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59318发布日期:2019-09-24 23:3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提高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一般包括罩壳、底座部件、衔铁部件,衔铁部件设置在底座部件上,衔铁部件和底座部件套装在罩壳内;底座部件包括绝缘底座,以及设置在该绝缘底座上的静簧引出脚、动簧引出脚、线圈引出脚、带有静触点的静簧、带有铁芯的线圈架、绕制在线圈架上的线圈。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静簧引出脚(包括常闭静簧引出脚2'和常开静簧引出脚4')、动簧引出脚3'、线圈引出脚1'依附于绝缘底座的部分均处于同一垂直面上,如图1所示,同时受限于继电器的体积和结构,触点与线圈引出脚间介质耐压易出现失效,同时也限制了线圈与触点介质耐压水平,导致继电器无法适用于高介质耐压要求的应用场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提高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述的电磁继电器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提高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罩壳、底座部件、衔铁部件,衔铁部件设置在底座部件上,衔铁部件和底座部件套装在罩壳内;底座部件包括绝缘底座,以及设置在该绝缘底座上的静簧引出脚、动簧引出脚、线圈引出脚、带有静触点的静簧、带有铁芯的线圈架、绕制在线圈架上的线圈,静簧引出脚、动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分别包括依附于绝缘底座的引脚根部和延伸出绝缘底座外的引脚端部;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位于同一侧的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不在同一垂直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大于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使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罩壳内壁之间形成塑封胶的流动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底座侧面在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所在的位置处设有沉槽,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沉入该沉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引脚端部均位于该线圈引出脚的长、宽所在的垂直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带静触点的静簧包括常闭静簧和常开静簧,所述静簧引出脚包括常闭静簧引出脚和常开静簧引出脚,常闭静簧引出脚与所述线圈引出脚相邻,所述动簧引出脚位于常闭静簧引出脚和常开静簧引出脚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底座、静簧引出脚、动簧引出脚、线圈引出脚、带有静触点的静簧、带有铁芯的线圈架、绕制在线圈架上的线圈一体嵌注成型。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位于同一侧的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不在同一垂直面上,因而增大了触点与线圈引出脚的爬电距离,同时也增大了静簧与线圈引出脚的爬电距离,从而提升了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

2、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大于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使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罩壳内壁之间形成塑封胶的流动空间,因而可将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塑封于塑胶胶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

3、由于所述绝缘底座侧面在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所在的位置处设有沉槽,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沉入该沉槽中,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改变继电器原有体积、不增加铜耗的基础上实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位于同一侧的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不在同一垂直面上,以及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大于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之目的,且沉槽易于设计。

4、由于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与引脚端部均位于该线圈引出脚的长、宽所在的垂直面上,使得线圈引出脚生产时直接折弯即可,从而减少了拍弯工序,消除了拍弯工序对线圈引出脚垂直度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并且从总体上缩短了线圈引出脚的长度,可减小线圈引出脚的带料料宽,减小铜材消耗量,降低继电器的材料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提高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不含罩壳);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不含罩壳);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不含罩壳);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脚与触点、常闭静簧的爬电距离路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见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提高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罩壳(图中未体现)、底座部件、衔铁部件1,衔铁部件1设置在底座部件上,衔铁部件1和底座部件套装在罩壳内;底座部件包括绝缘底座2,以及与该绝缘底座2一体嵌注成型的静簧引出脚、动簧引出脚5、线圈引出脚3、带有静触点的静簧、带有铁芯的线圈架、绕制在线圈架上的线圈。衔铁部件1包括绝缘件、衔铁、设在衔铁底面的磁钢、分别设在衔铁宽度方向所在的两侧的动簧。衔铁部件1具体以跷跷板形式安装在绝缘底座2上。所述带有静触点的静簧包括常闭静簧、常开静簧,所述静簧引出脚包括常闭静簧引出脚4、常开静簧引出脚6,分别与常闭静簧、常开静簧对应电性连接,常闭静簧引出脚4与所述线圈引出脚3相邻,动簧引出脚5位于常闭静簧引出脚4和常开静簧引出脚6之间。动簧引出脚5与动簧电性连接,线圈引出脚3与线圈电性连接。所述常闭静簧引出脚4、常开静簧引出脚6、动簧引出脚5和线圈引出脚3分别具有两个,并位于绝缘底座2相对的两侧。所述常闭静簧引出脚4、常开静簧引出脚6、动簧引出脚5和线圈引出脚3分别包括依附于绝缘底座2的引脚根部41/61/51/31和延伸出绝缘底座2外的引脚端部42/62/52/32。各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31分别与位于同一侧的常闭引出脚的引脚根部41、常开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61、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51不在同一垂直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31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大于常闭引出脚的引脚根部41、常开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61、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51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使线圈引出脚的引脚根部31与罩壳内壁之间形成塑封胶的流动空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底座2侧面在所述线圈引出脚3的引脚根部31所在的位置处设有沉槽21,所述线圈引出脚3的引脚根部31沉入该沉槽21中。如此,使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改变继电器原有体积、不增加铜耗的基础上实现线圈引出脚3的引脚根部31与位于同一侧的常闭引出脚的引脚根部41、常开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61、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51不在同一垂直面上,以及线圈引出脚3的引脚根部31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大于常闭引出脚的引脚根部41、常开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61、动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51与罩壳内壁之间的间隙之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引出脚3的引脚根部31与引脚端部32均位于该线圈引出脚3的长、宽所在的垂直面上。亦即,线圈引出脚3生产时无需拍弯处理,从而可以减少拍弯工序,消除拍弯工序对线圈引出脚3垂直度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并且从总体上缩短了线圈引出脚3的长度,可减小线圈引出脚3的带料料宽,减小铜材消耗量,降低继电器的材料成本。

由于线圈引出脚3的引脚根部31与位于同一侧的常闭引出脚的引脚根部41、常开静簧引出脚的引脚根部61、动簧引出脚5的引脚根部不在同一垂直面上,因而增大了触点7(该触点7即为常闭静簧的静触点)与线圈引出脚3的爬电距离,同时也增大了常闭静簧4与线圈引出脚3的爬电距离(图5中标号8示意触点7与线圈引出脚3的爬电距离路径,标号9示意常闭静簧4与线圈引出脚3的爬电距离路径),从而提升了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

由于线圈引出脚3的引脚根部31与罩壳内壁之间形成塑封胶的流动空间,因而可将线圈引出脚3的引脚根部31塑封于塑胶胶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提高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