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1197发布日期:2019-03-30 07:5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



背景技术:

双玻光伏组件是指由两片玻璃和太阳能电池片组成复合层、电池片之间由导线串、并联汇集到引线端所形成的光伏电池组件。

现有技术中,借助背轨可以将双玻光伏组件安装至光伏支架。请参考图 1(a)至图1(f),图1(a)至图1(f)是现有技术中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的右视图、左视图、主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如图1(a)至图1(f)所示,背轨包括背板10、前板20、连接板30以及固定板40,其中,背板10的上端通过连接板30与前板20的上端固定连接,如此一来,在背板10、连接板30 以及前板20之间形成容置槽50。固定板40设置在前板20的下端、朝着远离背板10的方向延伸。此外,固定板40上还设置有螺栓安装孔41。尺寸方面,背轨的背板被设计为呈现长条状的长方形,典型地,背板的长度(图1(d)中以L1表示)其范围通常是50cm至70cm,背板的宽度(图1(d)中以W1表示) 则被设计为等于或略大于光伏支架翼缘板的高度,其范围通常是3.5cm至 4.5cm。

在对双玻光伏组件进行安装时,首先将背轨固定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请参考图2,图2是将图1(a)至图1(f)所示的背轨安装在双玻光伏组件背面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一个双玻光伏组件60配置有两根背轨1,在该两根背轨1的背板上涂上例如硅胶等粘合剂,然后将该两根背轨1粘接至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其中,该两根背轨1均平行于双玻光伏组件中接线盒61所在的边A1A2、且容置槽的开口方向一致。接着,将背面安装有背轨的双玻光伏组件固定至光伏支架上。请参考图3,图3是将图2所示的双玻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进行固定所得到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3所示,光伏支架70为U型钢,安装时首先将该U型钢的一个翼缘板插入背轨的容置槽中,接着调整背轨和U型钢的位置使背轨上的螺栓安装孔和U型钢上的安装孔对齐,然后将螺栓穿过背轨的螺栓安装孔和U型钢的安装孔,最后旋紧螺母将背轨固定在U型钢上,从而实现了双玻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固定安装。

使用上述现有背轨对双玻光伏组件进行安装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背轨的背板呈长条状的长方形形状,其长度和宽度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将背轨固定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之后,会导致双玻光伏组件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抗弯性能差距也较大。针对于图2中的双玻光伏组件来说,若定义平行于边A1A2的方向为横向、以及定义平行于边A1A4的方向为纵向,那么图2中固定有背轨的双玻光伏组件其绕纵轴A1A4的横向抗弯性能远远优于其绕横轴A1A2 的纵向抗弯性能。这种纵向抗弯性能和横向抗弯性能的差异性会影响到双玻光伏组件的抗机械荷载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该背轨包括:

背板、前板、第一连接板以及固定板;

所述背板的上端与所述前板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背板和所述前板之间、并分别与所述背板和所述前板固定连接,所述背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前板之间形成用于插入光伏支架的容置槽;

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前板的下端、朝着远离所述背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背轨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背板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前板的上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该背轨中,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夹角的范围是3°至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所述光伏支架包括腹板、第一翼缘板、第二翼缘板以及翼缘边,所述第一翼缘板和所述第二翼缘板与所述腹板的两个长边分别垂直连接,所述第一翼缘板、所述腹板以及所述第二翼缘板构成U 型结构,所述翼缘边与所述第二翼缘板的末端垂直连接并朝着所述第一翼缘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板均垂直于所述背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翼缘板的厚度,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翼缘板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该背轨中,所述背板为矩形形状,其中,所述背板的长度范围是6cm至13.5cm,所述背板的宽度范围是6.5cm至12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该背轨中,所述背板的长宽比与所述双玻光伏组件的长宽比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该背轨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固定板的厚度大于所述背板和所述前板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该背轨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或所述固定板设计为中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该背轨中,所述背板、所述前板、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该背轨中,所述背轨的材料采用铝型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包括背板、前板、第一连接板以及固定板,背板的上端与前板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设置在背板和前板之间、并分别与背板和前板固定连接,背板、第一连接板以及前板之间形成用于插入光伏支架的容置槽,固定板设置在前板的下端、朝着远离背板的方向延伸,固定板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在容置槽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其背板的宽度大于现有背轨中背板的宽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有效地降低了背板的长宽比。如此一来,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安装至双玻光伏组件后,由于背轨中背板长宽比的降低,因此有效地减小了双玻光伏组件的横向抗弯性能和纵向抗弯性能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双玻光伏组件的抗机械载荷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至图1(f)是现有技术中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的右视图、左视图、主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2是将图1(a)至图1(f)所示的背轨安装在双玻光伏组件背面的示意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安装有背轨的双玻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进行固定所得到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a)至图4(f)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的右视图、左视图、主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光伏支架沿宽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的右视图和左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将图4(a)至图4(f)所示的背轨固定在双玻光伏组件背面的示意图;

