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16275发布日期:2019-08-24 09:2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缆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缆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缆芯外的绝缘材料要经过熔融状态后才能附着于电缆的导体芯外,由此使得带有绝缘层的电缆要经过冷却的过程后才能使其上的绝缘层从熔融状态变化到交联状态,现有的冷却装置主要是电缆水槽,常规的水槽就是一个长方体,其内盛装水,电缆单次通过水槽;为保证电缆得到充分的冷却,现有水槽一般设置有较长的距离,这样就会占用较大场地,造成场地使用面积的浪费,且冷却后不进行干燥水滴会滴落的到处都是。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8444661u中公开了一种体积小的电缆冷却装置,包括水箱、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第一收线轮、第二收线轮、干燥装置、第三导向轮,所述冷区箱体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导向轮,所述水箱内安装有第二导向轮、两个第一收线轮、两个第二收线轮,所述第二导向轮安装在水箱左侧的内壁上,所述水箱的上方连接有干燥装置,所述干燥装置的下方连接有第二收线轮,所述两个第二收线轮分布在水箱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收线轮与第一收线轮上下一一对应,所述水箱的右侧连接有第三导向轮,所述每个第二收线轮包括连接架、第二收线轮本体、吸水刷、第二收线凹槽、吸水槽,占地面积小且在冷却箱体内进行干燥,水滴不会洒落到地上。

