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5265发布日期:2020-05-19 20:4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可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可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可动连接器,公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可动连接器那样的可动连接器。

该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壳体、可动壳体、将一端和另一端压入保持在这两个壳体中的可弹性变形的端子、压入保持在固定壳体中的固定金属件。其中,可动壳体22在其两端具有凸部,固定壳体在其两端具有与凸部对应的凹部。另外,以覆盖凹部的方式将固定金属件配置在固定壳体上。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7706号公报

如上述可动连接器那样,在通过压入进行端子相对于壳体(固定壳体、可动壳体)的保持的情况下,有时在壳体中的压入有端子的部分附近残留应力。如果残留有应力,则在置于高温环境下(特别是回流焊接时)的情况下,壳体容易变形。

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通过嵌件成形将端子保持在壳体上。在通过嵌件成形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与压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残留应力。

但是,在嵌件成形的情况下,有时模具复杂化,或者根据壳体的形状而模具的设计变得困难。特别是,在具备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的可动连接器中,大多使可动壳体具有复杂的形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的可动连接器中,抑制固定壳体的残余应力,并且确保可动壳体的设计自由度。

第1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壳体;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相对移动地构成的可动壳体;以及端子,其具有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的固定侧被保持部、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的可动侧被保持部、和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的可弹性变形的可动部,其中,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

在该方式中,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以及端子。端子具有:被固定壳体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被可动壳体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以及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的可弹性变形的可动部。

另外,在该方式中,固定侧被保持部相对于固定壳体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可动侧被保持部相对于可动壳体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

即,由于通过嵌件成形进行端子相对于固定壳体的保持,因此抑制了残留在固定壳体上的应力,并且通过压入进行端子相对于可动壳体的保持,因此确保了端子的可动壳体侧的部分的形状、可动壳体的形状的自由度。

因此,根据该方式,在具备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的可动连接器中,能够抑制固定壳体的残余应力,并且能够确保可动壳体的设计自由度。

第2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1方式中,还具备与所述固定壳体一体化的限制金属件,该限制金属件具有对应卡合部,该对应卡合部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所述可动壳体的一部分即卡合部抵接,能够将所述卡合部限制在作为规定区域的限制区域,所述对应卡合部形成有允许所述卡合部从所述限制区域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

在该方式中,可动连接器具备与固定壳体一体化的限制金属件。限制金属件具有对应卡合部,对应卡合部通过从连接器上方向与作为可动壳体的一部分的卡合部抵接,能够将卡合部限制在作为规定区域的限制区域。因此,在完成状态的连接器中,对应卡合部从连接器上方向与卡合部抵接,阻止卡合部进一步向连接器上方向移动,由此卡合部被限制在限制区域。

另外,对应卡合部形成允许卡合部从限制区域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因此,通过使通过部通过可动壳体的卡合部,使卡合部从限制区域的外部进入其中,从而能够组装可动壳体。

如上所述,对于限制金属件已预先与固定壳体一体化的待加工产品,能够通过随后组装可动壳体来制造该方式的连接器。

另外,固定壳体与限制金属件的一体化不限于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的情况。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固定壳体中压入限制金属件,使固定壳体和限制金属件一体化。

另外,关于所述的"允许所述卡合部从所述限制区域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可以通过构成为限制金属件变形而使通过部扩大来允许,也可以通过对应卡合部与卡合部接触而使卡合部变形来允许,也可以是其他方式。

第3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1或第2方式中,还具备固定金属件,该固定金属件具有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的被保持部和固定于所述基板的基板固定部,所述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

在该方式中,可动连接器还具备固定金属件,该固定金属件具有保持于固定壳体的被保持部和固定于基板的基板固定部。而且,被保持部相对于固定壳体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因此,在固定壳体的成形时,不仅端子,固定金属件也能够同时保持在固定壳体上。

另外,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固定金属件"同时也作为"限制金属件"(第2方式)发挥功能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与限制金属件分开设置固定金属件。