图8是将图7所示的安装有背轨的双玻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进行固定所得到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借助于该背轨可以将双玻光伏组件安装至户外的光伏支架上。请结合地参考图4(a)至图4(f),图4(a) 至图4(f)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的右视图、左视图、主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如图所示,该背轨包括:

背板100、前板101、第一连接板102以及固定板103;

所述背板100的上端与所述前板101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102设置在所述背板100和所述前板101之间、并分别与所述背板100和所述前板101固定连接,所述背板100、所述第一连接板 102以及所述前板101之间形成用于插入光伏支架的容置槽105;

所述固定板103设置在所述前板101的下端、朝着远离所述背板100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板103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106。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具体地,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包括背板100和前板101。其中,背轨通过背板100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进行固定。背板100的上端与前板101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背轨还包括第二连接板104,背板100的上端通过该第二连接板104与前板101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背板100的上端还可以直接与前板101的上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还包括第一连接板102,该第一连接板102设置在背板100和前板101之间,其中,第一连接板102的一端与背板10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板101固定连接。本文中,将背板100中位于第二连接板 104和第一连接板102之间的部分称为背板100的上半部分,其余部分称为背板100的下半部分;同样地,将前板101中位于第二连接板104和第一连接板102之间的部分称为前板101的上半部分,其余部分称为前板101的下半部分。其中,背板100的下半部分、第二连接板104以及前板101这三者形成容置槽105,该容置槽105用于插入光伏支架的翼缘板以便于背轨和光伏支架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还包括固定板103,背轨通过该固定板103与光伏支架进行固定。具体地,固定板103设置在前板101的下端、朝着远离背板100的方向延伸。在该固定板10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螺栓安装孔106。其中,针对于固定板103上设置有两个及以上螺栓安装孔106的情况来说,螺栓安装孔106之间的距离需要与光伏支架上安装孔之间的距离相匹配。

使用时,首先在背轨的整个背板上涂上粘合剂(例如硅胶等);然后通过背板与双玻光伏组件背面的粘接使背轨固定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上;接着将光伏支架的翼缘板插入背轨的容置槽中;最后利用螺栓和螺母将背轨的固定板与光伏支架的腹板固定在一起,从而实现双玻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之间的固定安装。在容置槽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其背板的宽度大于现有背轨中背板的宽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有效地降低了背板的长宽比。如此一来,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安装至双玻光伏组件后,由于背轨中背板长宽比的降低,因此有效地减小了双玻光伏组件的横向抗弯性能和纵向抗弯性能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双玻光伏组件的抗机械载荷能力。

针对于前板101上端通过第二连接板104与背板100上端连接的情况来说,前板101和背板100之间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成一定角度进行设置。优选地,前板101和背板100成一定角度进行设置。在本文中,前板101和背板100成一定角度进行设置是指前板101上端和背板100上端延伸能够相交,基于此,前板101和背板100之间的夹角是指前板101上端和背板100 上端延伸相交后所形成的夹角。设置前板101和背板100之间成一定角度,可以使得前板101下端和背板100下端呈敞口状,也就是可以使容置槽105 呈敞口状,如此一来,便于光伏支架的翼缘板顺利插入至容置槽105中。针对于前板101上端和背板100上端直接固定连接的情况来说,前板101和背板100之间必然会形成夹角。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前板101和背板100之间夹角的范围是3°至5°,例如3°、4°、5°等。

