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电感及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5390发布日期:2019-10-15 17:4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贴片电感及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于基本电气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片电感及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电感器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其一般由骨架、线圈、屏蔽罩、封装材料以及磁芯或铁心等部件组成。电感器分为差模电感器及共模电感器。其中,贴片电感是通过贴片的方式与电路板连接的一种电感器。

现有的贴片电感利用磁芯作为骨架,其的结构为:贴片电感包括顶磁芯、底磁芯及线圈,顶磁芯与底磁芯通过胶粘固定连接,顶磁芯与底磁芯之间具有设置线圈的腔室,线圈设置于顶磁芯与底磁芯间的腔室中,线圈(如扁线圈) 具有多个引出线,引出线用于从腔室中引出,以与电路板导电。使用时,为了保证贴片时的绝缘性,需要设置绝缘底座,将引出线固定至绝缘底座上(如将扁线圈在底座上折弯并焊接),继而将绝缘底座设置于电路板上,同时保证引出线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路导通(例如,通过折弯后的扁线圈直接与电路板贴焊)。

但本申请实用新型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上述贴片电感在将线圈与绝缘底座连接时,存在占用空间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贴片电感及电源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磁芯作为骨架时,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进而提高了贴片电感结构的紧凑性,实现了贴片电感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片电感,用于连接电路板,所述贴片电感包括:

绝缘座,所述绝缘座设置于电路板的一侧面上;

第一磁芯,所述第一磁芯固定设置于所述绝缘座上,所述第一磁芯为绝缘磁芯;

第二磁芯,所述第二磁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磁芯的一侧;

线圈,所述线圈具有:

线圈本体,所述线圈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磁芯及所述第二磁芯之间;

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的一端与所述线圈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绝缘座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一磁芯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一种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路板及贴片电感,所述贴片电感包括:

绝缘座,所述绝缘座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面上;

第一磁芯,所述第一磁芯固定设置于所述绝缘座上,所述第一磁芯为绝缘磁芯;

第二磁芯,所述第二磁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磁芯的一侧;

线圈,所述线圈具有:

线圈本体,所述线圈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磁芯及所述第二磁芯之间;

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的一端与所述线圈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绝缘座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一磁芯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贴片电感,通过将与绝缘座固定的第一磁芯限定为绝缘磁芯,同时将线圈的第一引出线与绝缘座连接的同时,还与第一磁芯连接,以此相对于现有技术,线圈的第一引出线在与绝缘座连接时,无需绕开第一磁芯,从而缩短了线圈的第一引出线到达绝缘座的路径,减小了对第一磁芯外部的空间的占用,即减小了贴片电感的尺寸,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磁芯作为骨架时,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进而提高了贴片电感结构的紧凑性,实现了贴片电感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贴片电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俯视图;

以上各图中:10、绝缘座;11、连接部;12、受压部;20、第一磁芯;30、第二磁芯;31、连接块;32、圆柱体;40、线圈;41、线圈本体;42、第一引出线;43、第二引出线;50、第一导电件;60、第二导电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1)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2)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支撑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3)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4)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磁芯作为骨架时,结构及生产工序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贴片电感,以及应用该贴片电感的电源装置(如电源模块、汽车充电器、充电桩或光伏电源等),其中贴片电感通过将与绝缘座固定的磁芯(即第一磁芯)限定为绝缘磁芯,同时将线圈的至少一条引出线(如第一引出线)与绝缘座连接的同时,还与第一磁芯连接,这样一来,相对于现有技术,线圈的引出线在与绝缘座连接时,无需绕开第一磁芯,从而缩短了线圈引出线到达绝缘座的路径,减小了对第一磁芯外部的空间的占用,即减小了贴片电感的尺寸,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磁芯作为骨架时,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进而提高了贴片电感结构的紧凑性,实现了贴片电感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以差模电感器作为示例,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贴片电感,用于连接电路板,该贴片电感包括绝缘座10、第一磁芯20、第二磁芯30及线圈40,其中绝缘座10作为底座,第一磁芯20及第二磁芯30作为线圈40的骨架。

绝缘座10可以为塑胶座,绝缘座10设置于电路板的一侧面上,即在当贴片电感使用时,将绝缘座10安装至电路板上。

第一磁芯20固定设置于绝缘座10上,以与电路板间隔,第一磁芯20为绝缘磁芯,以能够与线圈40连接。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磁芯20 呈平板状,第一磁芯20位于绝缘座10的上方,第一磁芯20与绝缘座10之间可以通过胶于拼缝处进行粘接,第一磁芯20为镍锌铁氧体磁芯,即第一磁芯20 由镍锌铁氧体材料制成,以保证较好的绝缘特性。第一磁芯20优选为具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在与线圈40起限位的作用,以保证连接处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当线圈40连接的过程中,为第一引出线42的延伸提供导向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线圈40与第一磁芯20及绝缘座10连接的效率。

