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系统和具备该电池系统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63179发布日期:2020-04-10 23:5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电池系统和具备该电池系统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系统和具备该电池系统的车辆,在该电池系统中,层叠多个电池单体而设为电池层叠体,在构成该电池层叠体的电池单体之间设置冷却间隙,向该冷却间隙强制性地输送空气等冷却气体而冷却电池单体。



背景技术:

在电池系统中,能够串联地连接许多个电池单体而提高输出电压,另外能够并联地连接许多个电池单体而增大充放电电流。因而,在使用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的大电流、大输出用的电池系统中,串联地连接多个电池单体而提高输出电压。在使用于该种用途的电池系统中,以较大的电流进行充放电而发热,因此需要强制性地冷却电池单体。为了实现该目的,开发了层叠多个电池单体而设为电池层叠体并在电池单体之间设置冷却间隙的电池系统。(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65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该电池系统中,将多个电池单体以形成冷却间隙的方式夹装隔板地层叠而设为电池层叠体。向冷却间隙输送空气等冷却气体,自表面冷却电池单体。因而,在该电池系统中,能够利用向冷却间隙输送的空气等冷却气体冷却层叠的许多个电池单体。在该电池系统中,在电池层叠体的两侧配置束紧条,因此冷却气体通过一束紧条而向冷却间隙供给,通过另一束紧条而向外部排出。

如以上那样,在使冷却气体通过束紧条而向冷却间隙输送的电池系统中,例如,如图14所示,在束紧条104设置贯通该束紧条104的送风开口140。并且,在图14的电池系统中,为了使冷却气体通过束紧条104的送风开口140而输送冷却气体,在束紧条104的外侧配置送风通道106。送风通道106以覆盖束紧条104的送风开口140的状态配置,设为向内部空间强制输送冷却气体而向冷却间隙108送风的构造。

在以上的电池系统中,借助风机(未图示)向送风通道106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通过设于束紧条的送风开口而流入电池层叠体110的各冷却间隙108,并且通过了各冷却间隙108的冷却气体自相反侧的送风开口140流入送风通道106而排出(参照图14的箭头a)。但是,该电池系统存在以下问题,即,在束紧条104与电池层叠体110之间、束紧条104与送风通道106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层叠许多个电池单体101,并且在电池单体101之间夹装隔板102,从而层叠许多个电池单体101和隔板102而成的电池层叠体110中,由于电池单体101、隔板102的制造公差,无法使束紧条104与电池层叠体110气密地紧密接触。另外,在束紧条104与送风通道106的分界也无法使束紧条104与送风通道106气密地紧密接触。特别是,在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系统中,由于行驶中的振动等,这些间隙的状态微妙地变化,因此更难以保持为紧密接触状态以避免空气泄漏。

这样的形成于束紧条与电池层叠体之间、束紧条与送风通道之间的间隙成为空气泄漏的原因,由于该间隙,基于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的电池单体的有效的冷却被阻碍。特别是,当在排气侧配置风扇的情况下,相对于自流入侧的送风通道供给的用于冷却的有意的进气而言,自间隙流入束紧条与电池层叠体之间、束紧条与送风通道之间的空气是意外的进气(参照图14的箭头b),这样,吸入与用于冷却的空气不同的空气而无法高效地冷却。例如,在吸入舱室内的空气作为冷却用的气体的电池系统中,吸入舱室内的调整为适当温度的空气作为冷却用的气体,但自间隙流入束紧条与电池层叠体之间、束紧条与送风通道之间的气体是设置电池系统的空间内的空气,不限于一定调整为适当温度。因此,根据设置电池系统的部位,有时空间内的空气的温度上升至不适于冷却的温度,存在吸入这样的空气而冷却效率显著降低的隐患。另外,由于意外的进气,送风量增加,因此也存在风机的风扇的负荷增大而风扇的消耗电力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消除以上的缺点为目的而开发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如下电池系统和具备该电池系统的车辆,该电池系统利用简单的构造有效地阻止束紧条与电池层叠体之间和束紧条与送风通道之间的气体的泄漏,高效地向电池单体间的冷却间隙输送冷却气体,能够利用冷却气体高效地冷却电池单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其包括:电池层叠体10,其由沿着厚度方向层叠的多个方形的电池单体1和介于相邻的电池单体1之间并在与电池单体1之间形成冷却间隙8的绝缘性的隔板2层叠而成,在该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设有与多个冷却间隙8连通的开口部20;一对端板3,其分别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端面;一对束紧条4,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其两端固定于一对端板3,并且具有以能够使冷却气体流入多个冷却间隙8的方式与开口部20相对地开设的送风开口40;以及送风通道6,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覆盖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用于引导冷却电池单体1的冷却气体,在该电池系统中,向送风通道6强制性地输送冷却气体而冷却电池单体1。送风通道6具有沿着开设于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形成的流入开口60,并且使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与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彼此靠近。在隔板2中,沿着开口部20形成向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方向突出的封闭部28,该封闭部28插入流入开口60,包覆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和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

在本说明书中,电池层叠体的两侧是指与沿着厚度方向层叠的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是彼此层叠的电池单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利用隔板的封闭部覆盖送风通道的流入开口和束紧条的送风开口的相对的开口端,抑制因自送风通道与束紧条之间和隔板与束紧条之间的间隙的空气泄漏而导致冷却能力降低的事态,能够发挥高效的冷却能力。另外,通过有效地防止强制送风时的空气泄漏,能够减少由意外的进气导致的送风量的增加而防止风机的消耗电力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能够是,在电池层叠体10的侧面包括介于电池层叠体10与束紧条4之间的绝缘片5,该绝缘片5具有沿着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开设的贯通孔50,并且使贯通孔50的开口端与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彼此靠近,隔板2的封闭部28包覆贯通孔50的开口端。

