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9104发布日期:2019-07-06 10:40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传统的微动开关包括微动轻触开关和微动触摸开关,其中微动轻触开关具有较好的使用手感,但是使用时产生的触点相互敲击的声音较大,不适用于较为安静的环境;微动触摸开关通过触摸来触发开关功能,使用时完全静音,但是该类开关无段落手感,使用者容易感到疲劳,严重影响使用体验,不适合多次点击以及长期操作。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具有较好的段落感的微动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段落感的微动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微动开关段落感差、使用手感不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包括包括基座、上盖、卡簧、弹性件和按钮,其中,

所述基座和所述上盖相互扣合形成一空腔,所述卡簧位于所述空腔内;

所述卡簧为U形结构,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上端设有向内突出的凸起;

所述弹性件插设在所述卡簧中,所述弹性件上端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凸起的高度;

所述上盖设有通孔,所述按钮穿过所述通孔插入所述空腔内后位于所述弹性件上方,所述按钮底部设有一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凸起相对设置,所述定位块的宽度不大于所述卡簧的底板的长度,所述按钮底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定位块的宽度。

设置卡簧为U形卡簧且卡簧上设有凸起,按钮的底部设有定位块,弹簧位于按钮底部,因此当按压按钮时,定位块向下移动至凸起处后会挤压凸起并相对于凸起向下移动,从而使按压按钮时具有较强的段落感;而撤掉按压按钮的力后,按钮会在弹性件弹力的推动下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通过在基座和上盖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置弹性件和卡簧,从而赋予该微动开关较好的段落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凸起位于所述侧板中部。

由于按钮位于弹性件的正上方且弹性件位于卡簧中部,因此将凸起设置在侧板中部可以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节约生产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动片和静片,所述静片和所述动片均穿设在所述基座上并插入所述空腔内;所述静片位于所述空腔内的一端为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上盖的底面贴合连接;所述动片位于所述空腔内的一端为摆臂,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按钮之间且所述摆臂的自由端位于所述折弯部下方且与所述折弯部贴合连接;

所述摆臂上设有舌片,所述舌片包括一承托部,所述承托部与所述定位块相接触;按下所述按钮时,所述舌片在所述按钮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带动所述摆臂与所述折弯部分离。

通过在基座和上盖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置静片和动片可以在按钮的按压作用下实现微动开关开关作用的同时降低该微动开关的使用噪音。在使用时,通过按钮按压舌片从而使舌片受力产生形变,舌片形变向下弯曲的同时带动摆臂向下移动,从而使摆臂与折弯头分离,该过程无任何声音;当按钮所受到的压力消失时,使舌片产生形变的力消失,舌片恢复原来的形状,此时的摆臂也回到初始与折弯头相贴合的状态。由于在按压过程中仅发生一次静片和动片的分离和接触,因此该微动开关相对于传统的需要分别撞击上下端子的微动开关而言,使用噪音明显减少,从而使该微动开关的使用噪音显著降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承托部与所述按钮完全贴合。

当承托部与按钮完全贴合时,按钮与承托部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不会因为外界震动等意外滑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折弯部和所述摆臂相贴合处均设有触点,所述触点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折弯部的触点与摆臂的触点相对设置,其中的触点可以是单触点、多触点或直接成型泡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动片还包括贯穿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动端子,所述动端子和所述摆臂之间通过弧形件相连,所述舌片位于所述弧形件与所述摆臂的相交处。

动端子插设在基座上,可以使动片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保证动片上除了摆臂以外的其他部件不会随意改变位置;其中,摆臂和动端子通过弧形件相连,通过设置弧形件可以增强动片发生形变时的恢复能力,延长动片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基座的上表面设有一凹腔,所述卡簧和弹性件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凹腔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凹腔为圆柱形结构或两侧向外突出的圆柱形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基座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设有凸块,所述上盖上设有与所述凸块相互配合的卡口,所述上盖和所述基座通过所述凸块和所述卡口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按钮为T形结构,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定位块固定连接。

