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4552发布日期:2019-09-12 09:5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指的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通过接线端子可随时将两根或多根导线按照需要连接起来,而无需将它们焊接起来或是缠绕在一起,方便快捷。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接线端子,其主要采用围绕旋转轴线驱转的操作手柄,通过扳动操作手柄以使接线端子内的弹片发生形变或恢复形变,进而控制接线位的空隙大小以实现导线的接入和拆出。该类接线端子虽方便使用,但还是会出现因误操作手柄导致已完成接线的导线松掉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包括:导电件、弹片和手柄;所述手柄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弹片在弹力作用下与所述导电件抵持;所述手柄沿滑动轨迹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手柄作用于所述弹片,以使所述弹片发生形变,与所述导电件分离形成便于抽线或插线的空隙。

可选地,手柄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手柄的对弹片施加作用力的端面为第一斜面;弹片的承受作用力的端面为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匹配贴合,以阻抗弹性回复力的作用,将手柄保持在第二位置处。

可选地,手柄在参照平面上沿滑动轨迹做平面滑动;第一斜面与参照平面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10度。

可选地,所述的接线端子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维持所述导电件位置不变的腔体,以及供所述手柄滑移的通道;所述手柄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壳体内,另一部分通过所述通道伸出所述壳体外部,且显露于所述壳体之外的端部设有工具插孔。

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前端面,所述手柄的另一部分从所述前端面伸出所述壳体外部;所述前端面为第三斜面;工具插入所述工具插孔后,所述第三斜面的高点作为所述工具的施力支点。

可选地,所述第三斜面的高点处设有与所述第三斜面呈夹角设置的第四斜面;工具插入所述工具插孔后,所述第四斜面与所述工具接触,以作为所述工具的施力支点。

可选地,导电件包含两个包夹部,分别为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弹片包含两个抵持部,分别为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弹片位于两个包夹部之间,且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在弹片的弹力作用下分别抵持在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上。

可选地,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大体上相互平行设置。

可选地,导电件还包含:连接部,连接部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其中,连接部与第一包夹部的所成角度为钝角,连接部与第二包夹部的所成角度为锐角。

可选地,第一包夹部上形成有用于阻挡第一抵持部滑动的止位凸起。

可选地,第二包夹部上形成有定位孔;第二抵持部上形成有定位凸起,第二抵持部抵持在第二包夹部上时,定位凸起嵌入定位孔,以固定第二抵持部相对于第二包夹部的位置。

可选地,弹片还包含连接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的簧部,簧部大体上形成为“U”形。

可选地,手柄包含:斜台部,斜台部上形成有与第一抵持部相吻合的斜坡面,手柄沿滑动轨迹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令斜坡面推动第一抵持部,使第一抵持部与第一包夹部分离。

可选地,第一抵持部自接触第一包夹部的位置向着远离第一包夹部的方向形成有多个弯折,斜坡面与弯折相吻合。

可选地,手柄还包含直杆部,所述直杆部沿滑动轨迹设置,并与斜台部相连接;在所述直杆部的远离斜台部的一侧设置有工具插孔。

可选地,直杆部上还设置有阻挡凸起;阻挡凸起能够被壳体所阻挡,以用于将手柄阻挡在使第一抵持部与第一包夹部分离的位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手柄能沿滑动轨迹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当手柄滑移至第一位置时,弹片与导电件抵持;当手柄从第一位置滑移至第二位置时,因手柄作用于弹片使得弹片发生形变,弹片与导电件分离形成便于抽线或插线的空隙。实际应用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需使用工具带动手柄从第一位置滑移至第二位置;较现有带有旋转扳手的接线端子,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因需使用工具才能带动手柄移动,可有效避免接完线后因误操作打开手柄导致线松掉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在需要重复性接抽线的情况下,使用工具省力,且接线人员的手也不会因需反复扳动手柄而产生疼痛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未接入导线时,从导电件的所在角度观察导电件、弹片和手柄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未接入导线时,从弹片的所在角度观察导电件、弹片和手柄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接入导线时,从弹片的所在角度观察导电件、弹片和手柄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取出导线时,从弹片的所在角度观察导电件、弹片和手柄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未接入导线时,从弹片的所在角度观察导电件和弹片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未接入导线时,从侧面观察导电件、弹片和手柄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未接入导线时,从手柄和弹片的所在角度观察导电件、弹片和手柄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俯视角度的等轴测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仰视角度的等轴测爆炸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外部形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取出导线时的剖面结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未接入导线时的剖面结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电件;11-第一包夹部;111-止位凸起;12-第二包夹部;121-定位孔;13-连接部;131-让位孔;

