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0813发布日期:2019-04-05 20:00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薄型且柔软的柔性薄膜的一侧表面的金属层与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体现内侧螺旋图案、散热/辐射金属层及外侧螺旋图案以螺旋型依次连接的无线通信天线。即不仅是柔性薄膜表面的内侧螺旋图案及外侧螺旋图案,而且借助柔性薄膜里面的散热/辐射金属层的追加匝(Turn)数来卷绕的螺旋型无线通信天线,使散热/辐射金属层能够作为辐射体进行工作。以此能够使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性能进一步最大化的同时,还作为散热/辐射金属层,能够散发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还能够提高通信品质,进一步实现便携终端的轻薄短小化。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因用于通过电源供应进行无线通信或各种运算所需的多个电路部件的驱动而发生热,这种热作为缩短部件相互间寿命的主要因素而进行作用,需要能够尽可能迅速散热的结构。

图1是显示现有技术文献(大韩民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6-0121073号)的天线线圈的实施例的图。

现有技术文献的智能手机用无线天线线圈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外壳部分配备有2个能够无线接收数据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在数据接收线圈内部51-1、51-2配备有能够无线接收能量的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

而且,一般而言,最大且位于外侧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可以为NFC线圈,但根据需要,位于紧内侧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可以为NFC线圈。

图2a至图5b是显示现有技术文献的多天线线圈的配置方法的实施例的图。

图2a至图2d是无线能量接收线圈在内部、在其外部配备有无线数据接收线圈的情形的实施例的图。

图2a是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52-2也为2个、在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52-2外部配备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也为2个的情形的实施例的图。

图2b和图2c是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52-2也为2个、在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52-2外部配备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为1个的情形的实施例图。

此时,一个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既可以为NFC线圈,也可以为能够进行认证或结算等的其他数据通信线圈。

另一方面,图2d是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为1个时的实施例的图。而且,即使在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为1个的情况下,在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外部可以配备2个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

另一方面,当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为1个时,在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1外部可以只配备1个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此时,所述1个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既可以为NFC线圈,也可以为能够进行认证或结算等的其他数据通信线圈。

图3a至图3d是显示独立于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而配备有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的实施例的图。此时,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可以只存在一个,另外,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大小既可以小于也可以与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相似。

图4和图4b是显示在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外部配备有一个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在另外的位置配备有另一个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的实施例的图。

此时,位于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外部的线圈既可以为NFC线圈,也可以为能够进行认证或结算等的其他数据通信线圈。

图5a和图5b是显示独立于无线能量接收线圈52而配置有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为2个的情形的实施例的图。

而且,所述2个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1-1、51-2,一个配备于内部,另一个配备于外部。另一方面,配备于内部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可以为NFC线圈,配备于外部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可以为能够进行认证或结算等的其他数据通信线圈,与此相反,也可以是配备于外部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为NFC线圈,配备于内部的无线数据接收线圈为能够进行认证或结算等的其他数据通信线圈。

图6是显示配备于无线天线线圈的其他功能性薄膜层的实施例的图。

如图6所示,在配备有无线天线线圈52、51的薄膜55上端,配备形成有铁氧体(磁性体层)层56a、56b的薄膜56,另外,在其上配备形成有散热薄膜层的薄膜57。

而且,位于无线能量接收线圈所在部分的铁氧体层56a与无线数据接收线圈56b所在的铁氧体层的种类可以互不相同。

铁氧体片也可以具有绝缘效果,但却是为了使对线圈相互间或线圈与部件间造成磁场影响实现最小化而配备的片形态的部件。因此,使得所述铁氧体片位于线圈与手机部件之间。

因此,虽然在现有技术文献的多天线线圈基板55附着于智能手机壳后面的情况下,铁氧体片位于最上面,但相反,在多天线线圈基板55附着于电池等智能手机部件的情况下,铁氧体片附着于最下面。