本实用新型对适用于背轨的光伏支架并没有任何限定。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光伏支架包括腹板401、第一翼缘板402、第二翼缘板403 以及翼缘边404,其中,第一翼缘板402和第二翼缘板403与腹板401的两个长边分别垂直连接,且第一翼缘板402和第二翼缘板403位于腹板401的同侧从而使得第一翼缘板402、腹板401以及第二翼缘板403构成U型结构。第一翼缘板402不设置翼缘边,第二翼缘板403的末端设置有与其垂直连接的翼缘边404,该翼缘边404朝着第一翼缘板402的方向延伸。为了可以将背轨和图5所示的光伏支架很好地进行固定,背轨中的第一连接板102垂直于背板100设置,固定板103也垂直于背板100设置,并设置第一连接板102 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翼缘板402的厚度、以及第一连接板102和固定板103 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第一翼缘板402的高度。如此一来,在将背轨与光伏支架进行固定时,将光伏支架中的第一翼缘板402插入容置槽105中后,由于第一连接板102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翼缘板402的厚度、且第一连接板 102和固定板103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第一翼缘板402的高度,因此可以使得第一翼缘板402与第一连接板102(即容置槽105的底部)之间形成接触,进而使得后续利用螺栓将背轨固定板103和光伏支架腹板401紧固后第一连接板102可以对第一翼缘板402形成作用力,以保证背轨和光伏支架之间的紧固性。特别地,若第一连接板102和固定板103之间的垂直距离恰好等于第一翼缘板402的高度,这种情况下,光伏支架的第一翼缘板402插入背轨的容置槽105后,光伏支架的腹板401恰好与固定板103贴合,如此一来,便于固定板103上的螺栓安装孔106与腹板401上的安装孔对齐,进而便于螺栓的固定操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光伏支架仅为优选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光伏支架还可以采用U型钢或C型钢等,为了简明起见,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第一连接板102设置在背板100和前板101之间,本文对于第一连接板 102的具体设置位置并不做任何限定。优选地,第一连接板102设置在背板 100的中间位置上。

尺寸方面,背板100、前板101以及固定板103均优选设计为矩形形状。其中,背板长度(图4(d)中以L2表示)的范围是6cm至13.5cm,背板宽度(图 4(d)中以W2表示)的范围是6cm至12cm。通过和现有背轨尺寸比较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其背板的长度减小了而宽度相应增加了,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背板的长宽比,进而有效地减小了安装有该背轨的双玻光伏组件其纵向抗弯性能和横向抗弯性能之间的差距,利于提高双玻光伏组件的抗机械荷载性能。更为优选地,设置背轨中背板100的长宽比与待固定的双玻光伏组件的长宽比相等,如此一来,将背轨固定在双玻光伏组件上以后,该双玻光伏组件的纵向抗弯能力和横向抗弯能力相同,此时双玻光伏组件的抗机械荷载性能尤佳。

在前板101、第一连接板102、第二连接板104以及固定板103这些无需和双玻光伏组件进行直接固定的部件中,第一连接板102、第二连接板104以及固定板103的受力要大于前板101的受力,因此,第一连接板102、第二连接板104以及固定板103的厚度大于背板100和前板101的厚度。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背板100和前板101的厚度范围是1.5mm至3mm,第一连接板 102、第二连接板104的厚度范围是3mm至5mm,固定板103的厚度范围是 2mm至4mm。

为了减小背轨的重量以及降低背轨的成本,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02、第二连接板104、固定板103中的至少一个采用中空结构的设计方式。中空结构的设计方式有很多实现方式。以图6(a)和图6(b)所示的结构为例,在该背轨中,第一连接板102、第二连接板104以及固定板103均采用中空结构设计,其中,第一连接板102中设置有沿其长度贯穿的通孔111,第二连接板104中设置有沿其长度贯穿的通孔110,固定板103中设置有沿其长度贯穿的通孔112。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是利用挤压成型的工艺通过一次加工而形成,也就是说,背轨的背板100、前板101、第一连接板102、固定板103 以及第二连接板104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优势在于易于加工。

