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能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9890发布日期:2019-05-17 19:4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能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电能表。



背景技术:

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电能的仪表,又称电度表,火表,千瓦小时表,指测量各种电学量的仪表。

目前电能表的表盖上通常设置有编程按钮,编程按钮包括按钮帽和按钮轴,按钮轴的下端与设置在电能表内的PCB板电连接,工作人员可以按下编程按钮来对电能表进行编程,来修改和设置电能表内部相关计量参数。

通常电能表的表盖上开设有供编程按钮安装的通孔,如专利号为CN201120112886.0(授权公告号为CN20205769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单相本地费控智能电能表外壳》,该电能表的表盖上设有编程按钮和轮显按钮。虽然实现了编程按钮的安装,实际编程按钮在安装完毕时,需要进行铅封固定,实际在铅封完毕状态下,编程按钮还是能够进行部分转动,从而使得编程按钮能够处于部分下压状态,容易导致编程按钮的误操作,进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使得电能表内部参数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电能表的编程按钮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防止编程按钮在处于关闭状态下出现误操作,进而提高可靠性的电能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能表,包括有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表盖,所述表盖上设置有编程按钮,所述编程按钮的底部具有按键柱,所述表盖上开设有供按键柱插置其中的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程按钮相对插孔能绕自身的轴线进行旋转,所述插孔内具有限制编程按钮向下移动的限位台阶,在编程按钮转动至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限位台阶与编程按钮之间匹配设置有限制编程按钮向下运动的限位结构。

优选地,所述限位台阶的上部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台阶,对应地,所述编程按钮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位于按键柱的外侧,在编程按钮转动至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相脱离,并在编程按钮处于按压状态下,所述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均位于限位台阶上,在编程按钮转动至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第二台阶的底部与第一台阶相抵。这样,在编程按钮处于关闭状态下,按压编程按钮时,编程按钮无法向下移动,防止在关闭状态下,出现编程按钮工作的情况,增加了可靠性。

为了方便实现编程按钮的旋转动作,所述第二台阶为呈弧形的台阶,且该第二台阶的两端均自上而下逐渐向远离第二台阶的一侧倾斜。

具体地,所述表盖内侧面上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柱,所述第一延伸柱上开设有所述的插孔,且该第一延伸柱的下端设置有能与按键柱的底部相连接的按键帽,所述表盖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一电路板,所述按键帽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电路板上的开关位置中导电膜相接触导通的碳膜。这样,在编程按钮处于按压状态下,通过按钮帽实现与第一电路板的连接,从而使得编程按钮在被按压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为了防止表盖在被按压时,出现编程按钮被按压的情况,所述第一延伸柱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支撑件,在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支撑件的底部与第一电路板的上表面相抵。这样,在编程按钮处于关闭状态下,支撑件的存在,使得无法按压表盖,防止出现表盖带动第一台阶向下运动,从而使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相脱离的情况,进而防止出现编程按钮能被按压下的情况,即防止出现编程按钮误操作,提高了编程按钮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表盖的内侧设置有按键套,所述按键套的上部具有按键凸部,所述按键套通过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且该按键套的按键凸部部分外露于所述表盖之外。