2-弹片;21-第一抵持部;211-第一弹性弯折面;212-第二弹性弯折面;213-第三弹性弯折面;22-第二抵持部;221-定位凸起;23-簧部;

3-手柄;31-斜台部;311-斜坡面;3111-第一斜坡弯折面;3112-第二斜坡弯折面;3113-第三斜坡弯折面;312-插线孔;32-直杆部;321-滑槽;322-阻挡凸起;323-工具插孔;

4-外部导线;

5-壳体;51-滑轨;52-盖体;521-伸出孔;522-检测孔;

61-第一斜面;62-第二斜面;63-第三斜面;64-第四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接线端子包括:导电件1、弹片2和手柄3。在图1和图2中,弹片2和手柄3都处于自然状态,此时,未插入外部导线4。此时,所述弹片在弹力作用下与导电件抵持,手柄所处的位置即第一位置。参见图3所示,插入外部导线4后,手柄3的位置保持不变,外部导线4将弹片2顶起,并被夹持在弹片2与导电件1之间;此时手柄所处的位置也为第一位置。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手柄3位于第一位置时,弹片2在弹力作用下与导电件1抵持;若有外部导线插入,则外部导线4夹持在导电件1与弹片2(即第一抵持部21)之间。

参见图4所示,推动或拉动手柄3后,手柄3将同步推动弹片2。定义手柄3运动后的位置为第二位置,也就是说,手柄3沿滑动轨迹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手柄3作用于弹片2,以使弹片2发生形变,第一抵持部21和导电件1分离形成便于抽线或插线的空隙。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手柄3能沿滑动轨迹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当手柄3滑移至第一位置时,弹片2与导电件1抵持;当手柄3从第一位置滑移至第二位置时,因手柄3作用于弹片2使得弹片2发生形变,弹片2与导电件1分离形成便于抽线或插线的空隙。实际应用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需使用工具带动手柄3从第一位置滑移至第二位置;较现有带有操作手柄的接线端子,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因需使用工具才能带动手柄移动,可有效避免接完线后因误操作打开手柄导致线松掉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在需要重复性接抽线的情况下,使用工具省力,且接线人员的手也不会因需反复扳动手柄而产生疼痛感。

另外,本实施例只需要在接线端子内为手柄设置滑动轨道以便手柄3能沿滑动轨迹滑移,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普遍具有的手柄旋转结构,且在安装时也无需进行旋转轴的定位,不仅简化了工艺、还降低了安装难度,同时有助于减小接线端子的体积以实现小型化设计。

本实施例的导电件1可以具有多种形态。参见图5所示,可选地,导电件1可以包含两个包夹部,分别为第一包夹部11和第二包夹部12;弹片2包括两个抵持部,分别为第一抵持部21和第二抵持部22;弹片2位于两个包夹部之间,且第一抵持部21和第二抵持部22在弹片2的弹力作用下分别抵持在第一包夹部11和第二包夹部12上。

由于弹片2具有弹性,而导电件1通常为刚性,因此在外部导线4被推入接线端子内时,弹片2将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抵持部21和第一包夹部11之间的空隙扩大,直至足以容纳外部导线4的程度。在分别设置两个包夹部时,着力点有两个,可确保弹片2受力相对均衡,以避免仅施压弹片2一侧时,另一侧翘起的情况,据此可以均匀弹片2的受力。

