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具有成对的压接片的壳体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5533发布日期:2020-06-30 20:4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包括具有成对的压接片的壳体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包括具有成对的压接片的壳体的同轴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特许6379403号(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现有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一例。该同轴线缆连接器主要包括端子、支承端子的壳体、覆盖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部导体壳。端子的一部分作为与对方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此外,端子的一部分作为供同轴线缆的芯线连接的连接部以从壳体露出的状态设置。壳体具有成对的压接片,上述成对的压接片设置于夹着形成连接部的设置面相向的各侧,并且上述成对的压接片设置成能够以弯折部为中心向设置面转动。通过使压接片朝向设置面转动,能够将设置于设置面的同轴线缆的芯线压接至设置面而接线。例如,能够通过对外部导体壳的一部分进行铆接并且通过与该一部分的抵接而使压接片转动,从而进行压接和接线。

外部导体壳包括分别成对的前侧铆接部、中间铆接部以及后侧铆接部。上述前侧铆接部、中间铆接部以及后侧铆接部能够在一端侧处朝向与连接部连接的同轴线缆变形,并且设置成从同轴线缆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以前侧铆接部、中间铆接部以及后侧铆接部的顺序彼此相邻的状态。此处,分别使用前侧铆接部、中间铆接部以及后侧铆接部,以使前侧铆接部主要铆接压接片,以使中间铆接部主要铆接外部导体,以使后侧铆接部主要铆接绝缘覆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6379403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提高同轴线缆连接器的高频特性,特别地,优选同轴线缆的芯线被外部导体壳完全覆盖。不过,在专利文献1等的现有结构中,具有芯线和绝缘体的较多部分从外部导体壳或外部导体(编织物)露出的结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形成的,特别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增加了通过外部导体壳覆盖同轴线缆的芯线附近的区域。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端子;壳体,所述壳体支承所述端子;以及外部导体壳,所述外部导体壳覆盖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端子具有从所述壳体露出的连接部,所述外部导体壳具有第一铆接部和第二铆接部,所述第一铆接部和所述第二铆接部设置成能够朝向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同轴线缆变形,并且所述第一铆接部和所述第二铆接部处于从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所述同轴线缆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且沿着所述同轴线缆的轴线方向以所述第一铆接部、所述第二铆接部的顺序彼此分开的状态,所述第一铆接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与所述连接部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铆接部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向靠近所述第二铆接部一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二铆接部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突出部对应而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第一铆接部一侧凹陷。

根据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其利用突出部和凹陷部,特别地增加了通过外部导体壳覆盖同轴线缆的芯线附近的区域。

在上述形态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铆接部和所述第二铆接部分别由成对的铆接片构成,所述成对的铆接片设置成能够朝向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同轴线缆变形,形成所述成对的铆接片的铆接片分别在夹着所述连接部相向的各侧处具有对接面,当所述铆接片朝向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同轴线缆变形时,所述对接面与对方铆接片对接,在所述成对的铆接片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对接面设置有凸部,当使所述成对的铆接片朝向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同轴线缆变形时,所述凸部与设置于对方铆接片的对接面上的凹部啮合。

此外,在上述形态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夹着所述连接部相向的一方侧且在所述第一铆接部与所述第二铆接部彼此相邻的一侧处,在所述第一铆接部的一方的铆接片的对接面设置有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二铆接部的一方的铆接片的对接面设置有所述凹部,在夹着所述连接部相向的另一方侧且在所述第一铆接部与所述第二铆接部彼此相邻的一侧处,在所述第一铆接部的另一方的铆接片的对接面设置有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二铆接部的另一方的铆接片的对接面设置有所述凸部。

此外,在上述形态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当使构成所述成对的铆接片的铆接片分别朝向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同轴线缆变形时,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在与所述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处且在所述同轴线缆的轴线的周向上啮合。

此外,在上述形态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当使构成所述成对的铆接片的铆接片分别朝向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同轴线缆变形时,所述第一铆接部的、将夹着所述连接部相向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相连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铆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一铆接部与所述第二铆接部之间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形成有台阶部。

此外,在上述形态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外部导体壳的第一铆接部和第二铆接部由一块金属板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该同轴线缆连接器特别地增加了通过外部导体壳覆盖同轴线缆的芯线附近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外部导体壳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将金属板折弯成图4的状态的外部导体壳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成对的铆接片即将铆接至配置于配置面的同轴线缆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5所示的一方的间隙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另一方的间隙的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1同轴线缆连接器;