作为铁氧体片,使用硅钢板,但也可以为锰、铁氧体、坡莫合金、铁钴磁性合金、金属玻璃、铁粉等现已商用化的材料。另外,作为吸收体形态,可以使用锌等。

在线圈与线圈之间的边境区域配备有铁氧体片,从而在无线能量接收线圈与无线数据接收线圈相互间减小磁场的影响。

图7a和图7b是显示铁氧体薄膜与散热薄膜的剖面结构的实施例的图。

为了配备于智能手机,重要的是使各个层的厚度变薄,图7的实施例是显示用于使各层的厚度变薄的实施例的图。

在图7a和图7b中,散热层在散热薄膜57上涂布形成散热层57a,在散热薄膜57下面,为了与其他层接合而形成导热粘着层57b。而且,铁氧体片在铁氧体薄膜56上形成铁氧体层56a、56b。此时,为了使整体厚度变薄,铁氧体层涂布20 100μm左右。而且,在铁氧体薄膜56下面形成有导热粘着层56c。

可是,现有技术文献的智能手机用无线天线线圈的结构,以在散热薄膜57上涂布形成散热层57a、在散热薄膜57下面为了与其他层接合而形成导热粘着层57b的结构构成,因而带有整体厚度因散热薄膜57的厚度而变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薄型且柔软的柔性薄膜的一侧表面的金属层与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体现内侧螺旋图案、散热/辐射金属层及外侧螺旋图案以螺旋型依次连接的无线通信天线。即不仅是柔性薄膜表面的内侧螺旋图案及外侧螺旋图案,而且借助柔性薄膜里面的散热/辐射金属层的追加匝(Turn)数来卷绕的螺旋型无线通信天线,使散热/辐射金属层能够作为辐射体进行工作。以此能够使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性能进一步最大化的同时,还作为散热/辐射金属层,能够散发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还能够提高通信品质,进一步实现便携终端的轻薄短小化。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借助于单向开放切缝的螺旋型而进一步确保无线通信天线的整体匝数,可以使近距离无线通信性能进一步最大化。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还包括使内侧螺旋图案及外侧螺旋图案内外周边的柔性薄膜一侧表面的金属层残存以便散热的仿散热层,可以使从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Hot Spot:附图中标记为HS)的散热进一步实现最大化。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包括:

内侧螺旋图案,其具有将对柔性薄膜的一侧表面的金属层图案化成螺旋型而形成的内侧始端及内侧末端;

外侧螺旋图案,其具有将对所述内侧螺旋图案外廓的所述柔性薄膜一侧表面的金属层进行螺旋型图案化形成的外侧始端及外侧末端;

散热/辐射金属层,其具有以将对所述柔性薄膜的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进行单向开放的图案化形成的单向开放切缝为基准分成的一侧金属区域及另一侧金属区域;

多个导通孔,其使所述内侧末端和所述一侧金属区域之间,以及所述外侧始端和所述另一侧金属区域之间分别上下连接,使得所述内侧螺旋图案、散热/辐射金属层及外侧螺旋图案依次连接成螺旋型。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对在薄型且柔软的柔性薄膜两面配备的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体现由依次连接成螺旋型的内侧螺旋图案、散热/辐射金属层及外侧螺旋图案构成的无线通信天线,具有的效果是在作为辐射体而能够使近距离无线通信性能进一步最大化的同时,散发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在散热/辐射金属层形成扩张狭缝或单向开放切缝,作为无线通信天线使通信功能最大化的同时还能实现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薄型且柔软的柔性薄膜的一侧表面的金属层和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体现内侧螺旋图案、散热/辐射金属层及外侧螺旋图案依次连接成螺旋型的无线通信天线,即不仅是柔性薄膜表面的内侧螺旋图案及外侧螺旋图案,而且体现按借助于柔性薄膜里面的散热/辐射金属层的追加匝(Turn)数来卷绕的螺旋型无线通信天线,使散热/辐射金属层能够作为辐射体的同时,还能够使近距离无线通信性能进一步最大化,而且还作为散热/辐射金属层,散发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能够实现便携终端的高品质通信、散热保障、轻薄短小化。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效果是,使得内侧螺旋图案及外侧螺旋图案以将柔性薄膜另一侧表面的所述扩张狭缝为中心并排布在扩张狭缝外廓的方式形成在柔性薄膜一侧表面(因近距离发射器的电流而发生的磁场的通路,大部分通过扩张狭缝隙来确保,使便携终端的无线通信天线全方位连接,形成感应电流),使得内侧螺旋图案及外侧螺旋图案以挂设在柔性薄膜另一侧表面的扩张狭缝的方式形成在柔性薄膜的一侧表面(通过扩张狭缝及单向开放切缝,可以确保因近距离发射器的电流而发生的磁场的通路,使便携终端的无线通信天线全方位连接,形成感应电流),内侧螺旋图案及外侧螺旋图案挂设在柔性薄膜另一侧表面的单向开放切缝的方式形成在柔性薄膜的一侧表面(通过扩张狭缝及单向开放切缝,可以确保因近距离发射器的电流而发生的磁场的通路,使便携终端的无线通信天线全方位连接,形成感应电流)。