当然,即便不设置两个包夹部,利用相近的结构也依然可以基本满足本申请的技术目的,例如,导电件1和弹片2可以一体成型而成,而将第二包夹部12和第二抵持部22的部位之间连接或合并在一起。再如,导电件1也可以不采用如图5所示的近似于“Z”字的截面形状,采用“C”字或“E”、“F”字等其他具有一个可供导线接入的形状也都是可行的。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包夹部11和第二包夹部12大体上相互平行设置。二者相互平行时可以很好地均匀化弹片2的受力,能够起到保护弹片2,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

进一步可选地,依然参见图5所示,导电件1还包含:连接部13,连接部13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包夹部11和第二包夹部12;其中,连接部13与第一包夹部11的所成角度为钝角,连接部13与第二包夹部12的所成角度为锐角。

当连接部13与第一包夹部11的所成角度为钝角时,在连接部13和第一包夹部11之间形成了较大的让位空间,防止连接部13对第一抵持部21的运动的干涉,从而可以供弹片2的第一抵持部21在这一让位空间内更顺畅地运动。其中,连接部13和第一包夹部11或第二包夹部12的连接过渡之处还可以设置圆滑的过渡曲面,所设置的过渡曲面可以更进一步地提供让位空间,避免器件之间产生干涉。

进一步地,参见图6所示,还可以在连接部13上设置让位孔131,一对第一抵持部21的运动进行让位,进一步地起到避免干涉的作用。让位孔131还能起到节约导电件1的用料的技术效果,而且,充分的让位空间可以使得接线端子能够胜任热胀冷缩的工作环境,从而具备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参见图1所示,第二包夹部12上可以形成有定位孔121;参见图5所示,第二抵持部22上可以形成有定位凸起221,第二抵持部22抵持在第二包夹部12上时,定位凸起221嵌入定位孔121,以固定第二抵持部22相对于第二包夹部12的位置。由于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第二包夹部12和第二抵持部22的接触面积通常很小,因此,当弹片2被压迫到极限位置时,由于受到弹片2带来的较大的弹性力,可能会出现第二抵持部22与第二包夹部12表面接触打滑的情况,因此,通过将定位凸起221嵌入定位孔121,将二者的位置相对固定之后,可以防止可能发生的滑移,使得弹片2的往复形变运动更加稳定。

而可选地,参见图5所示,第一包夹部11上可以形成有用于阻挡第一抵持部21滑动的止位凸起111。由于第二包夹部12和第二抵持部22的位置相对固定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抵持部21必然会趋向于远离第二抵持部22的方向运动。出于同样的原因,第一抵持部21和第一包夹部11的接触面积也很小,而且大概率小于第二抵持部22与第二包夹部12的接触面积。此时,若释放外部导线4,则第一抵持部21有可能滑移并脱离第一包夹部11的限制。而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相比于仅依赖摩擦力来阻挡第一抵持部21的滑动来说,通过所设置的止位凸起111,对第一抵持部21形成了阻挡,因此可以很好地起到止位限位作用,保障弹片2的运动幅度和稳定性。

另外,可选地,参见图5所示,弹片2还包含连接第一抵持部21和第二抵持部22的簧部23,簧部23大体上形成为“U”形。相比于“V”形或其他一些形状而言,形成为“U”形的簧部23由于具备圆滑的过渡。在收到压力作用时,压力将被均匀地分配于“U”形的弧形段中,因此弹片2将具备更加良好的弹性形变能力,寿命也更长。

另外,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参见图6所示,手柄3可以包含:斜台部31,斜台部31上形成有与第一抵持部21相吻合的斜坡面311,手柄3沿滑动轨迹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令斜坡面311推动第一抵持部21,使第一抵持部21与第一包夹部11分离。

在本申请中,可以借助多种方式使得手柄3能够触发第一抵持部21的运动。举例来说,可以利用手柄3拖拽第一抵持部21,使之发生运动。然而,相较之下,通过手柄3的斜坡面311推动第一抵持部21运动时,无需设置转换受力方向的机构,因此能够显著地简化接线端子的结构,降低成本。此外,在手柄3处于第一位置时,手柄3和第一抵持部21的贴合面积较大,因此弹片2的受力较为均匀,可以防止弹片2因特定部位应力集中而老化。

