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1161发布日期:2019-06-26 01:1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纽扣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纽扣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智能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电池被要求更加的微型化。在保持较高寿命的同时,要求电池具有尽可能高的体积比能量、质量比能量。

另外,对于可充电的纽扣电池而言,还要求它具有优秀的快充放电性能。比如,某些可穿戴电子产品要求充电15~30分钟就达到至少80%标称容量的电量。这就意味着可充电纽扣电池必须具备至少2C到4C的快充能力。然而,现有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并不能达到这种快充放电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可充电纽扣电池充放电性能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纽扣电池。

一种纽扣电池,包括:

第一极壳及第二极壳;

绝缘密封圈,所述绝缘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极壳与所述第二极壳之间,且将所述第一极壳与所述第二极壳电性隔绝,所述第一极壳、所述第二极壳和所述绝缘密封圈之间形成容置腔;

电芯,所述电芯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通过所述隔膜间隔,并卷制成所述电芯,所述第一极片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极壳电性连接的第一输出导体,所述第二极片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极壳电性连接的第二输出导体,所述第一输出导体和/或所述第二输出导体设有至少两个。

上述纽扣电池,通过在电芯的第一极片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第一输出导体和/或第二极片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第二输出导体,可以增加电芯的电路数量,实现多路径的充电或放电。并且,各个路径之间相互独立,不会造成电路影响。现有的可充电纽扣电池由于只有一条充放电电路,因此,只要该电路出现故障,可充电纽扣电池将无法继续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纽扣电池,就算电芯的其中一条电路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电路的正常充放电。本实用新型的纽扣电池的倍率特性更好,即能实现快速充放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导体由所述第一极片的一端折弯形成,所述第一输出导体伸出所述电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输出导体由所述第二极片的一端折弯形成,所述第二输出导体伸出所述电芯的第二端。使得第一输出导体和第二输出导体的设置更加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导体为结合设于所述第一极片上的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并伸出所述电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输出导体为结合设于所述第二极片上的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二集流体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并伸出所述电芯的第二端。通过将第一输出导体设置成结合于第一极片上的第一集流体,使得第一输出导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置在第一极片的各个位置上;通过将第二输出导体设置成结合于第二极片上的第二集流体,使得第二输出导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置在第二极片的各个位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片外露有第一导电区,所述第一集流体结合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区上;所述第二极片外露有第二导电区,所述第二集流体结合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区上。通过第一极片外露有第一导电区,使得第一集流体能更加稳定的与第一极片结合设置,且电性连接更加稳定;通过第二极片外露有第二导电区,使得第二集流体能更加稳定的与第二极片结合设置,且电性连接更加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输出导体由所述第一极片的一端折弯形成,另一个所述第一输出导体为结合设于所述第一极片上的第三集流体,所述第三集流体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输出导体伸出所述电芯的第一端。使得第一输出导体既能满足方便设置的要求,又能满足对位置的任意设置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二输出导体由所述第二极片的一端折弯形成,另一个所述第二输出导体为结合设于所述第二极片上的第四集流体,所述第四集流体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输出导体伸出所述电芯的第二端。使得第二输出导体既能满足方便设置的要求,又能满足对位置的任意设置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壳的端部设有敞口,所述第一极壳的敞口边缘向内设有卷边,所述卷边扣压在所述绝缘密封圈上。使得绝缘密封圈的设置更加稳定、牢靠,第一极壳与第二极壳的绝缘安装也更加牢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电环,所述导电环套设于所述电芯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极壳、所述第一输出导体电性连接。通过导电环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输出导体与第一极壳的电连接更加稳定、便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膜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的宽度,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隔膜卷制成所述电芯,并通过所述隔膜两侧超出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的部分翻折形成有两个隔绝部,且两个所述隔绝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极壳的内侧底壁、所述第二极壳的内侧底壁抵接。避免电芯端部的电极部分出现漏电,并与第一极壳和/或第二极壳电路接通造成使用不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于所述电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极壳之间和/或所述电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极壳之间,所述绝缘层用于将所述电芯与所述第一极壳和/或所述第二极壳电绝缘。避免电芯端部的电极部分出现漏电,并与第一极壳和/或第二极壳电路接通造成使用不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纽扣电池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电芯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极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极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极片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二极片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纽扣电池中的第一极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纽扣电池;20、第一极壳;30、第二极壳;40、绝缘密封圈;50、容置腔;60、电芯;601、第一极片;602、第二极片;603、隔膜;604、第一输出导体;605、第二输出导体;606、第一导电区;607、第二导电区;70、导电环;80、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纽扣电池10,包括: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绝缘密封圈40以及电芯60。绝缘密封圈40设于第一极壳20与第二极壳30之间,以将第一极壳20与第二极壳30电性隔绝。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和绝缘密封圈40之间形成容置腔50。电芯60设于容置腔50内,并包括第一极片601、第二极片602和隔膜603。第一极片601与第二极片602之间通过隔膜603间隔,并卷制成电芯60。第一极片601上设有第一输出导体604,且第一输出导体604与第一极壳20电连接。第二极片602上设有第二输出导体605,且第二输出导体605与第二极壳30电连接。第一输出导体604和/或第二输出导体605设有至少两个。

本实用新型纽扣电池10,通过在电芯60的第一极片601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第一输出导体604和/或第二极片602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第二输出导体605,可以增加电芯60的电路数量,实现多路径的充电或放电。并且,各个路径之间相互独立,不会造成电路影响。现有的可充电纽扣电池由于只有一条充放电电路,因此,只要该电路出现故障,可充电纽扣电池将无法继续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纽扣电池10,就算电芯60的其中一条电路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电路的正常充放电。本实用新型的纽扣电池10的倍率特性更好,即能实现稳定、快速的充放电。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具体应用中,第一极壳20为正极壳,第二极壳30为负极壳。对应地,第一极片601为正极片,第二极片602为负极片。第一极壳20和第二极壳30为金属外壳。

