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引线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7967发布日期:2019-07-24 09:30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继电器的引线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继电器的引线脚。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其广泛运用于遥控器、通讯、自动控制及机电一体化的电力电子设备中,是重要的电路控制元件之一。现有继电器包括用于缠绕漆包线的引线脚,现有引线脚上的缠绕片表面光滑,漆包线缠绕好以后,漆包线与缠绕片容易上下滑动错位,导致两者之间接触不良,影响继电器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的引线脚,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继电器的引线脚,包括引线脚本体和定位片,所述引线脚本体包括安装片、缠绕片和焊接片,所述安装片的一侧倾斜设有第一连接部,且所述焊接片水平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的上端;安装片的另一侧竖直设有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缠绕片竖直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部的上端;所述安装片设有插孔,所述定位片的上端侧壁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缠绕片的上端侧壁,所述定位片的下端通过插孔可分离地插设于安装片。

进一步,所述安装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缠绕片和焊接片为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定位片为绝缘材料制品。

进一步,所述缠绕片包括依次连接的上连接段、中缠绕段和下倾斜段,所述上连接段设有第一螺孔,所述中缠绕段的侧壁设有凹凸纹理,所述下倾斜段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片,所述定位片包括上竖直段、中倾斜段和下竖直段;上竖直段设有第二螺孔,上竖直段通过穿设于第一螺孔、第二螺孔的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上连接段,所述下竖直段插设于所述插孔。

进一步,所述上连接段的宽度大于中缠绕段的宽度。

和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包括引线脚本体和定位片,安装时,通过定位片的下端配合插孔,使引线脚本体卡于线圈本体的安装槽内,装卸方便且固定牢固。通过定位片的上端配合中缠绕段,将缠绕于缠绕片的漆包线夹紧固定,避免漆包线与缠绕片之间发生上下滑动或者接触不良等情况。此外,中缠绕段上设置的凹凸纹理,可以进一步防止漆包线与缠绕片之间发生上下滑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继电器的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用于安装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描述到许多细节,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无需这些细节也可实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一种改进型继电器的引线脚,包括引线脚本体1和定位片2。引线脚本体1包括安装片11、缠绕片12和焊接片13。

参照图1,安装片11设有插孔110,并且安装片11的一侧倾斜设有第一连接部111,另一侧竖直设有第二连接部112。作为优选方案:安装片11、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为一体成型。

参照图1,缠绕片12包括依次连接的上连接段121、中缠绕段122和下倾斜段123。上连接段121设有第一螺孔1210,中缠绕段122的侧壁设有凹凸纹理1221,下倾斜段123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12的上端。作为优选方案:上连接段121、中缠绕段122和下倾斜段123一体成型。

参照图1,焊接片13水平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1的上端。

参照图1,作为优选方案:安装片11、缠绕片12和焊接片13一体成型。

参照图1,定位片2为绝缘材料制品,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竖直段21、中倾斜段22和下竖直段23。其中,上竖直段21设有第二螺孔210。上竖直段21通过穿设于第一螺孔1210、第二螺孔210的螺栓3固定安装于上连接段121,下竖直段23可分离地插设于插孔110,从而使得定位片2的上端与缠绕片12相互固定安装,定位片2的下端与安装片11相互连接。

参照图1,上连接段121的宽度大于中缠绕段122的宽度。

参照图1至图3,一种继电器的线圈,包括线圈本体4,线圈本体上安装有上述引线脚。具体地,线圈本体4的底座左、右侧壁均设有与安装片11、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相配合的安装槽40,并在线圈本体4的底座上端面设有与安装槽40相通的安装孔401。

参照图1至图3,上述引线脚与线圈本体4的装配方法:将上述引线脚的安装片11、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插入安装槽40内,此时插孔110处于安装孔401的正下方,将线圈本体4的漆包线头缠绕于中缠绕段122;再将定位片2的下端通过安装孔401插入插孔110内,将引线脚本体1固定安装在安装槽4内;用螺栓3将定位片2的上端锁紧固定于上连接段121,利用定位片2的上端和中缠绕段122将缠绕于缠绕片12的漆包线夹紧固定,避免漆包线与缠绕片12之间发生上下滑动或者接触不良等情况。此外,中缠绕段122上设置的凹凸纹理1221,可以进一步防止漆包线与缠绕片12之间发生上下滑动的情况。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