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1235发布日期:2019-08-20 23:4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线端子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指提供一种接线端子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接线端子排(或称“接线端子”),用于电性线缆之间的连接或者是电性线缆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一般情况下,较为常用的接线端子是前、后胶芯组合式,其中:前胶芯装设压接端子,可连接于线端;后胶芯装设有插接端子,插接端子连接于(PCB)板端,前胶芯插接后胶芯使这二者形成一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存在如下缺陷:

一是工艺复杂,如采用前、后胶芯,需开两套模具,不仅会增加开模费用,而且还会加大材料及人工组装的费用,不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二是采用螺丝直接将线缆头固定的方式,会造成线缆头在螺丝的直接固定下松动,松动导致的接触不良,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如何降低产品成本及提高接线端子排对线缆固定的稳定性、可靠性,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排。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排,接线端子排包括绝缘座体、端子模组、压线组件及扣合盖体,其中:绝缘座体具有主体部及向后延伸的尾部,主体部顶面向下排列有数个沉孔,主体部前面向后形成有分别与数个沉孔相通的数个安装槽;尾部具有贯穿数个安装槽的数个第一端子孔,各第一端子孔上方以连通第一端子孔及安装槽形式形成让位孔,在尾部与主体部之间形成有上下对称的沟槽;端子模组包括端子组及注塑固化形成的后塞,后塞包括塞板及垂直塞板背面的尾板,端子组包括数个端子,各端子包括固定部前端连接的弹性部和固定部后端连接的接线部,各端子固定部与相应第一端子孔干涉固定,以此使弹性部悬于安装槽中,而各端子接线部分别穿过塞板且暴露于尾板上表面;压线组件包括螺丝及端子套,端子套包括前后贯穿的长方孔及上面向下贯穿并连通长方孔的螺丝孔,端子套装于安装槽中,使弹性部处于长方孔中,并使螺丝孔对准沉孔,螺丝通过沉孔与螺丝孔拧接,以此使端子套活动设置于安装槽中。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主体部进一步包括上、下卡孔及上、下阶部,其中:上卡孔形成在沉孔与顶面前边缘之间,上阶部以齐平顶面形式形成在主体部前面,下阶部对应上阶部,并以齐平底面形式形成在主体部前面,在靠近下阶部的底面以对应上卡孔形式形成有下卡孔;在主体部前面通过上、下阶部形成缺口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尾部后面向前缩进有凹部,数个第一端子孔横向排列于凹部并贯穿安装槽。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弹性部自由端向上倾斜延伸有翅起部,弹性部与翅起部之间形成有弧形部且弹性部背面设有防滑条纹,固定部两侧设有凸刺,接线部正面为焊接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尾板具有后面,并在上表面设有数个端子槽,各端子槽延伸至后面;塞板符合凹部填充的尺寸大小,并具有横向排列的数个第二端子孔,各第二端子孔分别连通相应的端子槽。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接线部分前半部和后半部,第二端子孔固结于接线部前半段,以此使接线部后半段落入端子槽中,并使接线部后半段形成的焊接面暴露在尾板上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进一步包括扣合盖体,扣合盖体以抵扣形式结合于缺口部,并包括前面的接插面及后面的扣合面,其中:接插面上半部形成为上坡面,而接插面下半部排列有符合安装槽数量的插接口,插接口包括内上壁,内上壁相对于上坡面形成下坡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扣合面包括数个条形槽,并通过数个条形槽形成符合扣进数个安装槽数个扣入部,各扣入部具有凹进部及凹弧部,其中:插接口对应凹进部,并与凹进部形成贯穿;凹弧部连接凹进部,并形成于上、下坡面的背面,翅起部抵接凹弧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扣入部上侧面形成有与上卡孔相适配的呈斧形的上卡块,扣入部下侧面形成有与下卡孔相适配的呈斧形的下卡块。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安装槽具有凸台部,沉孔贯穿凸台部;安装槽与安装槽之间形成有隔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一)通过将现有技术的前、后胶芯(二组件)改良为绝缘座体(一组件)的简化设计,既降低了材料及人工组装成本,也提供了产能及产品良率;(二)采用螺丝作用于(端子组中的)端子,再通过端子与线缆头固定的方式,避免了线缆头通过螺丝直接固定容易松动的现象,同时通过端子的导引结构,利于线芯插置连接,以此克服了产品易松动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绝缘座体及压线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端子组及后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扣合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图5及图6,图中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排,包括绝缘座体10、端子模组20、扣合盖体30以及压线组件40,其中:绝缘座体10具有主体部11及向后延伸的尾部12,在尾部12与主体部11之间形成有上下对称的沟槽13。本例中,主体部11顶面向下贯穿有横向排列的数个沉孔111,在靠近前边缘的顶面(未标注)相对于数个沉孔111横向排列有向下贯穿的数个上卡孔112,在前面(未标注)沿顶面向前延伸形成上阶部113,而相对于顶面的底面(未标注)延伸形成有下阶部114,在靠近下阶部114的底面对应上卡孔112形成有下卡孔1141。本例中,上阶部113与下阶部114之间形成缺口部115,缺口部115以对应数个沉孔111形式向后形成有安装槽14,以此使数个沉孔111与对应的安装槽14相通。在尾部12后面(未标注)向前缩进有凹部121,在凹部121横向排列有贯穿安装槽14的数个第一端子孔122,各第一端子孔122上方分别以连通该第一端子孔122形成有让位孔123。