为了实现按键套上的按键凸部的工作,所述按键凸部的底部具有碳膜,所述按键套与支架之间设置有柔性PCB板,所述按键凸部的碳膜与柔性PCB板上开关位置触点配合,所述柔性PCB板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为了实现表盖和底座的安装,优选地,所述表盖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另一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具体地,所述表盖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挂钩部,在与该挂钩部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对应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该挂钩部相配合的定位凸部,所述底座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而将表盖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向内凹陷形成有凹入部,所述凹入部内开设有MC171接口,所述凹入部在MC171接口的外周设置有环状凸缘。环状凸缘的存在,增加了爬电距离,增加了防磁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在编程按钮转动至处于关闭状态下,限位台阶与编程按钮之间匹配设置有限制编程按钮向下运动的限位结构,结构设计合理,从而使得编程按钮无法按压,从而防止出现误操作的情况,增加了可靠性;2、第一延伸柱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支撑件,在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支撑件的底部与第一电路板的上表面相抵,这样,在编程按钮处于关闭状态下,支撑件的存在,使得无法按压表盖,防止出现表盖带动第一台阶向下运动,从而使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相脱离的情况,进而防止出现编程按钮能被按压下的情况,即防止出现编程按钮误操作,提高了编程按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编程按钮处于可被按压的工作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编程按钮处于关闭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与第二挂钩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与底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的剖视图(安装铅封螺钉);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块盒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块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能表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表盖2、端盖6、外罩8、位于底座1和表盖2之间的第一电路板3、位于底座1和端盖 6之间的端钮盒7以及位于底座1和外罩8之间的模块盒9和电池盒10,端盖6和外罩 8均设置在底座1上且分别位于表盖2的左右两侧,其中,

如图5至图8所示,表盖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另一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底座1上。具体地,表盖2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挂钩部24,在与该挂钩部24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5,对应地,底座1上设置有与该挂钩部24相配合的定位凸部 11,底座1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25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2,连接件穿过第一安装孔25和第二安装孔12而将表盖2固定在底座1上。

如图1至图7所示,表盖2上设置有编程按钮21、红外通讯口22和按键套23,红外通讯口22和编程按钮21分别位于按键套23的前后两侧,其中,

如图2和图3所示,编程按钮21的底部具有按键柱211,表盖2上开设有供按键柱211插置其中的插孔200,具体地,表盖2内侧面上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柱20,第一延伸柱20的下端设置有能与按键柱211的底部相连接的按键帽203,按键帽203 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电路板3上的开关位置中导电膜相接触导通的碳膜,并且该第一延伸柱20上开设有上述的插孔200,编程按钮21相对插孔200能绕自身的轴线进行旋转,插孔200内具有限制编程按钮21向下移动的限位台阶201,在编程按钮21转动至处于关闭状态下,限位台阶201与编程按钮21之间匹配设置有限制编程按钮21向下运动的限位结构,其中,编程按钮21转动至关闭状态下,通过铅封固定在盖板2上。

具体地,限位台阶201的上部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台阶202,对应地,编程按钮21 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台阶212,第二台阶212位于按键柱211的外侧,第二台阶 212为呈弧形的台阶,且该第二台阶212的两端均自上而下逐渐向远离第二台阶212的一侧倾斜。在编程按钮21转动至工作状态下,第一台阶202与第二台阶212相脱离,并在编程按钮21处于被按压状态下,编程按钮21带动第一台阶202向下移动至限位台阶201上,即第一台阶202和第二台阶212相邻设置,且均位于限位台阶201上,并且在编程按钮21处于按压状态下,驱动第一延伸柱20向下运动至按键帽203的碳膜与第一电路板3上的导电膜接触,编程按钮21处于工作状态;在编程按钮21转动至处于关闭状态下,第二台阶212的底部与第一台阶202相抵,此时,无法向下按压编程按钮。本实施例的第一台阶202和第二台阶212形成上述的限位结构。

此外,如图7所示,第一延伸柱2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支撑件204,在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支撑件204的底部与第一电路板3的上表面相抵,这样,在编程按钮处于关闭状态下,无法按压表盖2,防止出现表盖2带动第一台阶202向下运动,从而使第一台阶202和第二台阶212相脱离的情况,进而防止出现编程按钮21能被按压下的情况,即防止出现编程按钮21误操作,提高了编程按钮21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按键套23设置在表盖2的内侧,且该按键套23的上部具有按键凸部231,按键套23通过支架4设置在第一电路板3上,且该按键套23的按键凸部231部分外露于表盖2之外。具体地,按键凸部231的底部具有碳膜,按键套23与支架4之间设置有柔性PCB板5,按键凸部231的碳膜与柔性PCB板5上开关位置触点配合,且该柔性PCB板5与第一电路板3电连接。

