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反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36453发布日期:2021-06-01 13:17阅读:57来源:国知局
电磁反射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反射膜。



背景技术:

无线电通信中,电磁波发射后沿直线传播到相应区域,由接收设备接收信号。一些接收设备受区域位置或接收角度影响,无法接收到信号或接收到的信号较弱,影响通信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磁反射膜,其可以使电磁波相继在折射层上发生折射和在导电层上发生反射和漫反射,改变电磁波原来的传播方向和传播角度。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的一种电磁反射膜,包括导电层和设置于所述导电层上的折射层,所述导电层靠近所述折射层一侧的表面上设有凸出结构,所述凸出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部,所述折射层用于使电磁波穿过所述折射层时发生偏折。

进一步的,沿平行于所述导电层的表面的至少一个方向,相邻凸部的间距为反射间距,多个所述反射间距呈中部大两侧小的趋势设置。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凸部呈螺旋状分布于所述导电层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结构包括多个由所述凸部环形设置形成的结构组,多个所述结构组间隔设置且中心同心。

进一步的,所述折射层包括基板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人造微结构,所述人造微结构为至少一根金属丝组成的平面结构或立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人造微结构设置为“田”形或“工”形或“口”形或雪花形或金字塔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折射层包括多个子折射片,多个所述子折射片沿所述导电层的垂直方向堆叠布置。

进一步的,沿所述子折射片的至少一个方向,所述子折射片的折射率由中部至两侧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层与所述折射层之间还设有胶膜层,所述凸出结构嵌设于所述胶膜层内,所述折射层与所述胶膜层远离所述导电层一侧的表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凸部的形状为尖角状、颗粒状、柱状、块状、球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电磁反射膜,通过在导电层上设置折射层,使入射的电磁波相继在折射层上发生折射和在导电层上发生反射和漫反射,改变电磁波原来的传播方向和传播角度。通过对电磁波传播方向和角度的控制,对一些有防电磁干扰需要的区域实施电磁波屏蔽,对一些需要接收电磁波的区域增强其信号强度,提升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反射膜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折射片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凸出结构的分布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凸出结构的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波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中:

1、导电层;10、凸出结构;2、折射层;20、基板;21、人造微结构;3、胶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磁反射膜,包括导电层1和设置于导电层1上的折射层2,导电层1靠近折射层2一侧的表面上设有凸出结构10,凸出结构1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部,折射层2用于使电磁波穿过折射层2时发生偏折。可以理解的是,无线电通信中所使用的电磁波不能穿透导电层1,当电磁波入射到导电层1的表面时,电磁波发生反射;当电磁波入射到导电层1上的凸出结构10时,电磁波发生漫反射。折射层2是一种可传播电磁波的材料,其内部的折射率不均匀,当电磁波穿过折射层2时由折射率小的一侧向折射率大的一侧发生偏折,使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发生改变。本实施例的电磁反射膜通过在导电层1上设置折射层2,并在导电层1上靠近折射层2的一侧设置凸出结构10。参照图5所示,当电磁波入射至电磁反射膜时,首先穿过折射层2使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到达导电层1的电磁波发生反射和漫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并向折射层2的一侧传播。反射后的电磁波再次穿过折射层2,传播方向再次发生偏折。电磁波经过反射、漫反射和折射后传播方向和传播角度发生改变。

具体地,沿平行于导电层1的表面的至少一个方向,相邻凸部的间距为反射间距,多个反射间距呈中部大两侧小的趋势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沿导电层1的表面凸部的间距不同,以使导电层1的表面各个区域发生漫反射的程度不同,凸部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发生漫反射相对较强,凸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发生漫反射相对较弱。通过对导电层1的表面凸部分布的疏密的控制,可选择性的使某些区域发生漫反射或者使各个区域发生漫反射的程度不同。本实施例中,沿导电层1的表面的至少一个方向,多个反射间距呈中部大两侧小的趋势,优选为沿导电层1表面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部区域凸部分布较为稀疏,发生漫反射相对较弱,侧部区域凸部分布较为密集,发生漫反射相对较强,使侧部的电磁波经过导电层1的表面反射后传播方向更为分散,可进一步扩大电磁波的传播范围。

于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多个凸部呈螺旋状分布于导电层1的表面上。可以理解的是,电磁波由折射层2一侧向导电层1一侧传播,穿过折射层2至导电层1的表面发生反射,再次穿过折射层2向外传播,凸出结构10设于导电层1的靠近折射层2一侧的表面上。凸出结构10的凸部呈螺旋状分布,当电磁波入射至导电层1表面时,形成呈螺旋状的漫反射分布带。沿导电层1的表面,发生反射和漫反射后的电磁波相互交叉,使电磁波在相应区域内均匀分散。

