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组件、导线组件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0994发布日期:2020-06-17 00:1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端子组件、导线组件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组件、导线组件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包括壳体、端子和导线。端子容纳安装在壳体中。端子与导线电连接,可实现电流的传输。端子与导线的电连接结构是技术难点。

现有技术中,为使端子能与导线连接,端子设置成铜棒结构,铜棒结构的端子固定电连接有汇流排,汇流排上设置有扁平结构。端子通过汇流排的扁平结构可实现与导线电连接。

然而,铜棒结构的端子与汇流排为两个独立设置的零件,端子需与汇流排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电连接。零件较多,安装复杂,工艺繁琐,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端子组件、导线组件及连接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端子组件。该端子组件包括端子组件;

所述端子本体为一体成型件,并包括插接部和连接部;

所述插接部用于与对配端子插接;

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平面,用于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为扁平状,所述连接部一侧表面为所述连接平面。

可选地,所述插接部为管状,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插接部的第一端;

所述插接部被配置为能与对配端子在所述插接部的第二端轴向插接。

可选地,所述插接部的管腔设置有容置部,用于容纳安装第一密封件;

所述插接部的管壁贯通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容置部与所述插接部第一端之间。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密封件;

所述第一密封件容纳安装在所述容置部中,用于封堵所述插接部的管腔。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用于固定连接导线或者导电片。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背向所述连接平面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连接平面平行于轴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连接平面相对于轴向弯折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密封件;

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在所述插接部上,用于封堵所述插接部与连接器壳体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所述端子本体为管状预制件。

可选地,所述端子本体为铜管预制件。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为挤压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线组件。该导线组件包括:

上述的端子组件;

导线,所述导线与所述连接部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线焊接固定,使所述连接平面与所述导线面接触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线螺纹固定或者铆压固定,使所述连接平面与所述导线面接触电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螺母和螺纹紧固件;

所述连接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平面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侧,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所述导线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螺纹紧固件贯穿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从而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线夹紧,使所述连接平面与所述导线面接触电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导电片;

所述导线与所述导电片固定成一体件并且电连接;

所述导电片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使所述导电片与所述连接平面面接触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线与所述导电片焊接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电片为铜片。

可选地,所述导电片与所述连接部螺纹或者铆压固定,使所述连接平面与所述导电片面接触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电片设置有第三通孔,用于供紧固件穿过。

可选地,还包括螺母和螺纹紧固件;

所述连接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平面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侧;

所述螺纹紧固件贯穿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从而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电片夹紧,使所述连接平面与所述导电片面接触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平面平行于轴向设置;

所述导线出线方向平行于轴向设置,或者相对于轴向弯折设置。

可选地,所述连接平面相对于轴向弯折设置;

所述导线出线方向垂直轴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壳体;和

上述的导线组件;

所述端子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导线与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端子组件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器为充电插座。

不同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子组件、导线组件及连接器中,端子本体为一体成型件,包括插接部和连接部,零件少,结构精简,制作方便,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连接部包括连接平面,可与导线或者导电件面接触电连接,可满足导线不同方向的出线要求。

导线可通过导电片与连接部电连接。导线与导电片固定成一体件并且电连接,导电片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并使导电片与所述连接平面面接触电连接,电阻小,强度高,方便组装,可满足导线不同方向的出线要求。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导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导线组件中的端子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端子本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导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沿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导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导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8为沿图7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导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导线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导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12为沿图11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图9导线组件的分解图。

图14为图13导线组件中螺母固定安装于连接部的安装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导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导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17为沿图16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5导线组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参阅图1至图5,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和导线组件20。导线组件包括导线22和端子组件10。端子组件10安装在壳体内,导线22与设置在壳体内的端子组件10电连接。例如,壳体可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安装端子组件10。

端子组件10包括端子本体12。端子本体12为一体成型件,并包括插接部13和连接部14。端子组件10的零件少,结构精简,制作方便,工艺简单,成本低。插接部13具有轴向z,插接部13可与对配端子在轴向z上插接电连接。