然而上述冷却装置在使用时,水箱内的水不会流动,始终位于水箱内,使水箱内的水的散热较慢,在长时间冷却后,水温会身高,降低了冷却效率。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冷却装置,具有能够使冷却腔内的水流动起来,加速水的散热,使水温不易升高,提高冷却效率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缆冷却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竖直的隔板,所述隔板的一侧设有冷却腔,所述隔板的另一侧设有干燥腔,所述冷却腔包括上腔室、中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下腔室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孔,所述中腔室的底面的一侧和上腔室的底面的一侧均开设有通孔一,所述下腔室、中腔室和上腔室两侧的侧壁上均对称的设有两个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呈倾斜设置,所述固定架较高的一端与冷却腔的侧壁固定连接,六个所述固定架远离冷却腔侧壁的一端均设有导向轮一,所述导向轮一与固定架转动连接,六个所述导向轮一表面均设有环槽一,所述下腔室内设有下冷却槽,所述中腔室内设有中冷却槽,所述下冷却槽与中冷却槽内均装有水,所述箱体的一侧的外壁上固设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贯穿下腔室的侧壁,且与下冷却槽相通,所述水泵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贯穿上腔室的侧壁,且位于上腔室内,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接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远离出水管的一端封闭,所述喷水管的侧壁上连接有若干喷头,若干所述喷头的出口朝下,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通孔二,所述通孔二位于上腔室内,所述通孔二连通上腔室和干燥腔,所述干燥腔的上端面设有大风机,所述干燥腔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所述干燥腔内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三组导线辊,三组所述导线辊均与干燥腔的内壁转动连接,三组所述导线辊的结构相同,每组所述导线辊内均包括前辊和后辊,所述前辊和后辊的结构相同,所述干燥腔一侧的下端开设有出线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缆从进料孔进入到下腔室内,从下腔室内的两个导向轮一的下端进过,下腔室内的两个导向轮一将电缆压到下冷却槽内,并使电缆位于下冷却槽中的水水位之下,使电缆能够完全浸没在水中,对电缆进行初步冷却,经过初步冷却后的电缆,从下腔室上侧的通孔一进入到中腔室内,中腔室内的电缆从位于中腔室内的两个导轮一的下端经过,位于中腔室内的两个导轮一将电缆压到中冷却槽内,并使电缆完全浸没在中冷却槽内的水中,对电缆进行二次冷却,经过二次冷却后的电缆从中腔室上端的通孔一进入到上腔室中,并从位于上腔室内的两个导轮一的上侧经过,水泵启动,将下冷却槽内的水吸入到进水管内,进水管内的水会进入到送水管中,送水管中的水会进入到喷水管内,并从喷水管的喷头处喷出,喷头喷出的水会喷到位于上腔室内的电缆表面,对电缆进行第三次冷却,使电缆能够被充分冷却,被充分冷却后的电缆会通过通孔二,进入到干燥腔内部,干燥腔内的电缆先经过位于最上层的一组导线辊,从前辊移动到后辊,再从后辊进入到位于中间的一组导线辊上,先经过中间组导线辊的前辊,再经过中间组导线辊的后辊,之后电缆进入到位于最下层的导线辊的后辊,再经过位于最下层的导线辊的前辊,最后从出线口移出,当电缆在三组导线辊上移动时,大风机启动,将风吹在电缆的表面,将电缆表面的水分吹干,电缆在干燥腔内多次左右移动,使电缆能够长时间经受大风机的风干,从而实现对电缆的风干。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固定架的一端均固设有两个转环,每个所述导向轮一的两侧均固设有转杆,所述转杆上设有环槽二,两个所述转环分别卡在两根转杆的环槽二内,且与转杆转动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转环分别套设在两根转杆的环槽二内,转杆在转动时,转环不会在转杆上移动,使导向轮一不会与固定架脱离,实现对导向轮一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转环包括下环和上环,所述下环的一端与上环的一端铰连接,所述下环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固设有插片,所述上环远离铰接处的一侧设有插槽,所述插片与插槽配合,所述插片的一侧设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的一侧固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插在插片上,且与插片转动连接,所述插槽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移动道,所述移动道的宽度与定位片的宽度相同,所述移动道的一端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直径与定位片的长度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下环和上环绕着铰接处转动,使下环和上环分开,将转杆放在上环上,转动下环,将插片插入到插槽内,定位片沿着移动道移动,当插片完全插入到插槽内时,定位片完全进入到定位孔内,转动定位片,使定位片与移动道垂直,从而使定位片不能从移动道内移出,实现对下环和上环的固定,从而实现对转杆和转环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中腔室的外壁上固设有冷却管一,所述冷却管一远离冷却腔外壁的一端设有冷却风机,所述冷却管一的侧壁上连接有两根冷却管二,两根所述冷却管二分别与上腔室的侧壁、下腔室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上腔室、中腔室和下腔室的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冷却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风机启动,将风吹入到冷却管一中,冷却管一内的一部分风会通过若干冷却孔进入到中腔室内,对位于中腔室内的电缆进行冷却,冷却管一内的另一部分风会进入到到两根冷却管二内,两根冷却管二内的风分别会进入到上腔室和下腔室内,对位于上腔室和下腔室内的电缆进行冷却,使冷却腔内的电缆能够被充分冷却。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箱门,所述箱门的一侧与箱体铰连接,所述箱门远离铰接处的一侧铰接有扣环,所述箱体的一侧固设有扣块,所述扣环与扣块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扣环,将扣环从扣块上取下,可以将箱门打开,便于对箱体内的设备进行清理和维修,实现对设备的保养。

作为优选,所述前辊和后辊的表面均设有若干环槽三,若干所述环槽三的宽度各不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同规格的环槽三可以让不同宽度的电缆通过,对不同规格的电缆进行导向作用,提高前辊和后辊的适用性。

作为优选,所述干燥腔的下端设有集水盒,所述集水盒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贯穿隔板,且与下腔室相通,所述出水孔位于下冷却槽的上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腔内的电缆,其表面会沾附着许多的水珠,水珠在重力和大风机的双重作用下,会向下落到集水盒中,当集水盒内的水位达到一定的高度时,集水盒内的水会通过出水孔流出,流到下腔室的冷却槽内,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区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箱体;11、隔板;111、通孔二;12、水泵;13、进水管;14、出水管;2、冷却腔;21、上腔室;211、喷水管;212、喷头;22、中腔室;221、中冷却槽;23、下腔室;231、进料孔;232、下冷却槽;24、通孔一;3、干燥腔;31、大风机;4、固定架;41、导向轮一;42、转环;421、下环;422、上环;423、插片;424、定位片;425、定位柱;43、转杆;5、导线辊;51、前辊;52、后辊;53、出线口;6、冷却管一;61、冷却风机;62、冷却管二;7、箱门;71、扣环;72、扣块;8、集水盒;81、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电缆冷却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一侧设有箱门7,箱门7的一侧与箱体1铰连接。箱门7远离铰接处的一侧铰接有扣环71,箱体1的一侧固设有扣块72,扣环71与扣块72配合。

