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卷式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0471发布日期:2019-08-20 23:4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绕卷式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绕卷式电池。



背景技术:

绕卷式电池的卷芯通过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卷绕形成,其中,正极片、负极片均包括用于涂覆电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此处称为敷料区,该敷料区的大小决定了卷芯能够包含的电极活性材料的多少,进一步影响着电池能量密度的高低。然而,目前的绕卷式电池多因正、负极片的敷料区面积较小而无法取得较高的能量密度,使电池性能得不到进一步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卷式电池,以解决传统绕卷式电池的能量密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绕卷式电池,包括卷芯、电池盖板、第一导电连接片,以及第二导电连接片,所述卷芯包括涂设有电极活性材料的敷料部,以及分别设于所述敷料部相对两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电池盖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片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片分别焊接贴合于所述正极耳的远离所述负极耳的第一端面和所述负极耳远离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面,并分别与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形成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卷芯包括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第一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一侧且涂覆有电极活性材料的第二区域,所述负极片包括第三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三区域一侧且涂覆有电极活性材料的第四区域,所述正极片、所述隔膜及所述负极片卷绕形成所述卷芯,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卷绕后形成所述敷料部,所述第一区域卷绕形成所述正极耳,所述第三区域卷绕形成所述负极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均为平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片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五区域,所述第五区域上涂覆有绝缘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绕卷式电池包括相互并联的至少两所述卷芯。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盖板包括盖主体,以及设于所述盖主体上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和第二导电连接片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电性连接于所述正极端子,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面焊接贴合,以与所述正极耳形成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熔断部,所述熔断部用于断开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与所述正极耳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片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部电性连接于所述负极端子,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面焊接贴合,以与所述负极耳形成电性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了上述绕卷式电池之后,通过第一导电连接片和第二导电连接片分别与电池盖板电性连接,并由该第一导电连接片和第二导电连接片分别贴合于卷芯的正极耳的第一端面和负极耳的第二端面,并分别与正极耳和负极耳形成电性连接,并使得电池盖板与卷芯的电连接无需占用卷芯的侧周面的空间,从而在卷芯尺寸一定的情况下,正极片和负极片可以腾出来更多的空间来作为涂设电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进而使绕卷式电池的能量密度得以提高,优化了电池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绕卷式电池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的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一导电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二导电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池盖板;20、芯包;21、卷芯;211、正极片;212、负极片;21a、正极耳;21b、负极耳;21c、敷料部;2111、第二区域;2112、第一区域;2113、第五区域;2121、第四区域;2122、第三区域;11、盖主体;30、第一导电连接片;40、第二导电连接片;12、正极端子;13、负极端子;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11、熔断部;41、第三连接部;42、第四连接部;S、缺口;W、侧周面;Q1、第一端面;Q2、第二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卷式电池进行说明。所述绕卷式电池,包括电池盖板10、芯包20以及第一导电连接片30和第二导电连接片40,本实施例中,芯包20包括有两相互并联的卷芯21,各卷芯21均包括有正极片211、负极片212和隔膜(图未示),并且,以隔膜、正极片211、隔膜、负极片212的顺序依次叠放后经卷绕形成上述卷芯21,隔膜用于防止正极片211与负极片212接触短路。

具体地,正极片211包括第二区域2111和第一区域2112,负极片212包括第四区域2121和第三区域2122,其中,第二区域2111和第四区域2121上涂覆有电极活性材料,且第二区域2111和第四区域2121相互交叠,而第一区域2112和第三区域2122分别伸出于正极片211与负极片212的交叠部分的相对两侧,卷绕后正极片211与负极片212的交叠部分作为卷芯21的敷料部21c,伸出敷料部21c一侧的第一区域2112作为卷芯21的正极耳21a,且伸出的第一区域2112的边缘在绕卷后,经过揉平加工形成正极耳21a的第一端面Q1,相应地,伸出的敷料部21c另一侧的第三区域2122作为卷芯21的负极耳21b,且伸出的第三区域2122的边缘在绕卷后,经过揉平加工形成负极耳21b的第二端面Q2;正极耳21a的第一端面Q1与第一导电连接片30焊接贴合在一起,从而与该第一导电连接片30形成电性连接,负极耳21b的第二端面Q2与第二导电连接片40焊接贴合在一起,从而与该第二导电连接片40形成电性连接;该第一导电连接片30和第二导电连接片40分别与电池盖板10电性连接,从而,卷芯21的正极耳21a和负极耳21b与电池盖板20电性连通。

如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卷式电池,通过第一导电连接片30和第二导电连接片40分别与电池盖板10电性连接,并由该第一导电连接片30和第二导电连接片40分别贴合于卷芯21的正极耳21a的第一端面Q1和负极耳21b的第二端面Q2,并分别与正极耳21a和负极耳21b形成电性连接,并使得电池盖板10与卷芯21的电连接无需占用卷芯21的侧周面W的空间,从而在卷芯21尺寸一定的情况下,正极片211和负极片212可以腾出来更多的空间来作为涂设电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进而使绕卷式电池的能量密度得以提高,优化了电池性能。

