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9865发布日期:2019-05-17 19:40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属于汽车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内饰也越来越繁杂,因此,要求的布置空间也越来越多,同时,又要求汽车有足够的乘坐空间,这就要极大的压缩开关的布置空间,以达到性能和空间的完美结合。汽车中控门锁开关通常布置在左前门上,而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的驱动部分隐藏在车门内,但目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驱动结构仅依靠自散热方式,散热效果不佳,影响小型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辅助散热功能,使用寿命长,结构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包括壳体、小型电机、蜗杆、斜齿轮以及传动轴,所述小型电机通过螺钉固定在壳体内,所述小型电机上安装蜗杆,所述蜗杆右端通过小轴承安装在壳体内部右端面,所述斜齿轮通过传动轴安装在壳体内,且斜齿轮与蜗杆相啮合,所述蜗杆右端外表面套设套筒,所述套筒右端外表面通过螺钉固定扇叶,所述蜗杆右端外表面开设螺纹盲孔,所述套筒左端外表面安装螺栓,所述螺栓下端啮合在螺纹盲孔内,所述壳体右端面开设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左端外表面开设有圆孔,所述螺栓下端穿过圆孔啮合在螺纹盲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开设有多组,多组所述通孔均匀布置在壳体右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扇叶安装有三组,三组所述扇叶呈环形等距安装在套筒右端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螺栓、套筒、扇叶、通孔以及螺纹盲孔,该设计通过将套筒套设在蜗杆的一端使扇叶随蜗杆一同转动实现搅动小型电机周围空气的目的,达到辅助散热的目的,通过将螺栓拧入螺纹盲孔内实现套筒与蜗杆的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中套筒与蜗杆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中套筒与扇叶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小型电机、3-蜗杆、4-斜齿轮、5-传动轴、6-螺栓、7-套筒、8-扇叶、9-通孔、10-螺纹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中控门锁开关结构,包括壳体1、小型电机2、蜗杆3、斜齿轮4以及传动轴5,小型电机2通过螺钉固定在壳体1内,小型电机2上安装蜗杆3,蜗杆3右端通过小轴承安装在壳体1内部右端面,斜齿轮4通过传动轴5安装在壳体1内,且斜齿轮4与蜗杆3相啮合,将传动轴5的一端与外接传动结构相连接,并接通小型电机2的电路,进而小型电机2带动蜗杆3转动,蜗杆3带动斜齿轮4转动,从而斜齿轮4带动传动轴5转动,进而通过小型电机2的正反转实现控制门锁开关的目的,蜗杆3右端外表面套设套筒7,套筒7右端外表面通过螺钉固定扇叶8,套筒7为扇叶8提供安装载体,同时便于扇叶8与蜗杆3的固定连接,蜗杆3右端外表面开设螺纹盲孔10,套筒7左端外表面安装螺栓6,螺栓6下端啮合在螺纹盲孔10内,将螺栓6穿过套筒7拧入螺纹盲孔10内后,在螺栓6的作用下,套筒7与蜗杆3相互固定,进而扇叶8的位置也被固定,壳体1右端面开设通孔9,小型电机2通电带动蜗杆3转动时,蜗杆3通过套筒7带动扇叶8旋转,进而扇叶8旋转实现搅动壳体1内空气的目的,从而加快空气通过通孔9进入壳体1的速度,实现辅助散热的目的,有利于延长小型电机2的使用寿命。

套筒7左端外表面开设有圆孔,螺栓6下端穿过圆孔啮合在螺纹盲孔10内,通孔9的设计便于螺栓6穿过套筒7,为螺栓6与套筒7的相互装配提供空间。

通孔9开设有多组,多组通孔9均匀布置在壳体1右端面,多组通孔9的设计增加单位时间内空气的流量。

扇叶8安装有三组,三组扇叶8呈环形等距安装在套筒7右端外表面,三组扇叶8的设计提高搅动空气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