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及包括上盖的槽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3858发布日期:2020-05-20 02:1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及包括上盖的槽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蓄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及包括上盖的槽体。



背景技术:

现行的胶封型阀控式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无论是大、中、小型ups用铅蓄电池,还是起动用摩托车铅蓄电池,单体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都是采用跨桥式连接方式加环氧树脂胶水来实现单格之间的密封(极少数热封型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采用穿壁焊接方式进行单体之间的连接,单体之间的密封是靠电池槽盖之间的热熔封合来实现的),采用跨桥式连接方式和其他连接方式,正、负极汇流排及其与每一片正、负极板的板耳之间的熔接部位均因无法被环氧树脂胶水封住而直接暴露于强酸性与强氧化性环境中,铅耗大。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正、负极汇流排及其分别与正、负极板的板耳之间的熔接部位将发生不间断的电化学腐蚀甚至出现个别板耳与汇流排之间因此产生断开的现象,从而使得电池的内阻不断变大,无法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放电与恒功率放电时间要求。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电池上盖设计不合理,无法放置直连式汇流排。

因此,一种可减小铅蓄电池的电阻、可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大电流放电与高功率放电要求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及包括上盖的槽体就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减小铅蓄电池的电阻、可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大电流放电与高功率放电要求等特点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及包括上盖的槽体。

一种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多条第三凹槽和沿其四周边缘内设置的一圈第四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横向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凹槽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凹槽连通;多条所述第三凹槽从左至右依次纵向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的下端面上,多条所述第三凹槽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凹槽连通;所述第二凹槽左右两端分别与最左侧的第三凹槽和最右侧的第三凹槽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多条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将所述上盖本体的下端面间隔出多个第一单格。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多条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的设置,可用于放置外部电池槽上端和极群隔板上端,让所述上盖本体和外部电池槽的密封效果更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使用时,可以放置外部直连式铸焊汇流排,将直连式铸焊汇流排横截面设计成梯形,且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分别与多条所述第三凹槽连通,让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成为直连式密封胶槽,既可以明显减少电池槽和上盖本体封合时的密封胶水外溢,确保汇流排的密封效果,又可以使铅蓄电池的内部极群之正、负输出端极柱分别位于正负极汇流排之上且高度最小,从而大幅度降低现行结构铅蓄电池的汇流排铅耗和电池内阻,明显延长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时间。同时利用耐温变性良好的高性能环氧树脂胶水实现电池内部正、负极汇流排及其分别与正、负极板的板耳之间的熔接部位的全覆盖性密封,彻底消除正、负极汇流排及其分别与正负极板的板耳之间的熔接部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维持汇流排的电阻不变,从而持续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放电与恒功率放电时间要求,大幅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后侧;

所述上盖本体上设有多个注液端口、正极输出端口和负极输出端口;所述注液端口的数量与最后一排所述第一单格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注液端口呈一排分别设置在最后一排的第一单格上;所述正极输出端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右侧的第一单格上,所述负极输出端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左侧的第一单格上。

进一步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单格内部设有中空的容纳腔,且每个所述第一单格下端设有开口。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右侧的第一单格内在所述正极输出端口四周设有一圈环形内凹部,所述第一凹槽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左侧的第一单格内在所述负极输出端口四周也设有一圈环形内凹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右侧的第一单格与所述第一凹槽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左侧的第一单格内均设有两块第一隔板,两块所述第一隔板分别将其各自所在的所述第一单格间隔成3个独立的子格,两块所述第一隔板分别设置在各自所在第一单格内的环形内凹部前后两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凹槽深度相同,多条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的凹槽深度相同,所述第一凹槽的凹槽深度大于所述第四凹槽的凹槽深度。

进一步优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三凹槽之间的间距、最左侧所述第三凹槽至所述第四凹槽左侧之间的间距和最右侧所述第三凹槽至所述第四凹槽右侧之间的间距均相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凹槽为5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具有可用于放置直连式汇流排、结构简单、减小铅蓄电池的电阻、可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大电流放电与高功率放电要求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包括上盖的槽体,包括槽体和以上所述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所述上盖本体盖设在所述槽体上端;

所述槽体上端设有开口,所述槽体上端内侧沿高于其外侧沿,所述槽体上端设置在所述第四凹槽内;

所述槽体内设有多块第二隔板,多块所述第二隔板竖向设置在所述槽体内并将所述槽体间隔成多个横向宽度一致的第二单格,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凹槽的数量相同,每块所述第二隔板上端分别设置在一条所述第三凹槽内;

