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成型稳定性的电源适配器转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0878发布日期:2019-06-19 00:01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提高成型稳定性的电源适配器转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适配器配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提高成型稳定性的电源适配器转换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家庭及多种公共场合都会用到电源适配器,电源适配器的插脚一般是通过镶嵌成型方式固定于电源适配器壳体上,也有些是通过后续组装来定位。对于设置有插接腔的电源适配器而言,大多设计是在壳体内部占用一空间作为插接腔布置,即将带插接腔的插头模组装入壳体内;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1、在制程中,组装麻烦,不利于对产品质量的控制;2、在插拔使用时,尤其是多次插拔使用后,容易出现插脚及整个带插接腔的插头模组相对电源适配器壳体松动的现象,影响了电源适配器的正常使用性能,对电源适配器内部布置的其它电子元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3、也有些是采用直接成型方式,但是,其存在成型稳定性欠佳等问题,局限了对插脚的位置精度控制,难以对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无法满足客户更高质量要求。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成型稳定性的电源适配器转换结构,其通过对插接座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确保转换插脚模块在镶嵌成型固定于延伸部内之后,插脚位置可控,成型定位稳定性佳节,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成型稳定性的电源适配器转换结构,包括有底壳和镶嵌成型于底壳内的转换插脚模块;

所述底壳具有主体部和一体连接于主体部一端的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与延伸部构成L形结构;所述主体部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中间容置槽及分别位于中间容置槽左、右侧的左侧连接槽、右侧连接槽;左侧连接槽、中间容置槽、右侧连接槽三者自左往右间距布置;

所述转换插脚模块包括有插接座、镶嵌成型于插接座中的两个插脚以及铆接于相应插脚后端的两个延伸端子;插接座的前端凹设有插接腔,插脚的前端伸至插接腔内,在插接座后端向前凹设有两个间距布置的凹槽,插脚的后端伸入相应凹槽内以形成铆接端;延伸端子具有铆接板部和一体连接于铆接板部的加长臂,铆接板部适配于相应凹槽内,铆接板部与插脚的铆接端连接固定;在凹槽内对应铆接板部的上、下侧均保留有二次填胶凹位;加长臂自前往后延伸设置;

插接座的顶部、底部、左侧部及右侧部均凹设有定位凹槽,插接座埋设于延伸部内,延伸部成型包覆于插接座外围,延伸部填充限位于前述各二次填胶凹位、定位凹槽内;插接腔露于延伸部的前端,铆接端、铆接板部均埋设于延伸部内,加长臂则伸入主体部内,加长臂的顶端露于相应左侧连接槽或右侧连接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延伸部内开设有左侧组装插槽、右侧组装插槽,所述左侧组装插槽、右侧组装插槽均贯通延伸部的上、下端,所述左侧组装插槽、右侧组装插槽于延伸部上左右间距布置,所述左侧组装插槽、右侧组装插槽分别位于插接座的左、右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侧组装插槽的后端连通有左侧辅助插槽,所述右侧组装插槽的后端连通有右侧辅助插槽,左侧辅助插槽、右侧辅助插槽均向后贯通延伸部的后端,左侧辅助插槽、右侧辅助插槽均向上贯通延伸部的顶端,且左侧辅助插槽、右侧辅助插槽均未向下贯通延伸部的底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侧辅助插槽、右侧辅助插槽的底面高于主体部的顶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铆接板部上开设有十字形断开槽,十字形断开槽于铆接板部上分隔形成四个夹持瓣;铆接板部嵌入环形定位槽内后,铆接端向前穿过铆接板部,四个夹持瓣被铆压变形包裹于铆接端的外侧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长臂与铆接板部之间连接有L形弯折部,L形弯折部具有横向部和竖向部,横向部一端连接于铆接板部的一侧,横向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竖向部的上端,竖向部的下端连接于加长臂;铆接板部呈L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对插接座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确保转换插脚模块在镶嵌成型固定于延伸部内之后,插脚位置可控,成型定位稳定性佳节,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尤其是针对铆接部位上、下侧均保留有二次填胶凹位,这样,在二次成型底壳时,能够填充限位到二次填胶凹位内,以形成对铆接部位的限位,有效提高铆接部位的稳定性,对加长臂的定位也起到有利作用,同时,结合对插接座的四周(即顶部、底部、左侧部及右侧部)均凹设有定位凹槽,使得底壳与插接座之间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上形成镶嵌成型固定,有效提高转换插脚模块于底壳上的定位稳固性;

其次是,延伸端子与插脚的铆接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将铆接板部对应凹槽向前压入即可,利用十字形断开槽受力变形以形成对插脚的铆压式夹持连接,电性连接可靠,同时,制程操作简单,适于自动化动作;

以及,在延伸部内开设有左侧组装插槽、右侧组装插槽,后续上壳组装时,可以将上壳向下装入,利用上壳与相应左侧组装插槽、右侧组装插槽形成插装定位,加强了上壳以及底壳与延伸部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整个电源适配器的结构强度更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主体部 2、延伸部

3、左侧连接槽 4、右侧连接槽

5、插接座 6、插脚

7、延伸端子 8、二次填胶凹位

9、铆接板部 10、加长臂

11、L形弯折部 12、定位凹槽

13、左侧组装插槽 14、右侧组装插槽

15、左侧辅助插槽 16、右侧辅助插槽

17、折片 18、夹持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一种提高成型稳定性的电源适配器转换结构,包括有底壳和镶嵌成型于底壳内的转换插脚6模块。