于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凸出结构10包括多个由凸部环形设置形成的结构组,多个结构组间隔设置且中心同心。同心圆状的分布形式可使电磁波在导电层1的表面发生反射和漫反射后间隔性的环形分布,使电磁波在相应区域内均匀分散。

如图2所示,折射层2包括基板20和设置于基板20上的人造微结构21,人造微结构21为至少一根金属丝组成的平面结构或立体结构。

具体地,人造微结构21设置为“田”形或“工”形或“口”形或雪花形或金字塔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例如:当人造微结构21呈“田”形时,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一金属丝和设置于每个第一金属丝两端的第二金属丝,第二金属丝与对应的第一金属丝垂直。可以理解的是,人造微结构21为至少一根金属丝组成的平面结构或立体结构。人造微结构21可以设置为“工”形、“十”形、“口”形、三角形、多边形的规则形状或者是雪花状、树枝状的不规则形状,以及金字塔形的立体结构。本实施例中,人造微结构21设为“田”字形状,每个人造微结构21相应的基板20组成一个单元格。因人造微结构21的电磁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属丝的结构特征和结构尺寸,“田”形金属丝的尺寸沿图2所示的横向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增大,进而使该子折射片的折射率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增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改变人造微结构21的结构特征来改变子折射片的折射率,比如中部的金属丝设置为“口”形,其相邻外侧的金属丝设置为“曰”形,再向外侧的金属丝设置为“田”形,以此类推由中部向两侧逐层改变金属丝的图案所具有的拓扑特征。

具体地,人造微结构21通过蚀刻的方式形成于基板2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电镀、钻刻、光刻、电子刻等方式。

具体地,折射层2包括多个子折射片,多个子折射片沿导电层1的垂直方向堆叠布置。其中,导电层1的垂直方向为导电层1靠近折射层2一侧的表面的垂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折射层2由多个子折射片堆叠而成,每个子折射片包括基板20和多个设置在基板20上的人造微结构21。子折射片是一种以人造微结构21为基本单元并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空间排布且具有特殊的电磁响应的新型材料,每个子折射片包括基板20和基板20上的多个人造微结构21。其中,每个人造微结构21和相应的基板20所占的部分称为一个单元格,基板20与人造微结构21的材质不同,两种材料叠加后使每个单元格产生一个等效介电常数与磁导率。其中,等效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分别对应了该单元格的电磁响应和磁响应。人造微结构21的形状或尺寸不同,使子折射片的电磁响应随之改变,因此当电磁波穿过子折射片时,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偏折。本实施例中,多个子折射片堆叠布置在导电层1的表面上,因电磁波通过折射层2的偏折角与折射层2的厚度和材料本身的折射率变化有关,因此当同时穿过多个子折射片时,折射层2的厚度增大使电磁波穿出折射层2的位置偏离更大。

具体地,沿子折射片的至少一个方向,子折射片的折射率由中部至两侧逐渐增大。可以理解的是,电磁波穿过子折射片时向折射率大的一侧发生偏折。本实施例中,折射率由中部至两侧逐渐增大,使电磁波向两侧偏折,进而扩大电磁波的传播范围。

具体地,导电层1与折射层2之间还设有胶膜层3,凸出结构10嵌设于胶膜层3内,折射层2与胶膜层3远离导电层1一侧的表面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导电层1的厚度较薄且设有凸出结构10,使导电层1易发生变形或表面发生凹陷、凸起等缺陷,设置胶膜层3可对凸出结构10提供保护并提高导电层1的整体强度,提高导电层1的使用性能。同时,在导电层1与折射层2之间设置胶膜层3,提高连接表面的平整度,利于导电层1与折射层2连接。

具体地,凸部的形状为尖角状、颗粒状、柱状、块状、球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实施例中,凸部的作用为消除导电层1表面的光滑平面结构,促进电磁波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因此凸部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尖角状、颗粒状、柱状、块状、球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凸部还可以是不规则的立体图案,纹路等结构。本实施例优选三角锥形结构,三角锥形结构自其顶部到底部逐渐变大,减少顶部结构给底部造成阻挡,使电磁波顺利到达凸部的表面。

具体地,导电层1的材质需具有导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导电层1的材质为铜、镍、银、金、锡、锌、铅、铬、钼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或者是导电橡胶材料,或其他导电材料。本实施例中,导电层1为金属层,优选为铜箔。

本实施例的显著效果为:该电磁反射膜通过在导电层1上设置折射层2,并在导电层1靠近折射层2的一侧设置凸出结构10,当电磁波入射至电磁反射膜时,首先穿过折射层2使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到达导电层1的电磁波发生反射和漫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并向折射层2的一侧传播。反射后的电磁波再次穿过折射层2,传播方向再发生偏折。电磁波经过反射、漫反射和折射后传播方向和传播角度发生改变。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