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0903发布日期:2019-01-29 17:42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插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稳定的多功能智能排插。



背景技术:

排插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一种用于进行电能转接的功能器件,其中,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行业内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附带有各种智能功能的排插,但现有技术中的排插在插接过程中,主要是由输入端子与电路板的连接处以及输出端子与电路板的连接处承受压力,多次插接后,就容易使得输入端子、输出端子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连接不稳定,进而导致排插失效的问题。

故需要提供一种多功能的智能排插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的智能排插,其通过在第一电路板和壳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输出端子以及用于固定输入端子的支撑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排插存在连接不稳定,容易损坏失效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的智能排插,其包括:

壳体;

第一电路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所述电路板的板面平行于所述壳体内侧的底面;

输入端子,一端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另一端延出在所述壳体之外;

输出端子,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位于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端子相对应的插孔;

支撑件,限位在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壳体的底面之间,用于支撑所述输出端子以及用于固定所述输入端子;

继电器,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

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电性连接,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板面;

无线模块,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

无线中继器,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

充电模块,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包括充电接口,在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充电接口相对应的避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底块以及位于底块上的压固块,所述底块和所述压固块之间的压合方向垂直于所述壳体内侧的底面,所述输入端子为Z字状,所述输入端子的中段压固在所述压固块和所述底块之间,所述输入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另一端延出至所述壳体之外。

进一步的,在所述压固块靠近所述底块的一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入端子相对于的压固槽,在所述压固槽内设置有用于所述输入端子延出的第一通孔,在所述底块上设置有用于所述输入端子延出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错开设置。

另外,所述输出端子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远离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所述输出端子穿过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支撑件限位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端子穿过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包括两块延伸片,两块所述延伸片分别限位接触在所述压固块的两侧,两块所述延伸片均与所述底块的顶面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壳盖,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均设置在所述底壳内,在所述底壳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延出于所述内壁面之外的第一卡接部,在所述壳盖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卡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电性连接有用于开启或关闭对所述输出端子的供电的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靠近所述壳盖的一侧,在所述壳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开关模块相对应的连接通孔。

其中,在所述壳盖靠近所述底壳的一面上设置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端子相对应的限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角通过定位孔与所述壳体底面上的定位柱定位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另外三角通过螺钉与所述壳体的底面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输入端子为直条状,所述输出端子包括与所述插孔相对应的输出槽或输出孔。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通过设置支撑件从而能承受支撑来自输出端子的压力,保证输出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的连接稳定性,同时能固定住输入端子,保证输入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的连接稳定性;

其中,支撑件包括底块以及位于底块上的压固块,输入端子为Z字状,输入端子的中段压固在压固块和底块之间,输入端子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另一端延出至壳体之外,从而能保证输入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的稳固连接;

另外,输出端子穿过第一电路板与支撑件限位接触,输出端子穿过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包括两块延伸片,两块延伸片分别限位接触在压固块的两侧,两块延伸片均与底块的顶面接触,从而能保证输出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的稳固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去除壳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壳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的排插在插接过程中,主要是由输入端子与电路板的连接处以及输出端子与电路板的连接处承受压力,多次插接后,就容易使得输入端子、输出端子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连接不稳定,进而导致排插失效的问题。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优选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去除壳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优选实施例为:一种多功能的智能排插,其包括壳体、第一电路板14、输入端子13、输出端子15、支撑件1A、继电器18、第二电路板16、无线模块、无线中继器以及充电模块17;

其中,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壳体包括底壳11和壳盖12;

第一电路板14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底面上,电路板的板面平行于壳体内侧的底面;

输入端子13一端电性连接在第一电路板14上,另一端延出在壳体之外,输入端子13可插在供电插座上,以作为该智能排插的供电端,输入端子13为直条状以利于插接;

输出端子15电性连接在第一电路板14上,位于壳体内,在壳体上设置有与输出端子15相对应的插孔121,输出端子15用于与相应的用电器电性连接,以对用电器提供电能,其中输入端子13和输出端子15之间还通过第一电路板14连接有电阻、变压器等电子元件,以形成控制电路,进而达到控制输入端子13电能向输出端子15进行供给或断供的功能,输出端子15包括与插孔121相对应的输出槽或输出孔;

