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1156发布日期:2019-06-26 01:16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纽扣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纽扣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智能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电池被要求更加的微型化。在保持较高寿命的同时,要求电池具有尽可能高的体积比能量、质量比能量。

在纽扣电池内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上述目的,且需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密封性,制造成本比较高。

其中,纽扣电池的芯体与正负极外壳之间的机械连接和电子连接是纽扣电池制造过程中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它制约了纽扣电池的生产效率,需增加专用设备的投入,使得生产成本较高,且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纽扣电池安装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实现电芯与正负极外壳之间自动化安装的纽扣电池。

一种纽扣电池,包括:

第一极壳与第二极壳;

绝缘密封圈,所述绝缘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极壳与所述第二极壳之间,且将所述第一极壳与所述第二极壳电性隔绝,所述第一极壳、所述第二极壳和所述绝缘密封圈之间形成容置腔;及

电芯,所述电芯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通过所述隔膜间隔,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隔膜层叠或卷绕制成所述电芯,所述第一极片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输出导体,所述第一输出导体从所述电芯伸出,并翻折位于所述电芯的周向外侧后与所述第一极壳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极片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输出导体,所述第二输出导体从所述电芯伸出,并翻折位于所述电芯的周向外侧后与所述第二极壳形成电性连接。

上述纽扣电池,通过将第一输出导体翻折位于电芯的周向外侧后与第一极壳电性连接,第二输出导体翻折位于电芯的周向外侧后与第二极壳电性连接,使得电芯与正负极外壳安装时不需要增加专用设备的投入,简单、易行的实现电芯与正负极外壳的电连接。因为,第一输出导体是与第一极壳的内侧壁连接,第二输出导体是与第二极壳的内侧壁连接,这样可以使得安装时更加容易操作,只需压紧配合即可。这种纽扣电池的电芯与极壳的连接方式可靠,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隔膜卷绕制成所述电芯,且所述第一输出导体由位于所述电芯最外层的所述第一极片引出,所述第二输出导体由位于所述电芯最外层的所述第二极片引出。便于第一输出导体与第一极壳的电性连接设置,以及第二输出导体与第二极壳的电性连接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壳包括第一底壁和设于所述第一底壁外周上的第一周向侧壁,所述第一极壳套设于所述电芯的第一端上,且所述第一周向侧壁与所述第一输出导体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极壳包括第二底壁和设于所述第二底壁外周上的第二周向侧壁,所述第二极壳套设于所述电芯的第二端上,且所述第二周向侧壁与所述第二输出导体电性连接。便于第一输出导体与第一极壳电性连接,第二输出导体与第二极壳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电芯的第二端上的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定位环的第一端上设有内翻边,所述内翻边扣压到所述电芯的周向外侧与所述电芯的第二端的端面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定位环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电芯的周向外侧上。内翻边的设置使得第二定位环能稳定的紧套在电芯上,保证第二输出导体与第二极壳的第二周向侧壁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电芯的第二端上的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输出导体从所述电芯伸出,并翻折至所述第二定位环的周向外侧上,以使所述第二输出导体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环与所述第二周向侧壁之间。通过第二定位环将第二输出导体压紧到第二极壳的第二周向侧壁上,使得第二输出导体与第二极壳的第二周向侧壁接触配合更加牢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电芯的第二端上的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输出导体从所述电芯伸出,并翻折至所述电芯的周向外侧上,所述第二定位环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导体、所述第二极壳电性连接。通过第二定位环的内侧壁与第二输出导体贴紧配合,外侧壁与第二极壳的第二周向侧壁抵接,可以稳定、牢固的实现第二输出导体与第二极壳的第二周向侧壁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定位环,所述第一定位环呈两端均开口的套筒状,并套设于所述电芯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一输出导体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环与所述第一周向侧壁电性连接。第一定位环可以使得第一输出导体与第一极壳的第一周向侧壁电性连接更加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导体从所述电芯伸出,并翻折至所述电芯的周向外侧上,所述第一定位环套设于所述电芯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导体、所述第一极壳电性连接。