值得一提的是,参见图7所示,沿所述手柄3的滑动方向,所述斜台部31上形成有贯穿所述斜坡面311的插线孔312,供所述外部导线4插入。所设置的插线孔312为外部导线4预留了位置,使得接线端子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还能节省弹片2上的金属用料。

进一步来说,可选地,参见图6所示,第一抵持部21自接触第一包夹部11的位置向着远离第一包夹部11的方向可以形成有多个弯折,斜坡面311与弯折相吻合。所设计的多个弯折可以实现对第一抵持部21的运动幅度和运动轨迹的控制。另外,由于具有多个弯折,因此可以通过弯折的倾斜度来控制弹片2在手柄3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过程中的受力变化,进而起到延长弹片2使用寿命的目的。

例如,参见图6所示,斜坡面311自靠近导电件1的方向向着远离导电件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斜坡弯折面3111、第二斜坡弯折面3112、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第n斜坡弯折面等等,其中,第一斜坡弯折面3111相对于手柄3在滑动轨迹上的移动方向具备第一弯折角度,而第二斜坡弯折面3112相对于手柄3在滑动轨迹上的移动方向具备第二弯折角度,可以令第二弯折角度大于第一弯折角度,也就是说第二斜坡弯折面3112的折角大于第一斜坡弯折面3111,更加陡峭。另外,可以令最后的斜坡弯折面大体上与手柄3的移动方向平行,以形成用于撑起弹片2的平台。

同时,第一抵持部21自远离导电件1的方向向着靠近导电件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弹性弯折面211、第二弹性弯折面212……第n弹性弯折面。

在斜坡面311向着第一抵持部21推进的过程中,将使得最后一个斜坡弯折面和第一弹性弯折面211首先发生分离。过程中,斜坡面311将沿着第一抵持部21的轮廓依次顶起第一抵持部21的各个弯折面,直至手柄3到达第二位置。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仅仅借助简单的斜面传动就实现的受力方向的转化,将针对第一抵持部21的翻转拨动的操作极大地简化成为了针对手柄3的直线运动操作,显著且大幅度地提高了便利性。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见图8、图9、图10所示,壳体5内形成有用于维持导电件1位置不变的腔体,以及供手柄3滑移的通道;手柄3的一部分置于壳体5内,另一部分通过通道伸出壳体5外部,且显露于壳体5之外的端部设有工具插孔323。

其中,壳体5具有前端面,手柄5的另一部分从前端面伸出壳体外部;前端面为第三斜面63;工具插入工具插孔323后,第三斜面63的高点作为工具的施力支点。

第三斜面63的高点处设有与第三斜面63呈夹角设置的第四斜面64;

工具插入工具插孔323后,第四斜面64与工具接触,以作为工具的施力支点。

具体来说,手柄3还可以包含:直杆部32,沿滑动轨迹设置,并与斜台部31相连接;在直杆部32的远离斜台部31的一侧设置有工具插孔323。

当手柄采用包括斜台部和直杆部的结构时,上述文中的手柄3的置于腔体内的部分是指斜台部31和直杆部32的一部分;伸出壳体5外部的另一部分是指:直杆部32的头端。

其中,直杆部32可以保证手柄3沿着滑动轨迹的稳定运动。具体地,滑动轨迹可以是直线轨迹,以更进一步地提高操作便利性。

其中,参见图8所示,通道内还可以形成有滑轨51,参见图9所示,直杆部32上可以形成有与滑轨51配合的滑槽321。

当然,滑槽321和滑轨51也能够彼此对调,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类似功能的结构,例如导轮导带等等进行替换。相比之下,采用,滑槽321和滑轨51的组合具有制造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设置有壳体5时,在壳体5的与插线孔312相对应位置同样可以形成通孔,以供外部导线4插入。此外,壳体5的内表面还可以设置一些加强筋,以加强壳体5的结构强度。