(可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第4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可动连接器的方法,该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相对移动地构成的可动壳体;以及端子,其具有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的固定侧被保持部、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的可动侧被保持部、和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的可弹性变形的可动部,其中,该可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固定侧工序,通过嵌件成形将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端子一体地成形,从而将所述端子的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以及可动侧工序,在所述固定侧工序之后,通过将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的所述端子的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压入。

根据该方式,在具备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的可动连接器中,能够抑制固定壳体的残余应力,并且能够确保可动壳体的设计自由度。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在具备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的可动连接器中,具有能够抑制固定壳体的残余应力、并且确保可动壳体的设计自由度的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连接器右侧)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连接器左侧)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嵌件成形前,排列了端子和限制金属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待加工产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剖视立体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可动壳体与对应卡合部接触时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1b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可动壳体的卡合部与对应卡合部接触时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1c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限制金属件变形、通过部扩展的状态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1d是表示组装工序完成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组装工序完成后的状态的图11d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剖视图(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连接器右侧)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连接器左侧)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嵌件成形前,排列了端子和限制金属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待加工产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立体图。

图2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24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4b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可动壳体的卡合部与对应卡合部接触时的侧视图。

图24c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对应卡合部切入卡合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组装工序完成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2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剖视图(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2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与连接器前后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2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可动连接器完成状态)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0可动连接器

100a待加工产品

20固定壳体

30端子

32固定侧被保持部

33可动部

34可动侧被保持部

40限制金属件

43上延伸部

44曲部(弯折部)

45倾斜部(弯折部)

46铅垂部(弯折部)

46l铅垂部的下端(弯折部的前端、抵接部)

47贯通孔

47u贯通孔的上缘(抵接部)

48抵接部

49对应卡合部

50可动壳体

57侧壁

58卡合部

58a抵接部

58b倾斜部

200可动连接器

200a待加工产品

60固定壳体

70端子

80限制金属件

83倾斜部

89对应卡合部

90可动壳体

97侧壁

98卡合部

98b倾斜部

99槽状损伤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至图14,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图所示的箭头x作为连接器前方向,将箭头y作为连接器宽度方向一侧(左侧),将箭头z作为连接器上方向进行说明。另外,没有特别说明,在使用前后、上下、宽度(左右)这样的用语的情况下,表示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前后、连接器上下方向的上下、连接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宽度(左右)。

(可动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100(图7)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制作端子30(图1)和限制金属件40(图2、图3)。

接着,如图4至图5所示,通过嵌件成形(insertmolding),将固定壳体20与端子30及限制金属件40一体成形(待加工产品制造工序)。将其称为待加工产品100a。

接着,如图6至图7所示,相对于待加工产品100a,从上方组装可动壳体50(组装工序)。由此,完成可动连接器100。

使用图11a至图11d,对组装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在相对于待加工产品100a从上方组装可动壳体50时,首先,如图11a所示,可动壳体50的侧壁57的扩大面57b与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接触。

接着,如图11b所示,卡合部58的倾斜部58b与对应卡合部49的折回部(曲部44、倾斜部45、铅垂部46、图12)接触。通过可动壳体50从该状态进一步向下方移动,限制金属件40的变形量向图11c所示的状态逐渐增加。

当对应卡合部49越过卡合部58时,变形的限制金属件40通过其弹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图11d)。另外,在仅通过弹力未完全复原为原来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另外按压来复原形状。

另外,在组装工序中,如图8至图9所示,各端子30的一部分(可动侧被保持部34)被压入并保持在可动壳体50中。

在图11d和图12所示的完成状态的可动连接器100中,当可动壳体50向连接器上方向移动时,卡合部58的上表面即抵接部58a与对应卡合部49的抵接部48(弯折部的下端46l、以及贯通孔47的上缘47u、图12)抵接,由此限制可动壳体50的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限制区域rs、通过部th)