导线22与连接部14电连接。连接部14包括连接平面140,连接平面140用于电连接。

端子本体12的具体形状和制作方式可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为扁平状,连接部14厚度方向两侧的表面为平面结构。连接部14其中一侧的表面即为连接平面140。

作为优选,端子本体12可设置为管状预制件。端子本体12可以是铜管预制件,其材质为铜。更优选地,连接部14可以是挤压成型件。在连接部14挤压成型前,端子本体12为管状预制件。连接部14由管状预制件挤压成型为扁平状。

插接部13为管状结构,围设有管腔,能与对配端子在轴向z上插接。插接部13具有分别位于其轴向z两端的第一端120和第二端122。连接部14固定连接在插接部13的第一端120。插接部13可与对配端子在插接部13的第二端122轴向插接,对配端子可由插接部13第二端122沿轴向z插入至插接部13管腔中。例如,插接部13的管腔124中可固定设置有金属弹片,用于使插接部13与对配端子可靠插接。

连接部14与导线22的电连接结构可根据需要选择设置,例如连接部14与导线22可直接固定连接或者通过转接件间接电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与导线22焊接固定,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线22面接触电连接,从而实现电流的传输。

导线22的一端可设置成扁平状。导线22一端的表面包括平面结构,用于与连接平面140焊接固定以实现面接触。连接部14与导线22一端焊接固定,从而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线22面接触电连接。

连接部14及连接平面140可相对于插接部13的轴向z可以相互平行或者相对弯折设置。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及连接平面140平行于轴向z设置。连接平面140与轴向z之间的夹角为180°。

导线22出线方向与轴向z之间的夹角可根据需要选择设置。本实施例中,当导线22与连接部14焊接固定时,导线22出线方向x平行于轴向z设置,导线22的出线方向x与轴向z形成180°夹角,导线22实现180°出线。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至图8,连接平面140平行于轴向z设置,导线22出线方向x与轴向z可相对弯折设置,以满足导线22出线方向的要求。如图所示的示例中,导线22的出线方向x垂直于轴向z。导线22的出线方向x与轴向z形成90°夹角,导线22实现90°出线。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可以是充电插座。端子本体12的一端与导线22电连接,另一端穿出壳体外部,用于与其他电器零部件电连接。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参阅图9至图13,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和导线组件20。导线组件包括导线22和端子组件10。端子组件10安装在壳体内,导线22与设置在壳体内的端子组件10电连接。例如,壳体可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安装端子组件10。

端子组件10包括端子本体12。端子本体12为一体成型件,并包括插接部13和连接部14。端子组件10的零件少,结构精简,制作方便,工艺简单,成本低。插接部13具有轴向z,插接部13可与对配端子在轴向z上插接电连接。

导线22与连接部14电连接。连接部14包括连接平面140,连接平面140用于电连接。

端子本体12的具体形状和制作方式可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为扁平状,其厚度方向两侧的表面为平面结构。连接部14其中一侧的表面即为连接平面140。作为优选,端子本体12可设置为管状预制件。端子本体12可以是铜管预制件,其材质为铜。更优选地,连接部14可以是挤压成型件。在连接部14挤压成型前,端子本体12为管状预制件。连接部14由管状预制件挤压成型为扁平结构。

插接部13为管状结构,围设有管腔,能与对配端子在轴向z上插接。插接部13具有分别位于其轴向z两端的第一端120和第二端122。连接部14固定连接在插接部13的第一端120。插接部13可与对配端子在插接部13的第二端122轴向插接,对配端子可由插接部13第二端122沿轴向z插入至插接部13管腔中。例如,插接部13的管腔124中可固定设置有金属弹片,用于使插接部13与对配端子可靠插接。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9至图13,连接部14与导线22可螺纹固定,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线22面接触电连接。

具体地,连接器还可包括螺母16和螺纹紧固件30。在连接部14上贯通设置有第一通孔142。连接平面140位于第一通孔142的一侧。螺母16设置在第一通孔142的另一侧,并与连接部14固定连接。螺母16的螺纹孔160与第一通孔142相连通。第一通孔142的孔径可大于螺纹孔160的最大孔径。