采用上述结构,在利用绝缘片有效地防止电池层叠体与束紧条之间的空气泄漏的同时利用封闭部包覆设于绝缘片的贯通孔的开口端,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因自电池层叠体与绝缘片之间和束紧条与绝缘片之间的空气泄漏而导致冷却能力降低的事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能够是,隔板2包括介于电池单体1之间的夹装板部21和沿着夹装板部21的外周设置并沿着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突出的周壁部22,周壁部22上下分开地包括位于电池单体1的两侧面的外侧的侧面覆盖部24,并且在相对的上下的侧面覆盖部24之间设有使冷却间隙8的两端开口与电池层叠体10的外部连通的开口部20,侧面覆盖部24设有在剖视时弯折的突出片而设为封闭部28。

采用上述结构,利用设于隔板的周壁部,能够在将电池单体定位的同时连结于隔板,并且在周壁部的侧面覆盖部设置在剖视时弯折的突出片而设为封闭部,从而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形成向外侧方向突出的封闭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其包括:电池层叠体10,其由沿着厚度方向层叠的多个方形的电池单体1和介于相邻的电池单体1之间并在与电池单体1之间形成冷却间隙8的绝缘性的隔板2层叠而成,在该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设有与多个冷却间隙8连通的开口部20;一对端板3,其分别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端面;一对束紧条4,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其两端固定于一对端板3,并且具有以能够使冷却气体流入多个冷却间隙8的方式与开口部20相对地开设的送风开口40;绝缘片5,其在电池层叠体10的侧面介于电池层叠体10与束紧条4之间,并且具有沿着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开设的贯通孔50;以及送风通道6,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覆盖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用于引导冷却电池单体1的冷却气体,向送风通道6强制性地输送冷却气体而冷却电池单体1。送风通道6具有沿着开设于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形成的流入开口60,并且使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与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彼此靠近。在绝缘片5中,在贯通孔50的开口端,以包覆开口部20的开口端、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以及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的方式形成在剖视时弯折的封闭部58。

采用上述结构,利用绝缘片的封闭部覆盖送风通道的流入开口和束紧条的送风开口的相对的开口端,从而抑制因自送风通道与束紧条之间和绝缘片与束紧条之间的间隙的空气泄漏而导致冷却能力降低的事态,能够发挥高效的冷却能力。另外,通过有效地防止强制送风时的空气泄漏,能够减少由意外的进气导致的送风量的增加而防止风机的消耗电力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能够是,封闭部58在剖视时分支为t字形,将t字形的一分支部58a插入流入开口60而包覆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和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将t字形的另一分支部58b插入开口部20而包覆开口部20的开口端。

采用上述结构,利用介于隔板与束紧条之间的绝缘片,能够高效地封闭隔板、束紧条以及送风通道的开口端而抑制由空气泄漏导致的冷却能力的降低。另外,将开设于绝缘片的贯通孔的开口端弯折为在剖视时呈t字形而形成包覆部,因此使包覆部的形状稳定,能够可靠地包覆开口部、送风开口以及流入开口的开口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能够是,在送风通道6中,将形成为槽形的主体部61的相对壁61a的开口部侧向内侧弯折而设为弯折部62,并且将形成于相对的弯折部62之间的开口部分设为流入开口60,对于该流入开口60而言,使相对的弯折部62的顶端面的间隔(k)与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开口宽度(d)大致相等并比主体部61的槽宽(w)窄。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扩大送风通道的内部空间的同时使流入开口的开口端靠近送风开口的开口端,能够有效地防止自送风通道与束紧条之间的空气泄漏。

根据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能够是,该电池系统还包括向送风通道6强制输送冷却气体的风机7,将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的送风通道6中的一者设为流入侧通道6a,将另一者设为排气侧通道6b,并且将风机7连结于排气侧通道6b。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的具备电池系统的车辆,能够是,该车辆包括具备上述的任一结构的电池系统100、200、由该电池系统100、200供给电力的行驶用的电动机93、搭载所述电池系统100、200和所述电动机93的车辆主体91以及被所述电动机93驱动而使所述车辆主体91行驶的车轮97。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池系统的垂直横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池层叠体的垂直纵剖视图。

图5是隔板的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电池系统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且是隔板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且是送风通道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电池系统的概略水平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系统的垂直横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池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电池系统搭载于利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行驶的混合动力车的例子的框图。

图13是表示将电池系统搭载于仅利用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汽车的例子的框图。

图14是以往的电池系统的垂直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例示,本发明不特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本说明书绝非将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构件特定于实施方式的构件。特别是,对于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而言,只要没有特别进行特定的记载,就并非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只不过是说明例。另外,为了使说明清楚,在各附图中有时夸张地表示构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相同的名称、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实质相同的构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并且,对于构成本发明的各要素而言,也可以设为利用同一构件构成多个要素而利用一个构件兼用多个要素的形态,也能够相反地利用多个构件分担并实现一个构件的功能。

(实施方式1)

在图1~图4中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系统。这些图所示的电池系统100包括:电池层叠体10,其由沿着厚度方向层叠的多个方形的电池单体1和介于相邻的电池单体1之间并在与电池单体1之间形成冷却间隙8的绝缘性的隔板2层叠而成,在该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设有与多个冷却间隙8连通的开口部20;一对端板3,其分别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端面;一对束紧条4,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其两端固定于一对端板3,并且具有以能够使冷却气体流入多个冷却间隙8的方式与开口部20相对地开设的送风开口40;绝缘片5,其在电池层叠体10的侧面介于电池层叠体10与束紧条4之间,并且具有沿着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开设的贯通孔50;以及送风通道6,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覆盖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用于引导冷却电池单体1的冷却气体。并且,电池系统100包括向电池层叠体10的冷却间隙8强制输送冷却气体的风机7,设为利用该风机7向送风通道6强制性地输送冷却气体而冷却电池单体1的构造。

(电池单体1)