T形结构的按钮穿过上盖后在舌片的上托作用下固定在上盖的通孔内,从而避免该开关倒置时按钮从通孔的上端掉落。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该开关包括基座、上盖、卡簧、弹性件和按钮,其中上盖和基座相互扣合形成一个空腔,其他装置位于该空腔内,卡簧为U形卡簧且卡簧上设有凸起,按钮的底部设有定位块,弹簧位于按钮底部,因此当按压按钮时,定位块向下移动至凸起处后会挤压凸起并相对于凸起向下移动,从而使按压按钮时具有较强的段落感;而撤掉按压按钮的力后,按钮会在弹性件弹力的推动下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本微动开关通过卡簧与按钮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按压时的段落感,从而使该静音微动开关具有更好的使用手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的爆炸图;

图4是图1中卡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卡簧与按钮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在力的作用下产生部件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图1中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静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动片和静片相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除上盖以外其他结构相互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座;11、凹腔;12、第一贯穿孔;13、第二贯穿孔;14、凸块;2、上盖;21、通孔;22、卡口;3、卡簧;31、底板;32、侧板;33、凸起;4、弹性件;5、按钮;51、定位块;52、水平部;53、竖直部;6、静片;61、折弯部;62、静端子;621:突出部;7、动片;71、摆臂;72、舌片;721、承托部;73、动端子;74、弧形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能够看出该开关包括基座和上盖,其中基座和上盖想喝相互盖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其中上盖上有通孔,按钮贯穿设置在通孔上。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的剖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盖和基座盖合形成的空腔中主要包括静片、动片、卡簧和弹性件,其中弹性件对动片的摆臂提供向上支撑的力,动片摆臂的自由端与静片的折弯头相互贴合;另外,动片上的舌片对按钮提供一个向上托举的力。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的爆炸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组成该微动开关的主要部件。

附图4是图1中卡簧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卡簧为U形结构,主要由一个底板和两个侧板组成,两个侧板相对的一侧设有凸起,该凸起位于侧板上端。

附图5是图1中按钮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按钮包括竖直部、水平部和定位块,其中定位块与水平部固定连接并位于水平部的底部。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卡簧与按钮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的结构示意图;包括6A、6B、6C,其中6A表示在不受力的状态下,按钮下端两侧位于卡簧侧板上方,此时的卡簧不发生任何形变;当按钮受力向下移动时,按钮的定位块两侧与卡簧的凸起相贴合并对卡簧产生向下挤压的力,如图6B所示,此时卡簧在按钮的作用下产生形变,两个侧板均向外侧偏移;按钮受力持续下行,定位块继续挤压卡簧至定位块完全穿过凸起处,此时凸起处将按钮的定位块卡住,卡簧恢复到形变之前的状态。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在力的作用下产生部件动作的说明图;包括7A、7B、7C,其中7A表示在不受力状态下,按钮下端与舌片接触,弹簧顶住动片的摆臂,动片摆臂上的触点与静端子的触点接触,开关处于导通状态;7B表示在按钮受到一定的力的作用时向下移动,当弹性件的弹力加上动片的支撑力大于舌片的支撑力时,按钮在向下的外作用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带动舌片开始变形并与按钮一同下行,当承托部达到一定的行程,按钮底面下行至与动片的摆臂接触时,此时摆臂的触点与静片的触点仍接触,开关还处于导通状态;7C表示在按钮下压至与动片摆臂接触后继续下行,此时按钮向下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的弹力、弧形件的支撑力和舌片的支撑力,该开关的工作状态瞬间切换,动片触点与静片触点脱开,开关导通断路,产生断路信号。

附图8是图1中动片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动片主要包括摆臂、舌片、弧形件和动端子,其中舌片位于摆臂上方,动端子垂直设置,弧形件将摆臂和动端子固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类似数字7的结构。

附图9是图1中静片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镜片主要包括折弯头和静端子,其中静端子与折弯头相互垂直,形成一个L形结构。

附图10是图1中动片和静片相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静片和动片相互结合后摆臂的自由端和折弯头相互贴合。

附图11是图1中除上盖以外其他结构相互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静片、动片相对于基座的位置关系以及按钮与舌片的位置关系。

附图12是图1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基座上设有两个贯穿孔,同时基座外侧壁上设有凸块,基座内腔上设有凹腔,该凹腔为环形结构。

附图13是图1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盖的顶面上设有贯穿的通孔,另外,上盖与基座凸块相对的一侧设有卡口,上盖和基座通过该卡口和凸块的相互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