请参阅图1及图3并结合参阅图6,图中包括端子组21及后塞22组成的端子模组20,端子模组20以抵接形式设于绝缘座体10尾部,其中:端子组21为数个端子排列构成,分别包括固定部211及固定部两端分别连接的弹性部212和接线部213,在弹性部212自由端向上形成有翅起部214,弹性部212与翅起部214之间形成有弧形部2141且弹性部212背面设有防滑条纹2121,固定部211两侧设有凸刺2111,接线部213正面为焊接面215。后塞22为注塑固化形成,并包括塞板221及垂直塞板221背面的尾板222,尾板222具有后面2221及上表面,在上表面(未标注)设有符合端子组21中的端子数量的端子槽2222,端子槽2222延伸至后面2221,连通各端子槽2222分别形成有贯穿塞板221正面的第二端子孔2223,各端子接线部213(靠近固定部211的)前半部插于相应的第二端子孔2223中干涉固定,以此使端子组21与后塞22固定为一体,当端子组21固定于后塞22时,各端子的接线部213的(相对于前半部的)后半部落入相应的端子槽2222中,使焊接面215暴露在尾板222的上表面,从而方便焊接。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模组20的形成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插装形式,通常采用分立式插装,既注塑固化形成上述后塞22,将端子组21中各端子接线部213分别插入各第二端子孔2223至端子槽2222,以此使焊接面215暴露于端子槽2222;二是通过将端子组21嵌入模具经注塑固化形成与端子组21结合为一体后塞22(业界称之制成为InsertMolding)。

请参阅图1及图4并结合参阅图5及图6,扣合盖体30扣于绝缘本体10的前面,具体地讲:扣合盖体30是以抵扣形式结合于缺口部115,并包括前面的接插面31及后面的扣合面32,其中:接插面31上半部形成为上坡面(未标注),而接插面31下半部排列有符合安装槽14数量的插接口311(本例中,插接口311内上壁相对于上坡面形成下坡面3111);扣合面32通过若干条形槽321形成了符合扣进安装槽14的若干扣入部(未标注),各扣入部具有凹进部322及凹弧部323,其中:插接口311对应凹进部322并与凹进部32形成贯穿,凹弧部323连接凹进部32并形成于上、下坡面的背面。本例中,各扣入部上、下侧面形成有可分别与上、下卡孔112、1141相适配的呈斧形的上、下卡块323、324。

请参阅图1及图2并结合参阅图5及图6,压线组件40包括螺丝41及端子套42,螺丝41可以为现有技术的公螺丝,端子套42为矩形体,包括前后贯穿的长方孔42以及矩形体上面(未标注)向下贯穿并连通长方孔422螺丝孔421,螺丝41可拧接于螺丝孔421。本例中,端子套42装于安装槽14中,使弹性部212处于长方孔422,再使螺丝孔421对准沉孔111并通过螺丝41与螺丝孔421拧接,使得端子套42在安装槽14中可通过调节螺丝41实现上下移位,以此使得外部插入的线端(未图示)通过压线组件40与端子组21电性连通。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6,本实施例的组装形式包括:

第一步,将端子模组20从绝缘座体10尾部12装入,使后塞22落入凹部121,当后塞22落入凹部121时,端子组21中各端子弹性部212及其前端的翅起部214分别通过相应的第一端子孔122及让位孔123悬置于安装槽14中,此时各端子固定部211通过两侧凸刺2111分别与相应的第一端子孔122干涉并将端子组21中的各端子固定于绝缘座体中;

第二步,将各端子套42分别装于各安装槽14中,使得各端子弹性部212处于端子套42的长方孔422中,再使螺丝孔421对准绝缘座体10的沉孔111,并通过螺丝41与端子套42的螺丝孔421拧接,使得端子套42在安装槽14中可通过调节螺丝41实现上下移位,并使得外部插入的线端(未图示)通过压线组件40与端子组21电性连通。由于本实施例中,各安装槽14上方是沉孔111,为加强沉孔111周边强度,在安装槽14中相对于沉孔111形成凸台部141;同时由于各安装槽14贯穿缺口部115,使得各安装槽14在缺口部115呈现若干隔板142。

第三步,将扣合盖体30扣于绝缘座体10缺口部115,使得若干隔板142插于相应条形槽321,再通过上、下卡块323、324分别卡于上、下卡孔112、1141,以此使扣合盖体30牢牢地固定在绝缘座体10的前面而形成多孔(如多个插接口311的)插接界面。此时,置于安装槽14中的端子套42只能在安装槽14形成的限位空间中通过旋转螺丝41实现上下移位。同时悬置于安装槽14前的翅起部214抵接凹弧部323。到此便完成了接线端子排的组装。

实施例2:

请参阅图7并结合参阅图2至图6,图7中除端子组21及后塞22如实施例1中的端子组21及后塞22存在区别外,其它相应的组件均为同样的结构构造,因此为节省纸墨,对同样的结构构造不作重复赘述。

本例中,仅对端子组21及后塞22存在区别的结构构造予以详细说明。端子组21为数个端子排列构成,分别包括如实施例1相同的固定部211和弹性部212(在此不作赘述)。本例与实施例1相区别的是:接线部213后半部为夹线部(未标注),以此替换焊接面215,其中:夹线部包括一侧向上弯折延伸的对应的前后三角部2131以及前后三角部之间形成的叉口部2132,另一侧相对叉口部2132延伸有等腰三角部2133。当与线芯(未图示)连接时,前后三角部2131及等腰三角部2133向内弯折,使叉口部2132与等腰三角部2133合拢,以此将线芯的一端包夹于内,从而使线芯与端子连接为一体。后塞22具有塞板22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没有尾板222及其尾板222的相关结构,其中:塞板221扣于凹部121时,塞板221下侧面抵接各端子接线部213(靠近固定部211的)前半部,以此使绝缘本体10后面实现封装,并使夹线部悬于塞板221背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