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4571发布日期:2019-06-18 23:27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电弧,电弧的产生将导致动触头或静触头烧损,进而导致继电器的接触电阻变大很多,而且接触电阻的变大值不可控,影响产品的稳定性能。现有的继电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少并控制接触电阻的变大量、提高产品的稳定性的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包括电磁线圈单元(10)、转动设置于电磁线圈单元(10)一侧的旋转永磁衔铁(20)、第一端与旋转永磁衔铁(20)的一端活动地抵接的滑块(30)、与滑块(30)的第二端活动地抵接的动触头单元(40)及与动触头单元(40)相对设置的静触头单元(50),动触头单元(40)包括动触头端子板(41)、与动触头端子板(41)连接的两个动触头弹片(42)及两个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动触头弹片(42)上的动触头(43),两个动触头弹片(42)之间具有间隙,静触头单元(50)包括静触头端子板(51)及两个间隔固定设置于静触头端子板(51)上的静触头(52),滑块(30)包括底板(31)、与底板连接的延伸板(32)及设置于延伸板(32)远离底板(31)的端部的推动片(33),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均位于推动片(33)朝向底板(31)的一侧,推动片(33)先后抵接并拉动两个动触头弹片(42),使得两个动触头(43)先后与对应的静触头(52)分离并脱离接触。

进一步地,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之间设置有开口(44),动触头端子板(41)的中部且正对开口(44)的位置开设有通孔(45),滑块(30)穿过动触头端子板(41)的通孔(45)及开口(44)。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44)的宽度大于间隙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31)朝向旋转永磁衔铁(20)的侧面开设有凹槽(311),旋转永磁衔铁(20)朝向底板(31)的一端设置有支脚(21),所述支脚(21)位于凹槽(311)中。

进一步地,两个动触头(43)分别为第一动触头(431)及第二动触头(432),两个静触头(52)分别为第一静触头(521)及第二静触头(522),第一动触头(431)与第一静触头(521)可活动地抵接,第二动触头(432)与第二静触头(522)可活动地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动触头弹片(42)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动触头(431)与第二动触头(432)在动触头弹片(42)的高度平齐;第一静触头(521)与第二静触头(522)在静触头端子板(51)上的高度平齐;推动片(33)包括位于延伸板(32)远离底板(31)的端部的第一侧的第一抵接块(331)及位于延伸板(32)端部的第二侧的第二抵接块(332),第一抵接块(331)与设有第一动触头(431)的第一动触头弹片(421)活动地抵接,第二抵接块(332)与设有第二动触头(432)的第二动触头弹片(422)活动地抵接,第一抵接块(331)朝向底板(31)的一侧与第二抵接块(332)朝向底板(31)的一侧平行且存在不为0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板(32)的中部还突出设置有限位块(34),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均位于推动片(33)与限位块(34)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接块(331)与限位块(34)的第一距离小于第二抵接块(332)与限位块(34)的第二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静触头(521)与第二静触头(522)在静触头端子板(51)上的高度平齐;第一动触头(431)设置在动触头弹片(42)上的第一高度与第二动触头(432)设置在动触头弹片(42)上的第二高度不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触头(431)设置在动触头弹片(42)上的第一高度小于第二动触头(432)设置在动触头弹片(42)上的第二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包括电磁线圈单元(10)、转动设置于电磁线圈单元(10)一侧的旋转永磁衔铁(20)、第一端与旋转永磁衔铁(20)的一端活动地抵接的滑块(30)、与滑块(30)的第二端活动地抵接的动触头单元(40)及与动触头单元(40)相对设置的静触头单元(50),动触头单元(40)包括动触头端子板(41)、与动触头端子板(41)连接的两个动触头弹片(42)及两个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动触头弹片(42)上的动触头(43),两个动触头弹片(42)之间具有间隙,静触头单元(50)包括静触头端子板(51)及两个间隔固定设置于静触头端子板(51)上的静触头(52),滑块(30)包括底板(31)、与底板连接的延伸板(32)及设置于延伸板(32)远离底板(31)的端部的推动片(33),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均位于推动片(33)朝向底板(31)的一侧,推动片(33)先后抵接并拉动两个动触头弹片(42),使得两个动触头(43)先后与对应的静触头(52)分离并脱离接触。如此能够减少并控制接触电阻的变大量,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滑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滑块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动触头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静触头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的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包括电磁线圈单元10、转动设置于电磁线圈单元10一侧的旋转永磁衔铁20、第一端与旋转永磁衔铁20的一端活动地抵接的滑块30、与滑块30的第二端活动地抵接的动触头单元40及与动触头单元40相对设置的静触头单元50。

