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6716发布日期:2020-02-28 08:0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断路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型断路器由于其上用于定位引弧板的凸筋通常置于静触头触点的正投影位置处,这样经动、静触头的长期开断操作,在电弧的高温下,会产生微小的金属颗粒,这些颗粒在动触头的甩动下,很容易附着在所述凸筋上面,由于这些颗粒之间间距很小或者相连,在线路电压突然升高时,即使产品处于断开的位置,也容易被击穿,在静触头和引弧板之间构成通路,使断开的开关重新导通,从而影响线路设备和人身的安全,造成事故。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此前申请了一种具有防耐压击穿功能的小型断路器,授权公告号为cn203659775u,其通过将所述凸筋设置在动触头断开位置处,从而使凸筋与静触头之间的距离保持足够远,进而有效消除安全隐患,但由于在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凸筋是对应设置在底座和上盖上,然后通过隔弧板与凸筋相互抵接来实现两者的配合,这样的抵接结构不仅存在拆装不便的问题,而且由于加工误差的客观存在,凸筋和隔弧板的抵接处没法完全保证密封,从而也就无法保证产生的电弧被完全隔绝在隔弧板内,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更合理、密封性更好的小型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断路器,包括由底座和上盖构成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灭弧装置、动触头、静触头、引弧板和隔弧板,所述隔弧板设置在灭弧装置的入弧口处,并包括有底座隔弧板和上盖隔弧板,其中底座隔弧板装设在底座上,上盖隔弧板装设在上盖上,底座隔弧板和上盖隔弧板分设在动、静触头的两侧,底座隔弧板和上盖隔弧板上均一体成型有凸筋,且所述凸筋对应位于动触头断开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本实用新型直接在底座隔弧板和上盖隔弧板上一体成型有所述凸筋,因此相比凸筋与隔弧板采用抵接配合,结构更合理,拆装更方便,最重要的是使凸筋与对应隔弧板之间保持更好的密封性,从而有效确保隔弧板对电弧的隔绝效果。另外,直接在底座隔弧板和上盖隔弧板上一体成型所述凸筋,加工上也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凸柱,底座隔弧板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一凸柱过盈插接的第一插孔,上盖上设置有第二凸柱,上盖隔弧板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二凸柱过盈插接的第二插孔,底座隔弧板和上盖隔弧板的一侧面均与壳体边壁相抵接,底座和底座隔弧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卡接限位结构,上盖和上盖隔弧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卡接限位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一凸柱与第一插孔的插接配合、第一卡接限位结构以及与壳体边壁的抵接配合,使得底座隔弧板牢固可靠的固定在底座上;同样,通过第二凸柱与第二插孔的插接配合、第二卡接限位结构以及与壳体边壁的抵接配合,使得上盖隔弧板牢固可靠的固定在上盖上。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卡接限位结构与第二卡接限位结构非对称设置。由于凸筋朝隔弧板两侧凸起的厚度不同,因此为避免人们将底座隔弧板误当作上盖隔弧板而装配到上盖上,或是将上盖隔弧板误当作底座隔弧板而装配到底座上,本实用新型将第一卡接限位结构和第二卡接限位结构设置成非对称结构,从而有效避免错装。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底座隔弧板朝向灭弧装置的第一侧面设置成高低台阶状,底座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一侧面相适配卡接的第一卡块,第一卡块与第一侧面相配合构成所述第一卡接限位结构,当然,底座与底座隔弧板之间还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卡接限位结构。上盖隔弧板朝向灭弧装置的第二侧面设置成高低台阶状,且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的台阶非对称设置,上盖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二侧面相适配卡接的第二卡块,第二卡块与第二侧面相配合构成所述第二卡接限位结构。当然,上盖与上盖隔弧板之间还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卡接限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一体成型在底座隔弧板上的凸筋包括向底座方向凸出并与底座保持接触的第一凸出部、向动触头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一体成型在上盖隔弧板上的凸筋包括向上盖方向凸出并与上盖保持接触的第三凸出部、向动触头方向凸出的第四凸出部。通过设置第一、三凸出部使得整个隔弧空间更加封闭,而第二、四凸出部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引弧板引弧,又能帮助隔弧板进行更好的隔弧。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二、三、四凸出部均包括有横边和竖边,且横边和竖边连接成7字形。这样设置,结构最合理,隔弧板对电弧的隔绝效果最佳。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置为第二凸出部与动触头之间、以及第四凸出部与动触头之间具有0.25-0.35毫米间距。这样的间距,既确保动触头动作时不会与凸筋发生干涉,又使隔弧板具有较好的隔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底座部分的结构图;