将扣环71绕着铰接处转动,使扣环71的一侧与扣块72分离,绕着铰接处转动箱门7,使箱门7的一侧与箱体1分离,从而使箱体1内部的结构显现出来,可以对箱体1内的结构进行清理和维修,使装置能够更加工作的更加顺利。

如图1和图3所示,箱体1内设有竖直的隔板11,隔板11的一侧设有冷却腔2,隔板11的另一侧设有干燥腔3。冷却腔2包括上腔室21、中腔室22和下腔室23,下腔室23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孔231,中腔室22的底面的一侧和上腔室21的底面的一侧均开设有通孔一24。电缆从进料孔231进入到下腔室23内,并通过下腔室23上端的通孔一24进入到中腔室22内,再通过中腔室22上端的通孔一24进入到上腔室21内。

如图1和图2所示,下腔室23、中腔室22和上腔室21两侧的侧壁上均对称的设有两个固定架4,固定架4呈倾斜设置,固定架4较高的一端与冷却腔2的侧壁固定连接,六个固定架4远离冷却腔2侧壁的一端均设有导向轮一41,六个导向轮一41表面均设有环槽一。

电缆从位于下腔室23内的两个导向轮一41的下端通过,之后电缆会进入道中腔室22内,并从位于中腔室22内的两个导向轮一41的下端通过,之后电缆进入到上腔室21内,并从位于上腔室21内的两个导向轮一41的上端通过。

电缆卡在环槽一内,使电缆在移动时,不会在导向轮一41上左右移动,从而使导向轮一41能够将电缆限制住,更好的实现对电缆的导送。

如图和图所示,每个固定架4的一端均固设有两个转环42,转环42包括下环421和上环422,下环421的一端与上环422的一端铰连接,下环421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固设有插片423,上环422远离铰接处的一侧设有插槽,插片423与插槽配合。插片423的一侧设有定位片424,定位片424的一侧固设有定位柱425,定位柱425插在插片423上,且与插片423转动连接。插槽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移动道,移动道的宽度与定位片424的宽度相同,移动道的一端设有定位孔,定位孔的直径与定位片424的长度相同。每个导向轮一41的两侧均固设有转杆43,转杆43上设有环槽二。两个转环42分别卡在两根转杆43的环槽二内,且与转杆43转动配合。

绕着铰接处转动下环421,使下环421和上环422分开,将转杆43上的环槽二放置在上环422上。再次转动下环421,使下环421扣在环槽二的上侧。插片423插入到插槽内,定位片424沿着移动道移动,当插片423完全插入到插槽内后,定位片424完全进入到定位孔内。转动定位片424,使定位片424与移动道垂直,从而使定位片424不能从移动道中移出,实现对下环421和上环422的固定。

转环42卡在环槽二中,使导轮在带动转杆43转动时,转环42不会在转杆43上移动,从而使导轮在转动时不会左右晃动,使导轮能够更好的完成对电缆的导送。

如图1和图2所示,下腔室23内设有下冷却槽232,中腔室22内设有中冷却槽221,下冷却槽232与中冷却槽221内均装有水。箱体1的一侧的外壁上固设有水泵12,水泵12的一端连接有进水管13,进水管13的一端贯穿下腔室23的侧壁,且与下冷却槽232相通。水泵12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14,出水管14远离水泵12的一端贯穿上腔室21的侧壁,且位于上腔室21内,出水管14的一端连接有喷水管211,喷水管211远离出水管14的一端封闭,喷水管211的侧壁上连接有若干喷头212,若干喷头212的出口朝下。