完成状态的可动连接器100是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进入由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形成的对应卡合部49的下侧的区域("限制区域rs",图10)的状态。通过将卡合部58限制在限制区域rs,可动壳体50的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

相对于此,在组装工序前的状态(图11a的状态)下,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不存在于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的下侧,卡合部58处于限制区域rs之外的状态。

因此,组装工序(图11a至图11d)可以说是通过使卡合部58通过一对对应卡合部49之间("通过部th",图10)而使卡合部5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进入其中的工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工序中,通过使限制金属件40变形,扩大通过部th(一对对应卡合部49之间的间隔d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间隔)(图11c),使通过部th通过卡合部58。在图11d所示的完成状态的可动连接器100中,扩展过的通过部th由于限制金属件40的弹力而变窄。

(端子)

一个可动连接器100包括多个端子30。如图1所示,多个端子30以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一对,该一对端子30、3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端子30通过对板材实施冲裁加工或弯曲加工而形成。

如图1、图13所示,端子30具有:被固定壳体20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被可动壳体50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以及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32与可动侧被保持部34之间的可动部33。

如图9、图13所示,固定侧被保持部32通过嵌件成形而与固定壳体20成为一体,从而被保持在固定壳体20上。固定侧被保持部32包含曲部32m。即,固定侧被保持部32在其曲部32m埋设于固定壳体20的状态下被保持于固定壳体20。

可动侧被保持部34通过压入可动壳体50而被保持在可动壳体50上。如图1所示,在可动侧被保持部34上形成有用于压入并保持在可动壳体50上的突起部34a。突起部34a形成为能够将端子30向上方压入可动壳体50的形状。

可动部33容易弹性变形。由此,允许可动壳体50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相对移动。如图1所示,可动部33从一端30a侧向另一端30b侧依次具有:从固定侧被保持部32向上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部33a、以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曲部33b、向下方且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的斜向延伸的第二直线部33c、和第二直线部33c与可动侧被保持部34之间的曲部33d。

另外,端子30具有与从连接器上方插入的连接对象物10(图13)接触的接触部36。接触部36位于可动侧被保持部34的另一端30b侧。接触部36呈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凸出的弯曲形状,在该弯曲形状的凸出部分与连接对象物10接触。另外,接触部36在与后述的弹性部35之间具有使接触部36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连接对象物10侧)突出的曲部36m。

另外,端子30具有在接触部36与连接对象物10接触时弹性变形的弹性部35。弹性部35位于可动侧被保持部34与接触部36之间。通过插入连接对象物10,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端子30、30之间的间隔扩大,弹性部35弹性变形。由此,接触部36对连接对象物10按压接触。

(限制金属件)

对一个可动连接器100设置有两个限制金属件40。两个限制金属件40具有相同的结构。

限制金属件40具有被固定壳体20保持的被保持部41、42。如图5和图12所示,通过嵌件成形使限制金属件40与固定壳体20一体化,从而使被保持部41、42以埋设在固定壳体20中的状态被保持。

另外,限制金属件40具有对应卡合部49,该对应卡合部49通过从上方侧与可动壳体50的一部分(卡合部58)抵接,而限制可动壳体50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向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对应卡合部49依次具有从被保持部41侧向上方延伸的上延伸部43、形成在上延伸部43的前端侧的曲部44、形成在曲部44的前端侧的倾斜部45、和形成在倾斜部45的前端侧的铅垂部46。通过将上延伸部43的前端侧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通过部th"侧)弯折而形成曲部44、倾斜部45以及铅垂部46,曲部44、倾斜部45以及铅垂部46相当于本公开的"弯折部"。