导线22的一端可设置成扁平状。导线22一端的表面包括平面结构,用于与连接平面140面接触电连接。在导线22上贯通设置有第二通孔220。第二通孔220的孔径可大于螺纹孔160的最大孔径。

螺纹紧固件30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另一端设置有抵压头部。抵压头部径向突出于螺纹紧固件30周表面。

螺纹紧固件30可贯穿第二通孔220和第一通孔142,并与螺母16螺纹连接,此时螺纹紧固件30的抵压头部和螺母16能分别从两侧将连接部14与导线22夹紧,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线22面接触电连接。

螺母16与连接部14的固定连接结构可根据需要选择设置,例如卡扣固定、过盈配合固定或者其他固定方式。本实施例中,参继续参阅图14,在连接部14上可设置有定位凹槽144。定位凹槽144位于第一通孔142背向连接平面140的另一侧,并与第一通孔142相连通。定位凹槽144与螺母16的结构相匹配设置。螺母16至少部分结构可固定安装在定位凹槽144中。例如,螺母16与定位凹槽144可过盈配合固定。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4与导线22还可以替换为通过铆压紧固件铆压固定,从而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线22接触电连接。铆压紧固件的两端可分别成型有抵压头部,铆压紧固件两端的抵压头部可分别从两侧将连接部14与导线22夹紧,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线22面接触电连接。

连接部14及连接平面140可相对于插接部13的轴向z可以相互平行或者相对弯折设置。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及连接平面140相对于插接部13的轴向z弯折设置。导线22出线方向x与轴向z也相对弯折设置。如图所示的示例中,连接部14及连接平面140可相对于插接部13的轴向z弯折90°。导线22的出线方向x垂直于轴向z。导线22的出线方向x与轴向z也形成90°夹角,导线22实现90°出线。

如上述,插接部13为管状结构,围设有管腔,能与对配端子在轴向z上插接。如图12所示,为防止水分等杂质从插接部13的管腔124进入壳体内部,管腔124内可容纳安装有第一密封件18。管腔124设置有容置部126,用于容纳安装第一密封件18。例如,容置部126可以是设置在管腔124内壁上的安装槽,用于定位安装第一密封件18。插接部13的管壁上贯通设置有排气孔128。排气孔128位于容置部126与插接部13的第一端120之间。

第一密封件18可由插接部13的第二端122容纳安装至容置部126中,从而封堵插接部13的管腔124,可有效防止水分等杂质从插接部13的管腔124进入到壳体内部。例如,第一密封件18可设置成胶塞,第一密封件18可由橡胶或硅胶等密封材质制成。

在第一密封件18容纳安装至容置部126中的过程中,第一密封件18内侧的气体可通过排气孔128排出至外部环境中,可有效防止第一密封件18内侧的气体逐渐压缩积聚阻碍影响第一密封件18的装配。此外,通过排气孔128可观察第一密封件18是否安装到位,第一密封件18安装在管腔124中的位置能得到保证。

为封堵端子本体12与壳体之间的间隙,端子本体12与壳体之间可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9。第二密封件19可以是套设在端子本体12上的密封圈。例如,端子本体12外壁上可周向环绕设置有安装槽,用于安装第二密封件19。例如,第二密封件19可由橡胶或者硅胶等密封材质制成。当端子本体12容纳安装在壳体中时,第二密封件19弹性变形,从而封堵端子本体12与壳体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可以是充电插座。端子本体12的一端与导线22电连接,另一端穿出壳体外部,用于与其他电器零部件电连接。本实施例连接器的其他结构可与实施例一相同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参阅图15至图18,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和导线组件20。导线组件包括导线22、导电片24和端子组件10。端子组件10安装在壳体内,导线22与设置在壳体内的端子组件10电连接。例如,壳体可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安装端子组件10。

端子组件10包括端子本体12。端子本体12为一体成型件,并包括插接部13和连接部14。端子组件10的零件少,结构精简,制作方便,工艺简单,成本低。插接部13具有轴向z,插接部13可与对配端子在轴向z上插接电连接。

