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95852发布日期:2020-05-12 14:58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接触器,具体来讲,是一种适用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用来远距离操纵(闭合、断开、转换)大功率电路的一种电磁式开关电器,有较大的触头压力和触头断开距离,因此要求电磁铁具有较大的吸力和行程。接触器可快速切断交流与直流主回路和可频繁地接通与大电流控制(电路的装置,所以经常运用于电动机做为控制对象﹐也可用作控制工厂设备﹑电热器﹑工作母机和各样电力机组等电力负载,接触器不仅能接通和切断电路,而且还具有低电压释放保护作用。接触器控制容量大,适用于频繁操作和远距离控制,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元件之一。

随着航空电源系统的快速发展,国际上最新发展的直接将发电机与发动机相连的变频发电机使得电源系统频率在中频360hz~800hz内变化。航空中频供电系统与50hz工频供电系统相比,电流频率增加虽然使得半个周期内电弧燃烧时间缩短,但同时电流过零时刻变化率di/dt增大,弧隙介质恢复强度因电弧电流下降速度过快而有所降低,电流过零后“零休”时间缩短,恢复电压上升速度du/dt加快,因此灭弧过程将随着电流增加变得困难。同时,航空接触器对重量也有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解决航空230v/360~800hz电源系统的开断问题,具有体积小、开断能力强等优点。

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铜排、灭弧室、软连接、触头弹簧、辅助触点、触头弹簧杆、连接板与电磁操动机构。

所述壳体为由底壳、上板、底板组装构成的盒体结构,内部真空,顶部安装电磁操动机构,内部底面上安装有静触头铜排。

三个灭弧室周向排布,底端静导电杆与静触头铜排固定;动导电杆上与软连接一端套接,软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底壳底面上。

三个灭弧室的动导电杆上安装有出头弹簧杆,触头弹簧杆上套有触头弹簧,且端部固定于连接板上;连接板与电磁操动机构的导杆固定。

所述辅助触点具有动测点与静测点,安装于壳体侧壁上,且其中动测点与连接板底面接触。

由此在电磁操动机构不通电的情况下,灭弧室的动导电杆和静导电杆中间存在间距,此时三相电路中没有电流;当电磁操动机构通电以后,导杆带动连接板向下运动,灭弧室的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闭合,电路导通,三相电路开始工作。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相较于现在流行的航空用空气式接触器,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采用真空内环境,增强了开断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接触器触头的电寿命;

2、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采用直动式运动方案,并将三相灭弧室三角形排列在底板上,软连接交错分布,达到稳定结构和减小体积的目的;

3、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中,直动式电磁操动机构在运动过程中,动辅助触点贴合在连接板上,能够保证动静触点的稳定接触,减少辅助触点的烧蚀和磨损;

4、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灭弧室导电触头采用空心设计,考虑到航空中频电源系统导致的集肤效应,动静触头采用空心结构,充分利用触头有效截面积,减轻产品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内部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内部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辅助触点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底壳2-上板3-底板

4-静触头铜排5-灭弧室6-软连接

7-触头弹簧8-辅助触点9-触头弹簧杆

10-连接板11-隔板12-电磁操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包括底壳1、上板2、底板3、静触头铜排4、灭弧室5、软连接6、触头弹簧7、辅助触点8、触头弹簧杆9、连接板10、隔板11与电磁操动机构12,如图1~图3所示。

所述底壳1横截面为矩形,底面周向设计有向内的凸台,用于定位底板3;底板3为矩形板,尺寸与底壳1内部尺寸相同,配合置于底壳1内部;底板3底面外缘周向设计有凹槽,通过凹槽与底壳1底面周向上的凸台配合搭接,并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实现底板3与底壳1间的定位。底壳1顶部盖有上板2,由上板2将底壳1内部密封。底壳1底部外壁周向上还设计有凸缘,用于固定接触器本体。