在将可动壳体50压入待加工产品100a进行组装时,通过可动壳体50的一部分(卡合部58)与限制金属件40的弯折部(曲部44、倾斜部45或铅垂部46)接触,从而对限制金属件40施加使一对对应卡合部49扩展的力。于是,限制金属件40成为从上延伸部43的基端侧变形的状态,上延伸部43向其板厚方向倾斜(图11c)。如果进一步向下方压入可动壳体50,则可动壳体50的抵接部48会越过对应卡合部49的弯折部的前端(铅垂部46的下端46l)。于是,限制金属件40的形状通过弹性力而复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另外,在限制金属件40残留有塑性变形、未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另外通过对限制金属件40施加力而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另外,在上延伸部43上形成有贯通孔47。由此,在上延伸部43上形成有隔着贯通孔47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一对臂部43a、43a。

另外,如图12所示,贯通孔47的上缘47u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铅垂部46的下端46l(弯折部的下端)一致。由此,贯通孔47的上缘47u和铅垂部46的下端46l成为与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抵接的抵接部48。

另外,通过对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限制金属件40。如图2、图3所示,限制金属件40的大部分为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部40a。在宽度方向部40a的下侧,经由曲部形成有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上下方向部40b。另外,在宽度方向部40a的前后方向两侧,经由曲部形成有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部40c。在该前后方向部40c的下侧,经由曲部形成有通过焊接等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部40d。

宽度方向部40a和上下方向部40b之间的曲部的整体作为上述被保持部41的一部分,成为埋设在固定壳体20中的状态。另外,宽度方向部40a与前后方向部40c之间的曲部的整体作为上述被保持部42的一部分,成为埋设在固定壳体20中的状态。

另外,如图2所示,上延伸部43的贯通孔47具有上方扩大部47a、47a,在上方扩大部47a、47a中贯通孔47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向上方扩大。贯通孔47的上缘47u中的上方扩大部47a、47a之间的部分成为抵接部48。

另外,上延伸部43的贯通孔47具有下方扩大部47b、47b,在下方扩大部47b、47b中贯通孔47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向下方扩大。由此,一对臂部43a的长度向下方延长,通过限制金属件40的变形,通过部th容易扩展。

另外,限制金属件40的宽度方向部40a、前后方向部40c及其间的曲部的上端位于上延伸部43的根部43n的上方。由此,限制金属件40的被保持部42相对于上延伸部43的根部43n向上方扩大。因此,确保了上延伸部43的较长的上下尺寸,并且加强了限制金属件40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保持。

(固定壳体)

如图13所示,固定壳体20具有保持端子3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的端子保持部21h。端子保持部21h形成在固定壳体20的前后壁21、21上。即,在可动连接器100的前后壁21、21中,以埋设的状态保持有端子3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

固定壳体20的前后壁21、21的厚度增大,以使其下部21l相对于上部21u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固定壳体20的前后壁21、21的下部21l保持有端子3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由此,端子30的可动部33的第一直线部33a的一部分位于固定壳体20的前后壁21、21的上部21u的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

另外,如图12所示,固定壳体20具有保持限制金属件40的被保持部41、42的金属件保持部22h。金属件保持部22h形成于在固定壳体2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的侧壁22、22。

如图5所示,固定壳体20的侧壁22具有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一对高壁部22s、22s、以及将高壁部22s、22s的下部彼此连接的低壁部22m。其中,在低壁部22m上保持有限制金属件40的被保持部41,在高壁部22s上保持有限制金属件40的被保持部42。在前后的高壁部22s之间形成有变形的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能够侵入的空间。

(可动壳体)

如图8、图9所示,可动壳体50具有保持端子3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的端子保持部51h。端子保持部51h通过压入端子3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来保持端子30。

另外,如图8所示,可动壳体50具有接纳连接对象物10的接纳部56。接纳部56是在可动壳体50的上表面侧开口的槽(空间),以连接器下方向为深度方向,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如图9所示,在接纳部56的内部配置有保持在可动壳体50上的端子30的接触部36,当连接对象物10插入到接纳部56中时,连接对象物10与端子30的接触部36接触。

另外,可动壳体50具有配置在各端子30之间的多个隔离壁51。多个隔离壁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在相互相邻的隔离壁51、51之间配置有端子30。