每块所述第二隔板上端均设有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设置在多块所述第二隔板上端第一凹陷部共线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正下方;设置在多块所述第二隔板上端的第二凹陷部共线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正下方。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盖的槽体,多条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的设置,可以放置所述槽体上端和多块所述第二隔板上端,让所述上盖本体和所述槽体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可以放置直连式汇流排,降低铅蓄电池的铅耗,减小铅蓄电池的电阻,可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大电流放电与高功率放电要求。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槽体左右两端内壁均为楔形斜面,多块所述第二隔板均呈楔形,多块所述第二隔板左右两个侧面上和所述槽体左右两端内壁上均设有多条竖向设置的倒楔形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盖的槽体,具有密封效果好、可用于放置直连式汇流排、结构简单、减小铅蓄电池的电阻、可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大电流放电与高功率放电要求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包括上盖的槽体的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包括上盖的槽体的使用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请参阅图1-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的仰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包括上盖本体1,所述上盖本体1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多条第三凹槽13和沿其四周边缘内设置的一圈第四凹槽14;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横向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1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凹槽11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凹槽14连通;多条所述第三凹槽13从左至右依次纵向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1的下端面上,多条所述第三凹槽13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凹槽14连通;所述第二凹槽12左右两端分别与最左侧的第三凹槽13和最右侧的第三凹槽13连通;所述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多条第三凹槽13和所述第四凹槽14将所述上盖本体1的下端面间隔出多个第一单格15。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多条所述第三凹槽13和所述第四凹槽14的设置,可用于放置外部电池槽上端和极群隔板上端,让所述上盖本体1和外部电池槽的密封效果更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使用时,可以放置外部直连式铸焊汇流排;将直连式铸焊汇流排横截面设计成梯形,且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分别与多条所述第三凹槽13连通,让所述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1成为直连式密封胶槽,既可以明显减少电池槽和所述上盖本体1封合时的密封胶水外溢,确保汇流排的密封效果,又可以使铅蓄电池的内部极群之正、负输出端极柱分别位于正负极汇流排之上且高度最小,从而大幅度降低现行结构铅蓄电池的汇流排铅耗和电池内阻,明显延长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时间。同时利用耐温变性良好的高性能环氧树脂胶水实现电池内部正、负极汇流排及其分别与正、负极板的板耳之间的熔接部位的全覆盖性密封,彻底消除正、负极汇流排及其分别与正负极板的板耳之间的熔接部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维持汇流排的电阻不变,从而持续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放电与恒功率放电时间要求,大幅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的凹槽深度相同,多条所述第三凹槽13和所述第四凹槽14的凹槽深度相同,所述第一凹槽11的凹槽深度大于所述第四凹槽14的凹槽深度。如此设置,更便于放置直连式汇流排,可以降低汇流排在槽体内单体隔板上放置空间,从而减少上盖本体1内多余体积,提高电池的体积比能量。

相邻的所述第三凹槽13之间的间距、最左侧所述第三凹槽13至所述第四凹槽14左侧之间的间距和最右侧所述第三凹槽13至所述第四凹槽14右侧之间的间距均相同。如此设置,可以让每个电池单体的容纳空间完全相同,更便于满足单体电池性能一致性要求。

所述第三凹槽13为5条。5条所述第三凹槽13的设置,正好满足12v电池的生产需求。

所述第一凹槽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2后侧;所述上盖本体1上设有多个注液端口16、正极输出端口17和负极输出端口18;所述注液端口16的数量与最后一排所述第一单格15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注液端口16呈一排分别设置在最后一排的第一单格15上;所述正极输出端口17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1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12右侧的第一单格15上,所述负极输出端口18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1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12左侧的第一单格15上。现有的注液端口16普遍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1中部,这种设计在电池在长期侧放时,电解液容易从所述注液端口16流出,而本实用新型将多个所述注液端口16分别设置在最后一排的每个第一单格15上,可满足蓄电池长期侧放使用的特殊要求,防止电解液从所述注液端口16流出。所述正极输出端口17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18的设置,便于电池的正极柱和负极柱引出,现有用于直连式汇流排的蓄电池上盖,为了防止正、负极柱引出位置在用环氧树脂胶水密封时胶水泄漏,采用了一个与电池上盖同步注塑成型的凸起空腔来放置正、负极柱与环氧树脂胶水。待胶水固化完成后再用人工借助于专用工具将预先设置的凸起部位拧掉以露出正、负极柱,现有技术不仅人工成本高,浪费环氧树脂胶水,而且在拧断凸起空腔过程中会破坏环氧树脂胶水的密封效果。

