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门窗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1019发布日期:2019-03-15 23:4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门窗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门窗开关。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门窗开关上有四个按钮,每个按钮上的透明图标通过一个led灯进行点亮,因此需要用到四盏led灯,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并且每个led的特性略有不同会使得四个按钮上的发光效果略有不同,降低了按钮的美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门窗开关,具有通过一盏led灯实现多个按钮同时点亮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门窗开关,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上安装有按钮,所述外壳内设有led灯,所述led灯的上方固定有导光体,所述导光体上设有多个与安装槽一一对应的发光段,所述发光段插入安装槽中,所述导光体能够将led灯上的光源导向各个发光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光体来将一个led灯上的光传递到四个发光段上,从而使得一个led灯能够照亮四个按钮,从而减少了led灯,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四个按钮的光源均来源于一个led灯使得,四个按钮的亮暗程度接近,使得人们使用时更加舒适。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槽为两排每排两个,所述导光体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所述导光体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导光块,所述导光块包括引光段,所述引光段位于led灯的正上方,所述引光段为弧形且两个引光段的外弧面相对,所述引光段的上端连接有导光段,所述导光段的另一端连接有两个前后对称的放光段,所述放光段包括与导光段连接的分流段,分流段为弧形,并且同一个导光段上连接的两个分流段的外弧面相对,所述分流段的另一端连接有延伸段,延伸段为弧形并向上延伸,并且通过分流段与同一个导光段连接的两个延伸段的内弧面相对,所述发光段连接在延伸段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led灯上的灯光同时传入两个引光段,由于引光段为弧形,在引光段的作用下光被反射到导光段上,然后导光段光均分到分流段上,由于分流段为弧形,在分流段的作用下向前后两侧导光并将光导入到延伸段中,由于延伸段为弧形,光被导入到放光段上并通过放光段散出,如此四个发光段的光源均来源于一个led灯且传递方式相同,因此当led灯亮时,四个发光段会同时点亮并通过按钮上的图标透出,使得四个按钮的亮度一致,提高人们感官的舒适性并且节省了led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扣合连接,所述安装槽位于上壳体上,所述下壳体内固定有隔板,隔板的下方安装有电路板,所述led灯焊接在电路板上,所述隔板上设有供led灯漏出的导光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隔板将电路板与上壳体的内腔分离,使得若水通过安装槽漏入上壳体内时,水也不易直接留到电路板上,从而对电路板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上设有挡块,所述导光槽开设在挡块上,所述led灯插入导光槽内,所述引光段的下端插入导光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块能够将led灯散发的光进行遮挡,使得led灯散发的光能够更多的通过引光段导出,减少了光的损失。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光块的前后两侧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两端同时与两个导光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块将两个导光块连接,使得两个导光块连接更加紧密不易分离,从而防止一侧的导光块发生形变后造成两个导光块上的发光段的亮暗不一致的现象发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体内壁的上端固定有四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朝向连接块的一侧固定有第一限位块,两个第一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小于连接块的长度,所述固定块朝向导光段的一侧固定有第二限位块,两个第二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小于导光段的宽度,所述导光段的下段固定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隔板抵接,所述导光段的上端与上可以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光体安装完后,连接块的左右两端会手袋第一限位块的限制,导光段的前后两侧会受到第二限位块的限制,从而使得导光体在水平方向上不易滑动,并且通过上壳体和支撑脚的作用,使得导光体在竖直方向上也不易滑动,从而使得导光体的位置固,使得本开关在跟随汽车运动时,导光体的位置不易变动,使得四个按钮上的亮暗程度能够保持一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上设有供支撑脚伸入的支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脚能够嵌入到支撑槽内,支撑槽能够限制支撑脚的滑动范围,提高对导光体的限位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体的内壁上固定有多个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位置与连接块和导光块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块来与导光体接触,降低上壳体的壁厚且使得人们安装本开关更加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辅助槽,所述下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与辅助槽对应的辅助块,所述辅助块可与辅助槽过盈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上壳体和下壳体扣合后,辅助块插入辅助槽中,并且辅助块可与辅助槽过盈配合,从而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更加紧密不易分离。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导光体将一个led灯上的光均匀分散到四个发光段上,从而实现四个按钮同时点亮,从而减少了led灯数量,降低了加工成本,并且四个按钮的亮度较为接近,使得人们观看按钮时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导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凸显本实施例中上壳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壳体;2、下壳体;3、隔板;4、电路板;5、led灯;6、导光块;7、连接块;11、安装槽;12、按钮;13、固定块;14、第一限位块;15、第二限位块;16、定位块;31、挡块;32、导光槽;33、支撑槽;61、引光段;62、导光段;63、放光段;64、支撑脚;631、分流段;632、延伸段;633、发光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门窗开关,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卡扣连接,在下壳体2上固定有隔板3,隔板3的下方安装有电路板4,电路板4上安装有led灯5,在隔板3上固定有挡块31,挡块31上开设有供led灯5漏出的导光槽32。