9同轴线缆;

20端子;

21设置面;

24连接部;

25接触部;

40壳体;

50a、50b压接片;

70外部导体壳;

80a、80b包围片(第一铆接片);

80aa、80ab突出部;

81a、81b对接面;

83a、83b外部导体压接片(第二铆接片);

83aa、83ab凹陷部;

86a、86b对接面;

90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特别地,虽然对所谓的直角型同轴连接器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适用于垂直型线缆连接器。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同轴线缆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该同轴线缆连接器1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该同轴线缆连接器1的侧视图,图4示出了该同轴线缆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同轴线缆连接器1能够在嵌合方向“β”上与对方同轴连接器(未图示)嵌合。

同轴线缆连接器1包括导电性的端子20、支承端子20的绝缘性的壳体40、将壳体40以及同轴线缆(未图示)的外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外部导体壳70。

端子20沿着固定于同轴线缆连接器1的同轴线缆9的轴线方向“α”具有规定的长度。同轴线缆9具有与现有一般的同轴线缆相同的结构、即从最外侧朝中心具有绝缘覆膜91、外部导体(编织物)93、绝缘体95、芯线97。芯线97在同轴线缆9的一端露出。在端子20的前端侧设置有与对方同轴连接器的中心端子接触的接触部25。接触部25的一部分25a朝向与对方同轴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立起,并且形成为能够将对方同轴连接器的中心端子夹入中心的成对的弹性片。在端子20的后端侧设置有与在同轴线缆9的一端露出的芯线97连接的连接部24。在连接部24的表面形成有供同轴线缆的芯线97设置的设置面21。在接触部25与连接部24之间设置有宽幅的台阶部23,该台阶部23在嵌合方向“β”上具有台阶且在宽度方向“γ”上扩展。通过在嵌合方向“β”上设置台阶,在一体成型的壳体40中,使端子20的后端侧(24)比前端侧(25)更靠近同轴线缆,另一方面,使端子20的前端侧(25)比后端侧(24)更靠近外部导体壳70的配置面85。

外部导体壳70通过将大致矩形的一块板状金属冲压、折弯而形成。在图5中,以俯视图的方式示出了外部导体壳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进一步而言,示出了刚冲压完板状金属后的状态。外部导体壳70主要包括供壳体40和同轴线缆9配置的配置面85以及设置于该配置面85的前端侧的大致圆筒状的嵌合部72,此外,外部导体壳70还包括多个铆接部,更详细而言,该外部导体壳70还包括包围部80、外部导体压接部83以及外皮压接部84,其中,包围部80在轴线方向“α”上定位于与连接部24对应的位置,外部导体压接部83和外皮压接部84配置成从与连接部24连接的同轴线缆9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且沿着轴线方向“α”彼此分开的状态。根据上述图可知,包含于外部导体70的各部分收容在进行冲压的大致矩形的金属板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金属板的较多部分,从而能够使材料费便宜。在图6中,示出了将图5的金属板折弯而设为图4的状态的外部导体壳70的侧视图,进一步而言,示出了即将铆接前的外部导体壳70的侧视图。在设为上述状态时,包围部80、外部导体压接部83以及外皮压接部84分别以同一板面状的配置面85为基准向“β”方向延伸。在“β”方向上,包围部80的尺寸比同轴线缆9的绝缘体95的尺寸小,此外,外部导体压接部83的尺寸比包围部80的尺寸大,并且外部导体压接部83的尺寸比外皮压接部84的尺寸大。通过设置成上述尺寸关系,与同轴线缆的直径匹配地进行电气调整变得容易。

在与对方同轴连接器嵌合时,嵌合部72与对方同轴连接器的圆筒壳(未图示)连接。对方同轴连接器的圆筒壳插入形成在外部导体壳70的嵌合部72与壳体40的嵌合部42之间的间隙73中。

三个铆接部即包围部(第一铆接部)80、外部导体压接部(第二铆接部)83以及外皮压接部84分别由设置成能够朝向与连接部24连接的同轴线缆9变形的成对的铆接片即包围片80a、80b、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以及外皮压接片84a、84b构成。图7是表示包围片80a、80b、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以及外皮压接片84a、84b即将铆接至配置于配置面85的同轴线缆9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其俯视图。此处,“a”、“b”各文字表示左右各侧(以下相同)。