本实用新型在散热/辐射金属层形成的单向开放切缝,可以将以扩张狭缝为中心,在扩张狭缝的外廓进行螺旋型图案化的方式形成在柔性薄膜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通过这种单向开放切缝的螺旋型进一步确保无线通信天线的整体匝数,使近距离无线通信性能进一步最大化。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使内侧螺旋图案及外侧螺旋图案的内外周边的柔性薄膜一侧表面的金属层残存以便用于散热的仿散热层,仿散热层散发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进一步实现散热的最大化。

本实用新型使柔性薄膜表面金属层残存,作为仿散热层而发挥作用,具有保障轻薄短小化的同时实现散热最大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现有技术文献的天线线圈的实施例的图;

图2a至图5b是显示现有技术文献的多天线线圈的配置方法的实施例的图;

图6是显示配备于无线天线线圈的其他功能性薄膜层的实施例的图;

图7a和7b是显示铁氧体薄膜与散热薄膜的剖面结构的实施例的图;

图8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正面方向立体图;

图8c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背面方向立体图;

图9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c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a和10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a和12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的状态的俯视图。

以下为附图标记说明。

F:柔性薄膜 H10:内侧螺旋图案

H11:内侧始端 H12:内侧末端

H20:外侧螺旋图案 H21:外侧始端

H22:外侧末端 S1:单向开放切缝

S2:扩张狭缝 B10:散热/辐射金属层

B11:一侧金属区域 B12:另一侧金属区域

V:导通孔 T10:第一端子

T11:第一外向端子 T12:经由端子

T20:第二端子 T21:第二外向端子

S3:另向开放切缝 J:跳转图案

D:仿散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优选实施例,作为其实施例可以存在多个,通过这些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优点。

图8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正面方向立体图,图8c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背面方向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如图8a至图8c所示,可以包括:

内侧螺旋图案H10,其具有将柔性薄膜F的一侧表面的金属层(例如,由铜箔构成的金属层)进行螺旋型(Helical Type)图案化(Patterning:蚀刻(Etching)或NC加工(Numerical Control Work,数控加工)等)形成的内侧始端H11及内侧末端H12;外侧螺旋图案H20,其具有将所述内侧螺旋图案H10外廓的所述柔性薄膜F的一侧表面的金属层进行螺旋型图案化形成的外侧始端H21及外侧末端H22;散热/辐射金属层B10,其具有以将所述柔性薄膜F的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进行单向开放的图案化形成的单向开放切缝(Slit)S1为基准,分成的一侧金属区域B11及另一侧金属区域B12;多个导通孔V,其使所述内侧末端H12和所述一侧金属区域B11之间,以及所述外侧始端H21和所述另一侧金属区域B12之间分别上下连接,使得所述内侧螺旋图案H10、散热/辐射金属层B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依次连接成螺旋型。进一步,可包括,在所述柔性薄膜F的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扩张形成并与所述单向开放切缝S1连通的扩张狭缝(Slot)S2。

内侧螺旋图案H10、散热/辐射金属层B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依次连接成螺旋型而可以实现无线通信天线。例如NFC、WPT或MST等无线通信天线。

尤其实现了具有柔性薄膜F一侧表面的内侧螺旋图案H10和外侧螺旋图案H20,以及借助于柔性薄膜F另一侧表面的散热/辐射金属层的追加匝(Turn)数来卷绕的螺旋型无线通信天线,使便携终端内狭窄空间中的通信性能最大化的同时,确保了空间利用性。