正极片包括铝箔和设于铝箔两面上功能涂层。功能涂层的主材料是镍钴锰酸锂,从主材料、导电剂、粘黏剂、溶剂等原料出发制备正极极片是行业公知的工艺技术。必须指出,主材料有诸多选择。比如,包括但不限于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等。功能涂层也可能由多层材料依次叠加覆盖构成。

负极片包括铜箔和设于铜箔两面上功能涂层。主材料是高容量人造石墨,从主材料、导电剂、粘黏剂、溶剂等原料出发制备负极极片是行业公知的工艺技术。必须指出,主材料有诸多选择。比如,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石墨材料、多种人造石墨及其改性变体、石墨烯和类石墨烯、储锂金属及其化合物。功能涂层也可能由多层材料依次叠加覆盖构成。

隔膜603的材料选择,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PP、聚乙烯PE、PP/PE多层复合、芳纶或腈纶无纺布,以及在以上材料上涂覆了无机物而形成的材料。

电芯60是由层序列为:隔膜603/第一极片601/隔膜603/第二极片602或隔膜603/第二极片602/隔膜603/第一极片601的极片组卷制而成。

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出导体605设有两个,并由电芯60的顶部伸出。第一输出导体604设有一个,并由电芯60的底部伸出。

请参阅图3,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出导体605设有两个,并由电芯60的顶部伸出。第一输出导体604设有两个,并由电芯60的底部伸出。

请参阅图4,在实施方式一中,当第二输出导体605为两个时,具体是由第二极片602的两端折弯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极片602的折弯部分是将铜箔表面的功能涂层去除,通过铜箔裸露出来形成第二输出导体605的。

请参阅图5,在实施方式二中,当第二输出导体605为两个时,其中一个第二输出导体605是由第二极片602的一端折弯形成,另一个第二输出导体605是结合设于第二极片602上的第二集流体。

请参阅图6,在实施方式三中,是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作出的改进。具体地,其中一个第二输出导体605还是由第二极片602的一端折弯形成。在第二极片602外露有第二导电区607,另一个第二输出导体605是结合设于第二导电区607上的第四集流体。具体地,是将第二极片602铜箔表面的功能涂层去除,通过铜箔裸露出来形成第二导电区607。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取包括但不限于,打磨、刮涂和蚀刻的方法制成导电区。请参阅图7,在实施方式四中,是在上述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将第二导电区607根据需要,选择设置在第二极片602相应的位置,第二导电区607并不局限设置于第二极片602的端部。使得第二输出导体605能相应结合于第二极片602上的不同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出导体604设于第一极片601上的各种方式,与上述第二输出导体605设于第二极片602上的方式相同。第一输出导体604可以是由第一极片601的端部折弯形成,也可以是结合设于第一极片601上的第一集流体。请参阅图8,该实施例中,第一极片601上设有两个第一输出导体604,其中一个第一输出导体604是由第一极片601的一端折弯形成。在第一极片601上外露有第一导电区606,另一个第一输出导体604为结合设于第一导电区606上的第三集流体。第一输出导体604由第一极片601的端部折弯形成,第二输出导体605由第二极片602的端部折弯形成,这种设置方式更加方便、便捷。通过将第一输出导体604设置成结合于第一极片601上的第一集流体或第三集流体,使得第一输出导体604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置在第一极片601的不同位置上;通过将第二输出导体605设置成结合于第二极片602上的第二集流体或第四集流体,使得第二输出导体605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置在第二极片602的不同位置上。从而实现电芯60最佳的机械和电子连接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集流体是导电箔材,包括但不限于镍、铝、铝镍复合带、镍铜复合带等。第一集流体、第三集流体与第一极片601的结合方式和第二集流体、第四集流体与第二极片602的结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电阻点焊、粘接,在一定的工艺参数下,能够实现集流体与极片的结合。第一导电区606可以使得第一集流体能更加稳定的与第一极片601结合设置,第二导电区607可以使得第二集流体能更加稳定的与第二极片602结合设置,且电性连接更加稳定。

为了使得绝缘密封圈40的设置更加稳定、牢靠,第一极壳20与第二极壳30的绝缘安装也更加牢固。第一极壳20内部中空,且一端设有敞口。在第一极壳20的敞口边缘向内设有卷边,卷边扣压在绝缘密封圈40上。

还包括导电环70,导电环70套设于电芯60的外侧上,并分别与第一极壳20、第一输出导体604电性连接。通过导电环70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输出导体604与第一极壳20之间的电连接更加稳定、便捷。

为了保证电芯60两端与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之间的绝缘设置。在一实施方式中,隔膜603宽度大于第一极片601、第二极片602的宽度。第一极片601、第二极片602和隔膜603卷制成电芯60,并通过隔膜603两侧超出第一极片601、第二极片602的部分翻折形成有两个隔绝部,且两个隔绝部分别与第一极壳20的内侧底壁、第二极壳30的内侧底壁抵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绝缘层80,绝缘层80设于电芯60的第一端与第一极壳20之间和/或电芯60的第二端与第二极壳30之间。绝缘层80用于将电芯60与第一极壳20和/或第二极壳30电绝缘。避免电芯60端部的电极部分出现漏电,并与第一极壳20和/或第二极壳30电路接通造成使用不良。需要说明的是,绝缘层80上设有通孔,第一输出导体604和第二输出导体605可以由通孔伸出后,再与第一极壳20、第二极壳30电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