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化安装硬连接式电流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9391发布日期:2019-08-20 23:37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可自动化安装硬连接式电流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流互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模块化、自动化安装的电流互感器。



背景技术:

电流互感器是电能表的核心器件,普通电流互感器二次线一般为UL电子线、黄铜镀锡针结构;

二次线为UL电子线的电流互感器,需要人工将二次线插入线路板上的预留孔内,然后再焊锡,难以实现自动化安装,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环境,此类互感器势必会被市场淘汰。

二次线为插针类的互感器,现有电流互感器虽二次为出针结构,但一次一般为穿心结构,仍需要人为把一次线插入互感器内,此类互感器仍不满足未来电能表模块化、自动化发展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流互感器,采用导板式的一次线、插针式的二次线,一次线结构方便采用机械化自动安装;二次针脚直接对接电能表线路板;使得生产成本降低,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先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自动化安装硬连接式电流互感器,包括外壳、一次线、线圈及与线圈连接的插针式结构的二次线,所述的一次线穿绕经过线圈的内环侧,所述的线圈固定在外壳内,所述的一次线为U形板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导脚及第二导脚,所述的第一导脚穿过线圈的内环侧并与外壳的槽底中心处预留的通孔形成过盈配合固定,所述的第二导脚悬伸于线圈的外环侧。

所述的外壳呈盒状结构,包括容纳线圈的环套盒及突出在环套盒之外用于插接二次线的引脚盒,所述的环套盒呈槽状结构其槽底中心处设有立柱,所述的立柱的中心管腔贯穿环套盒的槽底形成通孔,所述的立柱的横截面与导板的截面形状适配,所述的导板穿过该立柱形成过盈配合。

所述的导板的侧边分别设置有凸起呈台阶状的加宽沿,用于电流互感器与电能表安装时的限位。

所述的导板设置有片状的采样插接针,所述的采样插接针与第一导脚及第二导脚所在平面垂直。

所述的采样插接针的自由端两侧设置有锯齿状压痕。

所述的引脚盒呈凹槽结构,槽内设置有两组引脚插槽,所述的引脚插槽截面呈方形结构,所述的二次线包括二次针脚及注塑在二次针脚上的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与引脚插槽形状适配。

所述的引脚插槽侧壁开设有通槽结构的穿线槽,所述的引脚插槽与环套盒的内部空腔借助穿线槽连通。

所述的二次针脚的末端冲压有扁平结构的,压扁后一边宽度大于原有针脚宽度,另一边宽度小于原有针脚宽度。

所述的引脚插槽的侧帮高度小于引脚盒的凹槽深度,灌胶处理后限位块上表面全部被胶液覆盖,可以更好的固定二次针脚,且具有很好的保密作用,避免内部结构被直观看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导板式的一次线设计及插针结构的二次线设计,导板式的一次线其作为引脚,便于实现互感器的自动化插接安装,二次线采用插针结构设计,便于采用插接方式进行连接,有助于机械化装配的实施,满足未来电能表模块化发展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示意图;

图4为二次针脚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外壳,2、线圈,3、第一导脚,4、第二导脚,5、扁平部,6、环套盒,7、引脚盒,8、立柱,9、加宽沿,10、采样插接针,11、引脚插槽,12、二次插针,13、限位块,14、穿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自动化安装硬连接式电流互感器,包括外壳1、一次线、线圈2及与线圈2连接的插针式结构的二次线,所述的一次线穿过线圈2的内环侧,所述的线圈2固定在外壳1内,所述的一次线为U形板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导脚3及第二导脚4,所述的第一导脚3穿过线圈2的内环侧并与外壳1的槽底中心处预留的通孔形成过盈配合固定,所述的第二导脚4悬伸于线圈2的外环侧。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一次线接入在电能表的一次回路中,一次回路的电流经过一次线,并在线圈2上产生出感应电,通过测量二次线的电流参数,就能获得一次线上电流的参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一次线设计为导板状结构,使得电流互感器的引脚为硬连接形式,当组装电流互感器时,一次线能够方便地进行安装,相比采用线缆作为一次线的方式,大大保证了安装精度,便于自动化装配生产电流互感器,也便于电流互感器自动化安装到智能电表中,使得智能电表的安装效率得到本质提高,同时设置的二次线为插针结构,保证很好的二次线连接特性,便于将智能电表对应的连接线与电流互感器进行连接,大大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的外壳1呈盒状结构,包括容纳线圈2的环套盒6及突出在环套盒之外用于插接二次线的引脚盒7,所述的环套盒6呈圆形槽状结构其槽底中心处设置有凸起的中心立柱8,所述的立柱8的中心管腔贯穿环套盒6的槽底形成通孔,所述的立柱8的中心截面与第一导脚3的截面形状适配,所述的第一导脚3穿过该立柱8形成过盈配合。所述的立柱8设置在外壳1环套盒6的腔体内,使得该腔体围成密封结构,在线圈2放入并填充树脂时不会发生泄漏。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导脚3与第二导脚4的侧边沿分别设置有凸起呈台阶状的加宽沿9。将本实用新型的电流互感器自动插接到智能电表中时,能够限位固定,提高装配效率和精度,为自动化生产提供硬件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导脚4设置有片状的采样插接针10,所述的采样插接针10与两导脚所在平面垂直。此设计下的采样插接针10增大与二次线之间的距离,满足电气距离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的采样插接针10截面为矩形结构,其自由端的两侧面设置有锯齿状压痕。所述的锯齿状压痕设置在片状采样插接针10的竖直面侧,如图1及图2所示,为采样插接针10的截面的竖向长度方向,采用板式采样插接针进行连接,相比之前单根零线剥头焊锡的方式更加方便安装,长宽分明的片状设计,相比之前零线为单孔连接器孔座具有防呆作用,不会插错。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脚盒7呈凹槽结构,槽内设置有两组引脚插槽11,所述的引脚插槽11截面呈方形结构,所述的二次线包括二次插针12及注塑在二次插针12上的限位块13,所述的限位块13与引脚插槽11形状适配并插接固定。借助限位块将二次插针12固定在引脚插槽11内部,避免二次插针12安装后发生转动,尤其是保证二次插针2为L型针脚结构(如图3或图4所示)时,二次插针2与智能电表的对应插口严格对接,保证装配的精度,为自动化的电表安装提供基础条件,借助限位块13起到防转动作用,使得二次插针12即可为圆针又可以为方针,放宽了对针脚形状的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脚插槽11侧壁开设有通槽结构的穿线槽14,所述的引脚插槽11与环套盒6的内部空腔借助穿线槽14连通。所述的通槽结构为贯穿侧壁的开放性槽体,通过穿线槽14使得漆包线能够进入到二次插针2所在的引线插槽11,便于二次插针2与线圈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二次针脚12的末端冲压有压扁结构的扁平部5,压扁后一边宽度大于原有针脚宽度,另一边宽度小于原有针脚宽度,如图4。扁平部5压扁后与二次插针12有台阶结构,将漆包线缠绕在此压扁的扁平部5上,漆包线缠绕好后浸锡的过程中不会上滑,保证限位块13不被烫伤,所述的限位块13的下表面与引脚插槽11在插入方向上形成接触配合,起到针脚高度方向上的定位,省去安装后后续的出针高度比量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脚插槽11的侧帮高度小于引脚盒7的凹槽深度。使得引脚插槽11形成为下沉式设计,二次插针12插入后完全进入到外壳1的引脚盒7内,所述的限位块13高度也低于外壳1高度,灌胶处理后限位块13上表面全部被胶液覆盖,可以更好的固定二次针脚2,且具有很好的保密作用,避免内部结构被直观看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