导线22通过导电片24与连接部14电连接。连接部14包括连接平面140,连接平面140用于电连接。

端子本体12的具体形状和制作方式可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为扁平状,连接部14厚度方向两侧的表面为平面结构。连接部14其中一侧的表面即为连接平面140。作为优选,端子本体12可设置为管状预制件。端子本体12可以是铜管预制件,其材质为铜。更优选地,连接部14可以是挤压成型件。在连接部14挤压成型前,端子本体12为管状预制件。连接部14由管状预制件挤压成型为扁平结构。

插接部13为管状结构,围设有管腔,能与对配端子在轴向z上插接。插接部13具有分别位于其轴向z两端的第一端120和第二端122。连接部14固定连接在插接部13的第一端120。插接部13可与对配端子在插接部13的第二端122轴向插接,对配端子可由插接部13第二端122沿轴向z插入至插接部13管腔中。例如,插接部13的管腔124中可固定设置有金属弹片,用于使插接部13与对配端子可靠插接。

导电片24为扁平结构,其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为平面结构。导线22与导电片24固定成一体件并且电连接。导电片24与连接部14固定连接,使导电片24与连接平面140面接触电连接。如此,导线22能通过导电片24与连接部14电连接。

更优选地,导电片24可设置为铜片,其材质为铜。导线22可与导电片24壳焊接连接,使导线22与导电片24面接触电连接。导电片24与连接部14可螺纹连接,从而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线22面接触电连接。如图所示的示例中,导电片24的一侧表面与导线22焊接连接,另一侧表面与连接部14面接触电连接。例如,导线22一端可设置为扁平结构,导线22一端扁平结构的两侧表面为平面结构,分别用于与导电片24及连接部14电连接。

为将导电片24与连接部14螺纹连接,连接器还包括螺母16和螺纹紧固件30。在连接部1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42。连接平面140位于第一通孔142的一侧。螺母16设置在第一通孔142的另一侧。螺母16可与连接部14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螺母16与连接部14的固定连接结构可与实施例二同理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螺母16的螺纹孔160与第一通孔142相连通。第一通孔142的孔径可大于螺纹孔160的最大孔径。

在导电片24上贯通设置有第三通孔240,用于供螺纹连接件30穿过。第三通孔240的孔径可大于螺纹孔160的最大孔径。

螺纹紧固件30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另一端设置有抵压头部。抵压头部径向突出于螺纹紧固件30周表面。

螺纹紧固件30可贯穿第三通孔240和第一通孔142,并与螺母16螺纹连接,从而使螺纹紧固件30的抵压头部和螺母16分别从两侧将连接部14与导电片24夹紧,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电片24面接触电连接。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导电片24可先与导线22焊接电连接,再与连接部14在壳体中螺纹固定,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电片24面接触电连接,方便组装,电阻小,强度高,可满足导线22不同方向的出线要求。

此外,连接部14与导电片24还可以通过铆压紧固件铆压固定,从而使连接平面140与导电片24面接触电连接。

连接部14及连接平面140可相对于插接部13的轴向z可以相互平行或者相对弯折设置。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及连接平面140相对于插接部13的轴向z弯折设置。导线22出线方向x与轴向z也相对弯折设置。如图所示的示例中,连接部14及连接平面140相对于插接部13的轴向z弯折90°。导线22的出线方向x垂直于轴向z。导线22的出线方向x与轴向z形成90°夹角,导线22实现90°出线。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可以是充电插座。端子本体12的一端与导线22电连接,另一端穿出壳体外部,用于与其他电器零部件电连接。本实施例连接器的其他结构可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相同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不同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端子本体为一体成型件,包括插接部和连接部,零件少,结构精简,制作方便,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连接部包括连接,可与导线或者导电件面接触电连接,可满足导线不同方向的出线要求。

导线可过导电片与端子本体的连接部电连接。导线与导电片固定成一体件并且电连接,导电片与连接定连接并使导电片与连接平面面接触电连接,电阻小,强度高,方便组,可满足导线不同方向的出线要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