通过第一定位环的内侧壁与第一输出导体贴紧配合,外侧壁与第一极壳的第一周向侧壁抵接,可以稳定、牢固的实现第一输出导体与第一极壳的第一周向侧壁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环为多孔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环的第一端上设有外翻边,所述第一定位环套设于所述电芯上,且所述外翻边与所述第一周向侧壁抵接,所述第一定位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底壁抵接,所述第一定位环、所述外翻边、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周向侧壁之间形成空腔。第一定位环通过外翻边与第一极壳电连接更加稳定,并且空腔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电池内腔储存电解液,电解液可通过第一定位环渗透到电芯,帮助电芯产生更多的电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壳还包括第一端部卷边,所述第一端部卷边设于所述第一周向侧壁远离所述第一底壁的一端上,所述第一端部卷边扣压到所述绝缘密封圈的周向外侧与所述绝缘密封圈远离所述第一底壁的端面的连接处上。使得绝缘密封圈的设置更加稳定、牢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纽扣电池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电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电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极壳与绝缘密封圈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极壳与第二输出导体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极壳与第二输出导体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极壳与第二输出导体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定位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定位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纽扣电池;20、第一极壳;21、第一底壁;22、第一周向侧壁;23、第一端部卷边;30、第二极壳;31、第二底壁;32、第二周向侧壁;40、绝缘密封圈;50、容置腔;60、电芯;61、第一极片;62、第二极片;63、隔膜;64、第一输出导体;65、第二输出导体;70、第二定位环;71、内翻边;72、第一定位环;73、外翻边;74、绝缘层,80、空腔,90、终止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纽扣电池10,包括: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绝缘密封圈40以及电芯60。绝缘密封圈40设于第一极壳20与第二极壳30之间,通过绝缘密封圈40将第一极壳20与第二极壳30电性隔绝。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和绝缘密封圈40之间形成容置腔50。电芯60置于容置腔50内。电芯60包括第一极片61、第二极片62和隔膜63。第一极片61与第二极片62之间通过隔膜63间隔,并且,第一极片61、第二极片62和隔膜63层叠或卷绕制成电芯60。第一极片6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输出导体64,第一输出导体64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后与第一极壳20形成电连接。第二极片6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输出导体65,第二输出导体65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后与第二极壳30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纽扣电池10,通过将第一输出导体64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后与第一极壳20电性连接,第二输出导体65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后与第二极壳30电性连接,使得电芯60与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安装时不需要增加专用设备的投入,简单、易行的实现电芯60与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的电连接。由于,第一输出导体64是与第一极壳20的内侧壁连接,第二输出导体65是与第二极壳30的内侧壁连接,因此,可以使得安装时更加容易操作,只需压紧配合即可。这种纽扣电池10的电芯60与极壳的连接方式可靠,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极壳20包括第一底壁21和设于第一底壁21外周上的第一周向侧壁22,第一极壳20套设于电芯60的第一端上,且第一周向侧壁22与第一输出导体64贴紧,并电性连接。第二极壳30包括第二底壁31和设于第二底壁31外周上的第二周向侧壁32,第二极壳30套设于电芯60的第二端上,且第二周向侧壁32与第二输出导体65贴紧,并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极片61与第二极片62之间通过隔膜63间隔,并卷制成电芯60。需要说明的是,电芯60可以由层序为第一极片61/隔膜63/第二极片62/隔膜63组成的极片组卷绕而成,也可以由层序为第二极片62/隔膜63/第一极片61/隔膜63的极片组卷绕而成。第一输出导体64和第二输出导体65均设有一个,且第一输出导体64由位于电芯60最外层的第一极片61引出,第二输出导体65由位于电芯60最外层的第二极片62引出。可以便于第一输出导体64与第一极壳20的电性连接设置,以及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极壳30的电性连接设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输出导体64和第二输出导体65从电芯60端面的某个位置延伸出,此处不作限制。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片61与第二极片62之间通过隔膜63间隔,并卷制成电芯60后,隔膜63是位于最外层,且通过终止胶带90将电芯60的周向外侧缠绕紧固。

