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涌保护放电单元及电涌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4472发布日期:2019-02-26 17:2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电涌保护放电单元及电涌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涌保护领域,尤其涉及电涌保护放电单元及电涌保护器。



背景技术:

现有叠层放电间隙电涌保护器,通常都是通过在两放电电极间加一片绝缘间隔片形成放电间隙,此类结构绝缘间隔片叠层组装不易,装配不良时会造成两放电电极间短接无法形成放电间隙;通常需要在叠层放电间隙放电电极的非放电面用两个金属件通过螺钉锁紧在用于支撑放电电极和绝缘间隔片的绝缘底座上,使放电电极压紧绝缘间隔片形成放电间隙,这种方式下螺钉锁紧过大容易造成放电电极变形甚至破裂,锁紧力过小无法保证电间隙间距一致性;在雷击浪涌下放电间隙动作时间隙内部瞬间形成高温高压,会导致绝缘间隔片变形和位移,放电间隙失效无法泄放雷击浪涌能量;目前叠层间隙型电涌保护器需通过一个触发电路来促使间隙击穿放电,触发电路与间隙放电电极间通常是由触发电路金属连接件通过受力变形与间隙放电电极接触形成电气连接,这种电气连接方式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不能促使间隙击穿放电。以上缺点容易使得整个电涌保护器不能起到其应有的电涌保护功能进而造成整个系统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电涌保护放电单元,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绝缘间隔片叠层装配不良时会造成两放电电极间短接无法形成放电间隙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电涌保护放电单元,包括开设有若干放置槽的绝缘底座、设于每个所述放置槽内的放电电极、设于所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外部连接件、设于所述绝缘底座的第二外部连接件、与所述放电电极电连接的触发电路、以及设于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触发电路之间的触发连接件;所述触发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放电电极电连接,所述触发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触发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放置槽的内壁贴设于所述放电电极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放置槽相对的两端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块导板。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触发连接件焊接相连,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件焊接相连,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件焊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电极于与所述触发连接件的焊接处设有金属层,所述放电电极于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件的焊接处设有金属层,所述放电电极于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件的焊接处设有金属层。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放置槽之间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部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底座相对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电涌保护器,包括若干个上述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所述电涌保护放电单元之间并联设置;或者,所述电涌保护放电单元之间串联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电涌保护器,包括防雷元器件以及上述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所述防雷元器件与所述电涌保护放电单元并联设置;或者,所述防雷元器件与所述电涌保护放电单元串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防雷元器件为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或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绝缘底座上开设有若干个放置槽,放电电极设置在放置槽内,放置槽的侧壁位于相邻放电电极之间,也即放置槽的侧壁替代现有的绝缘间隔片形成放电间隙,放置槽的侧壁的壁厚即为间隙放电间距,通过改变放置槽的侧壁的壁厚即可改变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规格;由于两相邻的放置槽的壁厚即为间隙放电间距,从而取消独立的绝缘间隔片;间隙距离不再需要由两放电电极通过螺钉固定等方式进行固定确认,将放电电极放入放置槽内即可完成安装,组装方便,且能避免放电电极间短路的问题的出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第一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绝缘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第二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绝缘底座;11、放置槽;2、放电电极;3、第一外部连接件;4、第二外部连接件;5、触发连接件;6、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涌保护放电单元,包括开设有若干放置槽11的绝缘底座1、设于每个放置槽11内的放电电极2、设于绝缘底座1的第一外部连接件3、设于绝缘底座1的第二外部连接件4、与放电电极2电连接的触发电路、以及设于放电电极2与触发电路之间的触发连接件5;触发连接件5的一端与放电电极2电连接,触发连接件5的另一端与触发电路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绝缘底座1上开设有若干个放置槽11,放电电极2设置在放置槽11内,放置槽11的侧壁位于相邻放电电极2之间,也即放置槽11的侧壁替代现有的绝缘间隔片形成放电间隙,放置槽11的侧壁的壁厚即为间隙放电间距,通过改变放置槽11的侧壁的壁厚即可改变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规格;由于两相邻的放置槽11的壁厚即为间隙放电间距,从而取消独立的绝缘间隔片;间隙距离不再需要由两放电电极2通过螺钉固定等方式进行固定确认,将放电电极2放入放置槽11内即可完成安装,组装方便,且能避免放电电极2间短路的问题的出现。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放置槽11的内壁贴设于放电电极2的表面。具体地,为了保证放电电极2安装的稳定性,以及间隙放电间距的稳定性,将放置槽11的内壁贴设于放电电极2的表面,避免放电电极2在放置槽11内松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放置槽11相对的两端设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块导板6。具体地,将放电电极2安放于放置槽11时,放电电极2顺着两块导板6之间的间隙下落至放置槽11内,提升安放的速率及准确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放电电极2与触发连接件5焊接相连;放电电极2与第一外部连接件3焊接相连,放电电极2与第二外部连接件4焊接相连。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放电电极2于与触发连接件5的焊接处设有金属层,放电电极2于与第一外部连接件3的焊接处设有金属层,放电电极2于与第二外部连接件4的焊接处设有金属层。具体地,在放电电极2的表面于与触发连接件5的焊接处设有金属层进而利用焊锡膏将放电电极2与触发连接件5焊接相连。相应的,在放电电极2的表面于与第一外部连接件3及第二外部连接件4的焊接处设有金属层进而利用焊锡膏将放电电极2与第一外部连接件3及第二外部连接件4焊接相连。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层也可完全覆盖放电电极2的表面。以实现电气连接,避免使用过程中接触不良。金属层为金层、银层或铜层中的任意一种,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层也可为其他金属。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相邻放置槽11之间平行设置。具体地,将相邻放置槽11之间平行设置,从而保证放置槽11的侧壁的每个位置的壁厚均相等,进而保证间隙放电间距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外部连接件3与第二外部连接件4分别位于绝缘底座1相对的两侧。具体地,第一外部连接件3与第二外部连接件4分别位于绝缘底座1相对的两侧,进而将电涌保护放电单元各部分结构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涌保护器,包括若干个上述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电涌保护放电单元之间并联设置;或者,电涌保护放电单元之间串联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防雷元器件以及上述的电涌保护放电单元,防雷元器件与电涌保护放电单元并联设置;或者,防雷元器件与电涌保护放电单元串联设置。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涌保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防雷元器件为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或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