图2为底座的正视图;

图3为底座隔弧板的主视图;

图4为底座隔弧板的侧面视图;

图5为上盖部分的结构图;

图6为上盖的正视图;

图7为上盖隔弧板的主视图;

图8为上盖隔弧板的侧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给出了一种小型断路器,包括由底座1和上盖2构成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灭弧装置3、动触头4、静触头5、引弧板6和隔弧板,所述隔弧板设置在灭弧装置3的入弧口处,并包括有底座隔弧板7和上盖隔弧板8,其中底座隔弧板7装设在底座1上,上盖隔弧板8装设在上盖2上,底座隔弧板7和上盖隔弧板8分设在动、静触头的两侧,底座隔弧板7和上盖隔弧板8上均一体成型有凸筋9,且所述凸筋9对应位于动触头4断开位置处。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本实用新型直接在底座隔弧板7和上盖隔弧板8上一体成型有所述凸筋9,因此相比凸筋与隔弧板采用抵接配合,结构更合理,拆装更方便,最重要的是使凸筋与对应隔弧板之间保持更好的密封性,从而有效确保隔弧板对电弧的隔绝效果。另外,直接在底座隔弧板7和上盖隔弧板8上一体成型所述凸筋9,加工上也更加方便。

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凸柱11,底座隔弧板7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一凸柱11过盈插接的第一插孔71,上盖2上设置有第二凸柱21,上盖隔弧板8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二凸柱21过盈插接的第二插孔81,底座隔弧板7和上盖隔弧板8的一侧面均与壳体边壁相抵接,底座隔弧板7朝向灭弧装置3的第一侧面72设置成高低台阶状,底座1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一侧面72相适配卡接的第一卡块12,上盖隔弧板8朝向灭弧装置3的第二侧面82设置成高低台阶状,且第一侧面72和第二侧面82上的台阶非对称设置,上盖2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二侧面82相适配卡接的第二卡块22。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一凸柱11与第一插孔71的插接配合、第一卡块12与第一侧面72的卡接配合以及与壳体边壁的抵接配合,使得底座隔弧板7牢固可靠的固定在底座1上;同样,通过第二凸柱21与第二插孔81的插接配合、第二卡块22与第二侧面82的卡接配合以及与壳体边壁的抵接配合,使得上盖隔弧板8牢固可靠的固定在上盖2上;最后,由于凸筋朝隔弧板两侧凸起的厚度不同,如图4和8所示,因此为避免人们将底座隔弧板7误当作上盖隔弧板8而装配到上盖2上,或是将上盖隔弧板8误当作底座隔弧板7而装配到底座1上,本实用新型将第一侧面72和第二侧面82上的台阶非对称设置,从而有效避免了错装。

一体成型在底座隔弧板7上的凸筋9包括向底座1方向凸出并与底座1保持接触的第一凸出部91、向动触头4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92,一体成型在上盖隔弧板8上的凸筋9包括向上盖2方向凸出并与上盖2保持接触的第三凸出部93、向动触头4方向凸出的第四凸出部94。通过设置第一、三凸出部使得整个隔弧空间更加封闭,而第二、四凸出部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引弧板引弧,又能帮助隔弧板进行更好的隔弧。第一、二、三、四凸出部均包括有横边95和竖边96,且横边95和竖边96连接成7字形。这样设置,结构最合理,隔弧板对电弧的隔绝效果最佳。第二凸出部92与动触头4之间、以及第四凸出部94与动触头4之间具有0.25-0.35毫米间距。这样的间距,既确保动触头4动作时不会与凸筋9发生干涉,又使隔弧板具有较好的隔弧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