优选地,背轨采用铝型材实现。铝型材具有重量轻、抗腐蚀性好等特点。在其他实施例中,背轨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来实现,为了简明起见,在此不再对背轨可能采用的材料进行一一列举。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的一种优选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其中,背轨采用图4(a)至图4(f)所示结构。

请首先参考图7。如图7所示,将4个相同的背轨(分别以背轨2a、背轨2b、背轨2c以及背轨2d表示)通过诸如硅胶等粘合剂固定在双玻光伏组件300的背面。其中,双玻光伏组件300的背面以及背轨的背板均呈矩形形状、且具有相同的长宽比。双玻光伏组件300的背面包括两组平行的对边,一组对边是边B1B2和边B4B3,另一组对边是边B1B4和边B2B3。本文中,将边B1B2中点和边B4B3中点的连线定义为第一轴线,将边B1B4中点和边B2B3中点的连线定义为第二轴线。4个背轨在双玻光伏组件300的背面呈对称分布。具体地,背轨2a和背轨2b沿第一轴线对称分布,背轨2c和背轨2d沿第一轴线对称分布,背轨2a和背轨2c沿第二轴线对称分布,背轨2b和背轨2d沿第二轴线对称分布。此外,4个背轨的容置槽开口朝向一致。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盒301设置在靠近边B1B2的位置,该4个背轨的容置槽开口则背向接线盒 301进行设置。针对于任一背轨来说,本文中以和背轨距离最近的两条边与背轨之间的距离来定义背轨在双玻光伏组件背面的具体设置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定义背轨背板的中心(即背板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背轨的中心、并定义背轨中心与双玻光伏组件一条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背轨与该边之间的距离。由于该4个背轨呈对称分布,因此下面仅以背轨2b为例对背轨的具体设置位置进行说明。如图所示,与背轨2b距离最近的两条边是边B1B2和边 B2B3,其中,背轨2b与边B1B2之间的距离以h表示,背轨2b与边B2B3之间的距离以b表示。边B1B2的长度以B表示,边B2B3的长度以H表示。优选地,B/5<b<B/4,H/5<h<H/4。更为优选地,b=B/4.449,h=H/4.449。

接着请参考图8。如图8所示,将安装有背轨的双玻光伏组件300固定至光伏支架上,其中,该光伏支架采用图5所示结构。具体地,首先将光伏支架中没有设置翼缘边的第一翼缘板402插入至背轨的容置槽中直至第一翼缘板402的末端面抵触到第一连接板102;然后调整光伏支架使得背轨固定板 103上的螺栓安装孔与光伏支架腹板401上的安装孔(未示出)对齐;接着,将螺栓500穿过背轨的螺栓安装孔和光伏之间的安装孔;最后,旋紧螺母501 以实现背轨与光伏支架之间固定,至此双玻光伏组件的安装也结束。

在上述实施例中,背轨的数量是四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四个背轨安装双玻光伏组件只是优选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背轨的使用数量需要根据双玻光伏组件的具体尺寸来确定,为了简明起见,在此不再对背轨数量的所有可能一一进行列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轨包括背板、前板、第一连接板以及固定板,背板的上端与前板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设置在背板和前板之间、并分别与背板和前板固定连接,背板、第一连接板以及前板之间形成用于插入光伏支架的容置槽,固定板设置在前板的下端、朝着远离背板的方向延伸,固定板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在容置槽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其背板的宽度大于现有背轨中背板的宽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有效地降低了背板的长宽比。如此一来,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轨安装至双玻光伏组件后,由于背轨中背板长宽比的降低,因此有效地减小了双玻光伏组件的横向抗弯性能和纵向抗弯性能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双玻光伏组件的抗机械载荷能力。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