在隔离壁51的壁面的一部分上,以扩大相邻的隔离壁51、51彼此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端子压入槽51h。端子压入槽51h作为上述端子保持部51h发挥功能。

另外,可动壳体50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结多个隔离壁51的连结部52。连结部52提高了可动壳体50的强度。

连结部52沿上下方向延伸存在,连结部52的下端位于比隔离壁5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连结部52的上端与后述的可动壳体50的上表面部55的前后部55a连接。

更具体而言,连结部52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部52l和朝向上方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倾斜的上部52u构成。如图13所示,端子3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沿着连结部52的下部52l配置,端子30的可动部33的第二直线部33c沿着连结部52的上部52u配置。连结部52的下部52l和端子3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成为大致接触的配置关系,连结部52的上部52u和端子30的可动部33的第二直线部33c成为隔开可使可动部33位移的间隔的配置关系。另外,在本公开中,在对端子30的配置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以端子30处于自由状态时为前提。

端子30相对于连结部52从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延伸,而端子30的一部分(弹性部35)通过连结部52的下方。由此,连结部52配置在端子30的可动部33及可动侧被保持部34与端子30的接触部36之间。

另外,连结部52的下端与位于连结部52的下端的下方的端子30隔开上下方向的间隔。另外,连结部52与位于连结部52的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的端子30(弹性部35及接触部36)隔开连接器前后方向的间隔。由此,允许端子30的弹性部35的变形。

另外,连结部52的上部52u形成有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52a。由此,确保了在弹性部35变形时接触部36的前端能够侵入的空间。

另外,可动壳体50在朝向接纳部56的上方开口的缘部具有开口边缘连结部53,该开口边缘连结部5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结多个隔离壁51。

另外,可动壳体50在接纳部56的底部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结多个隔离壁51的底连结部54。底连结部54形成为允许端子30从下方组装到可动壳体50的结构(大小、形状)。

另外,可动壳体50具有构成可动壳体50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55。上表面部55形成为俯视时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状。上表面部55具有构成其连接器前后方向两侧、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后部55a。如图13所示,前后部55a以从上方覆盖端子30的可动部33的方式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伸出。由此,上表面部55的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端位于比端子30的可动部33(曲部33b或第一直线部33a)更靠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开口边缘连结部53构成上表面部55的一部分。开口边缘连结部53和上表面部55的前后部55a分离设置。因此,如图8所示,在上表面部55的开口边缘连结部53与前后部55a之间的部分,存在于多个隔离壁51之间的多个空间开口。

另外,上表面部55也可以理解为包括构成其外缘部的外缘部55o、比外缘部55o更靠内侧的内缘部55i、以及更靠内侧的接纳口(接纳部56的开口)。外缘部55o和内缘部55i都是以连接器上方为法线方向的平面。

外缘部55o形成得比内缘部55i高。换言之,外缘部55o的平面位于比内缘部55i的平面更靠连接器上下方向上侧的位置。

在外缘部55o与内缘部55i之间形成有高度从外缘部55o朝向内缘部55i逐渐减小的倾斜部55m。外缘部55o、内缘部55i以及倾斜部55m形成在上表面部55的大致整周上。由此,能够将连接对象物10顺畅地容纳在接纳部56中。

另外,在内缘部55i与贯通孔47的边界也形成有倾斜部55n。该倾斜部55n形成于开口边缘连结部53。

另外,如图12所示,上表面部55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由此,上表面部55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端位于比后述的卡合部58更靠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进而,上表面部55的内缘部55i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端位于比后述的侧壁57(的一般面57a及扩大面57b)更靠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可动壳体50具有侧壁57,该侧壁57构成用于接纳连接对象物10的槽(空间)即接纳部56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两侧的壁。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两侧设有一对侧壁57。