进一步,根据柔性薄膜F另一侧表面的单向开放切缝S1分辨的一侧金属区域B11及另一侧金属区域B12以及内侧螺旋图案H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相互连接,使散热/辐射金属层B10作为辐射体的同时,使近距离无线通信性能得到进一步最大化。而且作为散热/辐射金属层B10,能够散发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即使不采用现有技术文献中的涂布散热层的散热薄膜层叠结构,也可以实现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整体的轻薄短小化(散热/辐射金属层B10可以应用电阻低、导电效率好的金、银、铜、石墨(Graphite)、石墨烯(Graphene)及碳(Carbon)中某一者,使得辐射及散热效果最大化)。

作为无线通信天线,例如可以为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WPT(Wireless Power Transfer;无线能量传输)、MST(Magnetic Secure Transmission;磁性安全传输)或移动结算服务通信天线等,具体而言,NFC作为电子标签(RFID)的一种,是利用约13.56MHz频带的非接触式无线通信模块,WPT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即根据感应磁场原理,使电流流经无线发射充电垫而形成磁场,将智能手机置于其上,使得可以在低频带,即在100200KHz频带或6MHz频带下对电池充电,MST用于在10200cm的近距离,利用13.56MHz频带的非接触磁感应耦合力,使外部终端相互间传输数据。

例如,在便携终端中体现电池的无线充电的无线通信天线,在大部分情况下,安装于金属(电池)附近或其上的多个电子部件附近。金属或电子部件妨碍无线通信天线获得感应电流,即,如果无线通信天线安装于金属附近,则引起大量无线通信妨碍现象,这是因为金属使无线通信天线的电感(Inductance)减小,因此,降低Q指数(Q-factor,品质因数),使磁感应发生变化,进而磁场使得在金属内感生涡电流(Eddy Current)。这种涡电流根据楞次定律(Lenz's Law),生成相反方向的磁场,这在近距离无线充电系统中成为大问题。

例如,如果将无线通信天线置于金属(电池)表面附近,则无线通信天线的性能急剧减小。

这是因为,存在于磁场或电场紧下面的金属的接地面,使这些电磁场的强度,即信号的强度极大减小,因此,妨碍无线通信天线的充电效率或NFC的功能。

根据上述问题,对本实用新型中应用的柔性薄膜F里面的金属层进行图案化形成的单向开放切缝S1及扩张狭缝S2,相对更多地确保因近距离发射器(图中未示出)的电流而发生的磁场的通路,使便携终端的无线通信天线全方位连接,形成感应电流。例如使得可以更高效地对电池充电,或进一步提高NFC或MST的功能,保障近距离无线通信品质,而且这种功能不受单向开放切缝S1或扩张狭缝S2的形状限制。

根据这种构成,无线通信天线使得在电流流经近距离发射器时发生的磁场,通过扩张狭缝S2及单向开放切缝S1而连接便携终端的无线通信天线,在形成感应电流的同时,可以对电池充电,或能够进行诸如NFC或MS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

例如,对比在散热/辐射金属层B10有扩张狭缝S2或单向开放切缝S1的结构与在散热/辐射金属层B10均没有扩张狭缝S2或单向开放切缝S1的结构的无线通信天线及近距离发射器相互间的插入损失。则发现当在散热/辐射金属层B10有扩张狭缝S2或单向开放切缝S1时,插入损失良好(-10dB),但当在散热/辐射金属层B10均没有扩张狭缝S2或单向开放切缝S1时,插入损失显著下降,为-60-50dB,无法实现作为无线通信天线的功能。

结果,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薄型且柔软的柔性薄膜的一侧表面的金属层和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体现内侧螺旋图案H10、散热/辐射金属层B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依次连接成螺旋型的无线通信天线,即不仅是柔性薄膜F表面的内侧螺旋图案H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而且体现按借助于柔性薄膜F里面的散热/辐射金属层的追加匝(Turn)数来卷绕的螺旋型无线通信天线,使散热/辐射金属层能够作为辐射体的同时,还能够使近距离无线通信性能进一步最大化,而且还作为散热/辐射金属层B10,散发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能够实现便携终端的高品质通信、散热保障、轻薄短小化。