如图1、图5至图7以及图15所示,表盖2上设置有能将红外通讯口22打开或关闭的盖板26,该盖板26的第一端转动设置在表盖2上,盖板26的第二端通过铅封固定在表盖2上。具体地,表盖2上具有凸块221,盖板26的第二端开设有供凸块221穿过的通槽261,凸块221和通槽261上对应开设有供铅封线穿过的通孔260,盖板26通过铅封钱穿过通孔260而将盖板26固定在表盖2上。此外,盖板26第一端具有转动轴262,对应地,表盖2上具有容置该转动轴262的轴孔27,本实施例中,盖板26第一端的两侧均具有向内延伸的转动轴262,两个转动轴262均位于该轴孔27内。

如图4并结合如图1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端盖6的上表面设有铅封口62和方便通讯的P1口63,其中,

铅封口62内设置有铅封螺钉621,铅封螺钉621的顶端具有供铅封线穿过的穿线孔6211,尾端固定在端钮盒7上,端盖6上在位于铅封口6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线口 66和出线口67,铅封线依次经过进线口66、穿线孔6211和出线口67而将端钮盒7和端盖6进行连接,进线口66和出线口67均自上而下逐渐向铅封口62方向倾斜,进线口66的出口端与铅封口62的进入端之间具有一定横向距离的过渡部661。其中,过渡部661的出口端与铅封口62的进入端相对接,且铅封口62的出口端与出线口67的进入端相对接,从而方便穿线,同时减小了铅封线与端钮盒上的螺钉接触的可能性,本实施例中,过渡部661上设有开孔,端盖6内侧壁在靠近进线口66的一侧具有第一立柱 68,第一立柱68上开设有与开孔相连通的贯穿孔681,在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贯穿孔 681正好对准端钮盒7的塑料件73位置。这样,减小了后续铅封线与端钮盒7上的螺钉 72接触的可能性,从而减小了触电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端盖6的内侧壁上具有第二立柱69,第二立柱69上开设有的铅封口 62,在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第二立柱69的底部与端钮盒7顶部的塑料件73相抵。该第二立柱69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延伸件691,延伸件691的尾端设置有开盖检测按钮692,开盖检测按钮692的底部设置有能与第一电路板3上的开关位置导电片相接触的碳膜 6921,在端盖6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开盖检测按钮692的碳膜6921与第一电路板3 上的开关位置导电片相接触,使其处于合上端盖的状态。上述延伸件691通过连接板690 与第二立柱69的外侧壁相连接,连接板690的顶部与端盖6的内侧壁相连接。

如图4所示,表盖2的内侧壁上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柱28,第二延伸柱28上开设有供延伸件691穿过的贯通孔281,且该第二延伸柱28的底部固定有的开盖检测按钮692,在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延伸件691的底端与开盖检测按钮692相抵,从而使开盖检测按钮692的碳膜与第一电路板3上的开关位置导电片相接触导通,使其端盖处于合上的状态。

为了实现第一电路板3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以支撑第一电路板3的支撑块191,底座1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卡部192,对应地,第一电路板3 上开设有与卡部192相配合的第一卡口(未标出),在第一电路板3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第一电路板3位于支撑块191和卡部192之间,支撑块191通过侧肋板19连接在底座1的内侧壁上,卡部192设置在侧肋板19的内侧壁上且位于支撑块191的上方。

端盖6的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上述的P1口63,为了防止灰尘进入P1口,端盖6 上设置有用以将P1口63封住的橡胶塞64。该橡胶塞6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把手部 641,具体地,橡胶塞64具有向下延伸的凸柱,对应地,端盖6上开设有供凸柱插置其中的孔部65。