构成各对的铆接片分别配置于夹着配置面85相向的各侧,换言之,构成各对的铆接片分别配置于夹着连接部24(设置面21)相向的各侧。包围片80a、80b主要用于铆接壳体40的压接片50a、50b而固定同轴线缆的芯线97,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主要用于铆接同轴线缆9的外部导体93,外皮压接片84a、84b主要用于铆接同轴线缆9的绝缘覆膜91。当在外部导体壳70配置有同轴线缆9时,同轴线缆9的芯线97设置于端子20的设置面21并且被定位于与包围片80a、80b对应的位置,同轴线缆9的外部导体93被定位于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对应的位置,此外,同轴线缆9的绝缘覆膜91被定位于与外皮压接片84a、84b对应的位置。构成各对的铆接片在各自的位置处朝向同轴线缆9而向“θa”或“θb”方向变形,并且铆接于该同轴线缆9。另外,在设置成图4和图6所示的状态时对包围片80a、80b进行折弯的位置与在相对于同轴线缆9铆接时对上述包围片80a、80b进行拉弯的位置稍有不同。在图5中,以单点划线示出了对包围片80a、80b进行折弯的位置以及对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进行折弯的位置,此外,以双点划线示出了对包围片80a、80b进行拉弯的位置。

包围部80包括对接面81a、81b(在图4、图7、图8中通过“α”方向和“γ”方向形成的面),上述对接面81a、81b在对成对的包围片80a、80b进行折弯而使之转动时与对方包围片对接。

同样地,外部导体压接部83包括对接面86a、86b,上述对接面86a、86b在同样使成对的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转动时与对方外部导体压接片对接。

在成对的包围片80a、80b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对接面81a、81b设置有凹部94a、94b,当同样使成对的压接片80a、80b转动时,上述凹部94a、94b与设置于包围片80a、80b的对接面81a、81b上的凸部93a、93b啮合。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对接面81a处,沿着轴线方向“α”交替地依次设置有凸部93a、凹部94a以及凸部93a总计三个,与此对应地,在对接面81b处,沿着轴线方向“α”交替地依次设置有凹部94b、凸部93b以及凹部94b总计三个。上述凹部和凸部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对接面81a、81b也可分别仅设置一个凹部或凸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设置多个凹部以及凸部。

同样地,在成对的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中的至少一方的对接面86a、86b设置有凹部92a、92b,当使成对的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转动时,上述凹部92a、92b与设置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的对接面86a、86b的凸部91a、91b啮合。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对接面86a处,沿着轴线方向“α”交替地依次设置有凹部92a、凸部91a以及凹部92a总计三个,与此对应地,在对接面86b处,沿着轴线方向“α”交替地依次设置有凸部91b、凹部92b以及凸部91b总计三个。上述凹部和凸部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对接面86a、86b也可分别仅设置一个凹部或凸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设置多个凹部以及凸部。

如图2所示,当使上述包围片80a、80b以及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分别朝向与连接部24连接的同轴线缆9变形时,包围片80a、80b中的设置于包围片80a的对接面81a的凸部93a、凹部94a以及凸部93a与设置于包围片b的对接面81b的凹部94b、凸部93b以及凹部94b在同轴线缆9的轴线的周向“θ”上的连接部24的对应位置处啮合,此外,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中的设置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的对接面86a的凹部92a、凸部91a以及凹部92a与设置于外部导体压接片83b的对接面86b的凸部91b、凹部92b以及凸部91b在同轴线缆9的轴线的周向“θ”上的连接部24的对应位置处啮合。另外,上述凹凸只要构成为彼此啮合即可,也可调换设置于包围片80a的对接面81a的凹凸的顺序以及设置于包围片80b的对接面81b的凹凸的顺序。同样地,还可调换设置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的对接面86a的凹凸的顺序以及设置于外部导体压接片83b的对接面86b的凹凸的顺序。

当使构成各对的铆接片在各自位置处朝向同轴线缆9变形而铆接至同轴线缆9时,包围部80的、将夹着连接部24相向的一方侧“a”与另一方侧“b”相连的宽度方向“γ”上的宽度“m”大于外部导体压接部83在宽度方向“γ”上的宽度“n”,并且在包围部80与外部导体压接部83之间且在轴线方向“α”上形成台阶部90。该台阶部90能够通过使同轴线缆9的芯线97与其它部分的直径不同而产生。

