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夹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5234发布日期:2020-05-19 20:41阅读:805来源:国知局
蓄电池夹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电池夹头。



背景技术:

传统蓄电池夹头为鳄鱼夹头,且大多由铜片冲压而成,中间使用张力弹簧提供加持力,通电导线连接在鳄鱼夹头的尾部。由于铜片夹头在夹持蓄电池极柱时依靠鳄鱼夹头的齿部实现,该种方法的夹持多为点接触方式,接触电阻较大,在测量内阻时接触电阻足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且在通过大电流时,由于接触电阻较大,夹头处极易发热甚至烧融。传统夹头通过中部设置的弹簧提供夹持力,根据杠杆定理可知,夹头每增加1n的压力需要弹簧提供两倍甚至更多的弹力,但是夹头又需要人力捏即可打开,所以弹力越大打开越困难,弹力过小则会导致夹持力过小。此外,由于传统夹头导电部分直接裸露在外,在狭小空间处作业时极易误碰带电部分。

因此,亟待一种新型蓄电池夹头,能够满足夹持蓄电池的极柱的作用,又能够克服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传统蓄电池夹头存在夹持时接触电阻大、弹簧匹配要求高,且在狭小空间作业时容易误碰带电部分的问题,提供一种蓄电池夹头。

一种蓄电池夹头,用于连接通电导线,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两端分别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通电导线连接所述套筒;按钮,所述按钮与所述套筒同轴设置,所述按钮卡接在所述套筒内并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多个夹片,所述多个夹片周向地设置在所述套筒内,所述按钮抵推所述多个夹片使所述多个夹片沿所述第二开口的径向扩张。

进一步地,所述夹片包括固定端和夹持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套筒连接,所述夹持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按钮抵推所述固定端后所述夹持端沿所述第二开口的径向扩张。

进一步地,所述按钮的端部设置凸台,所述凸台呈梯型,所述凸台卡接所述第一开口并向所述套筒内延伸,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一开口接触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凸台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凸台相抵触的一侧包括曲面,所述凸台抵推所述曲面使所述夹持端沿所述第二开口的径向扩张。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还包括多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沿所述套筒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夹持端位于所述第三开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内周向地设置多个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的轴线与所述套筒的轴线垂直,所述弹性体连接所述固定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性圈,所述弹性圈连接所述多个夹持端,所述弹性圈与所述套筒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端设置通孔,所述弹性圈穿过所述通孔连接所述多个夹持端。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及所述夹片的组成材料包括导电材料,所述按钮的组成材料包括绝缘材料。

进一步地,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组成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壳体上开设安装槽,所述通电导线穿过所述安装槽连接所述套筒。

本申请所提供的蓄电池夹头,将通电导线连接在套筒上,套筒顶部设置按钮,套筒内部周向地设置多个夹片,当按压按钮时,按钮能够推动多个夹片扩张,蓄电池的极柱放置在多个夹片之间,当松开按钮后,多个夹片能够恢复到原始状态,从而将蓄电池的极柱夹持住。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多个夹片与极柱间的面接触,取代传统夹头的点接触方式,增大了接触面积,使接触电阻更低更可靠;采用按钮式开关,取代传统手捏夹头方式,更加省力,并符合人体工程学及力学要求;取代了传统夹头中部扭力弹簧,利用夹片的杠杆原理,夹片对极柱的夹持力更大,夹持更加可靠。本申请所提供的蓄电池夹头,外部设置绝缘壳体,取代了传统鳄鱼夹头大量金属材质裸漏在外的情形,极大地减少了操作时因误碰带电体而带来的风险。

对于本申请的各种具体结构及其作用与效果,将在下面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蓄电池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蓄电池夹头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蓄电池夹头的第一状态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蓄电池夹头的第二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清楚、完整的描述,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中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并不涉及本申请技术方案所涵盖的全部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1所示的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蓄电池夹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蓄电池夹头的组装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蓄电池夹头包括套筒1、按钮2、夹片3和壳体4,其中,套筒1的两个端面分别设置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第一开口1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二开口12的开口面积,按钮2与套筒1同轴设置,且按钮2卡接在套筒1之中并穿过第一开口11,多个夹片3周向地设置在套筒1的内表面,通过按压按钮2能够抵推夹片3沿第二开口12的径向方向扩张。

