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混合型电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91052发布日期:2020-02-11 10:56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率混合型电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率混合型电感装置。



背景技术:

电感器是能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并储存起来的元件,电感器的结构类似于变压器,但通常只有一个绕组,电感器具有一定的电感,它只阻碍电流的变化,如果电感器在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流接通时,它将试图阻碍电流通过它,如果电感器在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流断开时它将试图维持电流不变,电感器储藏磁能的能力与套组线圈的数量有关,现有的电感器通常只有一个绕组,如果要增大储藏能力,需要将多个电感器进行串联,增大其绕组线圈的数量,这种方式会增大工作元件的数量、体积,不是运用在较小的电路板上,现有的电感器大多没有设计有屏蔽层,在电感器在电路板上工作时,会发出磁力,干扰电路板上其他元件的正常工作,也会影响到电感器绕线组之间的正常工作,电感器在工作时,绕线组会发热,与空气接触后,容易氧化、老化,生成铜绿,电感器为密闭紧密的小元件,其中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发,会缩短电感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混合型电感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效率混合型电感装置,包括封装层、第一铜线绕组、第二铜线绕组和连接套头,所述封装层内部空间底面设置有四组支撑腿,所述封装层的内部空间中间设置有c型磁棒,所述c型磁棒固定设置在四组支撑腿上,所述封装层位于c型磁棒包围形成的空间底面固定设置有防磁隔断,所述第一铜线绕组围绕c型磁棒上下螺旋向前缠绕且首端、末端均穿过封装层并置于封装层外一侧,所述第二铜线绕组围绕c型磁棒上下螺旋向前缠绕且首端、末端均穿过封装层并置于封装层外一侧,所述第一铜线绕组位于封装层外的部分与第二铜线绕组位于封装层外的部分均位于封装层外的同侧,所述连接套头贯穿设置有第一铜线孔和第二铜线孔,所述第一铜线绕组的首端固定穿在一个连接套头的第一铜线孔,所述第二铜线绕组的首端可拆卸的穿在一个连接套头的第二铜线孔,所述第一铜线绕组的末端固定穿在另一个连接套头的第一铜线孔,所述第二铜线绕组的末端开拆卸的穿在另一个连接套头的第二铜线孔。

优选的,所述防磁隔断由中心柱与等距离围绕中心柱的若干间隔板组成。

优选的,所述封装层中填充环氧树脂,所述封装层的内侧设置有屏蔽层。

优选的,所述封装层一侧开设有氮气口,通过氮气口往封装层内部注入氮气,所述封装层内的氮气压强为1.2-2倍的标准大气压。

优选的,所述连接套头为金属铜。

优选的,所述间隔板表面涂覆有吸热涂覆物,所述吸热涂覆物为黑镍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铜线绕组与第二铜线绕组,当不需要大容量储藏磁能时,只需正常将第一铜线绕组的首尾通电即可,当需要大容量储藏磁能时,通过连接套头将第一铜线绕组与第二铜线绕组串联,铜线圈数为原来的两倍,设置的屏蔽层将整个铜线与c型磁棒屏蔽,不会干扰到密封层以外的灵敏元件,设置的防磁隔断,能防止第一铜线绕组、第二铜线绕组工作时之间相互干扰,通过氮气口注入氮气,将空气挤出,发热的铜线绕组不会与氮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增加铜线工作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间隔板表面设置的吸热涂覆物能吸收铜线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位置关系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封装层、c型磁棒、防磁隔断、第一铜线绕组、第二铜线绕组、连接套头的顶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铜线绕组、第二铜线绕组、c型磁棒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套头、第一铜线孔、第二铜线孔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间隔板、吸热涂覆物的位置示意图。

图中:1、封装层;2、氮气口;3、支撑腿;4、c型磁棒;5、防磁隔断;6、第一铜线绕组;7、中心柱;8、间隔板;9、屏蔽层;10、第二铜线绕组;11、连接套头;12、第一铜线孔;13、第二铜线孔;14、吸热涂覆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高效率混合型电感装置,包括封装层1、第一铜线绕组6、第二铜线绕组10和连接套头11,封装层1内部空间底面设置有四组支撑腿3,封装层1的内部空间中间设置有c型磁棒4,c型磁棒4固定设置在四组支撑腿3上,封装层1位于c型磁棒4包围形成的空间底面固定设置有防磁隔断5,第一铜线绕组6围绕c型磁棒4上下螺旋向前缠绕且首端、末端均穿过封装层1并置于封装层1外一侧,第二铜线绕组10围绕c型磁棒4上下螺旋向前缠绕且首端、末端均穿过封装层1并置于封装层1外一侧,第一铜线绕组6位于封装层1外的部分与第二铜线绕组10位于封装层1外的部分均位于封装层1外的同侧,连接套头11贯穿设置有第一铜线孔12和第二铜线孔13,第一铜线绕组6的首端固定穿在一个连接套头11的第一铜线孔12,第二铜线绕组10的首端可拆卸的穿在一个连接套头11的第二铜线孔13,第一铜线绕组6的末端固定穿在另一个连接套头11的第一铜线孔12,第二铜线绕组10的末端开拆卸的穿在另一个连接套头11的第二铜线孔13。

防磁隔断5由中心柱7与等距离围绕中心柱7的若干间隔板8组成,间隔板8能防止第一铜线绕组6、第二铜线绕组10工作时之间相互干扰;封装层1中填充环氧树脂,封装层1的内侧设置有屏蔽层9,屏蔽层9能防止第一铜线绕组6、第二铜线绕组10工作时对封装层1的外部元件进行干扰;封装层1一侧开设有氮气口2,通过氮气口2往封装层内部注入氮气,封装层1内的氮气压强为1.5倍的标准大气压,第一铜线绕组6、第二铜线绕组10在氮气环境中工作,铜线表面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连接套头11为金属铜,起到导体的作用,将第一铜线绕组6与第二铜线绕组10串联成一个线路;间隔板8表面涂覆有吸热涂覆物14,吸热涂覆物14为黑镍涂层,能吸收第一铜线绕组6与第二铜线绕组1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需要的电磁容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给第一铜线绕组6的首端、末端通电,通过氮气口2注入1.5倍的大气压,防磁隔断5能避免第一铜线绕组6工作时铜线之间相互磁干扰,屏蔽层9能防止第一铜线绕组6工作时对封装层1外的元件磁干扰,吸热涂覆物14能吸收第一铜线绕组6工作产生的热量;如果需要较大的磁容量,将第二铜线绕组10的首端放入一个连接套头11的第二铜线孔13中,末端放入另一个连接套头11的第二铜线孔13中,此时第一铜线绕组6的首端在一个连接套头11的第一铜线孔12中,末端在另一个连接套头11的第一铜线孔12中,因此,第一铜线绕组6与第二铜线绕组10串联成一个铜线工作组,磁容量为原来的两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