应于该两通孔组13,换言之,属于同一第一电连接排16的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分别容置于相对应的该通孔组13内的该多个通孔131内,并且其一端由该通孔131至壳体12的电连接槽121的顶面。

进一步而言,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的排列方式亦不以此为限,即该些第一电连接件14不一定以排成两排第一电连接排16的形式呈现,而是可排列成其他态样,例如所有的第一电连接件14皆排列成一排。

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防呆装置15的数量为两个,并且该两第一防呆装置15为两形状相异且间隔设置的凸块,并且该两第一防呆装置15设置于基板组件10的壳体12的顶面,更精确地说,本实施例中,该两第一防呆装置15设置于该电连接槽121的顶面,但不以此为限,其亦可设置于其他位置。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天线组件20可分离地向下抵靠于基板11上,并且该天线组件20包含有一本体部21、一连接部结合架22、一讯号连接部23、多个第二电连接件24、至少一第二防呆装置25及一定位螺栓26。

请参阅图2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部结合架22一体成形地由该本体部21的其中一侧面水平突伸于该本体部21外,但不以此为限,连接部结合架22亦可通过其他方式设置于该本体部21上,并且亦可为可拆卸地设置于该本体部21上。

请参阅图3、图5及图7所示,该讯号连接部23与本体部21相连接,并且于本实施例中,其设置于连接部结合架22的底面,但不以此为限,该讯号连接部23亦可设置于本体部21的其他位置。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该多个第二电连接件24彼此间隔地设置于讯号连接部23的底面,并且该多个第二电连接件24可分离地向下贯穿壳体12的电连接槽121的上方开口123,使其得以向下抵靠于电连接槽121内的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并且与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电相连。

更精确地说,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连接件14与第二电连接件24的位置及数量是互相对应的,换言之,由于该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4形成有两排第一电连接排16,因此本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二电连接件24的排列方式亦为两排式并列;并且一如前述,当第一电连接件14的排列方式改变时(例如改变成一整排的形式),则该些第二电连接件24的排列方式也会相应更改。

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防呆装置25的数量为两个,并且该两第二防呆装置25为两形状相异且彼此间隔设置的通孔,且该两第二防呆装置25的数量与位置与该两第一防呆装置15的数量与位置相对应,且该两第二防呆装置25可向下地与该两第一防呆装置15相结合。

该多个防呆装置15、25的特定形状可避免用户将天线组件20以错的方式由上而下设置于基板组件10上。

该定位螺栓26由本体部21的顶面向下贯穿至本体部21的底面上,并且使本体部21锁固于计算机主机等等的电子装置上。

该两固定弹片30分别容置于该基板组件的该两弹片沟槽122内,并且该两固定弹片30可沿该水平方向L弯折,更精确地说,各该固定弹片30包含有一装设部31、一卡固部32及一装设斜面33。

该两固定弹片30通过该两装设部31分别容置于相对应的弹片沟槽122内,并且本实施例中,该两装设部31可拆卸地设置于该两弹片沟槽122内,但不以此为限。

各该固定弹片30的卡固部32的相对两端分别为一连接端321及一自由端322,该连接端321与装设部31的顶端相连接,并且卡固部32由该连接端321沿水平方向L朝向另一卡固部32弯折突伸,并且使该两卡固部32之间沿水平方向L的最短距离小于讯号连接部23沿水平方向L的相对两侧的距离。

其中,当天线组件20装设于基板组件10上后,该两固定弹片30的该两自由端322向下抵压讯号连接部23的顶面,并且使天线组件20选择性地固定于基板组件10的上方。

该装设斜面33成形于卡固部32上,更精确地说,本实施例中,各该卡固部32沿水平方向L突伸的部分即为该装设斜面,因此该装设斜面33由固定弹片30的顶端(卡固部32的顶端)沿该水平方向L朝向另一固定弹片30地向下倾斜成形,并且卡固部32的该自由端322成形于装设斜面33的底端。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装设方法及其优点。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当在结合本实用新型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该些第一电连接件14皆设置于电连接槽121的顶面,而相对应的该些第二电连接件24则皆设置于讯号连接部23的底面,因此使用者仅需简单地将该天线组件20由基板组件10的上方放下,并且确保该些第一电连接件14位在该些第二电连接件24的上方,使其在互相接触时能够产生正确的电连接关系。

而在将天线组件20向下抵压于基板组件10的上方时,其固定的手段通过由讯号连接部23向下挤压该两固定弹片30,因为讯号连接部23的底面设有该些第二电连接件24,而该些第一电连接件14则设置于该两固定弹片30之间。

当讯号连接部23逐渐下压后,由于讯号连接部23沿水平方向L的相对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该两固定弹片30之间沿该水平方向的最短距离,因此讯号连接部23会沿水平方向L推挤该两固定弹片30,使该两固定弹片30沿水平方向L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并且当讯号连接部23通过卡固部32的底面(自由端322)之后,由于该两固定弹片30失去沿该水平方向L的挤压力道,该两固定弹片30便会恢复为原本的型状,进而使讯号连接部23被该两固定弹片30抵压于其下方,进而使天线组件20可拆卸地设置于基板组件10上;同时由于该多个防呆装置15、25的互相结合,因此天线组件20水平面上亦被限位于该基板组件10上,藉此达到将天线组件20可拆卸地设置于基板组件10上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装设方法仅包含了两步骤,即将天线组件20由基板组件10的上方向下装设于基板组件10的上方,当该讯号连接部23确定卡固于该两固定弹片30下方后,便完成其组装过成,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方法十分简便且不易出错,对于将组装过程自动化而言是十分有利的设计;

第二,本实用新型将所有的第一电连接件14设置于壳体12的顶面,并且将所有的第二电连接件24设置于讯号连接部23的底面,因此其进一步简化了「将基板组件10与天线组件20相结合」的此一步骤,更精确地说,由于该些电连接件14、24彼此上下相对应,用户仅需将天线组件20由基板组件10的上方铅直摆下,便可迅速且准确地将天线组件20有效(电连接)地装设于基板组件10的上方。

第三,各该固定弹片30上的该装设斜面33可进一步使讯号连接部23向下抵压时,能够更顺利地将该两固定弹片30沿该水平方向L推开,进而避免组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装设不当的现象发生。

第四,该多个防呆装置15、25可确保用户或机器在放置天线组件20于基板组件10的上方时,能够正确对位地放置,因为若是将天线组件20以相反的方向放置于基板组件10上,则该些防呆装置15、25便无法彼此结合,因此也容易辨识出其装设方向有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藉由将该些电连接件14、24的结合结构设计成天线组件20只要由上而下地装设便能够设置于基板组件10上,因此整个组装过程的皆十分简洁,进而使其有利于将组装过程的自动化,以提高整体组装上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