电池单体1是宽度比厚度大的将相对的主面1a设为四边形的方形的二次电池,沿着厚度方向层叠而构成电池层叠体10。虽未图示,但电池单体1是将电池壳体设为金属壳体的非水系电解液电池。作为非水系电解液电池的电池单体1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不过,电池单体也能够设为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其他所有的二次电池。

在电池单体1中,在将相对的主面1a的外形设为四边形的金属制的电池壳体收纳电极体并填充电解液。由金属壳体形成的电池壳体能够利用铝、铝合金制造。电池壳体包括将金属板压制加工为封闭底部的筒状而成的外装罐和气密地封闭该外装罐的开口部的封口板。在电池单体1中,在封口板的两端部固定正负的电极端子11,将封口板设为端子面1c,将端子面1c的相反侧的面即图3和图4中的电池单体1的下表面设为底面1d。在电池层叠体10中,以使端子面1c位于同一平面的姿态层叠多个电池单体1。

在电池层叠体10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相邻的电池单体1的正负的电极端子11固定金属板的汇流条13,利用汇流条13将电池单体1彼此串联地连接。不过,在电池层叠体中,也能够将电池单体串联且/或并联地连接。将相邻的电池单体彼此串联地连接的电池系统100能够提高输出电压而增大输出,将相邻的电池单体并联地连接而能够增大充放电的电流。图2所示的电池层叠体10包括18个电池单体1,将这些电池单体1串联地连接。不过,本发明不特定构成电池层叠体10的电池单体1的个数及其连接状态。

(隔板2)

在图2~图4所示的电池层叠体10中,在相邻的电池单体1之间夹持隔板2地层叠。隔板2通过成形绝缘材料的塑料而制成,使彼此相邻的电池单体1彼此绝缘。这样,在利用隔板2绝缘地层叠的电池单体1中,能够将外装罐设为铝等金属制。在图3~图5所示的隔板2中,利用塑料一体地成形夹装板部21和周壁部22,该夹装板部21以与相邻的电池单体1的主面1a接触的方式配置并夹持于电池单体1之间,该周壁部22沿着该夹装板部21的外周设置并沿着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突出。该隔板2设为在周壁部22的内侧配置电池单体1并将其配置于固定位置的形状,能够以不错位的方式层叠电池单体1。

并且,在隔板2中,为了有效地冷却电池单体1,在夹装于与电池单体1之间的夹装板部21设置供空气等冷却气体通过的冷却间隙8。图4和图5所示的隔板2的夹装板部21成形为在剖视时呈曲折状,在与作为相对的电池单体1的表面的主面1a之间设置多列彼此平行的冷却间隙8。冷却间隙8向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开口,使自单侧供给的冷却气体向相反侧排出而冷却电池单体1。

在该隔板2中,设置多列槽23而在与电池单体1之间设置冷却间隙8。在图中的隔板2中,以预定的间隔彼此平行地设置多个槽23。在图中的夹装板部21的两面设置槽23而在彼此相邻的电池单体1与隔板2之间设置多列冷却间隙8。该构造利用向形成于夹装板部21的两面的冷却间隙8输送的冷却气体,能够有效地冷却层叠于两面的电池单体1。不过,在隔板中,也能够仅在单面设置槽而在电池单体与隔板之间设置冷却间隙。

并且,在图3~图5所示的隔板2中,部分地切除夹装板部21的两侧部且是与开设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的开口部20相对的区域而设置缺口凹部27。该隔板2使自电池层叠体10的一开口部20流入的冷却气体自缺口凹部27向设于夹装板部21的两面的多个冷却间隙8分流而通过,与电池单体1的表面接触而进行冷却,使通过了夹装板部21的两面的冷却间隙8的冷却气体在相反侧的缺口凹部27合流而自电池层叠体10的另一开口部20排出。并且,在该隔板2中,通过在夹装板部21的两侧部设置缺口凹部27,能够防止电池单体1的外装罐的两侧部被隔板2强烈地按压。

并且,在图3和图5的隔板2中,使周壁部22的内形与电池单体1的外形大致相等,向周壁部22的内侧放入电池单体1而隔板2相对于电池单体1配置于固定位置。周壁部22包括位于电池单体1的两侧面1b的外侧而部分地覆盖电池单体1的侧面1b的侧面覆盖部24、位于电池单体1的底面1d的外侧而覆盖电池单体1的底面1d的整体的底面覆盖部25以及位于电池单体1的上表面的上侧而部分地覆盖电池单体1的端子面1c的上表面覆盖部26。如图4和图5所示,侧面覆盖部24、底面覆盖部25以及上表面覆盖部26向隔板2的两面且沿着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突出地设置。对于该隔板2而言,在两侧的侧面覆盖部24、底面覆盖部25以及上表面覆盖部26之间配置电池单体1,将电池单体1保持于固定位置。

侧面覆盖部24在电池单体1的两侧面1b的外侧上下分开地设置。图3和图5所示的侧面覆盖部24包括覆盖电池单体1的侧面1b的上端部的上侧覆盖部24a和覆盖电池单体1的侧面1b的下端部的下侧覆盖部24b。上侧覆盖部24a的上端连结于覆盖电池单体1的上表面的上表面覆盖部26,上表面覆盖部26和上侧覆盖部24a的主视形状设为倒l字形,包覆电池单体1的左右的上端角部。下侧覆盖部24b的下端连结于覆盖电池单体1的底面1d的底面覆盖部25的两端,底面覆盖部25和两侧的下侧覆盖部24b的主视形状设为上方开口的日文コ字形,包覆电池单体1的底部。

并且,对于侧面覆盖部24而言,在相对的上侧覆盖部24a与下侧覆盖部24b之间设置使冷却间隙8的两端开口自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20。对于图3和图5所示的隔板2而言,将分开地设置的上侧覆盖部24a与下侧覆盖部24b之间设为开口部20,设为使电池单体1的侧面1b自该开口部20部分地暴露的构造。对于该隔板2而言,在介于多个电池单体1之间地层叠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彼此相邻的隔板2的侧面覆盖部24彼此以相对的边缘连结而外侧面配置为同一平面状,并且相邻的隔板2的开口部20彼此连结而在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形成与多个冷却间隙8连通的开口部20。