电缆从下腔室23内通过时,两个导向轮一41将电缆压到下冷却槽232内,并使电缆完全浸没在下冷却槽232内的水中,对电缆进行初次冷却。之后电缆进入到中腔室22内,中腔室22内的两个导向轮一41将电缆压到中冷却槽221内,电缆完全浸没在中冷却槽221内的水中,实现对电缆的二次冷却。之后电缆进入到上腔室21内。水泵12启动,将下冷却槽232内的水抽入到进水管13中,并通过出水管14送入到喷水管211,喷水管211中的水会通过喷头212喷出,喷头212喷出的水会落到位于上腔室21内的电缆上,对电缆进行第三次冷却,使电缆能够被充分冷却。

通孔一24的直径大于电缆的直径,上腔室21内的水会通过中腔室22上端的通孔一24进入到中腔室22内,中腔室22内的水会通过位于下腔室23上端的通孔一24进入到下腔室23内,实现对水的循环利用。电缆在从下腔室23进入到中腔室22、从中腔室22进入到上腔室21的过程中,都会被水冲刷,加速对电缆的冷却。

如图1和图3所示,中腔室22的外壁上固设有冷却管一6,冷却管一6远离冷却腔2外壁的一端设有冷却风机61。冷却管一6的侧壁上连接有两根冷却管二62,两根冷却管二62分别与上腔室21的侧壁、下腔室23的侧壁固定连接,上腔室21、中腔室22和下腔室23的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冷却孔。

冷却风机61启动,将风吹入到冷却管一6内,冷却管一6内的一部分风会通过若干冷却孔进入到中腔室22内,对位于中腔室22内的电缆进行吹拂,使中腔室22内的电缆能够加速冷却。冷却管一6内的另一部分风会进入到两根冷却管二62内,两根冷却管二62内的风分别会通过若干冷却孔进入到上腔室21和下腔室23内,对位于上腔室21和下腔室23内的电缆进行吹拂,加速电缆的冷却。

进入到冷却腔2内的风还会吹在水的表面,对水进行冷却,使水的温度降低,从而使水能够更好的完成对电缆的冷却。

如图1所示,隔板11上开设有通孔二111,通孔二111位于上腔室21内,通孔二111连通上腔室21和干燥腔3。干燥腔3的上端面设有大风机31,干燥腔3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干燥腔3内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三组导线辊5,三组导线辊5均与干燥腔3的内壁转动连接,三组导线辊5的结构相同。每组导线辊5内均包括前辊51和后辊52,前辊51和后辊52的结构相同,前辊51和后辊52的表面均设有若干环槽三,若干环槽三的宽度各不相同。干燥腔3一侧的下端开设有出线口53。

上腔室21内的电缆会通过通孔二111进入到干燥腔3内,大风机31启动,将风吹在电缆表面,将电缆表面的水分吹干,对电缆进行干燥。

位于干燥腔3内的电缆先从位于最上方的前辊51上方经过,再经过位于最上方的后辊52的上方,经过后辊52导向,再从位于中间位置的前辊51的下方经过,之后从位于中间位置的后辊52的上方经过,接着电缆从位于最下方前辊51的下方经过,最后从位于最下方的后辊52的上方经过,并从出线口53移出。

电缆多次在干燥腔3内折返移动,使风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吹在电缆的表面,使电缆能够被充分干燥。

如图1和图3所示,干燥腔3的下端设有集水盒8,集水盒8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水孔81,出水孔81贯穿隔板11,且与下腔室23相通,出水孔81位于下冷却槽232的上方。

电缆表面的水在重力和大风机31吹出的风的双重作用下,会向下落下,落到集水盒8内。集水盒8对干燥腔3内的水分进行收集,当集水盒8内的水位达到出水孔81的高度时,集水盒8内的水会从出水孔81流出,流入到下冷却槽232中,节约水资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