可以理解地,还包括安装上述部件的底座及用于盖住底座开口的顶盖,旋转永磁衔铁20通过一转轴与底座及顶盖转动连接。

初始状态时,动触头单元40与静触头单元50紧密地接触连接。

电磁线圈单元10通电后驱动旋转永磁衔铁20发生转动,旋转永磁衔铁20的端部带动滑块30大致沿滑块30的长度方向并朝向电磁线圈单元10移动,滑块30拉动动触头单元40朝向远离静触头单元5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动触头单元40与静触头单元50脱离接触。

请参考图4,动触头单元40包括动触头端子板41、与动触头端子板41连接的两个动触头弹片42及两个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动触头弹片42上的动触头43。两个动触头43分别为第一动触头431及第二动触头432。

两个动触头弹片42之间具有间隙,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之间设置有开口44,开口44的宽度大于间隙的宽度。

动触头端子板41的中部且正对开口44的位置开设有通孔45。滑块30穿过动触头端子板41的通孔45及开口44。

请参考图5,静触头单元50包括静触头端子板51及两个间隔固定设置于静触头端子板51上的静触头52。两个静触头52分别为第一静触头521及第二静触头522,第一动触头431与第一静触头521可活动地抵接,第二动触头432与第二静触头522可活动地抵接。第一动触头431及第一静触头521形成第一接触支路,第二动触头432及第二静触头522形成与第一接触支路并联的第二接触支路,第一接触支路的电阻为r1,第二接触支路的电阻为r2。整个继电器的接触电阻r满足以下公式:r=r1*r2/(r1+r2)。若第一接触支路的电阻r1及第二接触支路电阻r2均因为电弧烧损的原因明显变大则导致整个继电器的接触电阻r增大很多,且增大的差值不可控。

请参考图2及图3,滑块30包括底板31、与底板的中部垂直连接的延伸板32及垂直设置于延伸板32远离底板31的端部的推动片33。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均位于推动片33朝向底板31的一侧。

底板31朝向旋转永磁衔铁20的侧面开设有凹槽311,旋转永磁衔铁20朝向底板31的一端设置有支脚21,支脚21位于凹槽311中。

进一步地,延伸板32的中部靠近推动片33的位置还突出设置有限位块34。限位块34远离底板31的侧面与延伸板32垂直,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均位于推动片33与限位块34之间,如图6所示。

同一回路具有多个动触头及静触头时,电弧会在最后分离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产生,之前分离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不会产生电弧。本方案利用这个原理,通过特别的结构设计,使得两个动触头43先后与对应的静触头52分离并脱离接触,如第一动触头431先与第一静触头521分离,第二动触头432后与第二静触头522脱离接触。如此能够保证一个动触头43与一个静触头52不会被电弧烧损,其电阻不会变大。根据接触电阻r的计算公式,保证第一接触支路的电阻r1不变,这种情况下接触电阻r的增大值受到第一接触支路的电阻r1的限制,第二接触支路电阻r2即使变大也不会使得接触电阻r严重变大,且在可控范围内。

请参考图3及图4,本发明提供的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两个动触头弹片42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动触头431与第二动触头432在动触头弹片42的高度平齐;第一静触头521与第二静触头522在静触头端子板51上的高度平齐;推动片33包括位于延伸板32远离底板31的端部的第一侧的第一抵接块331及位于延伸板32端部的第二侧的第二抵接块332,第一抵接块331与设有第一动触头431的第一动触头弹片421活动地抵接,第二抵接块332与设有第二动触头432的第二动触头弹片422活动地抵接。第一抵接块331朝向底板31的侧面与第二抵接块332朝向底板31的侧面不处于同一平面,即第一抵接块331及第二抵接块332与延伸板32上的任一同一垂直参考平面的垂直距离不相等,垂直参考平面与延伸板32垂直。如第一抵接块331与限位块34的第一距离d1小于第二抵接块332与限位块34的第二距离d2,第一抵接块331及第二抵接块332与限位块34的距离存在距离差δd=d2-d1,也就是说,第一抵接块331朝向底板31的一侧与第二抵接块332朝向底板31的一侧平行且存在不为0的垂直距离δd。