附图14是图1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该弹性件为弹簧。

如图1-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段落感的静音微动开关,包括包括基座1、上盖2、卡簧3、弹性件4和按钮5,其中,基座1和上盖2相互扣合形成一空腔,卡簧3位于空腔内;卡簧3为U形结构,包括底板31和侧板32,侧板32上端设有向内突出的凸起33;弹性件4插设在卡簧3中,弹性件4上端的高度不超过凸起33的高度;上盖2设有通孔21,按钮5穿过通孔21插入空腔内后位于弹性件4上方,按钮5底部设有一定位块51,定位块51与凸起33相对设置,定位块51的宽度不大于卡簧3的底板31的长度,按钮5底部的宽度小于定位块51的宽度。

设置卡簧3为U形卡簧且卡簧上设有凸起33,按钮5的底部设有定位块51,弹性件4位于按钮5底部,因此当按压按钮5时,定位块51向下移动至凸起33处后会挤压凸起33并相对于凸起33向下移动,从而使按压按钮5时具有较强的段落感;而撤掉按压按钮5的力后,按钮5会在弹性件4弹力的推动下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通过在基座1和上盖2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置弹性件4和卡簧3,从而赋予该微动开关较好的段落感。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凸起33位于侧板32中部。

具体的,如图4所示,卡簧3侧板32的上端分为三部分,其中中间部分弯折,形成朝向卡簧3内部的凸起33。

为了便于按钮5的定位块51能方便的通过凸起33处,设置凸起33的内侧面不设有棱角,优选为弧形结构;另外,凸起33的内侧面可以为光滑表面或带有较浅纹路的表面。

由于按钮5位于弹性件4的正上方且弹性件4位于卡簧3中部,因此将凸起33设置在侧板32中部可以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节约生产成本。

具体的,如图5所示,由于定位块51与卡簧3的凸起33处相互摩擦,因此为了减少磨损以及保证该微动开关按压和抬起时的流畅度,设置定位块51的两侧为弧形结构,与凸起33处能相互配合为最好。

如图8-10所示,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动片7和静片6,静片6和动片7均穿设在基座1上并插入空腔内;静片6位于空腔内的一端为折弯部61,折弯部61与上盖2的底面贴合连接;动片7位于空腔内的一端为摆臂71,摆臂71位于弹性件4和按钮5之间且摆臂71的自由端位于折弯部61下方且与折弯部61贴合连接;

通过在基座1和上盖2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置静片6和动片7可以在按钮5的按压作用下实现微动开关开关作用的同时降低该微动开关的使用噪音。摆臂71上设有舌片72,舌片72包括一承托部721,承托部721与定位块51相接触;在使用时,通过按钮5按压舌片72从而使舌片72受力产生形变,舌片72形变向下弯曲的同时带动摆臂71向下移动,从而使摆臂71与折弯部61分离;当按钮5所受到的压力消失时,舌片72不受力并恢复原来的形状,此时的摆臂71也回到初始与折弯部61相贴合的状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除了摆臂71和舌片72之外,动片7还包括贯穿设置在基座1上的动端子73,动端子73和摆臂71之间通过弧形件74相连,舌片72位于弧形件74与摆臂71的相交处。

动端子73插设在基座1上,可以使动片7与基座1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保证动片7上除了摆臂71以外的其他部件不会随意改变位置;其中,摆臂71和动端子73通过弧形件74相连,通过设置弧形件74可以增强动片7发生形变时的恢复能力,延长动片7的使用寿命,此时的动片7的形状为类似“7”的结构。

舌片72位于弧形件74与摆臂71的相交处。

具体的,该弧形件74用于连接摆臂71和动端子73,由于动片7需要具有较好的抗形变能力,因此弧形件74的最优形状为U形。

具体的,该U形弧形件74的两侧长度可以不同。

如图2所示,图2为该微动开关的剖视图,其中2A、2B、和2C的区别在于其中所用的动片7的结构不完全相同,具体区别在于弧形件的结构不同,其中图2A、2B中的弧形件均为U形,图2A中的弧形件的上下两个夹持条的长度差较大,下端的夹持条的长度明显比上端的夹持条长;图2B中的弧形件的上下两个夹持条的长度基本一致;而图2C中的弧形件为圆弧形结构,不存在夹持条或与夹持条类似的结构。

