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插座的插头组件及转换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49439发布日期:2020-08-21 15:52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转换插座的插头组件及转换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转换插座的插头组件及转换插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转换插座在组装时,一般需要将插脚固定于插脚上座体上,再将推杆滑动地安装于插脚上座体内,然后利用螺丝将插脚下座体与插脚上座体连接固定,进而将推杆装配于插脚座内组成插头组件。之后又利用螺丝将将插头组件固定于插座主体内部来完成转换插座的装置。上述传统的装配方式都使用大量的螺丝进行固定,这意味着需要使用上螺丝机等设备,装配起来不但装配效率低,装配不方便,而且提高装配成本,不利于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组装时减少使用螺丝,提高装配的便捷性的转换插座的插头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组装时减少使用螺丝,提高装配的便捷性的转换插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换插座的插头组件包括上座体、下座体及插脚,所述插脚设置于所述上座体上,所述下座体的一端上侧向上延伸出第一扣体,所述上座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扣位,所述第一扣体与所述第一扣位扣合;所述下座体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出第二扣体,所述上座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体与所述第二扣位扣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下座体的一端上侧设置第一扣体,在所述下座体的另一端设置第二扣体,在所述上座体的两端设有第一扣位及第二扣位,使所述第一扣体与所述第一扣位扣合,所述第二扣体与所述第二扣位扣合,从而使所述上座体与所述下座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起来。因而无需使用螺丝装配,在组装时有利于减少使用螺丝,并且通过这种卡扣的连接方式连接,只需要使两者靠近卡合即可,比传统的通过输送螺丝、打螺丝、拧螺丝等方式简化了大量的步骤,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装配的方便性及快捷性,提高装配效率,有利于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较佳地,所述第二扣体位于所述下座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扣位对应地位于所述上座体的两侧。这样可以使所述上座体及下座体受到两侧对称的扣合力,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还包括推杆,所述上座体与所述下座体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推杆的一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另一端伸出所述容置腔外。

具体地,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提供一使所述推杆伸出所述容置腔外的弹性力。

具体地,所述下座体的相对两侧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长形开口,所述推杆的两侧向外延伸出穿过所述长形开口的第三扣体。设置所述第三扣体,可以使所述插头组件能与插座主体配合连接,从而无需使用螺丝装配,在组装时进一步减少使用螺丝,提高装配的便捷性,提高装配效率。

较佳地,所述下座体的相对两侧设有内侧台阶,所述上座体设有与所述内侧台阶对应配合的外侧台阶。通过所述内侧台阶与外侧台阶的配合,可以使所述下座体与所述上座体能快速地对位,提高装配的准确性及便利性。

一种转换插座,包括插座主体及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设置于所述插座主体内,所述插头组件包括上座体、下座体、推杆及插脚,所述插脚设置于所述上座体上,所述下座体的一端上侧向上延伸出第一扣体,所述上座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扣位,所述第一扣体与所述第一扣位扣合;所述下座体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出第二扣体,所述上座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体与所述第二扣位扣合。所述上座体与所述下座体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推杆的一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另一端伸出所述插座主体外。

较佳地,所述下座体的相对两侧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长形开口,所述推杆的两侧向外延伸出穿过所述长形开口的第三扣体,所述插座主体内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对称地分布于所述插头组件的相对两侧,所述限位板开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三扣体扣合于所述限位部。

较佳地,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提供一使所述推杆伸出所述插座主体外的弹性力。

较佳地,所述插脚可围绕竖直中心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上座体上。这样可以使所述转换插座的插脚适用于不同国家的标准或规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转换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转换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转换插座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转换插座的插头组件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转换插座的插头组件的分解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插头组件的插脚转动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转换插座100包括插座主体1及插头组件2,所述插头组件2设置于所述插座主体1内,所述插头组件2包括上座体21、下座体22、推杆23及插脚24,所述插脚24设置于所述上座体21上,所述下座体22的一端上侧向上延伸出第一扣体221,所述上座体21的一端设有第一扣位211,所述第一扣体221与所述第一扣位211扣合;所述下座体22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出第二扣体222,所述上座体2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扣位212,所述第二扣体222与所述第二扣位212扣合。所述第二扣体222位于所述下座体22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扣位212对应地位于所述上座体21的两侧。这样可以使所述上座体21及下座体22受到两侧对称的扣合力,保证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扣体221呈弹性的钩体,所述第一扣位211为平面,所述钩体扣于所述平面上。所述第二扣体222又呈弹性的钩体,所述第二扣位212为平面,所述上座体21上开设有第一缺口21b,所述第二扣位212位于所述第一缺口21b的上表面,所述钩体穿过所述第一缺口21b后扣于所述平面上。

再如图5所示,所述插头组件2还包括弹性元件25,所述弹性元件为压缩弹簧。所述上座体21与所述下座体22之间形成容置腔2a,所述推杆23的一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2a内且另一端伸出所述插座主体1外。所述弹性元件25设置于所述容置腔2a内并提供一使所述推杆23伸出所述容置腔2a外的弹性力。

再请参阅图5及图6,所述下座体22的相对两侧设有内侧台阶22a,所述上座体21设有与所述内侧台阶22a对应配合的外侧台阶21a。通过所述内侧台阶22a与外侧台阶21a的配合,可以使所述下座体22与所述上座体21能快速地对位,提高装配的准确性及便利性。

再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述下座体22的相对两侧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2a的长形开口22b,所述推杆23的两侧向外延伸出穿过所述长形开口22b的第三扣体231,所述插座主体1内设有限位板11,所述限位板11对称地分布于所述插头组件2的相对两侧,所述限位板11开设有限位部11a,所述第三扣体231扣合于所述限位部11a。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扣体231为向外伸出的凸块,所述限位部11a为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布于所述限位板11的上端及下端,所述凸块卡于所述第二缺口内。当所述凸块卡于所述限位板11下端的第二缺口内时,所述插脚24缩入所述插座主体1内;当所述凸块卡于所述限位板11上端的第二缺口内时,所述插脚24伸出所述插座主体1外。设置所述第三扣体231,可以使所述插头组件2能与插座主体1配合连接,从而无需使用螺丝装配,在组装时进一步减少使用螺丝,提高装配的便捷性,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7所示,所述插脚24可围绕竖直中心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上座体21上。这样可以使所述转换插座100的插脚24适用于不同国家的标准或规格。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下座体22的一端设置第一扣体221,在所述下座体22的另一端设置第二扣体222,在所述上座体21的两端设有第一扣位211及第二扣位212,使所述第一扣体221与所述第一扣位211扣合,所述第二扣体222与所述第二扣位212扣合,从而使所述上座体21与所述下座体2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起来。另外,又利用所述推杆23两侧的第三扣体231与所述限位板11的限位部11a扣合,使所述插头组件2与所述插座主体1可拆卸地连接起来。因而,在组件转换插座100时,无需使用螺丝进行装配,大量减少螺丝的使用,并且通过这种卡扣的连接方式连接,只需要使两者靠近卡合即可,比传统的通过输送螺丝、打螺丝、拧螺丝等方式简化了大量的步骤,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装配的方便性及快捷性,提高装配效率,有利于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