为了防止将处于装配完成状态下的端盖6撬开,如图8至图13所示,端盖6顶壁的内侧面沿端钮盒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具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板61,延伸板61为俯视呈L型的折板,延伸板61包括与端盖6对应侧壁相连接的横板611和与横板611相连接的竖板612,且该延伸板61与端盖6的对应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60,对应地,底座1的内侧壁上具有供对应延伸板61置入的容置槽14,容置槽14的第一侧壁140 的内侧面上分别具有向对应横板611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板141和第二限位板142,第一限位板141和第二限位板142之间形成有供竖板612置入的第二限位槽1400,且第二限位板142位于第一限位槽60内。上述容置槽14的第一侧壁140的横截面呈Z型,包括有第一侧板1401、第二侧板1402以及连接第一侧板1401和第二侧板1402的中间板,中间板即为第一限位板141。

本实施例的底座1上具有向上延伸并间隔设置的两块定位板15,端钮盒7位于两块定位板15之间,且该端钮盒7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卡扣结构固定在对应的定位板15 上。具体地,底座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以支撑端钮盒7的支撑筋16,端钮盒7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扣711,对应地,定位板15上开设有与对应第一卡扣711相配合的第一卡槽151,第一卡扣711和对应的第一卡槽151形成上述的第一卡扣结构。

如图17、图18以及图20至图22所示,模块盒9内设有无线模块(未标出),无线模块通过排针与第一电路板连接,模块盒9的一侧壁上开设有方便向无线模块安装 SIM卡的敞口911,模块盒9上转动设置有能相对敞口911打开或关闭的盖板体93,盖板体93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敞口911的一侧,盖板体93的第二端具有第三卡扣931,并通过该第三卡扣931固定在敞口911的内侧壁上,第三卡扣931包括侧视呈U型且向内凹陷而成的弯折部9311,弯折部9311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卡块93111,敞口911的两相对内侧壁上分别具有用以封闭弯折部9311对应开口端93112的凸部9111,从而防止灰尘、水或者虫等通过开口端进入模块盒内,此外,敞口911的内侧壁上具有与该第一卡块93111相卡接配合的第二卡块914。此外,该弯折部9311的一端具有向远离盖板体93方向延伸的第一把手部9312,模块盒9的侧壁上在邻近第一把手部9312的位置具有向内侧凹陷的内凹部912,内凹部912与第一把手部9312之间形成有方便手置入的间隙94。

上述模块盒9包括有盒身91和盖设在该盒身91上的盒盖体92,敞口911开设在盒身91上,且该盒身91通过第三卡扣结构固定在盒盖体92上。具体地,盒盖体9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块920,对应地,盒身91上开设有与第二卡块920相配合的卡口 913,第二卡块920和卡口913形成上述的第三卡扣结构。

如图17至图19所示,底座1在位于电池盒10的两侧设有相对设置两块限位筋板 18,两块限位筋板18均沿电池盒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表盖2上具有呈倒置U型的容置仓29,容置仓29与限位筋板18之间形成有容置电池盒10的安装空间80。

为了实现电池盒中电池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3上插接有连接器31,且电池盒10内的电池通过该连接器31与第一电路板3电连接。具体地,电池盒10的顶部具有向上延伸并用以将电池的连接头104固定的卡脚101,电池盒10的连接头104 插接在连接器31上。连接头104通过连接线1041与电池相连接,电池盒10的顶部开设有供连接线1041穿出的穿孔102,电池盒10的顶部在位于该穿孔102的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两块肋板103,连接线1041位于两块肋板103之间。

如图10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1的底面上成型有第一挂钩17,第一挂钩 17上卡接有第二挂钩170,即第二挂钩170通过卡扣固定在第一挂钩17上。此外,底座1上向内凹陷形成有凹入部13,凹入部13内开设有MC171接口131,凹入部13在 MC171接口131的外周设置有环状凸缘132。环状凸缘的存在,增加了爬电距离,增加了防磁功能。

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如上、下、左、右的参考标准具体可参照图1中箭头的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