另外,如图12所示,可动壳体50具有卡合部58,该卡合部58通过与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抵接而限制该可动壳体5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卡合部58形成为在侧壁57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上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卡合部58的上表面与对应卡合部49抵接而成为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抵接部58a。抵接部58a是其法线方向朝向连接器上方的平面。

另外,卡合部58具有朝向连接器下方使该卡合部58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突出量)逐渐减小的倾斜部58b。倾斜部58b是平面。

另外,卡合部58具有位于抵接部58a与倾斜部58b之间的铅垂部58c。

另外,如图6所示,侧壁57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面包括一般面57a、和相对于一般面57a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扩大面57b。如图12所示,卡合部58的上侧的部分为一般面57a,卡合部58的下侧的部分为扩大面57b。由此,如图10所示,可动壳体50中的卡合部58的下侧部分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w1比可动壳体50中的卡合部58的上侧部分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w2大。另外,其中尺寸w1与连接器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对应卡合部49间的间隔d1大致相同(98~105%)。

因此,在将可动壳体50组装到待加工产品100a时,可动壳体50相对于待加工产品100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准变得容易。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50后形状复原的限制金属件40的一对对应卡合部49之间,确保了可动壳体5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可动区域(图11d)。另外,在可动壳体50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时,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的铅垂部46与可动壳体50的侧壁57的一般面57a接触。

另外,如图6所示,扩大面57b形成为从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为矩形的区域。形成有扩大面57b的矩形区域的宽度尺寸(连接器前后方向尺寸)比卡合部58的尺寸大。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连接器100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20、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0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50、以及与固定壳体20一体化的限制金属件40。如图10所示,限制金属件40具有对应卡合部49,对应卡合部49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作为可动壳体50的一部分的卡合部58抵接,而能够将卡合部58限制在作为规定的区域的限制区域rs。

另外,对应卡合部49形成有允许卡合部5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th。因此,如图11a至图11d所示,通过使通过部th通过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使卡合部5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进入其中,从而能够组装可动壳体50。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将可动壳体50随后组装到限制金属件40已预先与固定壳体20一体化的待加工产品100a中,来制造可动连接器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连接器100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20、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0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50、以及端子30。端子30具有:由固定壳体20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由可动壳体50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以及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32与可动侧被保持部34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可动部33。

另外,固定侧被保持部32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可动侧被保持部34相对于可动壳体50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

即,由于端子30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所以残留在固定壳体20上的应力被抑制,并且端子30相对于可动壳体50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所以确保了可动壳体50的形状的自由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备固定壳体20和可动壳体50的可动连接器100中,能够抑制固定壳体20的残余应力,并且确保可动壳体50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壳体20和限制金属件40通过嵌件成形而一体化。因此,不需要将限制金属件40压入固定壳体20的工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金属件40能够以通过部th(一对对应卡合部49之间的空间,图10)扩展的方式变形(图11c)。因此,在将可动壳体50组装到待加工产品100a上时,通过使限制金属件40变形而扩大通过部th,能够使卡合部58进入到限制区域rs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58具有将卡合部58引导至通过部th的倾斜部58b。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50时,即使卡合部58位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稍微偏离的位置,也能够将卡合部58引导至适当的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可动壳体50时,通过使倾斜部58b与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接触并向连接器下方压入,卡合部58的倾斜部58b还起到使限制金属件40的变形量逐渐增加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金属件40具有:从被保持部41侧向连接器上方延伸的上延伸部43、以及上延伸部43的前端侧向通过部th侧(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曲部44、倾斜部45以及铅垂部46)。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50时,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板端面(切断端面)与可动壳体50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延伸部43形成贯通孔47,卡合部58构成为不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上延伸部43抵接。因此,可动壳体5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移动范围不会被上延伸部43限制,能够确保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较大的可动区域。