具体而言,夹片3包括固定端31和夹持端32,按钮2的端部设置凸台21,优选地,凸台21呈梯型结构,其横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面卡接在第一开口11处,横截面面积较小的一端向套筒1内延伸,凸台21的侧面与固定端31抵接,此外,本申请提供的多个夹片3分布在套筒1和按钮2之间,即固定端31周向地设置在凸台21的外表面,固定端31与凸台21接触的表面设置曲面311,当按压按钮2时,凸台21能够沿套筒1的轴线a-a方向移动并从固定端31的内部抵推曲面311,此时固定端31能够向外扩张。固定端31通过弹性体14连接在套筒1上,且固定端31与夹持端32连接,根据杠杆原理,当凸台21抵推多个固定端31时,多个夹持端32能够向外扩张。

进一步地,为了不限制夹持端32的扩张,在套筒1靠近第二开口12处周向地设置多个第三开口13,第三开口13与第二开口12连通,且第三开口13的位置、结构和数量与夹持端32保持一致,即夹持端32能够处于第三开口13之中,当多个夹片3收到按钮2的抵推作用时,夹持端32能够第二开口12和第三开口13的限位作用下,向第三开口13处扩张。优选地,本申请所提供的多个夹片3包括三个以上夹片3,且为了保证多个夹持端32能够受压时同步扩张,在夹持端32上设置通孔33,弹性圈(未图示)穿过通孔33并连接多个夹片3,从而保证多个夹片3受压时同时扩张,而当压力消失后能够同时收缩并回复到初始状态。

壳体4套接在套筒1的外部,按钮2能够穿过壳体4的一端,蓄电池的极柱5位于壳体4的另一端并被多个夹片夹持。当按压按钮2使多个夹片3扩张后,将极柱5放置于多个夹片3之间,之后松开按钮2使多个夹片3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极柱5能够被多个夹片3加紧。壳体4上开设有安装槽41,通电导线(未图示)穿过安装槽41连接在套筒1上,如套筒1上设置有螺钉,通电导线通过螺钉与套筒1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蓄电池夹头夹持蓄电池并能够接通电路进行测试,本申请所提供的蓄电池夹头,套筒1和多个夹片3采用导电材料,而按钮2和壳体4采用绝缘材料,操作者通过按压按钮2使得蓄电池极柱5夹持在多个夹片3中,通电导线连接在套筒1上并形成导电通路,而壳体4能够防止漏电,从而对操作者起到了保护作用。

图3所示的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蓄电池夹头的第一状态图,图4所示的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蓄电池夹头的第二状态图,其中,第一状态指的是按压按钮2准备夹持蓄电池时的状态,第二状态指的是松开按钮2后蓄电池被夹持中的状态。结合图3、图4所示,在第一状态下,操作者沿套筒1的轴线a-a方向向靠近极柱5的方向按压按钮2,此时按钮2的凸台21侧面抵推夹片3的固定端31,随着按钮2作用在固定端31曲面311上的压力逐步向夹持端32方向移动,夹持端32能够远离轴线a-a向外扩张,而固定端31则能够靠近轴线a-a向内收缩并牵引弹性体14发生变形。此时,将蓄电池极柱5放置在多个夹片3之间,松开按钮2后,按钮2能够沿着曲面311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固定端31处来自凸台21的压力消失,但受到弹性体14的牵引使固定端31回复到初始状态,之后夹持端32逐渐靠近轴线a-a移动并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蓄电池极柱5被多个夹片3夹紧,即处于图4所示的第二状态。

本申请所提供的蓄电池夹头,将通电导线连接在套筒上,套筒顶部设置按钮,套筒内部周向地设置多个夹片,当按压按钮时,按钮能够推动多个夹片扩张,蓄电池的极柱放置在多个夹片之间,当松开按钮后,多个夹片能够恢复到原始状态,从而将蓄电池的极柱夹持住。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多个夹片与极柱间的面接触,取代传统夹头的点接触方式,增大了接触面积,使接触电阻更低更可靠;采用按钮式开关,取代传统手捏夹头方式,更加省力,并符合人体工程学及力学要求;取代了传统夹头中部扭力弹簧,利用夹片的杠杆原理,夹片对极柱的夹持力更大,夹持更加可靠。本申请所提供的蓄电池夹头,外部设置绝缘壳体,取代了传统鳄鱼夹头大量金属材质裸漏在外的情形,极大地减少了操作时因误碰带电体而带来的风险。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