另外,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参见图8所示,直杆部32上还设置有阻挡凸起322;阻挡凸起322能够被壳体5所阻挡,以用于将手柄3阻挡在使第一抵持部21与第一包夹部11分离的位置,也就是第一位置。具体的,可以在壳体5上设置与阻挡凸起322匹配的阻挡凹槽。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对应结构,仅依赖壳体5和阻挡凸起322之间的摩擦力就足以对手柄3的运动趋势形成阻挡。

当推动直杆部32至第一位置时,可以取出外部导线4。此时,受弹片2的弹力作用,直杆部32将趋向于第二位置运动。而所设置的阻挡凸起322可以阻挡这一运动趋势,使得手柄3可以将弹片2维持在压缩状态,进而使得释放外部导线4的操作更加便利。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参见图10所示,在直杆部32的远离斜坡面311的一侧设置有所提及的工具插孔323;壳体5还包括盖体52,前端面位于盖体52上,盖体52上形成有供直杆部32通过的伸出孔521,直杆部32穿过伸出孔521将工具插孔323暴露于壳体5之外。

借助伸出盖体52的直杆部32,只需要利用螺丝批或一些简单的工具轻轻拨动工具插孔323,即可很容易地利用手柄3分离弹片2的第一抵持部21与导电件1的第一包夹部11。因此具有省力、方便、安全的优势。

而进一步可选地,依然参见图10所示,在盖体52的形成伸出孔521的面,也就是前端面上,远离伸出孔521的一侧相对于伸出孔521的所在侧向外凸出。凸出的部位可以作为工具的施力支点,便于工具进行拨动操作,更加省力而方便。

其中,盖体52的形成伸出孔521的面,也就是前端面本身可以形成为相对所述手柄3的运动方向倾斜的第三斜面63。当然,也可以在盖体52的形成伸出孔521的面的上方额外增加一个第三斜面63,相比于与手柄3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平面而言,设置成的斜面能够更好地起到支点作用。

进一步来说,在盖体52的形成伸出孔521的面上,向外凸出的凸出部位上还设置有与第三斜面63呈夹角设置的第四斜面64。第四斜面64可以直接与工具相接触,提升手感。而且相比于设置为一个尖角而言,设置成斜面可以有效防止壳体5的磨损,提高耐用性。

除此之外,参见图9所示,壳体5上还设置有检测孔522。所设置的检测孔522可以在不打开壳体5时检测内部器件的健康状态,提高了便利性。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多根外部导线4之间的接触和连接,可以在每一个导电件1和弹片2中,设置对应的多个特征。以本申请的图1为例,在一个接线端子中,一个导电件1设置有并排的两个第一包夹部11和两个第二包夹部12,并被统一地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弹片2的第一抵持部21、第二抵持部22的数量将与之相同且一一对应。也可以设置三个、五个甚至更多的相同特征。其中,多个部件之间可以沿一直线阵列重复,也可以在空间的一个平面上阵列重复,这并不对本申请的技术目的造成影响。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接线端子的接线和取线的操作过程,具体如下:

1、在未插入外部导线4时,接线端子处于自然状态。此时,其内部的结构可参见图1、图2、图6所示。其中,手柄3处于第一位置。导电件1的第二包夹部12和弹片2的第一抵持部21彼此紧贴。

2、参见图3所示,将外部导线4通过壳体5上的通孔和手柄3上的插线孔312接入接线端子内。在外部导线4的抵持和推动下,弹片2的第一抵持部21将被顶起。

在弹片2的回复力作用下,特别是簧部23的“U”形结构所提供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第一抵持部21将外部导线4通牢固地卡在第一抵持部21和第一包夹部11之间。据此,仅需简单的插入动作即可实现外部导线4的接入。

3、在需要取出外部导线4时。可以通过操作手柄3来打开接线端子的锁固状态。参见图8、9、10所示,利用螺丝批,特别可以是“一”字形的螺丝批,以壳体5上的第四斜面64为支点,可以十分轻松地拨动手柄3上的工具插孔323,使得手柄3沿着滑槽321和滑轨51提供的滑动轨迹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在手柄3移动的过程中,参见图4所示,手柄3的斜台部31上的斜坡面311,将会抵持并进一步地推动第一抵持部21运动,直至手柄3位于第二位置。