支撑件1A限位在第一电路板14和壳体的底面之间,用于支撑输出端子15以及用于固定输入端子13;

继电器18电性连接在第一电路板14上,用于控制供电的开启或关闭;

第二电路板16与第一电路板14上电性连接,位于壳体内的一侧,第二电路板16的板面垂直于第一电路板14的板面,结构合理紧凑;

无线模块电性连接在第二电路板16上;

无线中继器电性连接在第二电路板16上;

充电模块17与第一电路板14电性连接,包括充电接口,在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充电接口相对应的避位孔111;

通过无线模块可使该智能排插实现与终端的联网功能,进而使得终端能通过网络对该智能排插的供电开启或关闭;

同时,通过设置无线中继器以增加该智能排插作为网络中继器的功能,通过设置充电模块17使其具有为移动终端进行充电的功能,使得其功能更多样化;

请参照图5和图6,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支撑件1A包括底块1A1以及位于底块1A1上的压固块1A2,底块1A1和压固块1A2之间的压合方向垂直于壳体内侧的底面,输入端子13为Z字状,输入端子13的中段压固在压固块1A2和底块1A1之间,输入端子13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14电性连接,另一端延出至壳体之外。

具体的,在压固块1A2靠近底块1A1的一面上设置有与输入端子13相对于的压固槽1A4,在压固槽1A4内设置有用于输入端子13延出的第一通孔1A3,在底块1A1上设置有用于输入端子13延出的第二通孔1A5,第一通孔1A3和第二通孔1A5错开设置,支撑件1A能固定住输入端子13,保证输入端子13与第一电路板14的连接稳定性。

另外,输出端子15位于第一电路板14远离支撑件1A的一侧,输出端子15穿过第一电路板14与支撑件1A限位接触。

其中,输出端子15穿过第一电路板14的一端包括两块延伸片,两块延伸片分别限位接触在压固块1A2的两侧,两块延伸片均与底块1A1的顶面接触,从而能承受支撑来自输出端子15的压力,保证输出端子15与第一电路板14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4和第二电路板16均设置在底壳11内,在底壳11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延出于内壁面之外的第一卡接部112,在壳盖12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卡接部112固定连接的第二卡接部125。

在第二电路板16上电性连接有用于开启或关闭对输出端子15的供电的开关模块19,开关模块19位于第二电路板16上靠近壳盖12的一侧,在壳盖12上设置有与开关模块19相对应的连接通孔。

底壳11和壳盖12线卡扣连接,再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请参照图3,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的壳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在壳盖12靠近底壳11的一面上设置延伸部,在延伸部上设置有与输出端子15相对应的限位孔122。

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14的一角通过定位孔与壳体底面上的定位柱定位连接,第一电路板14的另外三角通过螺钉1B与壳体的底面固定连接,在第一电路板14的三角设置有连接孔141,在底壳11上设置有通孔,在壳盖12上设置有延伸柱123,在延伸柱123上设置有螺纹孔124,螺钉1B穿过通孔、连接孔141以与螺纹孔124固定连接,从而将底壳11与壳盖12固定连接,同时将第一电路板14固定在底壳11和壳盖12之间。

本优选实施例的多功能的智能排插通过设置支撑件从而能承受支撑来自输出端子的压力,保证输出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的连接稳定性,同时能固定住输入端子,保证输入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的连接稳定性;

其中,支撑件包括底块以及位于底块上的压固块,输入端子为Z字状,输入端子的中段压固在压固块和底块之间,输入端子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另一端延出至壳体之外,从而能保证输入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的稳固连接;

另外,输出端子穿过第一电路板与支撑件限位接触,输出端子穿过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包括两块延伸片,两块延伸片分别限位接触在压固块的两侧,两块延伸片均与底块的顶面接触,从而能保证输出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的稳固连接。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