(封闭部28)

并且,在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的隔板2中,沿着侧面覆盖部24的开口部20形成向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方向突出的封闭部28。图示的隔板2设有自各侧面覆盖部24的开口部20侧的端缘向外侧方向突出的水平姿态的封闭部28。对于图中的侧面覆盖部24而言,一体成形在剖视时弯折为l字形的突出片而设为封闭部28。如图3和图6所示,自侧面覆盖部24向外侧突出的封闭部28以插入在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配置的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并且进入在束紧条4的外侧配置的送风通道5的内部的状态配置。

在此,如图3所示,束紧条4开设有与电池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相对的送风开口40。并且,配置于束紧条4的外侧且覆盖该送风开口40的送风通道6设有沿着开设于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形成的流入开口60。并且,送风通道6以使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与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彼此靠近的状态配置。如图3和图6所示,自隔板2突出的封闭部28设为通过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而插入送风通道6的流入开口60,包覆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和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的构造。对于图示的封闭部28而言,将与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和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相对的面设为平面状。因而,图示的束紧条4和送风通道6以与封闭部28相对的送风开口40的内表面和流入开口60的内表面以成为同一平面状的方式靠近的状态配置,设为封闭部28的相对面与送风开口40和流入开口6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而封闭。这样,通过利用封闭部28覆盖送风通道6的流入开口60和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内表面,封闭送风通道6与束紧条4之间和隔板2与束紧条4之间的间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自该部分的空气泄漏。

优选的是,封闭部28设为通过送风开口40和流入开口60而插入至送风通道6的内部的突出长度。该构造利用插入流入开口60的封闭部28,能够可靠地封闭送风通道6与束紧条4之间的间隙。不过,封闭部28不需要一定插入至送风通道6的内部,能够设为至少封闭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的长度。并且,优选的是,封闭部28以与送风开口40和流入开口6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配置。特别是,以与流入开口6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配置封闭部28的构造能够有效地抑制自送风通道6与束紧条4之间和隔板2与束紧条4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空气的流动。另外,以与送风开口4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配置封闭部28的构造能够有效地抑制自隔板2与束紧条4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空气的流动。不过,也可以在封闭部28与送风开口40和流入开口60的内表面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其原因在于,在图13所示的以往的电池系统中,在束紧条的内侧和外侧存在多个部位的空气泄漏,相对于此,在图6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通过利用封闭部28封闭束紧条4的内侧和外侧的间隙,能够将空气泄漏的部位减少为1个部位。因此,即使在封闭部28与流入开口60的内表面之间存在一些间隙而空气稍微自该部分泄漏,也能够通过限定隔板4与送风通道6之间的空气泄漏来抑制空气的通过量。

在图3和图5所示的隔板2中,在上下分开地形成的侧面覆盖部24这两者设置封闭部28。即,在图中的隔板2中,使上侧覆盖部24a的下端和下侧覆盖部24b的上端分别向外侧突出地设置封闭部28。如图6的放大剖视图所示,自上侧覆盖部24a突出的封闭部28包覆送风开口40的上侧开口端和流入开口60的上侧开口端,抑制自送风开口40和流入开口60的上侧的空气泄漏。另外,自下侧覆盖部24b突出的封闭部28包覆送风开口40的下侧开口端和流入开口60的下侧开口端,抑制自送风开口40和流入开口60的下侧的空气泄漏。这样,在上下的侧面覆盖部24这两者设置封闭部28的构造具有能够有效地防止自送风开口40和流入开口60的上下方向的空气泄漏的特征。

不过,在电池系统中,虽未图示,但也能够仅在上下分开地形成的侧面覆盖部中的上侧覆盖部设置封闭部。在将层叠的电池单体的端子面设为上表面的电池层叠体中,在成为端子面的封口板的两端部配置电极端子,需要利用汇流条连结该部分,因此设为开放上表面侧的构造。相对于此,电池系统的底面侧被载置电池系统的基板等封闭。因此,在电池系统中,与底面侧相比,上表面侧难以气密地封闭,易于在上表面侧发生空气泄漏。因而,对于电池系统而言,通过至少在上侧覆盖部设置封闭部而抑制自上表面侧的空气泄漏,能够在设为简单的构造的同时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泄漏。

底面覆盖部25连结于夹装板部21的下端,设为沿着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即水平方向突出。在层叠电池单体1和隔板2的状态下,底面覆盖部25包覆相对的电池单体1的底面1d的整体。对于图4的隔板2而言,在夹装板部21的两面层叠电池单体1,因此一体成形地设置自夹装板部21的下端缘向两面侧突出的底面覆盖部25。图4所示的隔板2包括向夹装板部21的第1面侧突出的底面覆盖部25和向夹装板部21的第2面侧突出的底面覆盖部25,在电池单体1的底面侧使相对的底面覆盖部25彼此的顶端面彼此靠近而进行封闭。不过,对于隔板而言,也能够在电池单体的底面侧使相对的底面覆盖部彼此彼此层叠。该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层叠体的底面侧的气密性。

(端板3)

端板3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端。端板3连结于束紧条4,对电池层叠体10自两端面进行加压,以预定的紧固压力将电池层叠体10的各电池单体1固定为加压状态。端板3的外形是四边形的板状,与电池单体1的外形大致相等或比电池单体1的外形稍大,在两侧部连结束紧条4而将电池层叠体10固定为加压状态后不变形。该端板3在两侧部连结束紧条4,与电池单体1的表面以面接触状态紧密接触,以均匀的压力将电池单体1固定为加压状态。在电池系统中,在电池层叠体10的两端部配置端板3,利用压制机(未图示)对两端的端板3进行加压而将电池单体1保持为沿着层叠方向加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端板3固定束紧条4,将电池层叠体10保持为预定的紧固压力而固定。在端板3连结于束紧条4之后,解除压制机的加压状态。