上述静触头铜排4、灭弧室5、软连接6、触头弹簧7、辅助触点8、触头弹簧杆9、连接板10与隔板11均位于底壳1内。

所述静触头铜排4为三个,为条形结构,且一端端部为半圆形,且在圆心位置开有安装孔,用于安装灭弧室5,其余部分为矩形。三个静触头铜排4并排排列,其中位于中部静触头铜排4安装孔与另两个静触头铜排4安装孔分别位于相对两侧,且使三个静触头铜排4安装孔中心连线构成等边三角形。

所述灭弧室5为三个,考虑到航空中频电源系统导致的集肤效应,灭弧室5上下两端的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均采用空心设计,充分利用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有效截面积,减轻产品重量;且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的空心结构内壁外段设计为内螺纹,用于连接。三个灭弧室5底部静导电杆分别安装于三个静触头铜排4上的安装孔内,通过螺栓穿过底板3与静导电杆内螺纹配合连接紧固,进而实现灭弧室5的固定。上述每个灭弧室5通过一个软连接6与底板3相连。

所述软连接6为具有两根横杆一根纵杆构成的z型结构连接件。软连接6的上端端部套于灭弧室5顶部的动导电杆上,下端端部嵌入底板3上开设的凹槽内,并通过螺栓与底板3固定。由此使三个软连接6交错分布,充分利用空间,有效减小体积和重量。上述软连接6交错分布后,底壳1一侧的独立设置的灭弧室5上所安装的软连接6下端会位于底壳1另一侧两个不同相灭弧室5之间,为了保证两个不同相灭弧室5与软连接6间绝缘,在两个不同相灭弧室5与软连接6间设置有隔板11,该隔板11固定于底板3上。

所述触头弹簧杆9为三根,分别插接于等边三角形连接板10三角处开孔内,通过触头弹簧杆9顶部限位帽实现触头弹簧杆9向下运动的限位。三根触头弹簧杆9的底端设计有外螺纹,与灭弧室5动导电杆端的内螺纹配合连接紧固,由此软连接6被灭弧室5与触头弹簧杆9之间压力固定。上述触头弹簧杆9上套有触头弹簧7,该触头弹簧7顶部与连接板10接触,触头弹簧7底部与软连接6端部顶面接触。

所述电磁操动机构12下端利用螺钉固定于上板2上表面。电磁机构内部的导杆端部与连接板10中部开孔螺纹连接固定。

如图4所示,所述辅助触点8固定在底壳1侧壁上,包括动测点与静测点;动测点与静测点上下设置。其中动测点在电磁操动机构12开闸状态时与连接板10底面贴合;合闸过程中,动触点随着连接板10的运动向静触点运动,在行程结束时动触点与定触点接触,超程过程中,动触点与静触点受到连接板10压力向下弯曲,紧密贴合,减少触点回弹,减小接触电阻。

上述结构接触器的装配顺序如下:

1、将电磁操动机构12与上板2之间利用螺钉进行紧固。

2、将底板3周向凹槽与底壳1的凸台搭接配合,并从下方拧入螺丝将两者进行紧固。

3、将三个静触头铜排4嵌入底板3固定,将灭弧室5底部静导电杆与静触头铜排4上的安装孔同轴设置,从底板3下方将螺丝拧入灭弧室5静导电杆,固定灭弧室5。

4、将软连接6上端套于灭弧室5顶部的动导电杆上。

5、将软连接6下端嵌入底壳1凹槽,并利用螺丝进行紧固。

6、将触头弹簧杆9依次放入连接板10的三个通孔内,然后将触头弹簧7套在触头弹簧杆9中部,依次将触头弹簧杆9下端拧入三相灭弧室5动导电杆内,固定软连接6。

7、将电磁操动机构12的导杆与连接板10利用螺纹旋紧。

8、将底壳1与上板2利用螺丝进行紧固。

本发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大功率交流电流的变频交流真空接触器,三相静触头铜排4和软连接6分别接入三相电路中,在电磁操动机构12不通电的情况下,灭弧室5的动导电杆和静导电杆中间存在间距,此时三相电路中没有电流;当电磁操动机构12通电以后,导杆带动连接板10向下运动,灭弧室5的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闭合,电路导通,三相电路开始工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