另外,对应卡合部49的弯折部的下端46l与可动壳体50抵接而成为限制可动壳体5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抵接部48,并且贯通孔47的上缘47u也与可动壳体50抵接而成为限制可动壳体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抵接部48。因此,由于从可动壳体50输入到限制金属件40的载荷被分散,所以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变形、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w3比一对上延伸部43间的间隔d2大。因此,能够实现卡合部58与对应卡合部49之间较大的卡合量(俯视时卡合部58与对应卡合部49重叠的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卡合部49的弯折部包括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与可动壳体50的侧壁57接触的铅垂部46。因此,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切断端面损伤可动壳体50。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5至图29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可动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200(图21)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制造端子70(图15)和限制金属件80(图16、图17)。

接着,如图18至图19所示,通过嵌件成形,将固定壳体60与端子70及限制金属件80一体成形(待加工产品制造工序)。将其称为待加工产品200a。

接着,如图20至图21所示,相对于待加工产品200a,从上方组装可动壳体90(组装工序)。

具体而言,如图24a所示,在待加工产品200a的上方配置可动壳体90,使可动壳体90下降。于是,如图24b所示,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与待加工产品200a的限制金属件80的对应卡合部89接触。

当使可动壳体90进一步下降时,如图24c所示,一对对应卡合部89的前端部分切入卡合部98。即,一对对应卡合部89的前端部分使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塑性变形。

如果使可动壳体90进一步下降,则卡合部98通过一对对应卡合部89之间("通过部th",图24a)。于是,如图25所示,卡合部98进入一对对应卡合部89的下侧的区域("限制区域rs",图24a)。即使从该状态向可动壳体90施加向上方的力,由于卡合部98与一对对应卡合部89接触,因此可动壳体90也不会拔出。即,卡合部98成为被限制区域rs限制的状态,由此,可动壳体9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金属件80限制。

另外,在完成状态的可动连接器200中,在卡合部98上形成有与限制金属件80的对应卡合部89的板厚对应的槽状伤痕99(图29)。但是,只要槽状伤痕99与对应卡合部89的位置不完全一致,可动壳体90就不会脱落。而且,几乎不会发生两者完全一致的情况。因此,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没有问题地被限制在限制区域rs中。

(端子)

如图1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7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30(图1)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限制金属件)

如图16、图1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8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40(图2、图3)有很大的差异。

相对于一个可动连接器200设置有两个限制金属件80。两个限制金属件80具有相同的结构。

限制金属件80具有被固定壳体60保持的被保持部81。如图19和图28所示,通过嵌件成形使限制金属件80与固定壳体60一体化,从而成为被保持部81埋设在固定壳体60中的状态。

另外,通过对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限制金属件80。如图16、图17所示,限制金属件80具有: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部80a;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上下方向部80b,该上下方向部80b经由曲部形成在宽度方向部80a的下侧;以及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部80c,该前后方向部80c经由曲部形成在宽度方向部80a的连接器前后方向两侧。在该前后方向部80c的下侧,经由曲部形成有通过焊接等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部80d。

宽度方向部80a和上下方向部80b之间的曲部、以及宽度方向部80a和前后方向部80c之间的曲部整体作为上述被保持部81的一部分,成为埋设在固定壳体60中的状态。

另外,限制金属件80具有对应卡合部89,该对应卡合部89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可动壳体90的一部分(卡合部98)抵接,从而限制可动壳体90相对于固定壳体60的向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相对于一个限制金属件80设置有一对对应卡合部89。一对对应卡合部89之间成为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通过的"通过部th"。一对对应卡合部89的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该一对对应卡合部89作为上述宽度方向部80a的一部分而形成。

在可动连接器200的完成状态下,将对应卡合部89中的与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抵接的部分称为抵接部82。抵接部82与连接器前后方向(连接器水平方向)平行地延伸。

另外,对应卡合部89具有朝向连接器下方使对应卡合部89之间的间隔逐渐变窄的倾斜部83。倾斜部83分别形成在一对对应卡合部89上。

另外,对应卡合部89在倾斜部83的下侧具有铅垂部84。铅垂部84从倾斜部83的下端连续地形成。铅垂部84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铅垂部84中,一对对应卡合部89之间的间隔不变化。