舌片72用于托举按钮5,具体为舌片72上的承托部721托举按钮5,为了提高该开关的使用手感,需要使承托部721与按钮5完全贴合,此时按钮5与承托部721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不会因为外界震动等意外滑落,同时也不容易出现误操作。

具体的,按钮5底面的定位块51的弧度较大,承托部721的曲率相对于舌片72的其他部位较大且恰好与定位块51的弧度相贴合。

具体的,按钮5底面的定位块51的弧度较为平缓,承托部721的曲率相对于舌片72的其他部位较小且恰好与定位块51的弧度相贴合。

具体的,舌片72为S形结构或类似S形的结构。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折弯部61和摆臂71相贴合处均设有触点,触点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由于该微动开关主要依靠动片7和静片6两者之间是否导通来实现开关功能,因此动片7和静片6相互接触的一面最好设置有触点;具体的,折弯部61和摆臂71相贴合处均设有触点,该触点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且折弯部61上的触点与摆臂71上的触点相对设置,其中的触点可以是单触点、多触点或直接成型泡点。

如图9所示,除了折弯部61作为实现开关功能的组件之外,静片6还包括静端子62,静端子62与折弯部61一体成型形成L形静片6。

当静片6相对于基座1位置固定时,此时上盖2与基座1可拆卸连接时,静片6的折弯部61顶面与上盖2的内表面相贴合。

如图12所示,基座1上设有第一贯穿孔12,静端子62上设有突出部621,静端子62穿过第一贯穿孔12并通过突出部621卡在基座1上;基座1上远离第一贯穿孔12的一端设有第二贯穿孔13,动端子73穿过第二贯穿孔13设置在基座1上。

静片6通过第一贯穿孔12和突出部621固定在基座1的一定位置上;具体的,第一贯穿孔12的长度位于突出部621的宽度和静端子62下端的宽度之间且静端子62下端的宽度小于第一贯穿孔12的长度,因此当静端子62下端穿过第一贯穿孔12时,突出部621无法穿过第一贯穿孔12而被卡在第一贯穿孔12上方,从而实现静片6相对于基座1位置固定。

具体的,第一贯穿孔12的宽度位于突出部621的厚度和静端子62下端的厚度之间且静端子62下端的厚度小于第一贯穿孔12的宽度,因此当静端子62下端穿过第一贯穿孔12时,突出部621无法穿过第一贯穿孔12而被卡在第一贯穿孔12上方,从而实现静片6相对于基座1位置固定。

另外,第二贯穿孔13远离第一贯穿孔12一侧设有一突出部,该突出部可以用来承托动片7的弧形件74,进一步固定动片7,避免动片7在基座1内左右晃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弹性件4为弹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基座1的上表面设有一凹腔11,卡簧3和弹性件4均固定设置在凹腔11内,从而实现基座1对卡簧3和弹性件4的固定。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凹腔11为圆柱形结构或两侧向外突出的圆柱形结构。

另外,凹腔11,第一贯穿孔12和第二贯穿孔13沿直线设置在基座1的上表面。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基座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设有凸块14,上盖2上设有与凸块14相互配合的卡口22,上盖2和基座1通过凸块14和卡口22可拆卸连接。

由于按钮5穿过上盖2上的通孔21,因此,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按钮5为T形结构,包括水平部52和竖直部53,水平部52位于上盖2和基座1所围成的空腔内同时与定位块51固定连接,竖直部53贯穿通孔21。

其中,定位块51与水平部52为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是通过粘贴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在组装该开关时,需要分别将卡簧3、弹性件4、动片7和静片6安装在基座1的相应位置上,其中先将卡簧3和弹性件4依次插入凹腔11内,动片7的动端子73穿过第二贯穿孔13,静片6的静端子62穿过第一贯穿孔12,并使折弯部61位于动片7的摆臂71自由端上,随后将按钮5以水平部52朝下、竖直部53朝上的角度放置在动片7的承托部721上,如图11所示;最后将上盖2的卡口22对准基座1的凸块14从而使上盖2和基座1可拆卸连接起来,此时按钮5从上盖2的通孔21中伸出,动端子73和静端子62从基座1的底面伸出,用于连接其他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