当手柄3位于第二位置时,手柄3上的阻挡凸起322将与壳体5之间产生摩擦阻力。这一摩擦阻力将阻止手柄3归位,进而阻止第一抵持部21的归位。

由于第一抵持部21和第一包夹部11之间已经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取出并释放外部导线4。

4、在取出了外部导线4之后,可以将手柄3从第二位置重新推回第一位置。此时,弹片2的簧部23的弹性势能被释放,第一抵持部21将在导电件1的止位凸起111的限制之下回归初始位置,也就是自然状态下的位置,并等待下一次的外部导线4的接入。

可以看出,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的接线端子无论在易用性、便利性、可复用性,使用寿命、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上都具备了更强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方式,同样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其接线端子同样包括:

导电件1、弹片2和手柄3。其基本结构与前一实施方式相近,具体地,在图1、图2和图12中,弹片2和手柄3都处于自然状态,此时,未插入外部导线4。

参见图3所示,插入外部导线4后,手柄3的位置保持不变,外部导线4将弹片2顶起。定义手柄3在这一位置为第一位置,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手柄3位于第一位置时,弹片2的第一抵持部21在弹力作用下与导电件1抵持,以将外部导线4夹持在导电件1与第一抵持部21之间。

参见图4、图11所示,推动或拉动手柄3后,手柄3将同步推动弹片2。定义手柄3运动后的位置为第二位置,也就是说,手柄3沿滑动轨迹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手柄3作用于弹片2,以使弹片2发生形变,第一抵持部21和导电件1分离,便于释放外部导线4。

作为前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1、图12所示,定义手柄3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手柄3的对弹片2施加作用力的端面为第一斜面61;定义弹片2的承受作用力的端面为第二斜面62;第一斜面61与第二斜面62匹配贴合,以阻抗弹性回复力的作用,将手柄3保持在第二位置处。

当斜坡面311上自靠近导电件1的方向向着远离导电件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若干个斜坡弯折面时,最后一个斜坡弯折面即为第一斜面61。表现在图11和图12中,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即为所指的第一斜面61。

当第一抵持部21自远离导电件1的方向向着靠近导电件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弹性弯折面时,第一个在相对前一个弹性弯折面向着远离斜坡面311的方向弯折的弹性弯折面即为所指的第二斜面62。表现在图11、图12中,第三弹性弯折面213即为所指的第二斜面62。

当斜坡面311上自靠近导电件1的方向向着远离导电件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若干个斜坡弯折面时,形成为第一斜面61的斜坡弯折面(也就是图11、图12中的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可以相对于前一个斜坡弯折面(也就是图11、图12中的第二斜坡弯折面3112)向着远离第一抵持部21的方向弯折,从而在第一斜面61和前一个斜坡弯折面之间形成一个朝向第一抵持部21的方向的凸出部位。

于此同时,当第一抵持部21自远离导电件1的方向向着靠近导电件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弹性弯折面时。形成为第二斜面62的弹性弯折面也就是图11、图12中的第三弹性弯折面213)可以相对于前一个弹性弯折面(也就是图11、图12中的第二弹性弯折面212)向着远离斜坡面311的方向弯折,从而在第二斜面62和前一个弹性弯折面之间形成一个朝向斜坡面311的方向的凸出部位。

弹片2上在弹片2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始终具有朝向斜坡面311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使这两个凸出部位之间相互阻碍,进而促进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互匹配贴合,起到阻抗弹性回复力的作用。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通过控制手柄3和弹片2之间的接触的面的弯折角度,实现了弹片2和手柄3相对位置的自锁。

在前一实施方式中,直杆部32上设置有阻挡凸起322;阻挡凸起322能够被壳体5所阻挡,以用于将手柄3阻挡在使第一抵持部21与第一包夹部11分离的位置,也就是第一位置。由于阻挡凸起322是设置在手柄3上的,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其与外壳的反复摩擦可能导致磨损,影响使用寿命。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接借助弹片2本身的斜面结构对弹片2实现了自锁。由于并非借助摩擦力,而是借助弹力实现的阻挡,因此不需要考虑磨损问题,延长了使用寿命。

