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接触器及电力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4889发布日期:2019-05-11 00:55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流接触器及电力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及电力设备。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电力领域常见的设备之一,通常用来快速切断或接通电流与主回路或控制电路的装置。交流接触器一般包括线圈、静铁芯、动铁芯、触头单元等本领域已知的部件或结构。其工作原理是,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场使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吸引动铁芯,从而使得动铁芯克服反作用弹簧的弹簧力被吸引靠近并最终接触静铁芯从而使触头单元接合,反之则断开。

现有技术中的交流接触器,通常仅在壳体外设计一组线圈端子接口,虽然这种设计能够满足传统应用环境的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交流接触器可外接设备的增加,例如人工智能控制设备等,一组线圈端子接口很显然已无法满足用户或应用的需求。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多组线圈端子接口的交流接触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底座、基座和盖板,所述底座中设有线圈以及与所述线圈电连接的至少一个线圈接线端子;所述基座中设有在所述基座中延伸的至少一个连接件和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至少一个辅助接线端子,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线圈接线端子连接;所述盖板上设有对应于所述辅助接线端子的至少一个接线孔。

优选的,所述基座内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卡槽,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限位卡槽内延伸。

优选的,所述线圈接线端子上设有至少一个卡接槽,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部安装在所述卡接槽内。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部包括凹槽和耳型结构,并利用所述凹槽和所述耳型结构过盈配合安装在所述卡接槽内。

优选的,所述基座中还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部连接的限位件,所述辅助接线端子设置在所述限位件上。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卡槽结构,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部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优选的,所述基座中还设置有固定件,所述限位件连接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辅助接线端子保持与所述盖板上的所述接线孔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底座中还包括线圈骨架,所述线圈接线端子卡接在所述线圈骨架上。

优选的,所述线圈接线端子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结构,所述线圈骨架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倒刺结构过盈配合的安装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力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交流接触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如下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流接触器,通过调整交流接触器内部各零部件的尺寸以及安装空间,合理增加了可供辅助接线的辅助线圈端子接口,从而使交流接触器可同时提供设置在交流接触器外壳不同位置上的多组线圈接线端子,例如设置在交流接触器外壳顶部或侧面,特别适用于交流接触器与其它电气设备的电连接,有利于交流接触器的安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流接触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交流接触器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交流接触器的基座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基座沿CC'方向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交流接触器去除通用零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交流接触器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交流接触器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线圈组件沿BB'方向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固定件沿B'B方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流接触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交流接触器的外壳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底座10、基座20和盖板30。为了扩展交流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发明人在盖板30表面偏下位置还设计了辅助线圈接线端子敲落孔301和302。为便于说明,假设沿敲落孔301至302的方向为AA',沿盖板30至底座10的方向为BB',垂直于AA'和BB',且沿远离敲落孔301和302的盖板30的一端向靠近敲落孔301和302的盖板30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为CC'。

图2是图1所示交流接触器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交流接触器的底座10中设有线圈组件101以及线圈端子1013和1012,基座20中设有支持件201,在该支持件201上设有三组动触头组件203、一组辅助触头组件202以及对应的静触头组件204。在交流接触器工作时,1固定连接在动铁芯上的支持件201可随着动铁芯的运动带动动触头组件203接触或者远离对应的静触头组件204。

另外,该交流接触器还包括辅助线圈接线端子4018和4020。辅助线圈接线端子4018和4020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图1所示盖板30上的敲落孔301和302,当用户需要使用时,只需打开敲落孔301和302,即可使辅助线圈接线端子4018和4020外露。在交流接触器内,辅助线圈接线端子4018和4020分别设置在由固定件4013固定的限位件4016和4015上,并分别经连接件4012和4011与线圈接线端子1013和1012电连接。其中,固定件4013以及限位件4016和4015沿方向AA'水平设置,连接件4012和4011在方向BB'上延伸。

图3是图1所示的交流接触器的基座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基座沿CC'方向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连接件4012和4011穿过基座20上的通孔2012和2011与限位部件4016和4015(见图2)实现连接。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件4012和4011分别呈条状结构,并且分别具有第一弯折部40121和40111,以及第二弯折部40122和40112,在基座20内还设有容纳连接件4012和4011的限位卡槽2013和2014,使得连接件4012和4011能够沿方向BB'在基座20内固定并延伸。

图5是图2所示交流接触器去除通用零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交流接触器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底座10内的线圈组件101包括线圈骨架1011以及卡接在其上的线圈端子1013和1012,线圈端子1013和1012上沿方向CC'的上部设有用于绕线的凸起1018,沿方向CC'的下部分别设有用于卡接连接件4012和4011的卡接槽1017和1016。连接件4012和4011在方向BB'上延伸,靠近B'的一端分别卡接在卡接槽1017和1016中,靠近B的一端分别卡接在限位件4016和4015上,限位件4016与4015结构相同,彼此通过固定件4013(见图9)固定连接,以限位件4015为例进行说明,限位件4015包括辅助接线端子4018以及用于卡接限位的卡槽4017。

图7是图6所示交流接触器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由于连接件4011和4012与线圈接线端子1012和1013的连接结构相同,此处以连接件4011与线圈接线端子1012的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连接件4011靠近B'的一端4019具有凹槽和耳型结构,可用于与线圈接线端子1012上的卡接槽1016通过过盈配合进行固定连接。

图8是图6所示线圈组件沿BB'方向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线圈组件101包括线圈骨架1011以及过盈配合安装在其上的线圈接线端子1012和1013。其中,线圈接线端子1012整体呈条状,其上具有倒刺结构10121和10122,以及卡接槽1016;类似地,线圈接线端子1013整体也呈条状,其上具有倒刺结构10131和10132,以及卡接槽1017。线圈骨架1011上分别设有与上述倒刺结构10121和10122以及倒刺结构10131和10132过盈配合的安装腔10111、10112、10113以及10114。其中,安装腔10111和10112设置在对应于线圈接线端子1012的一侧,安装腔10113和10114设置在对应于线圈接线端子1013的一侧。优选的,安装腔10111、10112与安装腔10113、10114的设置位置不完全对称,以便区分线圈接线端子1012和1013的安装方向。

图9是图6所示固定件沿B'B方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固定件4013整体呈长条形,在背向盖板30的一侧设有两个限位卡勾40132以及6个限位筋40131,可用于将限位件4015和4016固定在固定件4013上(见图2和图5),使限位件4015和4016上的辅助线圈接线端子4020和4018能够与盖板30上的敲落孔301和302(见图1)对应安装。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还包括所作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