包围片80a、80b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分别在包围部80与外部导体压接部83彼此相邻的一侧具有凸部(93a、91b)与凹部(92a、94b)的组。

进一步而言,在包围片80a、80b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彼此相邻的一侧并且在夹着连接部24相向的一方侧“a”处,在包围片80a的对接面81a设置有凸部93a,另一方面,在外部导体压接片83a的对接面86a设置有凹部92a。

此外,在上述相邻的一侧且在夹着连接部24相向的另一方侧“b”处,在包围片80b的对接面81b设置有凹部94b,在外部导体压接片83a的对接面86b设置有凸部91b。

为了提高同轴线缆连接器的高频特性,特别地,优选通过外部导体壳70将同轴线缆9的芯线97以及绝缘体95完全覆盖。然而,由于在覆盖芯线97的部分与覆盖外部导体(编织物)93和绝缘体95的部分之间利用同轴线缆的直径差异而形成台阶部90,此外,由于在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时在包围片80a、80b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之间通过冲压而产生相应大小的间隙89a、89b,因此,在与绝缘体95的边界附近,芯线97有可能露出。为了防止芯线97的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围片80a、80b设置有在轴线方向“α”上向靠近外部导体压接部83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80aa、80ab,另一方面,与上述突出部80aa、80ab对应地,在外部导体压接部83设置有在轴线方向“α”上向远离包围部80的一侧凹陷的凹陷部83aa、83ab。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轴线方向“α”上,突出部80aa、80ab特别是其后方的端部位于编织物93的前端93a附近,容易受到外部信号影响的同轴线缆9的绝缘体95的较多部分能够被外部导体壳70覆盖。

更详细而言,在包围片80a、80b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彼此相邻的一侧且在夹着连接部24相向的一方侧“a”处,包围片80a的凸部93a具有在轴线方向“α”上向靠近外部导体压接片83a一侧突出的突出部80aa,另一方面,与突出部80aa对应地,外部导体压接片83a具有在轴线方向“α”上向远离包围片80a的一侧凹陷的凹陷部83aa,同样地,在包围片80a、80b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彼此相邻的一侧且在夹着连接部24相向的另一方侧“β”处,包围片80b的凹部94b具有在轴线方向“α”上向靠近外部导体压接片83b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80ab,另一方面,与突出部80ab对应地,外部导体压接片83b具有在轴线方向“α”上向远离包围片80b的一侧凹陷的凹陷部83ab。另外,上述突出部80aa、80ab与凹陷部83aa、83ab分别具有与台阶部90对应而将一部分切除后的形状。通过上述结构,将在包围片80a、80b与外部压接片83a、83b之间产生的间隙挪至远离芯线97一侧,也就是说,挪至即使露出至外部也影响较小的绝缘体95一侧,从而防止芯线97的露出,提高高频特性。

在图9和图10中示出了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间隙89b周边的局部放大图,另一方面,图10是间隙89a周边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9所示,间隙89b包括:小槽101b,该小槽101b在侧方敞开且在“α”方向上具有比较小的宽度;大槽102b,该大槽102b在“γ”方向上且在小槽101b的里侧封闭,并且在“α”方向上具有比较大的宽度;形成于“γ”方向上的最里侧的倾斜面103b;以及将小槽101b与大槽102b连结的两个连结部,更详细而言,两个连结部是指:连结部105b,该连结部105b在“α”方向上位于前侧,并且由包围片80b形成得较长;以及连结部106b,该连结部106b在“α”方向上位于后侧,并且由外部导体压接片83b形成得较短。

如图10所示,间隙89a也同样包括小槽101a、大槽102a、倾斜面103a、连结部105a以及连结部106a。在间隙89a中,小槽101a的宽度大于大槽102a的宽度,其原因是,在间隙89b处设置有凸部91b,而与之相对的是,在间隙89a设置了凹部92a,因此,小槽101a在中途中断。如前所述,也可以调换设置于包围片80a的对接面81a的凹凸的顺序以及设置于包围片80b的对接面81b的凹凸的顺序,因此,实质而言,也可认为,与间隙89b同样的是,在间隙89a处实质上也设置有具有假想线a所示的宽度的小槽101a。