(束紧条4)

如图1~图3所示,束紧条4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面,连结电池层叠体10的两端的端板3,沿着层叠方向以加压状态固定多个电池单体1。束紧条4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而制成。该束紧条4包括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侧面的侧面板部41和位于该侧面板部41的两端部且配置于端板3的外侧端面的固定部42,固定部42借助止动螺钉18固定于端板3的两侧部。

并且,束紧条4在侧面板部41的除了外周缘部以外的内侧设有送风开口40,设为能够向电池层叠体10的内部输送冷却气体的构造。图中的送风开口40与开设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的开口部20相对地开设。在图中的束紧条4中,在侧面板部41的外周缘部设置四边形的周缘板部41a,将周缘板部41a的内侧设为送风开口40。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侧面板部41中,利用连结条41b纵横地连结四边形的周缘板部41a,利用连结条41b加强周缘板部41a,同时在周缘板部41a的内侧设置划分为多个的送风开口40。在图中的束紧条4中,以连结纵横地划分的多个送风开口40的位于最外周的开口端的线成为沿着开设于电池层叠体10的侧面的开口部20的开口端的形状的方式设置送风开口40。即,送风开口40沿着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侧面的开口部20的开口端开设,特别是,位于送风开口40的最外周的开口端中的上侧开口端和下侧开口端配置为靠近开口部20的上下的开口端。该送风开口40的上侧开口端和下侧开口端被自隔板2的侧面板部24突出的封闭部28包覆。

另外,在图示的束紧条4中,利用纵横地连结周缘板部41a的连结条41b划分为多个送风开口40。因此,在配置于与这些连结条41b相对的位置的隔板2中,不设置自侧面覆盖部24突出的封闭部28,将侧面覆盖部24的外侧面设为平坦面。即,对于隔板2而言,仅在位于送风开口40的开口部分而不与连结条41b相对的侧面覆盖部24设置突出片而设为封闭部28。不过,束紧条不需要一定设置连结条。对于不具有连结条的束紧条而言,能够利用封闭部包覆开设于侧面板部的送风开口的上下的开口端的整体。

并且,如图3和图6所示,束紧条4包括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上表面的上表面侧卡定部43和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底面的底面侧卡定部44。在图中的束紧条4中,将侧面板部41的上端部向内侧弯折为直角而设置上表面侧卡定部43。上表面侧卡定部43具有覆盖电池层叠体10的上表面的水平部,将该水平部的内表面设为平面状,将各个电池单体1的端子面1c配置于同一平面。在图3的电池系统100中,如图6所示,在电池单体1的端子面1c配置隔板2的上表面覆盖部26。因而,该电池系统100配置为隔板2的上表面覆盖部26夹持于端子面1c与上表面侧卡定部43之间。电池单体1的端子面1c隔着隔板2的上表面覆盖部26按压于上表面侧卡定部43而配置于同一平面。

并且,在图中的束紧条4中,将侧面板部41的下端部向内侧弯折为直角而设置底面侧卡定部44。对于底面侧卡定部44而言,增长自侧面板部41的下端突出的突出长度而在较大的面积覆盖电池层叠体10的底面,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自电池层叠体10的底面侧向束紧条4的内侧流入。在图示的束紧条4中,将底面侧卡定部44的突出长度设为电池层叠体10的宽度的约1/3。不过,底面侧卡定部44的突出长度也能够设为电池层叠体10的宽度的1/10~1/2。

(绝缘片5)

绝缘片5是介于电池层叠体10与束紧条4之间的片材,将树脂材料成形为预定的立体形状而成。绝缘片5例如能够利用注塑成形等方法将热塑性树脂成形为预定的立体形状的片状而制成。对于制造绝缘片5的热塑性树脂而言,适合使用耐热特性优异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特别是,通过向聚丙烯添加滑石等填料,能够在廉价地制造的同时提高耐热性和耐湿性。不过,对于热塑性树脂而言,也能够使用聚丙烯以外的树脂,另外,对于向树脂添加的填料而言,也能够根据目的而使用各种各样的填料。

图2和图3所示的绝缘片5包括夹装于束紧条4与电池层叠体10之间的平面部51,在该平面部51的内侧的区域中沿着电池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开设贯通孔50。绝缘片5的平面部51成形为沿着周缘板部41a的内表面的四边形的框形状,并且纵横地设置沿着形成于侧面板部41的连结条41b的内表面的中间连结部52。即,在图2的绝缘片5中,沿着束紧条4的划分为多个的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开设贯通孔50。划分为多个的贯通孔50配置为位于最外周的开口端中的上侧开口端和下侧开口端靠近开口部20的上下的开口端。该贯通孔50的上侧开口端和下侧开口端被自隔板2的侧面板部24突出的封闭部28包覆。在图2所示的绝缘片5中,将贯通孔50沿着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划分为多个,但也能够不设置中间连结部地开设贯通孔。

并且,在图3和图6所示的绝缘片5中,在上端部成形而设置在束紧条4的上表面侧卡定部43与隔板2的上表面覆盖部26之间配置的层叠部53。层叠部53设为沿着上表面侧卡定部43的内侧面弯折的形状,成形为将一端连结于平面部51的形状。为了能够将束紧条4的上表面侧卡定部43和上表面覆盖部26配置为非接触状态,层叠部53延伸至比上表面侧卡定部43的顶端缘靠内侧的位置,并且成形为能够覆盖上表面侧卡定部43的整体的全长。该绝缘片5以沿着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开口缘配置贯通孔50的开口缘的状态配置于束紧条4的内表面的固定位置。即,在连结于束紧条4的绝缘片5中,平面部51配置于束紧条4的周缘板部41a的内表面,中间连结部52沿着连结条51b的内表面配置,并且层叠部53配置于上表面侧卡定部43的内表面,由此绝缘片5配置于束紧条4的固定位置。

