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子线加热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8005发布日期:2019-03-08 17:41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端子线加热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箱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端子线加热箱。



背景技术:

端子线又称Flexible Flat Cable(FFC)可以任意选择导线数目及间距,使联线更方便,大大减少电子产品的体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于移动部件与主板之间、PCB板对PCB板之间、小型化电器设备中作数据传输线缆之用。普通的规格有0.5mm、0.8mm、1.0mm、1.25mm、1.27mm、1.5mm、2.0mm、2.54mm等各种间距柔性电缆线。

在现代电器设备中,几乎无处不在,端子线实际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在其外部套设热缩管,比如两端子线连接时,可通过套设热缩管将连接处的金属部分保护起来;套设热缩管后需要将热缩管进行加热,以便使热缩管贴紧连接处收缩,以便固定,所以急需一种端子线加热箱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端子线加热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端子线加热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两端的箱体侧壁皆安装有支撑架,2个所述支撑架之间安装有网状传送带,所述网状传送带两侧皆等间距安装有多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各皆铰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凹槽一侧安装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进料口上方的箱体侧壁安装有控制器,所述网状传送带上方的箱体内部一侧设有预热腔,所述预热腔内部的顶端安装有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预热腔一侧的箱体内部设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部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扇叶,所述第一扇叶下方的加热腔内部安装有电热丝,所述电热丝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热丝下方的加热腔的一侧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下方的加热腔内部安装有弧形罩,所述弧形罩上等间距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弧形罩内侧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扇叶,所述第二扇叶的输出轴延伸至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热腔一侧的箱体内部设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的内部安装有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出料口下方的箱体侧壁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皆铰接有U型板,所述U型板的一侧与固定板之间安装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固定板下方的箱体侧壁通过支杆安装有收纳盒。

优选的,所述预热腔上方的箱体顶部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预热腔的一端延伸至加热腔内部顶端。

优选的,所述网状传送带下方的箱体内部安装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位于预热腔与加热腔的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底部安装有4个支脚,4个所述支脚均匀分布在箱体底部

优选的,所述箱体靠近进料口一侧的支撑架一侧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网状传送带的输出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U型板与网状传送带的固定块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端子线加热箱,本装置通过在网状传送带两侧皆等间距安装多个固定块,且固定块的顶部设置凹槽,凹槽的两侧各皆铰接固定杆,固定杆与凹槽一侧安装第一复位弹簧,便于将端子线两端卡接在两个固定块的凹槽内部,通过在预热腔上方的箱体顶部安装连接管,且连接管另一端延伸至加热腔内部顶端,并在网状传送带下方的箱体内部安装弧形板,且弧形板位于预热腔与加热腔的正下方,将余热导入预热室对端子线进行预热,并且将预热后的热量通过连接管导入加热室内部重新进行加热,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通过在冷却腔的内部安装第二风扇,对端子线进行风冷,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料口下方的箱体侧壁安装固定板,固定板的两侧皆铰接U型板,U型板的一侧与固定板之间安装第二复位弹簧,固定板下方的箱体侧壁通过支杆安装收纳盒,在端子线经过U型固定板时,便于将端子线从固定块的凹槽内部移出,降低劳动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端子线加热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端子线加热箱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端子线加热箱中网状传送带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箱体;2-进料口;3-出料口;4-支撑架;5-网状传送带;6-固定块;7-凹槽;8-固定杆;9-第一复位弹簧;10-控制器;11-预热腔;12-第一风扇;13-加热腔;14-第一电机;15-第一扇叶;16-电热丝;17-温度传感器;18-弧形罩;19-第二扇叶;20-冷却腔;21-第二风扇;22-固定板;23-U型板;24-第二复位弹簧;25-收纳盒;26-连接管;27-弧形板;28-支脚;29-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使子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対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対重要性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端子线加热箱,包括箱体1,箱体1的底部安装有4个支脚28,4个支脚28均匀分布在箱体1底部,箱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2和出料口3,进料口2和出料口3两端的箱体1侧壁皆安装有支撑架4,2个支撑架4之间安装有网状传送带5,网状传送带5两侧皆等间距安装有多个固定块6,固定块6的顶部设有凹槽7,凹槽7的两侧各皆铰接有固定杆8,固定杆8与凹槽7一侧安装有第一复位弹簧9,箱体1靠近进料口2一侧的支撑架4一侧安装有第二电机29,第二电机29与控制器10电连接,第二电机29的输出端延伸至网状传送带5的输出轴连接,进料口2上方的箱体1侧壁安装有控制器10,网状传送带5上方的箱体1内部一侧设有预热腔11,预热腔11内部的顶端安装有第一风扇12,第一风扇12与控制器10电连接,预热腔11一侧的箱体1内部设有加热腔13,预热腔11上方的箱体1顶部安装有连接管26,网状传送带5下方的箱体1内部安装有弧形板27,弧形板27位于预热腔11与加热腔13的正下方,连接管26远离预热腔11的一端延伸至加热腔13内部顶端,加热腔13内部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4,电机的与控制器10电连接,第一电机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扇叶15,第一扇叶15下方的加热腔13内部安装有电热丝16,电热丝16与控制器10电连接,电热丝16下方的加热腔13的一侧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7,温度传感器17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17的下方的加热腔13内部安装有弧形罩18,弧形罩18上等间距设有多个透气孔,弧形罩18内侧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扇叶19,第二扇叶19的输出轴延伸至第一电机14的输出端连接,加热腔13一侧的箱体1内部设有冷却腔20,冷却腔20的内部安装有第二风扇21,第二风扇21与控制器10电连接,出料口3下方的箱体1侧壁安装有固定板22,固定板22的两侧皆铰接有U型板23,U型板23的一侧与固定板22之间安装有第二复位弹簧24,固定板22下方的箱体1侧壁通过支杆安装有收纳盒25,U型板23与网状传送带5的固定块6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具体使用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工作人员将端子线的两端分别放在2个固定块6的2个固定杆8之间,然后将端子向下按动,由于固定杆6的一端呈倾斜部,所以使固定杆6压缩第一复位弹簧9,从而使端子线的两端分别进入凹槽7,当端子线进入凹槽7内部后,第一复位弹簧9恢复形变,使2个固定杆6将端子线的两端卡住,第二电机29转动使网状传送带5运行,网状传送带5带动端子线通过预热腔11进入加热腔13内部,第一电机14转动带动第一扇叶15和第二扇叶19转动,将预热腔11内部空气吸入加热腔13,电热丝16将空气进行加热,然后从弧形罩18的透气孔排出对端子线进行加热使热缩管进行收缩,同时第二扇叶19转动使热量均匀的对端子线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17检测电热丝16加热空气的温度,然后通过导线传输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控制电热丝16将空气加热至合适的温度,而加热后的热风穿过网状传送带5达到弧形板内侧23,然后弧形板23内部的热空气被第一风扇15从下至上导入预热腔11对端子线进行预热,然后重新通过连接管26送入加热腔13进行重新加热,随着网状传送带2的运行,被加热后的端子线进入冷却腔20,第二风扇21转动带动冷空气对端子线进行冷却,当冷却后的端子线达到收纳盒25上方时,由于第二复位弹簧24使U型板23紧贴网状传送带5,这样随着网状传送带5的运行U型板23会将固定块6的凹槽7内部端子线刮下,掉落收纳盒25中,具体工作原理演示完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