当然,也完全可以同时设置有第一斜面61、第二斜面62和阻挡凸起322,起到双重的自锁和复位阻挡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为第一斜面61,以第三弹性弯折面213为第二斜面6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斜坡面311和第一抵持部21的弯折情况有可能有所不同,而根据实际的弯折情况,与第一斜面61或第二斜面62所对应的斜坡弯折面或弹性弯折面也均将可能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第四斜坡弯折面或第五弹性弯折面之类的与之对应),而这些变动并不影响本申请技术目的的实现。

进一步来说,可选地,手柄3在参照平面上沿滑动轨迹做平面滑动时,第一斜面61与参照平面,也就是手柄3的运动方向之间所成的夹角可以小于10度。在第一斜面61为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时,则可以认为是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相对于手柄3的运动方向的夹角小于10度。

经本申请的发明人的多次试验和测算发现,在采用小于10度的角度,特别是小于5度的角度,优选为2度时,自锁的力度适中,可以保证手柄3的进退无虞。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同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接线端子的接线和取线的操作过程,具体如下:

1、在未插入外部导线4时,接线端子处于自然状态。此时,其内部的结构可参见图1、图2、图6所示。其中,手柄3处于第一位置。导电件1的第二包夹部12和弹片2的第一抵持部21彼此紧贴。特别的,参见图12所示,手柄3上的第一斜坡弯折面3111与弹片2上的第三弹性弯折面213接触;手柄3上的第二斜坡弯折面3112与弹片2上的第二弹性弯折面212接触;手柄3上的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与弹片2上的第一弹性弯折面211接触。

2、参见图3所示,将外部导线4通过壳体5上的通孔和手柄3上的插线孔312接入接线端子内。在外部导线4的抵持和推动下,弹片2的第一抵持部21将被顶起,并不与手柄3接触。

在弹片2的回复力作用下,特别是簧部23的“U”形结构所提供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第一抵持部21将外部导线4通牢固地卡在第一抵持部21和第一包夹部11之间。据此,仅需简单的插入动作即可实现外部导线4的接入。

3、在需要取出外部导线4时。可以通过操作手柄3来打开接线端子的锁固状态。参见图8、9、10所示,利用螺丝批,特别可以是“一”字形的螺丝批,以壳体5上的第四斜面64为支点,可以十分轻松地拨动手柄3上的工具插孔323,使得手柄3沿着滑槽321和滑轨51提供的滑动轨迹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在手柄3移动的过程中,参见图11所示,手柄3的斜台部31上的斜坡面311,将会抵持并推动第一抵持部21运动,直到手柄3位于第二位置。此过程中,手柄3上的第二斜坡弯折面3112和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之间所形成的凸出部位将依次顶起弹片2上的第一弹性弯折面211和第二弹性弯折面212,并在越过第二弹性弯折面212和第三弹性弯折面213之间所形成的凸出部位之后,使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和第三弹性弯折面213贴合,实现第三斜坡弯折面3113和第三弹性弯折面213,也第一斜面61和第二斜面62之间的相互自锁。

据此,在手柄3位于第二位置时,在第一斜面61和第二斜面62的相互作用之下,弹片2的弹性回复力被阻挡,因此可以阻止第一抵持部21的归位。由于第一抵持部21和第一包夹部11之间已经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可以毫无阻碍地取出并释放外部导线4。

4、在取出了外部导线4之后,可以将手柄3从第二位置重新推回第一位置。此时,弹片2的簧部23的弹性势能被释放,第一抵持部21将在导电件1的止位凸起111的限制之下回归初始位置,也就是自然状态下的位置,并等待下一次的外部导线4的接入。