请参阅图3,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极片61与第二极片62之间通过隔膜63间隔,并层叠设置形成电芯60。具体地,电芯60是由三层第一极片61、四层第二极片62以及设于第一极片61、第二极片62之间的隔膜63层叠而成。第一极片61、第二极片62和隔膜63设置成椭圆形。每层第一极片61的端部均伸出有第一连接端,第一输出导体64与各第一连接端的端部连接。每层第二极片62的端部均伸出有第二连接端,第二输出导体65与各第二连接端的端部连接。电芯60由有机绝缘材料薄膜烫封包裹。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极壳20可以为正极壳,第二极壳30可以为负极壳。第一极片61可以为正极片,第二极片62可以为负极片。第一输出导体64可以为正极输出导体,第二输出导体65可以为负极输出导体。正极片的主材料为镍钴锰酸锂,基底材料是铝箔。负极片的主材料是人造石墨,基底材料是铜箔。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的材料、长度、宽度等参数均属于现有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输出导体是指,极片的基底金属箔上任何不带功能涂层的区域。对于正极片而言,输出导体是露出的铝箔。对于负极片而言,输出导体是露出的铜箔。极片与极壳之间的电连接,不限于通过输出导体,还可以通过设置集流体与极壳实现电连接。具体而言,相对于输出导体,为了实现极片与极壳电连接的需要,在输出导体上以机械、物理、化学等方式结合的能与极壳电连接的材质、构型的部件或者组装部件,统称为集流体。借助集流体实现输出导体与极壳的电连接。最简单的方式为,输出导体本身作为集流体。

请参阅图4,在第二极壳30与绝缘密封圈40的一配合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周向侧壁32电连接。可以采用一种合适的工程塑料在第二极壳30的开口外沿注塑形成绝缘密封圈40,从而使得第二周向侧壁32的大部分区域没有被塑料包裹。第二极壳30卷边封口后,在保证了纽扣电池10良好的密封性的基础上,使得第二周向侧壁32的导电区域能很好的与第二输出导体65接触并电连接。

请参阅图5,在第二极壳30与第二输出导体65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一中,第二输出导体65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上,第二极壳30套设于电芯60的该端上,且第二周向侧壁32与第二输出导体65贴紧,并电性连接。实现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周向侧壁32的稳定电性连接,配合结构更加简单易行。

请参阅图6和图8,在第二极壳30与第二输出导体65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二中,还包括第二定位环70。第二定位环70套设于电芯60的第二端上,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周向侧壁32电性连接。具体操作中,第二定位环70套设于电芯60上,第二输出导体65翻折位于第二定位环70的周向外侧上。第二极壳30套设于第二定位环70上,并使第二输出导体65抵接于第二定位环70与第二周向侧壁32。通过第二定位环70将第二输出导体65压紧到第二周向侧壁32上,使得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周向侧壁32接触配合更加牢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定位环70可以采用耐化学腐蚀塑料件,耐化学腐蚀塑料件套设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上,并将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周向侧壁32抵压紧,实现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极壳30的稳定电连接。

请参阅图7,在第二极壳30与第二输出导体65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三中,是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具体地,第二输出导体65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上。第二定位环70套设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上,并将第二输出导体65压紧。第二极壳30套设于第二定位环70上。第二定位环70分别与第二输出导体65、第二极壳30电性连接。通过第二定位环70的内侧壁与第二输出导体65贴紧配合,外侧壁与第二周向侧壁32抵接,可以稳定、牢固的实现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周向侧壁32电性连接。

具体地,第二定位环70可以为第一金属环。第一金属环壁厚为0.05mm~0.25mm,高度不超过第二极壳30内侧壁导电区域的高度。将金属环套在电芯60的一端上,并将第二输出导体65抵压至第二周向侧壁32上,实现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极壳30稳定的电连接。这种结构装配更加便捷,只需要将金属环紧套于电芯60上,再将从电芯60伸出的第二输出导体65设于金属环的外侧壁上,最后将第二极壳30压接到第二输出导体65上,就能使得金属环的外侧壁、第二输出导体65以及第二周向侧壁32之间形成贴紧配合,实现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极壳30的稳定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金属环可以选择铜环、镍环、不锈钢环等,能实现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极壳30的电性连接即可,此处不作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定位环70的一端设有内翻边71。内翻边71扣压到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与电芯60的第二端的端面的连接处。再将第二极壳30紧套于内第二定位环70的外侧上。使得第二输出导体65外侧壁、第二定位环70、第二周向侧壁32之间形成贴紧配合,实现第二输出导体65与第二极壳30的稳定电连接。具体地,第二定位环70的材质为304不锈钢,壁厚为0.1mm,环高为0.6mm,内翻边71长度为1.5mm。内翻边71的设置可以对电芯60的紧配约束更好,且更加有利于装配,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生产自动化。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壳20与第一输出导体64的配合安装结构,可以参照上述第二极壳30与第二输出导体65配合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

