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磁机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0482发布日期:2019-05-21 21:13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磁机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磁机电容器。



背景技术:

充磁机结构简单,实质上是一个磁力极强的电磁铁,配备多种形状的铁块,作为附加磁极,以便与被充磁体形成闭合磁路。充磁时,摆设好附加磁极和被充磁提,只要加上激磁电流,刷瞬间即可完成。

充磁机的工作时,先将电容器充以直流高压电压,然后通过一个电阻极小的线圈放电。放电脉冲电流的峰值可达数万安培。此电流脉冲在线圈内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场,该磁场使置于线圈中的硬磁材料永久磁化。充磁机电容器工作时脉冲电流峰值极高,对电容器耐受冲击电流的性能要求很高。

现有技术中,充磁机用的电容器一般为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其电容容值越大,容抗越小,其冲击电流相对就越大。由于充磁机用电容器经常受到非常大的电流冲击,而大电流冲击引起了电容器产生大量热量,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后,会引起金属化薄膜发生大面积击穿,从导致充磁机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磁机电容器,其优势在于,充磁机电容器的散热性能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充磁机电容器,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的电容器芯组,所述壳体的顶部敞开,并安装有用于封闭所述壳体顶部的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包括下盖体和安装在下盖体上的上盖体,所述下盖体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吸风风扇,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及所述上盖体上均开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壳体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容器芯组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对电容器芯组进行保护,盖体组件盖合在壳体的顶部,壳体内的吸风风扇,通过第一通风孔,对壳体内进行吸风,将热空气吸出,冷空气通过第二通风孔进入壳体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散热循环,从而大大提高了充磁机电容器的散热性能,延长了充磁机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电容器芯组包括安装在壳体中心处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中部安装有用于固定电容器芯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环绕所述支撑柱对称的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每个所述定位孔内安装有一个圆柱形的电容器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安装于壳体的中心处,定位板安装于支撑柱上,电容器芯安装于定位板上的定位孔内,从而对电容器芯进行支撑,保证了电容器芯组在壳体内安装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板上安装的电容器芯的数量至少为三,且各电容器芯并联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定位孔均匀的环绕支撑柱开设,当电容器芯的数量大于等于三时,定位板上安装的电容器芯均匀分布于支撑柱的周围,因而提高了电容器芯组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孔内安装有限位套筒,所述电容器芯安装于所述限位套筒内,且电容器芯与所述限位套筒抵接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容器芯与限位套筒的侧壁相抵接,对电容器芯进行限位,防止电容器芯在限位套筒内晃动,提高了电容器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套筒的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缓冲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垫的设置,第一限位套筒起到保护作用,防止限位套筒的内壁与电容器芯的侧壁直接接触,造成电容器芯外壁的磨损,影响电容器芯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垫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缓冲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凸块的设置,当电容器芯安装入限位套筒内后,缓冲凸块可在电容器发生振动时,通过变形,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减少对电容器芯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散热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散热孔的设置,使得电容器芯产生的热量可由散热孔内散发出,从而便于进一步提升电容器芯的散热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孔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卡块,所述限位套筒的外壁开设有供所述限位卡块嵌设的限位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卡块卡设于限位卡槽内,限位卡块与限位卡槽的侧壁相抵接限位,从而提高了电容器芯的稳定性,防止了电容器芯在限位套筒内的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卡块的端部安装有滚珠,所述限位卡块通过滚珠与所述限位卡槽抵接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滚珠的设置,当限位卡块卡入限位卡槽时,限位卡块通过滚珠沿限位卡槽的底部滑动,从而减小了限位卡块与限位卡槽间的摩擦力,使得限位卡块与限位卡槽的相对滑动更加顺畅。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抵接槽,所述限位套筒抵接于抵接槽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抵接槽的开设,当限位套筒插入定位孔后,限位套筒的底部抵接在限位槽的底部,抵接槽的侧壁与限位套筒的侧壁相抵接,从而对限位套筒进行限位支撑,提高了限位套筒安装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电容器芯组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对电容器芯组进行保护,盖体组件盖合在壳体的顶部,壳体内的吸风风扇,通过第一通风孔,对壳体内进行吸风,将热空气吸出,冷空气通过第二通风孔进入壳体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散热循环,从而大大提高了充磁机电容器的散热性能,延长了充磁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充磁机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充磁机电容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电容器芯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壳体;11、抵接槽;12、第二通风孔;2、电容器芯组;21、支撑柱;22、定位板;23、定位孔;231、限位卡块;232、滚珠;24、限位套筒;241、限位卡槽;242、散热孔;25、缓冲垫;251、缓冲凸块;252、让位孔;26、电容器芯;3、盖体组件;31、上盖体;32、下盖体;33、安装槽;34、吸风风扇;35、第一通风孔;36、接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附图1与附图2,一种充磁机电容器,包括壳体1和安装于壳体1内的电容器芯组2。壳体1整体呈圆柱形,壳体1的顶部敞开,并安装有用于封闭壳体1顶部的盖体组件3。

参考附图3,盖体组件3包括上盖体31和安装在下盖体32上的上盖体31,下盖体32内开设有安装槽33,安装槽33内安装有吸风风扇34。安装槽33的底部及上盖体31的上均均匀的开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孔35。上盖体31上设置有两个接线柱36,接线柱36与电容器芯组2(见附图1)电连接。

参考附图2,电容器芯组2包括焊接于壳体1底部中心处的支撑柱21,支撑柱21与壳体1底部相垂直。支撑柱21的中部焊接有用于固定电容器芯26的定位板22。定位板22也呈圆形,且定位板22的边缘与壳体1的内壁相抵接。

参考附图2与附图4,定位板22环绕支撑柱21对称的开设有若干圆形的定位孔23,定位孔23的数量至少为三,本实施例中定位孔23的数量为四,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定位孔23的数量进行调整。

每个定位孔23内均安装有一个限位套筒24,限位套筒24的外壁开关于限位套筒24中心对称的开设有三个限位卡槽241,定位孔23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限位卡槽241对应的三个限位卡块231,限位卡块231的侧壁与限位卡槽241的侧壁相抵接。限位卡块231的端部安装有滚珠232,并通过滚珠232与限位卡槽241的底部抵接滑动。

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与限位套筒24一一对应的抵接槽11,限位套筒24的底部抵接于抵接槽11的底部且与限位套筒24的侧壁与限位套筒24的侧壁相抵接。

参考附图4与附图5,限位套筒24的内壁粘贴有环形的缓冲垫25,缓冲垫25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缓冲凸块251。缓冲垫25采用橡胶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腐蚀性。

每个限位套筒24内均安装有一个电容器芯26,各电容器芯26并联电连接。电容器芯26整体呈圆柱形,电容器芯26的侧壁与缓冲垫25相抵接,当电容器芯26安装入限位套筒24内后,缓冲凸块251可在电容器发生振动时,通过变形,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减少对电容器芯26的影响。

限位套筒24的侧壁上均均匀的开设有若干散热孔242,缓冲垫25上开设有与散热孔242一一对应的让位孔252,壳体1的侧壁也均匀的开设有若干第二通风孔12(见图2)。

工作原理:

电容器芯组2安装在壳体1内,壳体1对电容器芯组2进行保护,盖体组件3盖合在壳体1的顶部,壳体1内的吸风风扇34,通过第一通风孔35,对壳体1内进行吸风,将热空气吸出,冷空气通过第二通风孔12进入壳体1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散热循环,从而大大提高了充磁机电容器的散热性能,延长了充磁机的使用寿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