这样,使绝缘片5介于束紧条4与电池层叠体10之间的构造能够在使金属制的束紧条4与电池层叠体10绝缘的同时有效地防止电池层叠体10与束紧条4之间的空气泄漏。特别是,通过利用封闭部28自隔板2的侧面覆盖部24越过绝缘片5的贯通孔50地包覆至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内表面,能够可靠地抑制自电池层叠体10与绝缘片5之间和束紧条4与绝缘片5之间的空气泄漏。不过,虽未图示,但电池系统也能够省略绝缘片。

并且,在图2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在绝缘片5与隔板2之间夹装缓冲件19。该缓冲件19例如通过将具有连续气泡的塑料发泡体切割为预定的形状而成。在图示的缓冲件19中,将切割为细长的棱柱状的构件连结为沿着贯通孔50的四边形的框形状而配置于绝缘片5的平面部51的内表面。该缓冲件19以按压状态夹装于绝缘片5与隔板2之间而弹性变形,成为压缩的状态而封闭绝缘片5与隔板2的间隙。这样,将缓冲件19夹装于绝缘片5与隔板2之间的构造有效地封闭绝缘片5与隔板2之间的间隙,能够减少自该部分的空气泄漏。不过,该缓冲件也能够省略。

并且,在图1~图4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利用覆盖壳体17包覆电池层叠体10的上表面侧。该覆盖壳体17由塑料成形,封闭电池层叠体10的上表面侧。这样,通过利用覆盖壳体17封闭电池层叠体10的上表面侧,能够抑制自电池层叠体10的上表面侧,即电池单体1的端子面1c侧的空气泄漏。另外,图3所示的覆盖壳体17还包覆束紧条4的上表面侧卡定部43的顶端部且是上表面侧卡定部43与隔板2的分界部分。该构造能够减少自上表面侧卡定部43与隔板2的分界部分的空气的泄漏。

(送风通道6)

送风通道6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使强制输送至内部的冷却气体自电池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向冷却间隙8输送。送风通道6形成为覆盖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形状且是中空状。在中空状的送风通道6中,开设同与冷却间隙8连通的开口部20和送风开口40连结的流入开口60以向电池层叠体10输送冷却气体。在图3所示的送风通道6中,将形成为日文コ字形的槽形的主体部61的相对壁61a的开口部侧向内侧弯折而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c字形,以使上下的弯折部62与束紧条4的外侧面面接触的状态配置送风通道6。在该送风通道6中,将形成于相对的上下的弯折部62的顶端面之间的开口部分设为流入开口60。

在图3和图6所示的送风通道6中,使主体部61的槽宽(w)比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开口宽度(d)宽,并且使相对的弯折部62的顶端面的间隔(k)比主体部61的槽宽(w)窄。并且,在送风通道6中,使相对的上下的弯折部62的顶端面延伸至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使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与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彼此靠近。优选的是,相对的弯折部62的顶端面的间隔(k)设为与送风开口40的开口宽度(d)大致相等或比送风开口40的开口宽度(d)稍窄。特别是,弯折部62的顶端面的间隔(k)设为与自隔板2突出的上下的封闭部28的外宽(s)大致相等。由此,在利用封闭部28包覆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和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的状态下,利用封闭部28的相对面将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面封闭为紧密接触状态,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自该部分泄漏。通过利用封闭部28覆盖送风通道6的流入开口60和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内表面,封闭送风通道6与束紧条4之间和隔板2与束紧条4之间的间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自该部分的空气泄漏。

这样,使主体部61的槽宽(w)比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开口宽度(d)宽的送风通道6具有能够扩大通道内的空间的特征。另外,该送风通道6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c字形并使上下的弯折部62的顶端面朝向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延伸,从而能够可靠地封闭该送风通道6与封闭部28的间隙。因此,使弯折部62的外侧面与束紧条4的外侧面以面接触状态抵接,能够减少束紧条4与送风通道6之间的空气泄漏。

并且,在使送风通道6的弯折部62延伸至封闭部28的构造中,如图7所示,也能够在隔板2的封闭部28的顶端部设置钩部29。在该隔板2中,使突出的封闭部28在弹性变形的同时插入送风开口40和流入开口60,并且将顶端的钩部29以卡定状态配置于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部,从而在将封闭部28配置于送风通道6的固定位置的同时能够利用钩部29更可靠地封闭封闭部28与流入开口60之间的间隙。

并且,送风通道也能够设为图8所示的形状。在该图所示的送风通道16中,使形成为日文コ字形的槽形的主体部61的槽宽(w)与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开口宽度(d)大致相等,并且将上下的相对壁61a的顶端部向外侧弯折而设置弯折部62。上下的弯折部62以面接触状态配置于束紧条4的外侧面。在该送风通道6中,将主体部61的开口部分设为流入开口60,使插入该流入开口60的封闭部28的相对面以与流入开口60的内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进行包覆。该构造通过使包覆流入开口60的封闭部28以较大的面积与流入开口60的内周面紧密接触而能够更有效地封闭间隙。

在图1的立体图和图9的概略水平剖视图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在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配置一对送风通道6。这些送风通道6由流入侧通道6a和排出侧通道6b构成。流入侧通道6a和排出侧通道6b彼此设于相反侧,自流入侧通道6a向排出侧通道6b输送冷却气体而冷却电池单体1。多个送风间隙8并联地连结于流入侧通道6a和排出侧通道6b。因而,输送至流入侧通道6a的冷却气体向多个送风间隙8分支地输送而自流入侧通道6a向排出侧通道6b输送。

(风机7)