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连接片30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第一端面Q1贴合,从而与正极耳21a形成电性连接;第二导电连接片40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第二端面Q2贴合,从而与负极耳21b形成电性连接。

并且,经过揉平加工整形成的第一端面Q1和第二端面Q2,有助于在焊接加工过程提高后续焊接工序的焊接平整度,减少焊接变形量过大带来的阻抗变化。

一实施例中,第一端面Q1和第二端面Q2相互平行。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芯包20还可以由单独一个卷芯21形成,或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卷芯21并联构成,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正极片211、负极片212和隔膜卷绕形成椭圆柱状的卷芯21,各椭圆柱状的卷芯21并列设置,各卷芯21的侧周面W相互贴靠,且各卷芯21的正极耳21a的第一端面Q1位于同一平面上,各卷芯21的负极耳21b的第二端面Q2位于同一平面上。如此,不仅方便与第一导电连接片30和第二导电连接片40紧密贴合,还能够与电池盖板10和电池壳(图未示)共同制作成方形电池。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绕卷式电池还可以为圆柱形电池,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卷式电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正极片211还包括第五区域2113,第五区域2113位于第二区域2111和第一区域2112之间,第五区域2113上涂覆有绝缘材料,用于避免在揉平整形的过程中正极片211和负极片212发生接触短路,从而起到安全绝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绕卷式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报废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卷式电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电池盖板10包括盖主体11,以及设于盖主体11上的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3,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3分别位于盖主体11的相对两端,这里,盖主体11设于卷芯21的一侧,并与卷芯21的侧周面W相互贴靠,可以理解地,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3均为导电件,第一导电连接片30和第二导电连接片40分别与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3电性连接,当然,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3在盖主体11上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盖主体11大致呈矩形板状,优选为金属件,该盖主体11与电池壳激光焊接相连,并且与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3中的至少一个绝缘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盖主体11与正极端子12直接连接,通过绝缘件(图未示)与负极端子13连接,也即在盖主体11和负极端子13之间设置有绝缘件,另外,电池壳具有一能够容纳芯包20的腔室,芯包20设置于该腔室内,且芯包20的外侧裹附有绝缘膜,以防止芯包20与电池壳电性接触,起到安全绝缘的作用。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盖主体11和电池壳也可以为非金属件,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卷式电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导电连接片30包括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2弯折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的一端,熔断部311设置在第一连接部31上;第一连接部31用于与正极端子12电性连接,第二连接部32用于与正极耳21a的第一端面Q1焊接贴合,以形成电性连接,从而使正极端子12与卷芯21电路导通,熔断部311用于在导通电路中的电流超过额定值时,断开正极端子12与正极耳21a之间的电通路,在本实施例中,熔断部311的作用通过在第一连接部31上开设缺口S来实现,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大致呈矩形板状,在其边缘处开设有两缺口S,当然也可以省略其中一缺口S,使得第一连接部31上临近缺口S的部分成为薄弱区,在电流超过额定值时,该第一连接部31上临近缺口S的部分即先行熔断,从而及时断开正极耳21a与正极端子12的电连接,形成断路保护,避免进一步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熔断部311也可设于第二连接部32上,或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熔断部311也可以省略,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上述熔断部311的功能,例如,将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通过其他通电材料来制得,并且该通电材料在通过的电流超过一定值时自动熔断即可,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以及熔断部311一体成型,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卷式电池所采用第一导电连接片30的结构简单易制作,从而节省了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呈85°到95°夹角,进一步优选为90°夹角,该夹角的大小取决于正极耳21a的第一端面Q1与敷料部21c的侧周面W所形成的角度,以第二连接部32和第一连接部31能够分别贴靠于正极耳21a的第一端面Q1和敷料部21c的侧周面W为准,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呈平板状,其延伸方向与正极耳21a的第一端面Q1的延伸方向平行,如此,即可贴靠于正极耳21a的端面,并与其紧密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卷式电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导电连接片40包括第三连接部41和第四连接部42,第四连接部42弯折连接于第三连接部41的一端,第三连接部41用于与负极端子13电性连接,第四连接部42用于与负极耳21b的第二端面Q2焊接以形成电性连接,从而使负极端子13与卷芯21电路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41、第四连接部42一体成型,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卷式电池所采用第二导电连接片40的结构简单易制作,从而节省了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41和第四连接部42呈85°到95°夹角,进一步优选为90°夹角,该夹角的大小取决于负极耳21b的第二端面Q2与敷料部21c的侧周面W所形成的角度,以第四连接部42和第三连接部41能够分别贴靠于负极耳21b的第二端面Q2和敷料部21c的侧周面W为准,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一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42呈平板状,其延伸方向与负极耳21b的第二端面Q2的延伸方向平行,如此,即可贴靠于负极耳21b的端面,并与其紧密焊接在一起。

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连接片40上还可以设置熔断部,用于断开第二导电连接片40与负极耳21b之间的电连接,起到电流熔断保护的作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