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9061发布日期:2019-05-24 20:50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环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设备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在机床领域中,为了使镗床镗削操控精度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需要在走刀盘上安装电子监测和电器控制装置,电子检测和电器控制装置需要有电源的支持,由于走刀盘在工作过程中处于旋转状态,导致位于走刀盘上的电子器件及控制装置与电源之间接线困难,此时就是需要通过碳刷来连通电源与电子器件及控制装置,电子器件及控制装置的接头方式通常采用接触滑环结构。

传统的摇头摄像机旋转运动角度是0到360度往复运行;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头部与机身的连接线,头部旋转时连接线会扭曲,受到一定的扭曲力,旋转角度越大线材承受的扭力就会越大,所以传统的连接方式很难做到大角度旋转;

新的摇头摄像机旋转机构我们采用的了碳刷配滑轨的方式(类似与电动机的电刷);头部与机身的连接线用上下两片环形PCBA替代;一片PCBA贴片碳刷,一片PCBA做滑轨,360 运转不受限制;从而实现摇头机大角度旋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碳刷环与现有的摇头摄像机配合较困难,实际转速无法很好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由上PCB板、下PCB板、上接线端子座、下接线端子座、铜导轨、碳刷组成,所述上PCB板和下PCB板为圆环结构,所述上 PCB板上端面设置有接线端子座,上PCB板下端面设置有若干个碳刷,碳刷上设置有铜片,所述下PCB板下端面设置有下接线端子座,下PCB板上端面设置有若干条铜导轨,所述铜导轨为圆环结构,并与下PCB板同心,所述铜导轨与铜片配合,所述铜导轨两两相邻之间间隔为0.5cm。采用上PCB板和下PCB板两块结构,上PCB板还与摇头摄像机本体连接,而下PCB板与底座连接,在实际使用中时,下PCB板通过电源进行通电,通过下接线端子座将电流引入下PCB板中,然后下PCB板上的铜导轨中接入电流,形成一个闭环的磁通,利用铜片和碳刷通电后产生的电动势,让上PCB板能够产生一个动能,通过设置的多个碳刷和铜片交替通电,电磁力交替产生,形成动能,驱动上PCB板转动,交替通电速度越快,转动速度越快。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线端子座将上PCB板中的电流导出,具体是将与铜导轨配合的铜片中的电流,通过碳刷导入上PCB板中预埋的导线。上PCB板上设置的上接线端子座能够与上PCB板连接,通过导线将电流导入和引出,利用上接线端子座,能够让PCB板获得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下接线端子座接入电流,将电流引入下PCB板中,并为铜导轨进行通电。下接线端子座,因为下PCB板不会进行移动,其可以与其他电源元件连接,也可以通过导线与控制设备连接,便于对转速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铜片采用凹槽结构,通过凹槽将铜导轨进行包裹,通过碳刷通电后产生的电动势带动上PCB板进行转动。铜片采用凹槽结构将铜导轨进行包裹,能够产生更好的电磁力,通过电磁力产生的电动势进行驱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能解决摇头摄像机旋转角只能0到360度往复运动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PCBA主板与PCBA电源小板的连接线采用两片环形PCBA用碳刷与滑轨连接的方式替代,PCBA主板与其中一片连接,PCBA小板与另一片连接以达到接通的目的;通过碳刷与滑轨连接,取代滑环使摇头机可以360度不受限旋转;

3、本实用新型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机器旋转时,不受角度限制;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碳刷输入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PCB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PCB板结构示意图。

1-上PCB板,2-下PCB板,3-上接线端子座,4-下接线端子座,5-铜导轨,6-碳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摇头摄像机全角度旋转使用的碳刷滑环结构,由上PCB 板1、下PCB板2、上接线端子座3、下接线端子座4、铜导轨5、碳刷6组成,所述上PCB 板1和下PCB板2为圆环结构,所述上PCB板1上端面设置有接线端子座3,上PCB板1 下端面设置有若干个碳刷6,碳刷6上设置有铜片,所述下PCB板2下端面设置有下接线端子座4,下PCB板2上端面设置有若干条铜导轨5,所述铜导轨5为圆环结构,并与下PCB 板2同心,所述铜导轨5与铜片配合,所述铜导轨5两两相邻之间间隔为0.5cm。采用上PCB 板和下PCB板两块结构,上PCB板还与摇头摄像机本体连接,而下PCB板与底座连接,在实际使用中时,下PCB板通过电源进行通电,通过下接线端子座将电流引入下PCB板中,然后下PCB板上的铜导轨中接入电流,形成一个闭环的磁通,利用铜片和碳刷通电后产生的电动势,让上PCB板能够产生一个动能,通过设置的多个碳刷和铜片交替通电,电磁力交替产生,形成动能,驱动上PCB板转动,交替通电速度越快,转动速度越快。本申请文件中的铜导轨之间的相邻间隔距离必须为0.5cm,若间隔距离大于0.5cm,会造成电动势所产生的动能不足,在驱动时,可能需要耗费多余的功耗去进行抵消,十分影响电源的耗能,而距离小于0.5cm的话,则会在转动时,让铜导轨之间被相互影响,不利于铜片与铜导轨之间的配合,因此必须采用0.5cm之间的间距。

所述上接线端子座3将上PCB板1中的电流导出,具体是将与铜导轨5配合的铜片中的电流,通过碳刷6导入上PCB板1中预埋的导线。上PCB板上设置的上接线端子座能够与上PCB板连接,通过导线将电流导入和引出,利用上接线端子座,能够让PCB板获得电能。

所述下接线端子座3接入电流,将电流引入下PCB板2中,并为铜导轨5进行通电。下接线端子座,因为下PCB板不会进行移动,其可以与其他电源元件连接,也可以通过导线与控制设备连接,便于对转速进行控制。

所述铜片采用凹槽结构,通过凹槽将铜导轨5进行包裹,通过碳刷6通电后产生的电动势带动上PCB板1进行转动。铜片采用凹槽结构将铜导轨进行包裹,能够产生更好的电磁力,通过电磁力产生的电动势进行驱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