如此,当滑块30朝向电磁线圈单元10移动时,第一抵接块331先与设有第一动触头431的动触头弹片42抵接并带动动触头弹片42移动,使得第一动触头431先与第一静触头521分离并脱离接触,此时由于第二动触头432仍与第二静触头522接触,因此在第一动触头431与第一静触头521之间不会产生电弧,第一动触头431及第一静触头521不会因电弧产生烧损,第一接触支路的电阻r1不会变化。

当滑块30朝向电磁线圈单元10进一步移动时,第二抵接块332与设有第二动触头432的动触头弹片42抵接并带动动触头弹片42移动,使得第二动触头432后与第二静触头522分离并脱离接触。此时在第二动触头432与第二静触头522之间可能产生电弧,当电弧较大时第二动触头432或第二静触头522会发生烧损,导致第二接触支路电阻r2发生不可控地变大。接触电阻r的增大值受到第一接触支路的电阻r1的限制,第二接触支路电阻r2即使变大也不会使得接触电阻r严重变大,且在可控范围内。

第一抵接块331与限位块34的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抵接块332与限位块34的第二距离d2时,第一动触头431后与第一静触头521分离并脱离接触。

请参考图7,本发明提供的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静触头521与第二静触头522在静触头端子板51上的高度平齐;第一抵接块331朝向底板31的侧面与第二抵接块332朝向底板31的侧面处于同一平面;第一动触头431设置在动触头弹片42上的第一高度h1与第二动触头432设置在动触头弹片42上的第二高度h2不相同,如第一高度h1小于第二高度h2。当第一动触头431与第一静触头521接触且第二动触头432与第二静触头522接触时,由于第一动触头431的第一高度h1小于第二动触头432的第二高度h2,设有第一动触头431的动触头弹片42与设有第二动触头432的动触头弹片42在滑块30的长度方向上相错开,形成间距。

如此,当滑块30朝向电磁线圈单元10移动时,推动片33的一侧先与设有第一动触头431的动触头弹片42抵接并带动动触头弹片42移动,使得第一动触头431先与第一静触头521分离并脱离接触,此时由于第二动触头432仍与第二静触头522接触,因此在第一动触头431与第一静触头521之间不会产生电弧,第一动触头431及第一静触头521不会因电弧产生烧损,第一接触支路的电阻r1不会变化。

当滑块30朝向电磁线圈单元10进一步移动时,推动片33的另一侧与设有第二动触头432的动触头弹片42抵接并带动动触头弹片42移动,使得第二动触头432后与第二静触头522分离并脱离接触。此时在第二动触头432与第二静触头522之间可能产生电弧,当电弧较大时第二动触头432或第二静触头522会发生烧损,导致第二接触支路电阻r2发生不可控地变大。接触电阻r的增大值受到第一接触支路的电阻r1的限制,第二接触支路电阻r2即使变大也不会使得接触电阻r严重变大,且在可控范围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减小接触电阻变化量的继电器包括电磁线圈单元10、转动设置于电磁线圈单元10一侧的旋转永磁衔铁20、第一端与旋转永磁衔铁20的一端活动地抵接的滑块30、与滑块30的第二端活动地抵接的动触头单元40及与动触头单元40相对设置的静触头单元50,动触头单元40包括动触头端子板41、与动触头端子板41连接的两个动触头弹片42及两个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动触头弹片42上的动触头43,两个动触头弹片42之间具有间隙,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之间设置有开口44,动触头端子板41的中部且正对开口44的位置开设有通孔45,滑块30穿过动触头端子板41的通孔45及开口44,静触头单元50包括静触头端子板51及两个间隔固定设置于静触头端子板51上的静触头52,滑块30包括底板31、与底板的中部垂直连接的延伸板32及垂直设置于延伸板32远离底板31的端部的推动片33,两个动触头弹片42的末端均位于推动片33朝向底板31的一侧,两个动触头43先后与对应的静触头52分离并脱离接触。如此能够减少并控制接触电阻的变大量,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发明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