进一步,柔性表面金属层的图案化可以形成多个螺旋型,一同形成诸如NFC、WPT及MST等的多个无线通信天线。

另一方面,使得内侧螺旋图案H10的内侧始端H11用作第一端子T10,外侧螺旋图案H20的外侧末端H22用作第二端子T20,例如,使得可以分别通过第一端子T10供应正极电源,通过第二端子T20供应负极电源。

更具体而言,第一端子T10可以包括:第一外向端子T11,其将柔性薄膜F的一侧表面的金属层进行外向直线型图案化形成;经由端子T12,其将对所述柔性薄膜F的另一侧表面的所述散热/辐射金属层B10进行独立图案化形成;多个导通孔V,其使所述内侧始端H11和所述经由端子T12之间,以及所述经由端子T12和所述第一外向端子T11之间分别上下连接,使得所述内侧始端H11、经由端子T12及第一外向端子T11依次连接。如此通过多个导通孔V,使得内侧始端H11、经由端子T12及第一外向端子T11依次连接,从而确保内侧螺旋图案H10的匝数。

进而,第二端子T20连接于将柔性薄膜F的表面金属层进行外向直线型图案化形成的第二外向端子T21而完成,从而使得例如可以容易地接受负极电源供应。

图9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F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F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c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F的状态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如图9a所示,可以使得所述内侧螺旋图案H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以将所述柔性薄膜F另一侧表面的所述扩张狭缝S2为中心并排布在所述扩张狭缝S2外廓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柔性薄膜F一侧表面(因近距离发射器的电流而发生的磁场的通路,大部分通过扩张狭缝隙S2来确保,使便携终端的无线通信天线全方位连接,形成感应电流)。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如图9b所示,可以使得使得内侧螺旋图案H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以挂设在柔性薄膜F另一侧表面的扩张狭缝S2的方式形成在柔性薄膜F的一侧表面(通过扩张狭缝S2及单向开放切缝S,可以确保因近距离发射器的电流而发生的磁场的通路,使便携终端的无线通信天线全方位连接,形成感应电流)。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如图9c所示,当然可以使得内侧螺旋图案H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挂设在柔性薄膜F另一侧表面的单向开放切缝S1的方式形成在柔性薄膜F的一侧表面(通过扩张狭缝及单向开放切缝,可以确保因近距离发射器的电流而发生的磁场的通路,使便携终端的无线通信天线全方位连接,形成感应电流)。

图10a和10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F的状态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如图10a和10b所示,可以包括:另向开放切缝S3,其以连通于所述扩张狭缝S2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柔性薄膜F的里面的金属层;

跳转图案J,其形成在所述柔性薄膜F一侧表面的金属层并与所述导通孔V上下连接,以便能够横跨所述另向开放切缝S3,将所述散热/辐射金属层B10连接成一体。

此时,保持根据跳转图案J形成的螺旋型的同时,确保根据另向开放切缝S3的因近距离发射器(图中未示出)电流引起的磁场的通路。

图11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F的状态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如图11所示,在散热/辐射金属层B10上形成的单向开放切缝S1以扩张狭缝S2为中心,在扩张狭缝S2的外廓进行螺旋型图案化的方式形成在柔性薄膜F另一侧表面的金属层,使得可以借助这种单向开放切缝S1的螺旋型进一步确保无线通信天线的整体匝数,使近距离无线通信性能进一步最大化。

图12a和12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的去除柔性薄膜F的状态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及辐射兼用无线通信天线结构还包括使内侧螺旋图案H10及外侧螺旋图案H20内外周边的柔性薄膜F一侧表面的金属层残存以便用于散热的仿散热层D,仿散热层D散发便携终端内的各种部件发生的热量,进一步实现散热的最大化。

当将柔性薄膜F表面的金属层图案化时,与无效区(Dead Space)相应的部分可以通过蚀刻(Etching)等去除或从一开始就不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使柔性薄膜F表面金属层残存,发挥作为仿(Dummy)散热层的作用,在保障轻薄短小化的同时,保障散热的最大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