强制输送冷却气体的风机7连结于送风通道6。在图1和图9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将风机7连结于排出侧通道6b,该风机7自排出侧通道6b强制性地吸入空气而进行排气,从而向电池层叠体10的冷却间隙8强制输送冷却气体。风机7自排出侧通道6b强制性地吸入冷却气体而进行排气。因而,在该电池系统100中,按照流入侧通道6a→送风间隙8→排出侧通道6b→风机7的次序输送冷却气体而冷却电池单体1。不过,风机也能够连结于流入侧通道。该风机向流入侧通道强制性地供给冷却气体。因而,在该电池系统中,按照风机→流入侧通道→送风间隙→排出侧通道的次序输送冷却气体而冷却电池单体。

在图1和图9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将风机7连结于在排出侧通道6b的一端且是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的一端开设的排气口63。对于排出侧通道6b而言,封闭未配置风机7的相反侧的一端,能够不泄漏地向风机7输送通过电池层叠体10的送风间隙8而流入排出侧通道6b的冷却气体。另外,对于配置于与排出侧通道6b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的流入侧通道6a而言,在俯视电池系统100时,将流入侧通道6a的位于排出侧通道6b的连结有风机7的排气口63的对角的一端设为开口而设为供冷却气体流入的流入口64,并且封闭流入侧通道6a的相反侧的一端。由此,能够使自流入口64流入流入侧通道6a的内部的冷却气体不泄漏地通过电池层叠体10的送风间隙8。如图9的箭头所示,如以上那样将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的流入侧通道6a的流入口64和排出侧通道6b的排气口63配置于对角的位置的构造具有能够向各个冷却间隙8均匀地强制送风的特征。

风机7包括利用电动机进行旋转的风扇,电动机的运转被控制电路(未图示)控制。控制电路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风机7的电动机的运转。在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最高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控制电路运转风机7的电动机而向送风间隙8强制输送冷却气体。在最高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停止电动机的运转。并且,控制电路也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向电动机供给的电力,将电池单体1控制在预定的温度范围。例如,也能够是,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升高时,逐渐增大向电动机供给的电力而增多风机7所输送的风量,在检测温度降低时,减小电动机的供给电力而控制在设定的温度范围。

在风机7中,例如能够使用西洛克风扇7a。在图1和图9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将作为风机7的西洛克风扇7a的进气口7a连结于在排出侧通道6b的一端开设的排气口63,强制性地排出排出侧通道6b的内部的空气。在该电池系统100中,借助连结于排出侧通道6b的排气口63的风机7向外部强制输送通过了电池层叠体10的冷却间隙8的冷却气体。

并且,对于图1所示的作为风机7的西洛克风扇7a而言,增长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将整体的形状设为大致圆柱状,连结于排出侧通道6b的排气口63。在该电池系统100中,将西洛克风扇7a的旋转轴线配置为与电池层叠体10的底面垂直的方向,换言之,将大致圆柱状的西洛克风扇7a配置为铅垂姿态。在图1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将西洛克风扇7a配置于端板3的外侧并连结于排出侧通道6b的一端。在连结于送风通道6的大致圆柱状的西洛克风扇7a中,开设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进气口7a,并且将该进气口7a连结于排出侧通道6b的排气口63。不过,在风机中,也能够使用轴流风扇来代替西洛克风扇。

在图1和图9所示的电池系统100中,在排出侧通道6b的一端连结风机7。不过,风机不需要一定连结于送风通道的一端,也能够如图9的虚线所示那样配置于送风通道6的内部,或者也能够配置于送风通道6的外部且是主体部61的侧面。对于该风机7x而言,能够减短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将整体的形状设为圆盘状,配置于排出侧通道6b的内部或外部。对于该风机7x而言,能够将风扇的旋转轴线配置为与电池层叠体的侧面垂直的方向,换言之,将圆盘状的风机配置为与电池层叠体的侧面平行的姿态。在送风通道的内部配置风机的构造具有能够不增大电池系统的外形地节省空间地配置风机的特征。图9的虚线所示的圆盘状的风机7x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的单侧且是排出侧通道6b的中央部。该构造能够自排出侧通道6b的中央部朝向外部排气,因此,在流入侧通道中,能够在两端开设流入口而流入冷却气体,或者在流入侧通道的主体部的侧面开设流入口而流入冷却气体。

并且,风机不需要一定直接地连结于送风通道,也能够配置于与送风通道连结的流路。例如,风机也能够配置于与排出侧通道连结的排出通路、与流入侧通道连结的流入通路。在该电池系统中,不在送风通道的附近配置风机,因此能够减少对电池系统的外形、配置要求的制约。

(实施方式2)

并且,在图10和图11中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系统。这些图所示的电池系统200与上述的电池系统100同样,利用封闭部封闭束紧条4与电池层叠体10之间和束紧条4与送风通道6之间的间隙,但不同的是,不将该封闭部设于隔板2而是设于绝缘片5。因而,在该电池系统200中,关于隔板12和绝缘片15以外的构件,能够采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在图10和图11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0和图11所示的隔板12与上述的隔板2同样,将分开地设置的上侧覆盖部24a与下侧覆盖部24b之间设为开口部20,设为使电池单体1的侧面1b自该开口部20部分地暴露的构造,但不设置自侧面覆盖部24的顶端向电池层叠体10的两侧方向突出的突出片,将侧面覆盖部24的外侧面设为沿着束紧条4的内表面的平面状。对于该隔板12而言,利用设于绝缘片15的贯通孔50的开口端的封闭部58包覆在相对的上侧覆盖部24a与下侧覆盖部24b之间形成的开口部20的开口端。