(固定壳体)

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壳体6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壳体20(图5、图13等)的结构、功能大致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可动壳体)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90的结构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50(图8等)的结构、功能相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可动壳体90具有卡合部98。卡合部98是从可动壳体90的侧壁97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卡合部98具有抵接部98a,该抵接部98a在可动连接器200的完成状态下,在可动壳体90向上方移动时与对应卡合部89抵接。抵接部98a是卡合部98的上表面,是以上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平面。

另外,卡合部98具有使卡合部98的连接器前后方向(一对对应卡合部89相对的方向)的尺寸向连接器上方逐渐增大的倾斜部98b。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一对倾斜部98b。

如图29所示,可动壳体90的侧壁97包括:突出形成有卡合部98的一般部97a、以及相对于一般部97a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缩小部97b。在一般部97a的连接器前后方向两侧形成有缩小部97b。在可动连接器200的完成状态下,在可动壳体90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时,通过该缩小部97b与固定壳体60的侧壁22的高壁部22s抵接,使可动壳体9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因此,通过形成缩小部97b,可动壳体9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可动区域会变大。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省略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作用效果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连接器200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60、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60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90、以及与固定壳体60一体化的限制金属件80。如图24a所示,限制金属件80具有对应卡合部89,对应卡合部89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作为可动壳体90的一部分的卡合部98抵接,能够将卡合部98限制在作为规定的区域的限制区域rs中。

另外,对应卡合部89形成有允许卡合部9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th。因此,如图24a至图25所示,通过使通过部th通过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使卡合部9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进入其中,从而能够组装可动壳体90。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将可动壳体90随后组装到限制金属件80已预先与固定壳体60一体化的待加工产品100a中,来制造可动连接器2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在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上形成有与限制金属件80的对应卡合部89的板厚对应的槽状伤痕99。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对应卡合部89使卡合部98塑性变形,而能够在待加工产品200a上组装可动壳体90来制造可动连接器2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98具有将卡合部98引导至通过部th的倾斜部98b。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90时,即使卡合部98位于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稍微偏离的位置,也能够将卡合部98引导至适当的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应卡合部89承担在卡合部98上形成槽状伤痕99的刀刃的作用,因此卡合部98的倾斜部98b还起到使对应卡合部89相对于卡合部98的切入量(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切入量)逐渐增加的作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98在倾斜部98b的上侧具有铅垂面98c。因此,确保了卡合部98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卡合部89具有将卡合部98引导至通过部th的倾斜部83。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90时,即使卡合部98位于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稍微偏离的位置,也能够将卡合部98引导至适当的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应卡合部89承担在卡合部98上形成槽状伤痕99的刀刃的作用,因此对应卡合部89的倾斜部83还起到使对应卡合部89相对于卡合部98的切入量逐渐增加的作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卡合部89在倾斜部83的下侧具有铅垂部84。因此,能够确保对应卡合部89的强度,而进行稳定的组装工序。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序中变更可动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例如,也可以首先通过压入等将固定壳体和限制金属件一体化,接着,组装可动壳体,最后,将端子压入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并保持。

另外,例如,也可以首先通过嵌件成形将固定壳体与端子一体成形,接着,通过压入等将端子保持在可动壳体上,最后,通过压入等将限制金属件一体化在固定壳体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排列有多个端子30、70的可动连接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也可以是一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回流焊接将可动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图6所示那样的复杂形状的可动壳体5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限制金属件40、80还作为用于将固定壳体20、60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金属件发挥功能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限制金属件可以不具有作为固定金属件的功能(也可以与限制金属件分开设置固定金属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动壳体50、90仅由树脂成形体构成,该树脂成形体的一部分为卡合部58、98的例子,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树脂成形体和固定在该树脂成形体上的金属件构成可动壳体,并使其中的金属件的部分作为"卡合部"发挥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