第二磁芯30固定设置于第一磁芯20的一侧,以与第一磁芯20构成骨架,同时与第一磁芯20之间留有可设置线圈40的空间。具体而言,如图1至4所示,第二磁芯30位于第一磁芯20的上方,第二磁芯30具有连接块31及圆柱体32,连接块31与第一磁芯20之间可以通过胶于拼缝处进行粘接,连接块31 的一侧具有凹部,以与第一磁芯20之间形成有可设置线圈40的腔室,圆柱体 32用于与线圈40套接,以对线圈40进行径向限位。

线圈40具有线圈本体41及第一引出线42,线圈本体41设置于第一磁芯 20及第二磁芯30之间,第一引出线42用于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一引出线42的一端与线圈本体41连接,第一引出线42的另一端与绝缘座10连接(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一引出线42与第一磁芯20连接 (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从而在第一磁芯20为绝缘磁芯的情况下,使得第一引出线42沿着第一磁芯20侧面延伸并向绝缘座10连接。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引出线42为扁线,第一引出线42与第一磁芯20的侧面贴合接触;线圈本体41也为扁线,第一引出线42的一端与线圈本体41通过一体化成型固定在一起,第一引出线42的另一端自第一磁芯20的上方并沿着第一磁芯 20的侧面向下折弯。

另外,线圈40还具有第二引出线43,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出线43的结构及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可参见第一引出线42,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贴片电感,通过将与绝缘座10固定的第一磁芯20限定为绝缘磁芯,同时将线圈40的第一引出线42与绝缘座10连接的同时,还与第一磁芯 20连接,以此相对于现有技术,线圈40的第一引出线42在与绝缘座11连接时,无需绕开第一磁芯20,从而缩短了线圈40的第一引出线42到达绝缘座10的路径,减小了对第一磁芯20外部的空间的占用,即减小了贴片电感的尺寸,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磁芯作为骨架时,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进而提高了贴片电感结构的紧凑性,实现了贴片电感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另外,本实用新型贴片电感无需在第一磁芯20与第一引出线42之间增加绝缘处理(如设置绝缘胶片),从而在实现了小型化的同时,还减少了加工工序,进而显著提高了加工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引出线42的使用寿命,继续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贴片电感还包括第一导电件50,第一导电件50与绝缘座10连接,第一导电件50与第一磁芯20接触,第一导电件50与第一引出线42电性连接,第一导电件50用于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以实现电路板与第一引出线42间电路的导通。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导电件50为折弯的L型片状,第一导电件50与绝缘座10扣设且贴合接触,第一导电件50与绝缘座10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在一起,第一导电件50的上部与第一限位槽套接,以受第一限位槽的限位,第一导电件50的上部与绝缘座10及第一磁芯20的侧部贴合接触,第一导电件50的顶部与第一引出线42的底部通过锡焊等方式固定在一起,第一导电件50的下部与绝缘座10的底面贴合接触,第一导电件50还具有第一接触平面,第一接触平面位于第一导电件50的底部,第一接触平面用于与电路板贴合接触,从而相对于采用将第一引出线42直接拉伸至绝缘座10底部与电路板连接的方式,能够减少第一引出线42的延伸长度及折弯次数,同时通过预先折弯第一导电件50并与绝缘做10连接,有利于提高贴片电感与电路板连接时的平面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件50还可以直接与第一磁芯20扣设且贴合接触,此时,第一引出线42自线圈本体41伸出之后,直接与第一导电件50 电性连接,从而进一步较少了第一引出线42承受的折弯次数,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引出线42的使用寿命。

为了更好地提高贴片电感与电路板连接时的平面度,继续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贴片电感还包括第二导电件60,第二导电件60固定设置于绝缘座 10上,第二导电件60与第一导电件50间隔设置,第二导电件60具有第二接触平面,第二接触平面与第一接触平面共面,第二接触平面用于与电路板贴合接触。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导电件60为折弯的片状,第二导电件 60从绝缘座10的下方与绝缘座10扣接,同时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绝缘座10还具有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与第二导电件60套接,以对第二导电件60进行限位,提高第二导电件60的稳定性,第二限位槽的尺寸设置为与第二导电件60对应,第二限位槽优选为自绝缘座10的一端向下延伸至绝缘座10 的底面,继而沿着绝缘座10的底面贯穿至绝缘座10的另一端,继而向上延伸至绝缘座10的顶部,此时,第二导电件60更加稳定地连接在绝缘座10上。

为了提高贴片电感与电路板的连接效率,参见图1至图5,绝缘座10还具有连接部11及受压部12,连接部11与第一磁芯20正对,即连接部11的轮廓与第一磁芯20的轮廓相对应,以使得连接部11与第一磁芯20对齐连接,连接部11与第一磁芯20通过胶粘等方式固定连接;受压部12与连接部11通过通过一体化成型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受压部12位于连接部11的外侧,以此在当贴片电感与电路板锡焊时,人工能够通过向下按压受压部12,以使贴片电感与电路板快速地连接牢固,进而能够提高贴片电感与电路板的连接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例如,电源模块、汽车充电器、充电桩、光伏电源等,该电源装置包括电路板及贴片电感,该贴片电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其中第二磁芯30设置于电路板的一侧,第一引出线42 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由于本电源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