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二合一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4135发布日期:2019-04-03 00:07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二合一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二合一无线充电线圈。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人们对电子设备性能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充电方式在使用时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无线充电方式运应而生,解决了传统充电线材带来的不便。无线充电方式主要以电磁感应原理,无需充电线材与手机设备接触,方便快捷。

如图1所示,传统的无线充电FPC走线设计方案,单个接收线圈,可以给手机等类型终端作为接收线圈。传统FPC走线设计方案为一个线圈作为手机接收端被充电,一部手机只能作为接收端被无线充电器充电,如果我们同时有多种可无线充电的移动设备例如智能穿戴产品,会出现无法同时充电的局限情况,需要两个发射端分别给手机和智能穿戴充电。

但是,弊端是空间利用率较低,用途比较局限,一部手机只能作为接收端被无线充电器充电,如果我们同时有多种可无线充电的移动设备,会出现无法同时充电的局限情况,需要两个发射端分别给手机和智能穿戴充电。

如果手机里的无线充电线圈采用大圈套小圈二合一的方式,外圈的无线充电线圈作为给手机充电的接收线圈,内圈小圈作为给智能穿戴设备充电的发射线圈,则既可以将手机作为接收端,又可以作为小功率的发射器给智能穿戴产品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二合一无线充电线圈,通过大圈套小圈的形式来实现充电和被充电,手机既可以作为接收端被无线充电器充电,也可以作为小功率发射端给智能穿戴设备充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二合一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外线圈,所述外线圈端部预留有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的端部电性连接有第一接口,所述外线圈的另一端部预留有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引出线嵌套在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二引出线的端部电性连接有第二接口,所述外线圈的圈内设置有内线圈,所述内线圈两个端部分别预留有第三引出线和第四引出线,所述第三引出线的端部电性连接有第三接口,所述第四引出线的端部电性连接有第四接口,所述第三引出线和第四引出线嵌套连接在第二凹槽中。

优选的,所述外线圈和内线圈都是FPC排线。

优选的,所述外线圈为逆时针排线,所述内线圈为顺时针排线。

优选的,所述外线圈的静止直径和内线圈的静止直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无线充电线圈采用大圈套小圈二合一的形式,外圈的无线充电线圈作为给手机充电的接收线圈,内圈小圈作为给智能穿戴设备充电的发射线圈,则既可以将手机作为接收端,又可以作为小功率的发射器给智能穿戴产品充电,实现手机既能作为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能,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2、两个线圈之间单独工作,互相不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无线充电FPC走线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线圈、2内线圈、3第一引出线、4第二引出线、5第一接口、6第二接口、7第三引出线、8第四引出线、9第三接口、10第四接口、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二合一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外线圈1,所述外线圈1端部预留有第一引出线3,所述第一引出线3的端部电性连接有第一接口5,所述外线圈1的另一端部预留有第二引出线4,所述第二引出线4嵌套在第一凹槽11中,所述第二引出线4的端部电性连接有第二接口6,所述外线圈1的圈内设置有内线圈2,所述内线圈2两个端部分别预留有第三引出线7和第四引出线8,所述第三引出线7的端部电性连接有第三接口9,所述第四引出线8的端部电性连接有第四接口10,所述第三引出线7和第四引出线8嵌套连接在第二凹槽12中。

具体的,所述外线圈1和内线圈2都是FPC排线。

具体的,所述外线圈1为逆时针排线,所述内线圈2为顺时针排线。

具体的,所述外线圈1的静止直径和内线圈2的静止直径相同。

工作原理:把第一接口5和第二接口6与电源连接,这时外线圈1内形成电流,把手机靠近外线圈1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即可实现手机的充电,把第三接口9和第四接口10与手机连接,使手机作为小功率发射端,使内线圈2内形成电流,即可给智能穿戴设备充电了。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