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过路保护的排泥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4553发布日期:2019-09-12 09:5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过路保护的排泥管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泥管路,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过路保护的排泥管路。



背景技术:

耙吸挖泥船在排泥时,需要用到排泥管路,而现有的排泥管路一般都是直接铺设在路面以下,但是,在路面上行走的车辆容易将排泥管路压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具有过路保护的排泥管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过路保护的排泥管路,所述排泥管路包括:

塑料薄膜隔离层,所述塑料薄膜隔离层设置需要安装排泥管的路面的上表面;

砖砌模板,所述砖砌模板设置在塑料薄膜隔离层的上表面,所述砖砌模板内填充有水泥稳定层,所述水泥稳定层内设有垫块和安装孔;

排泥管,所述排泥管可直接安插进安装孔内,并位于垫块上方;

混泥土层,所述混泥土层设置在砖砌模板上表面,所述混泥土层与砖砌模板之间设有若干个钢筋网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砖砌模板截面为等腰梯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砖砌模板的坡比为1: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砖砌模板的长度为70m,高度为0~1.5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水泥稳定层也为等腰梯形,所述水泥稳定层坡比为1:20,长度为70m,高度为0~1.3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混泥土层长度为70m,厚度为0.2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对排泥管进行有效保护,使得排泥管不易损坏,并且提高排泥管的铺设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过路保护的排泥管路,其包括塑料薄膜隔离层100、砖砌模板200、排泥管300和混泥土层400。

塑料薄膜隔离层100,其设置在需要安装排泥管300的路面的上表面,其是便于砖砌模板200安装在路面上方和为砖砌模板200提供缓冲,防止砖砌模板200被压坏。

砖砌模板200,其截面为等腰梯形,长度为70m,高度为0~1.5m,其是用于安装排泥管300和便于车辆在其上面行走。

由于砖砌模板200截面为等腰梯形,且坡比具体为1:20,这样可将车辆水平行驶改成上坡行驶、水平行驶和下坡行驶,从而大大减少车辆对排泥管300的压力,从而对排泥管300进行有效保护。

在砖砌模板200内填充有水泥稳定层210,在水泥稳定层210内设有垫块220和安装孔230。

水泥稳定层210是用于提高砖砌模板200的支撑强度和对排泥管300进行进一步的保护。

水泥稳定层210具体也为等腰梯形,且坡比为1:20,长度为70m,高度为0~1.3m。

排泥管300可直接安插进安装孔230内,并且,当排泥管300安插进安装孔230内后,垫块220可与排泥管300下方接触,垫块220可对排泥管300进行支撑和进一步地保护。

另外,在安装孔230内设有截面为圆环状的橡胶垫500,排泥管300可安插进橡胶垫500内,橡胶垫500用于对排泥管300进行保护,可削弱来自砖砌模板200上方的压力。

在排泥管300上设有控制阀,这样通过控制开关与控制阀配合,可远程对排泥管30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垫块220为矩形,且在其上方设有一截面为V形的支撑孔,支撑孔与安装孔连通,这样排泥管300安插进安装孔内,排泥管300的下方可位于支撑孔内,从而进行支撑。

另外,在支撑孔两侧设有若干个呈波浪状的橡胶条,这些橡胶条可与排泥管300的下方或橡胶垫500的下方接触,可为排泥管300提供缓冲以及防止排泥管300受到压力后滑动,从而提高稳定性。

混泥土层400,其浇注在砖砌模板200上表面,其是用于提高砖砌模板200的强度,使得砖砌模板200不易压坏。

混泥土层的长度具体为70m,厚度具体为0.2m。

另外,在混泥土层400与砖砌模板200之间设有若干个钢筋网片410,这些钢筋网片410既能进一步提高砖砌模板200的支撑强度,又可对来自混泥土层400上方的压力进行缓冲,从而使得砖砌模板200不易压坏和变形。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