可以看出,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的接线端子无论在易用性、便利性、可复用性,使用寿命、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上都具备了更强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某些部件,但这些部件不应仅仅被限于定于这些术语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各部件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某某部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某某部件,类似地,第二某某部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某某部件。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监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监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监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监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大体上等于”、“大体上垂直于”、“大体上对称”等等的意思是,所指的两个特征之间在宏观上的尺寸或相对位置关系十分接近于所述及的关系。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由于误差、公差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而使得物体的位置关系在小尺度乃至微观角度难以被正好约束。因此即使二者之间的尺寸、位置关系稍微存在点误差,也并不会对本申请的技术效果的实现产生较大影响。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尽管为使解释简单化将上述方法图示并描述为一系列动作,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并领会,这些方法不受动作的次序所限,因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些动作可按不同次序发生和/或与来自本文中图示和描述或本文中未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动作并发地发生。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理解,信息、信号和数据可使用各种不同技术和技艺中的任何技术和技艺来表示。例如,以上描述通篇引述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位(比特)、码元、和码片可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子、光场或光学粒子、或其任何组合来表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领会,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来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板块、模块、单元、电路、和算法步骤可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这两者的组合。为清楚地解说硬件与软件的这一可互换性,各种解说性组件、框、模块、单元、电路、和步骤在上面是以其功能性的形式作一般化描述的。此类功能性是被实现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和施加于整体系统的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对于每种特定应用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但这样的实现决策不应被解读成导致脱离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基本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K1、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导电件、弹片和手柄;

所述手柄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弹片在弹力作用下与所述导电件抵持;

所述手柄沿滑动轨迹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手柄作用于所述弹片,以使所述弹片发生形变,与所述导电件分离形成便于抽线或插线的空隙。

K2、根据K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

所述手柄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手柄的对所述弹片施加作用力的端面为第一斜面;

所述弹片的承受所述作用力的端面为第二斜面;

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匹配贴合,以阻抗弹性回复力的作用,将所述手柄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处。

K3、根据K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

所述手柄在参照平面上沿所述滑动轨迹做平面滑动;

所述第一斜面与参照平面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10度。

K4、根据K1至K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还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维持所述导电件位置不变的腔体,以及供所述手柄滑移的通道;

所述手柄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壳体内,另一部分通过所述通道伸出所述壳体外部,且显露于所述壳体之外的端部设有工具插孔。

K 5、根据K4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前端面,所述手柄的另一部分从所述前端面伸出所述壳体外部;

所述前端面为第三斜面;

工具插入所述工具插孔后,所述第三斜面的高点作为所述工具的施力支点。

K 6、根据K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斜面的高点处设有与所述第三斜面呈夹角设置的第四斜面;

工具插入所述工具插孔后,所述第四斜面与所述工具接触,以作为所述工具的施力支点。

K 7、根据K1至K 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

所述导电件包含两个包夹部,分别为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

所述弹片包含两个抵持部,分别为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

所述弹片位于两个包夹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在所述弹片的弹力作用下分别抵持在所述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上。

K 8、根据K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包夹部和所述第二包夹部大体上相互平行设置。

K 9、根据K8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导电件还包含: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

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包夹部的所成角度为钝角,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包夹部的所成角度为锐角。

K 10、根据K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包夹部上形成有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抵持部滑动的止位凸起。

K 11、根据K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第二包夹部上形成有定位孔;

所述第二抵持部上形成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二抵持部抵持在所述第二包夹部上时,所述定位凸起嵌入所述定位孔,以固定所述第二抵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包夹部的位置。

K 12、根据K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弹片还包含连接所述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的簧部,所述簧部大体上形成为“U”形。

K 13、根据K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手柄包含:

斜台部,所述斜台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抵持部相吻合的斜坡面,所述手柄沿滑动轨迹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令所述斜坡面推动第一抵持部,使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一包夹部分离。

K 14、根据K1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抵持部自接触所述第一包夹部的位置向着远离所述第一包夹部的方向形成有多个弯折,所述斜坡面与所述弯折相吻合。

K 15、根据K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手柄还包含:

直杆部,沿所述滑动轨迹设置,并与所述斜台部相连接;

在所述直杆部的远离所述斜台部的一侧设置有工具插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