图11所示的绝缘片15具有沿着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开设的贯通孔50,在该贯通孔50的开口端形成在剖视时弯折的封闭部58。绝缘片15使用树脂材料而成形为预定的立体形状。对于该树脂材料而言,能够与上述同样地使用向聚丙烯添加滑石而成的材料。另外,对于成形为立体形状的绝缘片的树脂材料而言,也能够代替滑石而添加碳纤维、玻璃纤维、石膏纤维、芳纶纤维等纤维材料而进行加强,或者在滑石的基础上添加碳纤维、玻璃纤维、石膏纤维、芳纶纤维等纤维材料而进行加强。在图中的绝缘片15中,相对于具有预定的厚度的平面部51设置沿着绝缘片15的厚度方向突出的较短的筒状的突出部而设为封闭部58。图11的封闭部58在剖视时分支为t字形,利用t字形的一分支部58a包覆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和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利用t字形的另一分支部58b包覆开口部20的开口端。图示的封闭部58设为沿着设于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的内周面的筒状且是自绝缘片15的平面部51突出预定的高度的立体形状,从而保持为预定的形状。

在该绝缘片15中,将自贯通孔50的开口端向外侧方向突出的作为一分支部58a的突出部以嵌合状态插入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并且使贯通送风开口40的封闭部58的顶端部延伸至送风通道6的内表面,利用该封闭部58包覆送风开口40的开口端和流入开口60的开口端。另外,在该绝缘片15中,将自贯通孔50的开口端向内侧方向突出的作为另一分支部58b的突出部以嵌合状态插入隔板12的开口部20,在筒状的封闭部58的上表面侧包覆上侧覆盖部24a的下端面,并且在筒状的封闭部58的下表面侧包覆下侧覆盖部24b的上端面。

该绝缘片15包括由相对于沿着束紧条4的周缘板部41a形成的平面部51以在剖视时成为t字形的方式向交叉的两个方向突出的分支部58a、58b构成的封闭部58,从而将该封闭部58保持为预定的形状,沿着隔板12的开口部20、束紧条4的送风开口40,并且沿着送风通道6的流入开口60嵌合而包覆各个开口端。由此,与隔板12、束紧条4以及送风通道6的开口端以紧密接触状态接触,抑制自绝缘片15与隔板12之间、绝缘片15与束紧条4之间以及送风通道6与束紧条4之间的间隙的空气泄漏,能够防止冷却能力的降低。

以上的电池系统最适于向使电动车辆行驶的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池系统。以上的电池系统能够使用为作为搭载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的利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这两者行驶的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者仅利用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汽车等所能够利用的电源。另外,也能够为了获得驱动车辆的电力而构筑并搭载将许多个上述的电池系统串联、并联地连接并进而添加需要的控制电路而成的大容量、高输出的电池系统。

(混合动力车用电池系统)

图12表示将电池系统搭载于利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这两者行驶的混合动力车的例子。该图所示的搭载有电池系统的车辆hv包括车辆主体91、使该车辆主体91行驶的发动机96和行驶用的电动机93、被上述的发动机96和行驶用的电动机93驱动的车轮97、向电动机93供给电力的电池系统100以及对电池系统100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发电机94。电池系统100借助dc/ac逆变器95连接于电动机93和发电机94。车辆hv在相对于电池系统100的电池进行充放电的同时利用电动机93和发动机96这两者行驶。电动机93在发动机效率较差的区域,例如加速时、低速行驶时被驱动而使车辆行驶。自电池系统100向电动机93供给电力而驱动电动机93。发电机94被发动机96驱动,或者被对车辆施加制动时的再生制动驱动,从而对电池系统100的电池进行充电。

(电动汽车用电池系统)

另外,图13表示将电池系统搭载于仅利用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汽车的例子。该图所示的搭载有电池系统的车辆ev包括车辆主体91、使车辆主体91行驶的行驶用的电动机93、被该电动机93驱动的车轮97、向该电动机93供给电力的电池系统100以及对该电池系统100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发电机94。电池系统100借助dc/ac逆变器95连接于电动机93和发电机94。自电池系统100向电动机93供给电力而驱动电动机93。发电机94被对车辆ev进行再生制动时的能量驱动而对电池系统100的电池进行充电。

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车辆中,搭载后部侧电池系统100。在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系统100中,优选的是,能够将作为流入侧通道6a的流入侧的空气的进气口设于车辆的舱室侧。在该电池系统中,吸入舱室内的空气,因此能够将调整为适当温度的室内的空气作为冷却气体向电池单体1输送而进行冷却。其原因在于,通常,车辆的舱室内保持为25度左右的温度。因而,通过吸入舱室内的空气并向冷却间隙输送,能够无关季节、天气地将冷却气体的温度始终设为稳定的温度。特别是,以上的电池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自束紧条与电池层叠体之间和束紧条与送风通道之间的空气泄漏,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意外的进气而导致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池系统最适于使用为向要求大电力的车辆的电动机供给电力的车辆用的电源。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电池系统;1、电池单体;1a、主面;1b、侧面;1c、端子面;1d、底面;2、12、隔板;3、端板;4、束紧条;5、15、绝缘片;6、16、送风通道;6a、流入侧通道;6b、排出侧通道;7、7x、风机;7a、西洛克风扇;7a、进气口;8、冷却间隙;10、电池层叠体;11、电极端子;13、汇流条;17、覆盖壳体;18、止动螺钉;19、缓冲件;20、开口部;21、夹装板部;22、周壁部;23、槽;24、侧面覆盖部;24a、上侧覆盖部;24b、下侧覆盖部;25、底面覆盖部;26、上表面覆盖部;27、缺口凹部;28、封闭部;29、钩部;40、送风开口;41、侧面板部;41a、周缘板部;41b、连结条;42、固定部;43、上表面侧卡定部;44、底面侧卡定部;50、贯通孔;51、平面部;52、中间连结部;53、引导槽;58、封闭部;58a、分支部;58b、分支部;61、主体部;61a、相对壁;62、弯折部;63、排气口;64、流入口;91、车辆主体;93、电动机;94、发电机;95、dc/ac逆变器;96、发动机;97、车轮;101、电池单体;102、隔板;104、束紧条;106、送风通道;108、冷却间隙;110、电池层叠体;140、送风开口;hv、车辆;ev、车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