具体地,在第一极壳20与第一输出导体64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一中,第一输出导体64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上。第一极壳20套设于电芯60的一端上,且第一周向侧壁22与第一输出导体64电性连接。

在第一极壳20与第一输出导体64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二中,还包括第一定位环72。第一定位环72呈两端均开口的套筒状,并套设于电芯60的一端外侧上,第一输出导体64通过第一定位环72与第一周向侧壁22电性连接。

在第一极壳20与第一输出导体64配合安装的实施例三中,第一输出导体64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至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上。第一定位环72套设于电芯60上,并分别与第一输出导体64、第一极壳20电性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第一定位环72为多孔结构,第一定位环72的一端上还设有外翻边73,第一定位环72套设于电芯60上,且外翻边73与第一周向侧壁22抵接,第一定位环72的第二端与第一底壁21抵接。第一定位环72、外翻边73、第一底壁21与第一周向侧壁22之间形成空腔80。第一定位环72通过外翻边73与第一极壳20电连接更加稳定,并且空腔80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电池内腔储存电解液,电解液可通过第一定位环72渗透到电芯60,帮助电芯60产生更多的电能。

为了使得绝缘密封圈40的设置更加稳定、牢靠,第一极壳20与第二极壳30的绝缘安装也更加牢固。第一极壳20的内部中空,且一端设有敞口。第一极壳20还包括第一端部卷边23,第一端部卷边23设于第一周向侧壁22远离第一底壁21的一端上。第一端部卷边23扣压到绝缘密封圈40的周向外侧与绝缘密封圈40远离第一底壁21的端面的连接处上。

为了保证电芯60两端与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之间的绝缘设置。在一实施方式中,隔膜63宽度大于第一极片61、第二极片62的宽度。第一极片61、第二极片62和隔膜63卷制成电芯60,并通过隔膜63两侧超出第一极片61、第二极片62的部分翻折形成有两个隔绝部,且两个隔绝部分别与第一极壳20的内侧底壁、第二极壳30的内侧底壁抵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绝缘层74。绝缘层74设于电芯60的第一端与第一极壳20之间和/或电芯60的第二端与第二极壳30之间。绝缘层74用于将电芯60与第一极壳20和/或第二极壳30电绝缘。避免电芯60端部的电极部分出现漏电,并与第一极壳20和/或第二极壳30电路接通造成使用不良。需要说明的是,绝缘层74上设有通孔,第一输出导体64和第二输出导体65可以由通孔伸出后,再与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出导体64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包括:第一输出导体64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至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上;第一输出导体64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至第一定位环72的周向外侧上。第二输出导体65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位于电芯60的周向外侧,包括:第二输出导体65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至电芯60的周向外侧上;第二输出导体65从电芯60伸出,并翻折至第二定位环70的周向外侧上。

除了上述实施例外,第一极壳20与第一周向侧壁22、第二极壳30与第二周向侧壁32的电性连接方式还可以通过焊接。具体地,可以采用精密电阻点焊、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的方式实现。由于第二极壳30的深度较浅,这种焊接的连接方式需要较高的定位精度和设备定制,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除了上述实施例外,第一极壳20与第一周向侧壁22、第二极壳30与第二周向侧壁32的电性连接方式还可以通过导电胶固化。具体地,第一输出导体64通过导电胶固化粘接在第一周向侧壁22上,第二输出导体65通过导电胶固化粘接在第二周向侧壁32上。例如,将环氧导电镍浆涂覆在输出导体和极壳的内侧壁上,并经过热固化实现两者的导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导电胶是一种固化后具有一定导电性能的胶黏剂,通常以基体树脂和导电填料即导电粒子为主要组成成分。通过基体树脂的粘接作用把导电粒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导电通路,实现被粘材料的导电连接。导电胶具有附着力强,阻抗低,耐焊性好和抗老化性能强等特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