如图1、图2所示,在上壳体1上设有四个安装槽11,安装槽11为两排且每排两个。安装槽11上安装有按钮12,按钮12上设有透明材质制成的图标。在隔板3与上壳体1之间设有采用pc透明材质制成的导光体,导光体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导光块6,以及连接两个左右对称的导光块6的两个连接块7,左导光段62和右导光段62相互对称。

如图2、图3所示,导光块6包括引光段61,引光段61下端位于led灯5的正上方并插入到挡块31内,两个导光块6的引光段61连接在一起,引光段61为弧形且两个引光段61的外弧面相对。引光段61的上端连接有导光段62,导光段62的另一端连接有两个前后对称的放光段63。

如图2、图3所示,放光段63包括与导光段62连接的分流段631,分流段631为弧形,并且同一个导光段62上连接的两个分流段631的外弧面相对,分流段631的另一端连接有延伸段632,延伸段632为弧形并向上延伸,并且通过分流段631与同一个导光段62连接的两个延伸段632的内弧面相对,在延伸段632的上端固定有向上延伸的发光段633,四个发光段633分别插入四个安装槽11中。

如图2、图3所示,led灯5上的灯光同时传入两个引光段61,由于引光段61为弧形,在引光段61的作用下光被反射到导光段62上,并且挡块31能够将led灯5散发的光进行遮挡,使得led灯5散发的光能够更多的的通过引光段61导出,然后导光段62光均分到分流段631上,由于分流段631为弧形,在分流段631的作用下向前后两侧导光并将光反射到延伸段632中,由于延伸段632为弧形,光被反射到放光段63上并通过放光段63散出,如此四个发光段633的光源均来源于一个led灯5且传递方式相同,因此当led灯5亮时,四个发光段633会同时点亮并通过按钮12上的图标透出,使得四个按钮12的亮度一致,提高人们感官的舒适性且节省了led灯5。

如图3、图4所示,在上壳体1内壁的上端固定有四个固定块13,固定块13朝向连接块7的一侧固定有第一限位块14,两个第一限位块14之间的距离略小于连接块7的长度,使得连接块7嵌入到两个第一限位块14之间后导光体不易左右滑动,使得本开关在跟随汽车运动时,导光体的左右位置不会发生变动而影响按钮12的发光效果。

如图3、图4所示,在固定块13朝向导光段62的一侧固定有第二限位块15,两个第二限位块15之间的距离略小于导光段62的宽度,使得导光段62嵌入两个第二限位块15之间时,导光段62被第二限位块15夹紧,使得本开关在跟随汽车运动时,导光体的前后位置不易发生变动而影响按钮12的发光效果。

如图2、图4所示,导光段62的下段固定有支撑脚64,在隔板3上设有供支撑脚64插入的支撑槽33,在上壳体1的内壁上固定有多个定位块16,定位块16的位置与连接块7和导光块6对应,当上壳体1与下壳体2扣合时,支撑脚64抵接在支撑槽33底部且定位块16抵接在连接块7和导光块6的上端,从而使得导光体不易上下运动,进一步提高对导光体的定位效果,使得本开关跟随汽车运动时,导光体的位置不易发生变动。

具体使用过程:当led亮起后,引光段61将光引入到导光段62,然后通过分流段631分出,并在延伸段632作用下将光向上导最后通过发光段633发出,如此使得一个led灯5能够同时点亮四个按钮12,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四个按钮12的光源均来源于一个led灯5使得,四个按钮12的亮暗程度接近,使得人们使用时更加舒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