所述底壳具有主体部1和一体连接于主体部1一端的延伸部2,所述主体部1与延伸部2构成L形结构;所述主体部1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中间容置槽及分别位于中间容置槽左、右侧的左侧连接槽3、右侧连接槽4;左侧连接槽3、中间容置槽、右侧连接槽4三者自左往右间距布置。

所述转换插脚6模块包括有插接座5、镶嵌成型于插接座5中的两个插脚6以及铆接于相应插脚6后端的两个延伸端子7;插接座5的前端凹设有插接腔,插脚6的前端伸至插接腔内,在插接座5后端向前凹设有两个间距布置的凹槽,插脚6的后端伸入相应凹槽内以形成铆接端;延伸端子7具有铆接板部9和一体连接于铆接板部9的加长臂10,铆接板部9适配于相应凹槽内,铆接板部9与插脚6的铆接端连接固定;在凹槽内对应铆接板部9的上、下侧均保留有延伸端子7,这样,针对铆接部位上、下侧均保留有延伸端子7,这样,在二次成型底壳时,能够填充限位到延伸端子7内,以形成对铆接部位的限位,有效提高铆接部位的稳定性,对加长臂10的定位也起到有利作用;加长臂10自前往后延伸设置。

插接座5的顶部、底部、左侧部及右侧部均凹设有定位凹槽12,插接座5埋设于延伸部2内,延伸部2成型包覆于插接座5外围,延伸部2填充限位于前述各延伸端子7、定位凹槽12内;结合对插接座5的四周(即顶部、底部、左侧部及右侧部)均凹设有定位凹槽12,使得底壳与插接座5之间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上形成镶嵌成型固定,有效提高转换插脚6模块于底壳上的定位稳固性;插接腔露于延伸部2的前端,铆接端、铆接板部9均埋设于延伸部2内,加长臂10则伸入主体部1内,加长臂10的顶端露于相应左侧连接槽3或右侧连接槽4内。

所述延伸部2内开设有左侧组装插槽13、右侧组装插槽14,所述左侧组装插槽13、右侧组装插槽14均贯通延伸部2的上、下端,所述左侧组装插槽13、右侧组装插槽14于延伸部2上左右间距布置,所述左侧组装插槽13、右侧组装插槽14分别位于插接座5的左、右侧。所述左侧组装插槽13的后端连通有左侧辅助插槽15,所述右侧组装插槽14的后端连通有右侧辅助插槽16,左侧辅助插槽15、右侧辅助插槽16均向后贯通延伸部2的后端,左侧辅助插槽15、右侧辅助插槽16均向上贯通延伸部2的顶端,且左侧辅助插槽15、右侧辅助插槽16均未向下贯通延伸部2的底端。所述左侧辅助插槽15、右侧辅助插槽16的底面高于主体部1的顶面。后续上壳组装时,可以将上壳向下装入,利用上壳与相应左侧组装插槽13、右侧组装插槽14形成插装定位,加强了上壳以及底壳与延伸部2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整个电源适配器的结构强度更好。

所述铆接板部9上开设有十字形断开槽,十字形断开槽于铆接板部9上分隔形成四个夹持瓣18;铆接板部9嵌入环形定位槽内后,铆接端向前穿过铆接板部9,四个夹持瓣18被铆压变形包裹于铆接端的外侧面;如此,延伸端子7与插脚6的铆接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将铆接板部9对应凹槽向前压入即可,利用十字形断开槽受力变形以形成对插脚6的铆压式夹持连接,电性连接可靠,同时,制程操作简单,适于自动化动作。

此处,所述加长臂10与铆接板部9之间连接有L形弯折部11,L形弯折部11具有横向部和竖向部,横向部一端连接于铆接板部9的一侧,横向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竖向部的上端,竖向部的下端连接于加长臂10;铆接板部9呈L形结构,在铆接板部9的一侧冲裁形成有向后延伸的折片17,折片17的后端连接于横向部一端,结构设计紧凑,也方便铆接板部9更好地压入凹槽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一、通过对插接座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确保转换插脚模块在镶嵌成型固定于延伸部内之后,插脚位置可控,成型定位稳定性佳节,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尤其是针对铆接部位上、下侧均保留有二次填胶凹位,这样,在二次成型底壳时,能够填充限位到二次填胶凹位内,以形成对铆接部位的限位,有效提高铆接部位的稳定性,对加长臂的定位也起到有利作用,同时,结合对插接座的四周(即顶部、底部、左侧部及右侧部)均凹设有定位凹槽,使得底壳与插接座之间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上形成镶嵌成型固定,有效提高转换插脚模块于底壳上的定位稳固性;

二、延伸端子与插脚的铆接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将铆接板部对应凹槽向前压入即可,利用十字形断开槽受力变形以形成对插脚的铆压式夹持连接,电性连接可靠,同时,制程操作简单,适于自动化动作;

三、在延伸部内开设有左侧组装插槽、右侧组装插槽,后续上壳组装时,可以将上壳向下装入,利用上壳与相应左侧组装插槽、右侧组装插槽形成插装定位,加强了上壳以及底壳与延伸部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整个电源适配器的结构强度更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