将图5所示的金属板沿着以在“γ”方向上扩大、缩小的方式描绘的一对单点划线拉弯而设置成图4和图6所示的状态,此时,最里侧的倾斜面103b向后下方倾斜,板的断裂面朝向上方。此外,倾斜面103b在通过“α”方向和“γ”方向形成的面处朝向中心倾斜,并且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的距离变近,从而从包围部80朝向外部导体压接部83缩径。处于上述状态的倾斜面103b的前端103a的“β”方向上的高度位置设置成在与包围片80a、80b之间位于相同的立起位置。此外,上述状态下的倾斜面103b的后端103b的“β”方向上的高度位置设定为在与外部导体压接片83a、83b之间位于相同的立起位置,能够分别准确地铆接。

壳体40主要包括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的主体部44、设于主体部44的前端侧的圆筒状的嵌合部42,此外,壳体40还包括设置于主体部44的后端侧的设置部43以及成对的压接片50a、50b。上述各部分通过树脂模塑与端子20一体成型。不过,在一体成型后,端子20的一部分、例如接触部25的至少一部分(弹性片25a等)和连接部2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面21)依旧露出至外部。

嵌合部42是朝向与对方同轴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突出的部分,并且在设置于该嵌合部42的中心的凹陷48处配置有端子20的接触部25。当与对方同轴连接器嵌合时,嵌合部42被插入对方同轴连接器的圆筒壳的内部,随之,在配置于嵌合部42的中心的接触部25插入并接触有配置于圆筒壳的中心的中心端子。

成对的压接片50a、50b设置于夹着设置面21相向的各侧,并且上述成对的压接片50a、50b能够分别以沿同轴线缆的轴线方向“α”的弯折部55a、55b为中心朝向设置面21、即朝向图示的“θa”、“θb”方向转动。上述压接片50a、50b分别包括相向面51a、51b(图2、图4以及图7等图中通过“α”方向和“β”方向形成的面)以及对接面52a、52b(图2、图4以及图7等图中通过“α”方向和“γ”方向形成的面),其中,上述相向面51a、51b在使成对的压接片50a、50b转动时与设置面21相向,上述对接面50a、50b在同样使成对的压接片50a、50b转动时与对方压接片对接而碰撞。此处,使成对的压接片50a、50b转动时设置面21与相向面51a、51b相向的相向方向实质上与同轴线缆连接器1与对方同轴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β”相同。通过使对接面52a、52b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碰撞,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相向方向“β”上夹在设置面21与相向面51a、51b之间的同轴线缆的芯线97从对接面52a、52b的间隙漏出。

在相向面51a、51b分别沿着与弯折部55a、55b相交的方向“β(或γ)”设置有向设置面21一侧突出的突出部51aa、51ab。通过设置突出部51aa、51ab,能够在设置了上述突出部51aa、51ab的部分处强化相向面51a、51b对于设置面21的按压力。

也可在设置面21设置朝向相向面51a、51b突出的突出部21a。通过设置突出部21a,能够强化设置面21对于相向面51a、51b的按压力。

在成对的压接片50a、50b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对接面52a、52b设置有凹部54a、54b,当使成对的压接片50a、50b转动时,上述凹部54a、54b与设置于对方压接片50b、50a的对接面52b、52a上的凸部53b、53a啮合。凸部53b、53a以及凹部54a、54b也可分别设置成能够在对接面52a、52b的对接侧彼此碰撞。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对接面52a处,沿着弯折部55a的方向“α”交替地依次设置有凸部53a、凹部54a以及凸部53a总计三个,与此对应地,在对接面52b处,沿着弯折部55b的方向“α”交替地依次设置有凹部54b、凸部53b以及凹部54b总计三个。上述凹部和凸部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对接面52a、52b也可分别仅设置一个凹部或凸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设置多个凹部以及凸部。

在凹部54a、54b的与相向面51a、51b相反一面侧分别设置有覆盖部60a、60b。当使成对的压接片50a、50b转动而使凹部54a、54b与凸部53b、53a啮合时,上述覆盖部60a、60b从上部覆盖凹部与凸部的啮合部,并且能够在对接面52a、52b的对接侧彼此碰撞。通过设置上述覆盖部60a、60b,从而将可能沿着啮合部产生的间隙封闭,进而能够防止粉尘等从间隙流入,由此,能够提高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进行各种变更。因此,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包括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进行的各种变形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