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1192发布日期:2020-09-04 13:01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一种控制电器,通过线圈电磁系统可控制主回路触头(包括主动触头和主静触头)的动作,从而实现主回路的接通和分断。同时,接触器通常还包括附加的辅助触头(包括辅助动触头和辅助静触头),起到连接辅助电路的作用,以指示主回路处于接通或者分断状态。在现有技术中,辅助触头通常为外购的辅助开关,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包括:一个辅助动触头;一个辅助静触头,与所述辅助动触头相对应;和一个转动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转动件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转动件将接触器的主动触头驱动到与接触器的主静触头接触的电接触位置。当所述转动件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转动件将接触器的主动触头驱动到与接触器的主静触头分开的电分离位置。当所述转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辅助动触头处于与所述辅助静触头接触的电接触位置。当所述转动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转动件将所述辅助动触头推动到与所述辅助静触头分开的电分离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当所述转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辅助动触头不接触,所述辅助动触头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变形力与所述辅助静触头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当所述转动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转动件克服所述辅助动触头的弹性变形力,将所述辅助动触头推动到与所述辅助静触头分开的电分离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辅助动触头包括辅助动弹片和设置在所述辅助动弹片上的凸起的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静触头包括辅助静端子和设置在所述辅助静端子上的凸起的辅助静触点;当所述转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辅助动触头的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头的辅助静触点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当所述转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辅助动触点依靠所述辅助动弹片产生的弹性变形力与所述辅助静触点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转动件上形成有用于推动所述辅助动弹片的推动部,在所述辅助动弹片上形成有与所述推动部对应的延伸部;在所述转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推动部通过所述延伸部推动所述辅助动弹片移动,以克服所述辅助动弹片产生的弹性变形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延伸部从所述辅助动弹片的末端向外延伸预定长度,以增加所述辅助动弹片的力臂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辅助动触点铆接在所述辅助动弹片上,所述辅助静触点铆接在所述辅助静端子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辅助动触头还包括辅助动端子,所述辅助动弹片铆接在所述辅助动端子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辅助动端子和所述辅助静端子固定在所述接触器的壳体的内壁上。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可通过转动件控制辅助动触头与主动触头同步动作,因此无需采用额外的辅助开关,降低了接触器的制造成本。而且本申请的辅助触头系统抗干扰能力强,不会有误动作,能够正确地指示主回路的工作状态。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示意图,其中辅助动触头处于与辅助静触头接触的电接触位置;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示意图,其中辅助动触头处于与辅助静触头分开的电分离位置;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辅助动触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辅助静触头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包括:一个辅助动触头;一个辅助静触头,与所述辅助动触头相对应;和一个转动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转动件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转动件将接触器的主动触头驱动到与接触器的主静触头接触的电接触位置。当所述转动件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转动件将接触器的主动触头驱动到与接触器的主静触头分开的电分离位置。当所述转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辅助动触头处于与所述辅助静触头接触的电接触位置。当所述转动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转动件将所述辅助动触头推动到与所述辅助静触头分开的电分离位置。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示意图,其中辅助动触头10处于与辅助静触头20接触的电接触位置。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主要包括一个辅助动触头10、一个辅助静触头20和一个转动件100。辅助静触头20与辅助动触头10相对应。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示意图,其中辅助动触头10处于与辅助静触头20分开的电分离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转动件100可在第一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和第二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转动件100转动到第一位置时,转动件100将接触器的主动触头30驱动到与接触器的主静触头(未图示)接触的电接触位置。

如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转动件100转动到第二位置时,转动件100将接触器的主动触头驱动到与接触器的主静触头分开的电分离位置。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转动件100处于第一位置时,辅助动触头10处于与辅助静触头20接触的电接触位置。

如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转动件100处于第二位置时,转动件100将辅助动触头10推动到与辅助静触头20分开的电分离位置。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转动件100处于第一位置时,转动件100与辅助动触头10不接触,辅助动触头10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变形力与辅助静触头20电接触。

如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转动件100处于第二位置时,转动件100克服辅助动触头10的弹性变形力,将辅助动触头10推动到与辅助静触头20分开的电分离位置。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辅助动触头10的立体示意图。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系统的辅助静触头20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辅助动触头10包括辅助动弹片11和设置在辅助动弹片11上的凸起的辅助动触点11a。辅助静触头20包括辅助静端子21和设置在辅助静端子21上的凸起的辅助静触点21a。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转动件100处于第一位置时,辅助动触头10的辅助动触点11a与辅助静触头20的辅助静触点21a电接触。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转动件100处于第一位置时,辅助动触点11a依靠辅助动弹片11产生的弹性变形力与辅助静触点21a电接触。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转动件100上形成有用于推动辅助动弹片11的推动部110,在辅助动弹片11上形成有与推动部110对应的延伸部11b。在转动件10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推动部110通过推动延伸部11b来推动辅助动弹片11移动,以克服辅助动弹片11产生的弹性变形力。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辅助动弹片11的延伸部11b从辅助动弹片11的末端向外延伸预定长度,以增加辅助动弹片11的力臂长度。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辅助动触点11a铆接在辅助动弹片11上,辅助静触点21a铆接在辅助静端子21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辅助动触头10还包括辅助动端子12,辅助动弹片11铆接在辅助动端子12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辅助动端子12和辅助静端子21固定在接触器的壳体1的内壁上。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可通过转动件控制辅助动触头与主动触头同步动作,因此无需采用额外的辅助开关,降低了接触器的制造成本。而且本申请的辅助触头系统抗干扰能力强,不会有误动作,能够正确地指示主回路的工作状态。例如,当接触器的主回路出现故障导致主动触点无法断开时,转动件就会无法正常复位,辅助动触头和辅助静触头就会处于接通状态,通过信号的反馈会实现异常工况报警,能够有效和准确地监控主回路的工作状态。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