每个所述第一单格15内部设有中空的容纳腔,且每个所述第一单格15下端设有开口。如此设置,可以减少环氧树脂胶水用量。

所述第一凹槽11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12右侧的第一单格15内在所述正极输出端口17四周设有一圈环形内凹部151,所述第一凹槽11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12左侧的第一单格15内在所述负极输出端口18四周也设有一圈环形内凹部151。所述环形内凹部151的设置,生产时,可将中间带有未穿透小孔的高密度海绵垫填充在所述环形内凹部151上,从而防止所述上盖本体1与电池槽体封合后,所述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多条第三凹槽13和所述第四凹槽14内的胶水从所述正极输出端口17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18渗漏到外部,达到电池的正极柱或负极柱与所述环形内凹部151的紧配,实现汇流排在电池内的完全密封,与现有技术上盖上的凸起部作用相似,但效果更好,不仅人工成本低,还不会破坏密封效果。

所述第一凹槽11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12右侧的第一单格15与所述第一凹槽11前侧和所述第二凹槽12左侧的第一单格15内均设有两块第一隔板152,两块所述第一隔板152分别将其各自所在的所述第一单格15间隔成3个独立的子格,两块所述第一隔板152分别设置在各自所在第一单格15内的环形内凹部151前后两侧。如此设置,可进一步防止所述上盖本体1与外部电池槽体封合时,胶水从所述正极输出端口17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18渗漏到外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具有可用于放置直连式汇流排、结构简单、减小铅蓄电池的电阻、可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大电流放电与高功率放电要求等特点。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包括上盖的槽体的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盖的槽体,包括槽体2和以上所述的新型铅蓄电池上盖;所述槽体2上端设有开口,所述上盖本体1盖设在所述槽体2上端,所述槽体2上端内侧沿高于其外侧沿,所述槽体2上端设置在所述第四凹槽14内;所述槽体2内设有多块第二隔板21,多块所述第二隔板21竖向设置在所述槽体2内并将所述槽体2间隔成多个横向宽度一致的第二单格22,所述第二隔板21和所述第三凹槽13的数量相同,每块所述第二隔板21上端分别设置在一条所述第三凹槽13内;每块所述第二隔板21上端均设有第一凹陷部211和第二凹陷部212,设置在多块所述第二隔板21上端第一凹陷部211共线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正下方;设置在多块所述第二隔板21上端的第二凹陷部212共线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2正下方。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盖的槽体,多条所述第三凹槽13和所述第四凹槽14的设置,可以容纳所述槽体2上端和多块所述第二隔板21上端,让所述上盖本体1和所述槽体2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可以放置直连式汇流排,降低铅蓄电池的铅耗,减小铅蓄电池的电阻,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大电流放电与高功率放电要求。

所述槽体2左右两端内壁均为楔形斜面,多块所述第二隔板21均呈楔形,多块所述第二隔板21左右两个侧面上和所述槽体2左右两端内壁上均设有多条竖向设置的倒楔形条23。所述第二隔板21设置呈楔形,满足脱模所需的斜度,可在生产过程中顺利脱模;所述倒楔形条23的设置,使得注塑成型后的槽体2既可以满足脱模要求,又可以满足极群装入所述第二单格22后上下部的装配压力一致性最大化要求,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电池使用过程中极群上下部之间浓差极化的出现,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多块所述第二隔板21左右两个侧面与所述槽体2下端面的夹角和所述槽体2左右两端内壁与所述槽体2下端面的夹角均相同。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每个所述第二单格22内的体积一致,可以让每个电池单体的容纳空间完全相同,更便于满足单体电池性能一致性要求。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包括上盖的槽体的使用参考图。其中3是直连式汇流排,4是极群组。

本实用新型的包括上盖的槽体的组装原理:

1、将多个所述极群组4分别放置在每个所述第二单格22内;

2、每个所述直连式汇流排3(直连式汇流排3采用横截面为梯形的设计)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极群组4连接,并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部212和所述第一凹陷部2111上;

3、所述上盖本体1盖设在所述槽体2上,所述直连式汇流排3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包括上盖的槽体具有密封效果好、可用于放置直连式汇流排、结构简单、减小铅蓄电池的电阻、可满足电池使用后期的十倍率大电流放电与高功率放电要求等特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