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留有导线连接孔的圆管熔断体触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3978发布日期:2019-05-07 20:3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留有导线连接孔的圆管熔断体触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熔断体,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圆管熔断体的导电触头。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圆筒帽型熔断体与被保护线路(或设备)连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熔断体直接焊接在被保护线路(或设备)上。

2、将熔断体外导电触头设计成可以直接用螺栓安装式,一般采取的方式有:a、另外制作一个连接端,然后将连接端焊接在外导电触头上,或者再用一个外盖将连接端压套在熔断体上;b、设计制作一个在外导电触头端帽里端或外端带连接端的外导电触头,然后将连接端经过90°或180°弯曲,使连接端沿熔断体长度方向延伸到熔断体外端,使用时用螺栓(或接线鼻)连接在被保护线路(或设备)上。

3、另外设计制作一个熔断体支持件(底座),在支持件上预留有与被保护线路连接的连接端子,使用时将熔断体安装在支持件的内腔中,然后通过连接端子与被保护线路(或设备)连接起来。

但是,上述几种连接方式的熔断体都有弊端:第1种需要将熔断体焊接在被保护线路(或设备)上,安装麻烦,而且更换也费时费力;第2种需要制作专门的连接端,工序复杂,还增加材料用量,并且因为通电路程加长,接触和通电电阻升高,使熔断体在实际使用中温升和功耗较大;第3种因为需要制作一个专用的支持件(底座)来配套使用,材料用量增加的同时,产品成本也升高,而且因为熔断体安装在支持件(底座)中,又会产生一个熔断体与支持件之间的接触电阻,还不容易散热,相对将熔断体直接在安装被保护线路(或设备)上比较,熔断体在实际使用中温升和功耗要大,维持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留有导线连接孔的圆管熔断体触头,这种触头自身设置有导线连接孔,而且沿触头圆周方向也预留有一个凹槽,以方便卡簧卡套,或者航空插头直接插入,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电阻率低,制作容易,安装方便,使用时直接安装在被保护线路(或设备)上,可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与充电桩、两轮电动车、老年代步车、轨道交通、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力线路等领域的用电设备保护方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预留有导线连接孔的圆管熔断体触头,包括连接导线插入安装孔、螺栓压紧固定导线孔、触头与熔管连接孔,所述触头沿触头长度方向中心开设有直接连接导线的安装孔,在触头外端垂直面上设置有螺栓压紧固定导线孔,并与连接导线插入安装孔相通。

2、为了在实际安装使中便于固定,或者当使用环境限制需要安装在支持件(底座)中,再连接在被保护线路(设备)上使用时,所述触头靠外端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凹槽,以方便卡簧卡套或缠绕固定。

由于本实用新型设计提供了一种预留有导线连接孔的圆管熔断体触头,这种触头自身设置有导线连接孔,而且沿触头圆周方向也预留有一个凹槽,以方便卡簧卡套,或者航空插头直接插入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电阻率低,制作容易,安装方便,使用时直接安装在被保护线路(或设备)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构成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触头;2、内盖;3、熔管;4、熔体;5、灭弧介质;101、连接导线插入安装孔; 102、螺栓压紧固定导线孔;103、触头与熔管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种在触头上预留有导线连接孔的圆管熔断体,如图1、2所示,包括导电触头1、内盖2、熔管3、熔体4和灭弧介质5,所述内盖2压套在熔管3两端,熔体4穿过熔管3,将熔体4焊接固定在熔管3两端的内盖2上,然后将一端导电触头1卡套在熔管3上。

接下来从另一端熔管3内腔填装满灭弧介质5后,再将另一端的导电触头1卡套在熔管3上,使熔管内部呈密封状态,如此便构成熔断器成品。

如图2、3所示,触头1呈圆管结构,分别设置有连接导线插入安装孔101、螺栓压紧固定导线孔102 和触头与熔管连接孔103,在实际制作以及安装使用时,通过触头与熔管连接孔103卡套在熔断体的熔管 3上,然后通过连接导线插入安装孔101将导线头插入到熔断体的两端触头1中,再通过螺栓压紧固定导线孔102将导线压紧固定在熔断体上。

如果为了熔断体防止移动或移位,则可以用铁丝/铜丝,或者扎带缠绕在触头1上延圆周方向预留的凹槽中,然后拴在固定销上,将熔断体固定起来,以增加使用过程的稳定性。

当使用环境/条件限制,需要将熔断体安装在支持件(底座)中,然后再连接在被保护线路上使用时,则在预留的凹槽部位设置一卡簧,熔断体插入到支持件(底座)内腔后,卡簧卡在凹槽部位,使之安装不易松动,更稳定,环境适应能力增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